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当作主体交互,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和自主发展的交流过程,对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互动形式,轻视互动内容的情形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单调的形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效。积极开展主体互动思维训练,能有效克服这一不足,使语文课堂教学彰显更多的精彩。
一.增强情意互动,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常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因而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及解决上,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真诚的内心沟通和真挚的情感交流,缺乏心灵的共鸣、人格的提升等过程。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有效互动的基础,它不仅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而且能够真正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求,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可见,激发学生内在情意与文本、作者、编者间的沟通,进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母语的积极性是一般的认知互动和行为互动无法替代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小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中肯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由衷的愉悦与满足,促进他们积极探究,激发他们参与互动的勇气和自信。当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思,全身心投入体验的过程,就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果在课堂中能经常性地指向学生阅读的实际体验,贴近学生的人生经验,就能使学生情绪高涨、主动参与、敢于表态,从而使心弦得到拨动,人性得到舒展,灵魂得到升华。
二.扩大互动空间,提高思维的多样性。
在交往中,师生之间是互为主体的,教师作为主体的一方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决不能以教师的主体替代学生的主体。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控制过多过严,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广泛交流,互相体验;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互相借鉴。为此,要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互动氛围,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要为学生充分进行互动和交流提供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碰到有争议的问题,就让各执己见的双方辩论一下,使教室成为辩论会的赛场;学习戏剧时,选一些段子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使教室成为演出的舞台;学习诗歌时,让学生举行赛诗会,使教室成为赛诗的会场。这样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独立体验的时空和互动的机会,并运用各种策略引导学生表达自我,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在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在扩大互动空间上做文章,则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样化的理解,从而提升思维的丰富性。这样的互动探究,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旺盛的状态,它突破了定论,同时赋予了文本新的思想与社会意义。这种以“大问题”为引领,拓展互动空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做法,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三.开展多向互动,拓展思维的深刻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多向互动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点是在读者和作品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着力改变语文阅读教学中单向传输和接受的模式,通过作品、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实现作品意义的生成和理解。如对《红楼梦》的理解,鲁迅曾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他还说:“文学虽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就是说对作品的理解,因生活体验、常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硬性地“统一答案”是不符合阅读规律的。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当互动不仅在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在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学生群体之间等多向交流时,互动才能真正有效起来,思维活动才能不断走向深入。先同桌互动,安排互说思考过程,理解不同思维方式;在互相借鉴的同时设计四五人组的学习活动,增大互动空间。在此基础上,兼顾到组与组之间的影响,教师对小组的影响,小组对成员个人的影响,以此开发多向互动渠道,能有效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这样的多向互动,可使思维逐步走向深刻,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也就会不断地闪耀出来。
朱仁标,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宜兴。
一.增强情意互动,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常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因而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及解决上,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真诚的内心沟通和真挚的情感交流,缺乏心灵的共鸣、人格的提升等过程。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有效互动的基础,它不仅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而且能够真正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求,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可见,激发学生内在情意与文本、作者、编者间的沟通,进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母语的积极性是一般的认知互动和行为互动无法替代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小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中肯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由衷的愉悦与满足,促进他们积极探究,激发他们参与互动的勇气和自信。当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思,全身心投入体验的过程,就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果在课堂中能经常性地指向学生阅读的实际体验,贴近学生的人生经验,就能使学生情绪高涨、主动参与、敢于表态,从而使心弦得到拨动,人性得到舒展,灵魂得到升华。
二.扩大互动空间,提高思维的多样性。
在交往中,师生之间是互为主体的,教师作为主体的一方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决不能以教师的主体替代学生的主体。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控制过多过严,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广泛交流,互相体验;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互相借鉴。为此,要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互动氛围,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要为学生充分进行互动和交流提供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碰到有争议的问题,就让各执己见的双方辩论一下,使教室成为辩论会的赛场;学习戏剧时,选一些段子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使教室成为演出的舞台;学习诗歌时,让学生举行赛诗会,使教室成为赛诗的会场。这样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独立体验的时空和互动的机会,并运用各种策略引导学生表达自我,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在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在扩大互动空间上做文章,则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样化的理解,从而提升思维的丰富性。这样的互动探究,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旺盛的状态,它突破了定论,同时赋予了文本新的思想与社会意义。这种以“大问题”为引领,拓展互动空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做法,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三.开展多向互动,拓展思维的深刻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多向互动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点是在读者和作品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着力改变语文阅读教学中单向传输和接受的模式,通过作品、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实现作品意义的生成和理解。如对《红楼梦》的理解,鲁迅曾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他还说:“文学虽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就是说对作品的理解,因生活体验、常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硬性地“统一答案”是不符合阅读规律的。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当互动不仅在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在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学生群体之间等多向交流时,互动才能真正有效起来,思维活动才能不断走向深入。先同桌互动,安排互说思考过程,理解不同思维方式;在互相借鉴的同时设计四五人组的学习活动,增大互动空间。在此基础上,兼顾到组与组之间的影响,教师对小组的影响,小组对成员个人的影响,以此开发多向互动渠道,能有效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这样的多向互动,可使思维逐步走向深刻,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也就会不断地闪耀出来。
朱仁标,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