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打破了旧有的信息传播格局,媒介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全球化与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给传媒行业从业人员各方面能力素质和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传媒新生态、传播新局面,媒体从业者有必要提高自身对媒介的认知和使用能力,从而为受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新闻信息,各高校也应以培养适应媒介融合环境的复合型媒体人才为目标,制定培养计划和策略,以提高传媒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
一、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1、强化顶层设计, 制定科学合理的全媒体人才发展规划
媒体融合时代的传媒业是高技术、高效率的新兴产业,必将引起生产方式和劳动分工的深刻变革。媒体单位要从全局高度,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围绕媒体发展战略规划及目标,以调整和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和配置为主线,深刻调研现有人力资源现状,找准制约和影响人才成长、培养和使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上的症结,制定科学合理的全媒体人才发展战略,出台符合发展实际的人才政策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法,大力实施知识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媒体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媒体单位要科学规划,整体培训。要制定系统的培训规划和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模式,通过连续、动态的培训,促进多层次人才建设;要加强实践,锤炼人才。要根据媒体实际和工作,需要,篩选工作中的问题、难题,有的放矢地去让中青年骨干力量承担,在捶打磨炼中培养和凝聚人才团队,助其茁壮成长;轮岗交流,培育复合型人才。采取员工双向选择上岗和定期轮岗方式,实现新闻、经营和行政三条战线各部门和岗位间的角色换位,有效激发人力资源的活力。
3、建立媒介从业者媒介素养培育体系
媒介从业者作为信息传播的人际载体,其媒介素养直接决定了信息传播的质量。对于媒介从业者进行媒介素养的培育,使他们不仅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职业素养,同时具有媒介选择、媒介批评、媒介引导等职能,既要当好“把关人”角色,更要站在社会制高点承担引导意识形态、传承先进文化、强化社会准则、烘托社会正义、凝聚社会共识、共筑社会和谐的职能。[5]
二、高校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当下,媒介形态、生态环境都促使各种媒介趋向融合,也对媒介从业者提出了新要求。传媒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单一学科、单一技能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媒介融合的需要。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面对融合新闻媒体的发展,媒体从业者必须具备多种学科知识,具备多种媒介传播能力、跨媒体协作精神及组织策划能力,这就需要我国高校新闻教育紧跟跟传媒业的步伐,和媒体的需求“无缝对接”,为蓬勃发展的“融合媒体”提供足够多的、合格的人才。
1、设置紧跟媒介融合趋势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新闻学教育在大学本科阶段,主要还是根据传统的媒介分类,比如新闻专业主要培养报刊采编人员,广电专业培养广播电视采编人员,诸如此类,分类过细,大大减弱了学科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同时,课程设置总体上围绕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环节,在媒体运营、营销、渠道等环节,以及新媒体方面的教学非常薄弱。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以及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传媒间的介质差异正在被打破。为了适应媒介发展的现实需要,各高校应逐步设立媒介融合专业,培养具有多种媒体技能的记者编辑,除了教授学生新闻写作、采访、编辑等的传统媒体必备技能外,加强训练视频拍摄、后期制作、节目编导等能力,这样的媒介融合课程改革,能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全能型”记者,记者编辑可以“给报纸写个故事,再给网络写个不同的故事,还能为网络做一些视频、音频的节目”,而不是像以往明确地划分为报纸记者、电视记者等。
2、构建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教学平台,构建媒介融合教学体系
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不仅枯燥,也无法及时跟踪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变化方向。针对这种情况,各大高校应开设媒体实验课程,建立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媒体实验室。在这个开放性的操作平台上,把教学、实验、实习融合在一起,把多种媒体技术融为一体。师生的关系类似于媒体的制作团队,教师变成了“编辑”、“编导”、“制片人”,学生成了一线“记者”,师生可以通过这一实验平台共同完成大部分的实习实践任务。实验室成了新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作业不仅仅局限于一篇文章,报纸的版面、杂志的专辑、音视频文件、网页或掌上媒体都可以作为他们的课堂成果。由师生模拟的媒介团队,还可以以学校运动会、晚会等大型活动为载体,模拟媒介生产发布的训练,使学生迅速掌握相关技能。
3、链接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媒体实践平台
多年来,我国传媒教育中实践性的缺乏,不仅体现在课程与教学环节,更体现在实践平台的缺乏。在我国高校的传媒学院教育中,新闻业务课程难以走出课堂,大多采用“课堂教学+专业实习”的模式,学生实践主要依托校外媒体,进行粗放式、集中式实习,不能很好地与高校的日常教学融为一体,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与业界人才需求脱节的普遍现象。
加大在媒介融合环境中的锻炼,是提升学生媒介融合意识和媒介融合技能的有效途径。 因此,作为人才输出地的传媒高校,应注意营造、链接跨媒体实践平台,让学生体验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报等各种媒介形态的新闻采集、制作的集约化生产。在这个方面,有些学校已经给出了良好示范。2007 年,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密苏里新闻学院合作成立融合媒体实验室。2008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建成媒体融合未来实验室,并与多家媒体和 IT 企业开展了多种合作。2011 年上半年,浙江大学增设了《媒体融合》本科课程,并投入巨资重点建设新媒体实验室。可见,媒介融合实践平台有利于改善传媒教育教学方法,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以适应全媒体的运行规律。因此,地方高校可以和地方媒体与技术公司合作,将它们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入教学实践当中,双方共同利用这一平台为地方媒介培养人才。
作者简介:宗宸(1992-),女, 山东枣庄人,聊城大学文学院2015级广播电视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媒体。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2015级广播电视专业)
一、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1、强化顶层设计, 制定科学合理的全媒体人才发展规划
媒体融合时代的传媒业是高技术、高效率的新兴产业,必将引起生产方式和劳动分工的深刻变革。媒体单位要从全局高度,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围绕媒体发展战略规划及目标,以调整和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和配置为主线,深刻调研现有人力资源现状,找准制约和影响人才成长、培养和使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上的症结,制定科学合理的全媒体人才发展战略,出台符合发展实际的人才政策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法,大力实施知识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媒体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媒体单位要科学规划,整体培训。要制定系统的培训规划和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模式,通过连续、动态的培训,促进多层次人才建设;要加强实践,锤炼人才。要根据媒体实际和工作,需要,篩选工作中的问题、难题,有的放矢地去让中青年骨干力量承担,在捶打磨炼中培养和凝聚人才团队,助其茁壮成长;轮岗交流,培育复合型人才。采取员工双向选择上岗和定期轮岗方式,实现新闻、经营和行政三条战线各部门和岗位间的角色换位,有效激发人力资源的活力。
3、建立媒介从业者媒介素养培育体系
媒介从业者作为信息传播的人际载体,其媒介素养直接决定了信息传播的质量。对于媒介从业者进行媒介素养的培育,使他们不仅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职业素养,同时具有媒介选择、媒介批评、媒介引导等职能,既要当好“把关人”角色,更要站在社会制高点承担引导意识形态、传承先进文化、强化社会准则、烘托社会正义、凝聚社会共识、共筑社会和谐的职能。[5]
二、高校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当下,媒介形态、生态环境都促使各种媒介趋向融合,也对媒介从业者提出了新要求。传媒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单一学科、单一技能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媒介融合的需要。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面对融合新闻媒体的发展,媒体从业者必须具备多种学科知识,具备多种媒介传播能力、跨媒体协作精神及组织策划能力,这就需要我国高校新闻教育紧跟跟传媒业的步伐,和媒体的需求“无缝对接”,为蓬勃发展的“融合媒体”提供足够多的、合格的人才。
1、设置紧跟媒介融合趋势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新闻学教育在大学本科阶段,主要还是根据传统的媒介分类,比如新闻专业主要培养报刊采编人员,广电专业培养广播电视采编人员,诸如此类,分类过细,大大减弱了学科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同时,课程设置总体上围绕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环节,在媒体运营、营销、渠道等环节,以及新媒体方面的教学非常薄弱。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以及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传媒间的介质差异正在被打破。为了适应媒介发展的现实需要,各高校应逐步设立媒介融合专业,培养具有多种媒体技能的记者编辑,除了教授学生新闻写作、采访、编辑等的传统媒体必备技能外,加强训练视频拍摄、后期制作、节目编导等能力,这样的媒介融合课程改革,能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全能型”记者,记者编辑可以“给报纸写个故事,再给网络写个不同的故事,还能为网络做一些视频、音频的节目”,而不是像以往明确地划分为报纸记者、电视记者等。
2、构建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教学平台,构建媒介融合教学体系
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不仅枯燥,也无法及时跟踪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变化方向。针对这种情况,各大高校应开设媒体实验课程,建立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媒体实验室。在这个开放性的操作平台上,把教学、实验、实习融合在一起,把多种媒体技术融为一体。师生的关系类似于媒体的制作团队,教师变成了“编辑”、“编导”、“制片人”,学生成了一线“记者”,师生可以通过这一实验平台共同完成大部分的实习实践任务。实验室成了新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作业不仅仅局限于一篇文章,报纸的版面、杂志的专辑、音视频文件、网页或掌上媒体都可以作为他们的课堂成果。由师生模拟的媒介团队,还可以以学校运动会、晚会等大型活动为载体,模拟媒介生产发布的训练,使学生迅速掌握相关技能。
3、链接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媒体实践平台
多年来,我国传媒教育中实践性的缺乏,不仅体现在课程与教学环节,更体现在实践平台的缺乏。在我国高校的传媒学院教育中,新闻业务课程难以走出课堂,大多采用“课堂教学+专业实习”的模式,学生实践主要依托校外媒体,进行粗放式、集中式实习,不能很好地与高校的日常教学融为一体,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与业界人才需求脱节的普遍现象。
加大在媒介融合环境中的锻炼,是提升学生媒介融合意识和媒介融合技能的有效途径。 因此,作为人才输出地的传媒高校,应注意营造、链接跨媒体实践平台,让学生体验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报等各种媒介形态的新闻采集、制作的集约化生产。在这个方面,有些学校已经给出了良好示范。2007 年,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密苏里新闻学院合作成立融合媒体实验室。2008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建成媒体融合未来实验室,并与多家媒体和 IT 企业开展了多种合作。2011 年上半年,浙江大学增设了《媒体融合》本科课程,并投入巨资重点建设新媒体实验室。可见,媒介融合实践平台有利于改善传媒教育教学方法,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以适应全媒体的运行规律。因此,地方高校可以和地方媒体与技术公司合作,将它们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入教学实践当中,双方共同利用这一平台为地方媒介培养人才。
作者简介:宗宸(1992-),女, 山东枣庄人,聊城大学文学院2015级广播电视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媒体。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2015级广播电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