真假难辨的蝈蝈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348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瞧!蝈蝈正在偷吃白菜!”其实,那并不是真的蝈蝈,而是通过聚氨酯板雕刻出来的,怎么样,是不是骗到你了?
  北京人爱养蝈蝈,是生活的一大乐趣,尤其是冬天养的蝈蝈,叫声不大,但清脆入耳,像一首“冬之曲”。京城有位退休铁路工人——刘艺华,他不但爱养蝈蝈,还喜欢用聚氨酯板做蝈蝈。他做的仿真蝈蝈,可以说是真假难辨,无论是夏天翠绿的蝈蝈,还是冬天褐色的蝈蝈,把它们放在白菜上,一幅蝈蝈白菜的画面便生动呈现在眼前,让你根本看不出蝈蝈的真假。
  做比养过瘾
  走进坐落在东城北小街一户老宅院中,让人分不清东南西北。刘艺华的屋中光线很暗,当打开灯后,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屋子玻璃柜子里摆满了形状各异的蝈蝈,有的爬在白菜上、有的爬在青椒上、有的在玻璃罩子里。墙上还挂着小笼子,里面的真蝈蝈不时叫唤着,给这些家蝈蝈带来了生命,仿佛声音是从它们身上发出的。
  刘艺华曾在铁路上干过司机,因为他有画画的特长,所以被分配到了宣传部门,专门从事宣传绘画。后来,领导给刘艺华提了个要求一宣传过程要有艺术感,不能总局限于平面绘画。这到没难住刘艺华,他决定用浮雕作品来进行宣传。之后,他选择了一种与保温板相似的聚氨酯板作为材料,在其上面进行雕刻创作。经过几年的创作,刘艺华又自学了雕刻这门手艺,他沉迷于其中,一发不可收拾。
  “工作那段时间,只要一有空,我就会创作浮雕作品。2008年奥运会我还制作了福娃浮雕,喜庆奥运会成功举办。直到退休后,我才开始专心做蝈蝈。”刘艺华说,在退休那一年,他用聚氨酯板雕刻出一棵大白菜,不想这棵白菜被他朋友看上并要了去。朋友很“贪心”,要了白菜不说,还冒了句:“哎呀,要是这白菜上有只蝈蝈就好了,你再给我做只蝈蝈嘛。”
  其实刘艺华也喜欢养蝈蝈,经朋友一说,他觉得挺有意思,便着手开始制作蝈蝈。当第一个蝈蝈制好以后,刘艺华决定,“以后就一直创作蝈蝈了,做蝈蝈比养蝈蝈过瘾。”玩要玩得有艺术感
  自从迷上做蝈蝈,刘艺华还研究蝈蝈的习性,为此他专门购买了相关书籍。平时用于做蝈蝈的工具是几把小型壁纸刀,而废弃的聚氨酯板可以从工厂找来。其密度高、有弹性的特点,使做出的蝈蝈不僵硬,活灵活现。
  细观蝈蝈每一个细节会发现,头上的须子像细针一样,这是怎么做出来的?“我先将聚氨酯板切成薄片,再从薄片上刻出丝来制作成须。当蝈蝈制成后,再用丙烯颜料进行染色。”刘艺华解释道。
  制作蝈蝈是刘艺华的爱好,平时抛去杂念静下心来,制作那么一两只蝈蝈,可谓一大快事。去年东城民间艺术家协会举办了同仁堂杯大赛,刘艺华的老伴在网上看到了相关通知,便鼓动他也报名参加。会场上,刘艺华的作品虽比不上非遗大师的名贵作品,但蝈蝈的出现,为大赛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最后还从一千多件作品中选拔评为铜奖。
  “得了奖是我做梦也没想到的,平时也就是玩玩而已。既然作品受到肯定,那以后就要更加努力,创作更优秀的作品!”从刘艺华后劲十足的语气中,明显感觉到他有了更明确的目标——玩要玩得有艺术感。
  咱老北京的菜篮子
  时光一瞬即过,转眼间,第二届同仁堂杯大赛开始了。这次刘艺华主动参加了比赛,作品为《咱老北京的菜篮子》。
  “去年比赛就用的是蝈蝈,今年不能还是蝈蝈吧。所以,我想创作一件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想来想去,最终决定做一个菜篮子。”刘艺华说,篮子里的菜,都是用聚氨酯板雕刻出来的。红彤彤的西红柿、绿油油的辣椒、水嫩嫩的大白菜……看上去个个都特别新鲜。当然,篮子里还有只“啃”白菜的蝈蝈。
  刘艺华做蝈蝈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还给周边的朋友带来了欢乐。要是有朋友看上了他的作品,他就大方地做一个送给朋友。“别人喜欢是对我的肯定,我怎么好意思吝啬呢?”说完,刘艺华拿起一只未完工的蝈蝈,继而沉浸在创作之中……
其他文献
展览地点:廊坊博物馆  展览时间:2013.1.12~2014.3.10  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间剪纸艺术,河北省廊坊市博物馆与蔚县剪纸博物馆通力合作,推出“蔚县剪纸艺术展”。展览中展出的70余幅蔚县剪纸作品刀工精细、色彩浓艳、形神兼备,令人大開眼界。蔚县剪纸俗称“蔚州窗花”、“蔚州戏人儿”、“察哈尔窗花”等,是全国唯一一种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本次展览在展出大量珍贵精美的剪纸作品
展览时间:6.13~8.31  展览地点:北京前波画廊  木、水晶、陶瓷,这三种截然不同的材质,到了艺术家艾未未手中,被赋予了全新的艺术内涵。走进前波画廊举办的“艾未未: 彪”展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参天大树”,“大树”枝蔓连绵缠绕的形态栩栩如生,犹如中国文化中备受尊崇的蟠龙。从2009年起,艾未未就收集古树,这棵“树”是他运用传统木工榫卯技术,将所收集的不同古树的树枝、树根和树干混合,组装成
或许你还记得这则曾经轰动一时的新闻,2007年1月,在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和江苏丹阳联合举办的“2007民间寻宝记”评选“十大宝物”时突然出现了意外状况——一面据称曾经被陈逸飞出价100万美元的战国青铜镜在展示时,因为礼仪小姐不小心失手,古镜竟从盒内摔落在地面碎成几片……一时在场众人瞠目结舌,藏品主人更是异常痛心。栏目负责人赶紧表示将邀请国内最著名的青铜器修复专家尽力修复。  “当时我把古镜从丹
景德镇雕塑瓷厂,一场名为“重生”的个人展览正在泥声堂进行,黄卖九、姚永康等名家云集。究竟是谁,是怎样的展览,能惊动这么多名家大腕亲临现场?原来是“王老邪”的锔瓷艺术作品展!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如今这年头,即便有金刚钻,也很少有人能揽得了瓷器活儿了。“锔瓷”作为跟陶瓷相伴而生的一种修补技艺,过去经常出现在街头巷尾长长的吆喝声里,现在,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全线隐退。  王振海,人称“王老邪”,
依山傍水之地,有着一户人家,一栋徽式四合院,也有着一段耐人回味的岁月往事。  约在180余年前的道光年间,在安徽黟县南屏的古村里,一位姓李的徽商娶了当时农林次长的女儿,专门为其在正对南屏山的位置兴建起了一座“南薰别墅”。经时光变迁,徽州老建筑被岁月侵蚀不少,而这栋南薰别墅几年前被一位叫宫瑞华的媒体人相中,收购后,几经改造转型为民宿,让这座本岌岌可危的老宅重获新生。  初入南屏,老宅新生  穿过南屏
春节团聚日,家风传承时。不知不觉,春节已近,城市乡村,处处张灯结彩,亲人们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家风家训会从抽象走向具体真切,得以传承。它或许在长辈细碎的“唠叨”里——“工作上要努力,要和同事好好相处”“交朋友不能光看长相,人品好才行”,又或许隐藏在门框上张貼的大红春联里——“成事成名成伟业,立人立德立家风”“世盛千般好,家和万事兴”。  在这个万家团圆的节日里,不妨细细感受家庭
也许还有人记得2012年那场王燕鹰在龙门街道芭蕉园老街举办的画展,老旧的街道,斑驳的墙,两旁挂满王燕鹰的画作。王燕鹰买来600朵玫瑰花,摘下花瓣,沿着挂画的墙壁洋洋洒洒。“我本来只是打算做一场自娱自乐的展览,没想到却引起这么多人关于老城记忆的共鸣。”王燕鹰有些吃惊。  有人在看到王燕鹰的画以后说:“面对画中的老街,我有种流泪的冲动。”画作就像是琴弦,撩拨起了人们深埋在心里的情怀。要修成这样的功力,
由国家文物出版社、西安碑林博物馆、陕文投集团陕西文物复仿制品开发有限公司出品的《开成石经》,以唐代十二经刻石内容为蓝本,由西安碑林博物馆18名专家及文物出版社2位资深古籍编辑历时两年完成。该古籍选用有着“纸寿千年”之誉的古法手工宣纸复制,墨透纸背,保存周期逾千年。每一册封面均采用天然蚕丝织成的蓝色耿绢,一册线装书的制作需要经过二十余道古法装帧工序。特制天然蚕丝耿绢,刚柔并济。1180套线装典藏限量
《徽州地区简志》记载:徽菜,即徽州菜肴。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清代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大量绩溪人从事徽菜馆业,并逐渐扩大到长江流域大小城镇,关于徽州的味儿也就越传越广。  徽菜,在名气上似乎比不上其他几大菜系,但若是只是将徽菜理解为乡土菜,那也未免失之偏颇。所谓“无徽不成镇”,徽商财力之雄厚从遍布徽州的大小村庄就能窥见一斑。而“衣食住行”人生之根本,徽商们把住的地方打点好了,吃自然也是要讲究的。相
还有两个月,《似水流年——吴静芳25年创作展》就要拉开序幕。不想台风“鲇鱼”来袭,网络受阻、电路时断时续。“嘉义很少受到强劲台风的侵袭,这次也变了天。”少了与外界联系的机会,吴静芳正好全身心投入到新作《落雨无声》的赶制中。  “落雨无声吗?无声的是岁月。”雨落在1945年后台湾的日式房屋窗边,安宁寂静。吴静芳用下雨的画面来比喻时光的流逝。  1966年出生,1991年创作纸雕,2016年以展览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