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在对新环境的适应、自我概念的形成、人际交往的完善、情绪的调试、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方面产生了诸多心理困惑,在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前,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自我心理的调整和适应能力,保持健康平衡的心态,政府、社会和教育部门也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健康成长、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1能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智力正常是人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而大学生一般智力都比较优秀。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的学生珍惜学习机会,求知欲望强烈,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习成绩稳定,能保持一定的学习效率,从学习中体验满足与快乐。
1.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接纳。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人会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的学生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自我评价客观,既不妄自尊大而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也不妄自菲薄而甘愿放弃可能发展的一切机会。自信乐观,生活目标与理想切合实际,不苛求自己,能扬长避短。
1.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影响人的健康,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影响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满足的心境,对未来和生活充满希望。虽然也有悲、忧、哀、愁等消极体验,但能主动调节;同时能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
1.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人际关系状况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
1.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人格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现。心理健康的学生,他们的所思、所做、所言能够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1.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以及处理和任何环境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学生在环境改变时能面对现实,对环境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使个人行为符合新环境的要求;能使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清晰的认识,能及时修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
1.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行为表现。心理健康的人他们的认识、情感、言行、举止都符合他所处的年龄段。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是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标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加上难以适应环境变化,因此在处理学习、工作、社交、友谊、爱情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复杂的问题时,常常出现内心矛盾冲突,造成心理发展失衡。大学生常有的矛盾有:①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②新鲜感与恋旧感的矛盾;③独立感与依赖感的矛盾;④轻松感与紧张感的矛盾;⑤强烈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处在转变阶段的大学生出现以上的心理矛盾是过渡时期具有的正常现象,这些矛盾中同时蕴藏着转变中的真正起步。大学生应正视现实,勇于探索,调整情绪,重振精神,顺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如果这些矛盾冲突过于激烈和持久,众多的心里困扰势必会给学生带来焦虑、孤独、自我拒绝等心里状态易导致压抑感,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妨碍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3.1主观原因。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所以,大學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是正常的和在所难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在心里发展历程中,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巨大的心理发展课题,他们要在自我接纳、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异性交往、社会责任等方面不断取得经验和发展的基础上,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真正摆脱对外界的依赖而全面成熟起来,并最终树立起独立完整的人格体系。可见,大学期间大学生正经历着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多事之秋,而大学生们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心理冲突时有发生,很容易产生适应不良,从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3.2客观原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影响深远。大学生出自的家庭较少是放任型的,而以过度保护和过度严厉者居多。前者导致依赖、被动、胆怯、任性等心理倾向;后者导致冷漠、盲从、不灵活和缺乏自尊自信的心理倾向。同时,长期以来,中学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致使学生的许多青年期发展课题延缓到了大学,心理素质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无形中又增大了学生在大学的成长负担,这主要表现为自我管理能力差、人际沟通能力差、过于单纯和幼稚、情绪不稳定、性格懦弱、意志比较薄弱、挫折承受力低,等等。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负担过重、专业选择不当、大学生活不适应、业余生活单调等因素,加上大学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使得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四、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4.1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可以根据学生共有的心理问题,选择适当时机举办,如新生进校时的“从中学到大学的新生心理适应”;考试期间的“考试焦虑及其消解”;毕业生离校前的“走上社会必需的心理准备”,等等。这类讲座对象明确,针对性强,一般较受大学生的欢迎。
4.2善用校园媒介。通过校内传播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利用校刊、板报、广播、学生组织的交流刊物。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介绍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也可以编辑一些专用的小册子,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的知识。
4.3善用师资力量。对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很重要。严格地讲,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影响面更大:一方面,它直接影响教师本人的工作、生活与健康;另一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学生。若教师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必然会影响人格尚未定型的学生。因此,学校应通过讲座、讨论、宣传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以便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4.4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助人工作。它是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与求询者的交谈、协商、指导过程,帮助求询者达到自助目的的工作。对于那些心理行为属于正常范围的人,咨询所提供的新经验可以使他们排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才干;对于那些有心理障碍的人,咨询可以帮助他们改变不适应社会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学会新的适应环境的方式。大学生可以通过个别面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和团体咨询等方式进行心理咨询。
结语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强的要求。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开发心理潜能,拥有健康的心理。同时提高个人修养,保持心理的健康,增加人格的魅力,优化心理素质已经成为每个立志成才的的大学生必须面对的时代话题。
参考文献:
[1]刘盛贤,赵岚.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肖少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1能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智力正常是人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而大学生一般智力都比较优秀。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的学生珍惜学习机会,求知欲望强烈,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习成绩稳定,能保持一定的学习效率,从学习中体验满足与快乐。
1.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接纳。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人会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的学生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自我评价客观,既不妄自尊大而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也不妄自菲薄而甘愿放弃可能发展的一切机会。自信乐观,生活目标与理想切合实际,不苛求自己,能扬长避短。
1.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影响人的健康,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影响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满足的心境,对未来和生活充满希望。虽然也有悲、忧、哀、愁等消极体验,但能主动调节;同时能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
1.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人际关系状况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
1.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人格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现。心理健康的学生,他们的所思、所做、所言能够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1.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以及处理和任何环境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学生在环境改变时能面对现实,对环境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使个人行为符合新环境的要求;能使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清晰的认识,能及时修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
1.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行为表现。心理健康的人他们的认识、情感、言行、举止都符合他所处的年龄段。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是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标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加上难以适应环境变化,因此在处理学习、工作、社交、友谊、爱情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复杂的问题时,常常出现内心矛盾冲突,造成心理发展失衡。大学生常有的矛盾有:①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②新鲜感与恋旧感的矛盾;③独立感与依赖感的矛盾;④轻松感与紧张感的矛盾;⑤强烈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处在转变阶段的大学生出现以上的心理矛盾是过渡时期具有的正常现象,这些矛盾中同时蕴藏着转变中的真正起步。大学生应正视现实,勇于探索,调整情绪,重振精神,顺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如果这些矛盾冲突过于激烈和持久,众多的心里困扰势必会给学生带来焦虑、孤独、自我拒绝等心里状态易导致压抑感,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妨碍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3.1主观原因。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所以,大學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是正常的和在所难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在心里发展历程中,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巨大的心理发展课题,他们要在自我接纳、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异性交往、社会责任等方面不断取得经验和发展的基础上,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真正摆脱对外界的依赖而全面成熟起来,并最终树立起独立完整的人格体系。可见,大学期间大学生正经历着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多事之秋,而大学生们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心理冲突时有发生,很容易产生适应不良,从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3.2客观原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影响深远。大学生出自的家庭较少是放任型的,而以过度保护和过度严厉者居多。前者导致依赖、被动、胆怯、任性等心理倾向;后者导致冷漠、盲从、不灵活和缺乏自尊自信的心理倾向。同时,长期以来,中学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致使学生的许多青年期发展课题延缓到了大学,心理素质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无形中又增大了学生在大学的成长负担,这主要表现为自我管理能力差、人际沟通能力差、过于单纯和幼稚、情绪不稳定、性格懦弱、意志比较薄弱、挫折承受力低,等等。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负担过重、专业选择不当、大学生活不适应、业余生活单调等因素,加上大学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使得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四、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4.1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可以根据学生共有的心理问题,选择适当时机举办,如新生进校时的“从中学到大学的新生心理适应”;考试期间的“考试焦虑及其消解”;毕业生离校前的“走上社会必需的心理准备”,等等。这类讲座对象明确,针对性强,一般较受大学生的欢迎。
4.2善用校园媒介。通过校内传播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利用校刊、板报、广播、学生组织的交流刊物。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介绍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也可以编辑一些专用的小册子,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的知识。
4.3善用师资力量。对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很重要。严格地讲,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影响面更大:一方面,它直接影响教师本人的工作、生活与健康;另一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学生。若教师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必然会影响人格尚未定型的学生。因此,学校应通过讲座、讨论、宣传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以便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4.4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助人工作。它是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与求询者的交谈、协商、指导过程,帮助求询者达到自助目的的工作。对于那些心理行为属于正常范围的人,咨询所提供的新经验可以使他们排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才干;对于那些有心理障碍的人,咨询可以帮助他们改变不适应社会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学会新的适应环境的方式。大学生可以通过个别面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和团体咨询等方式进行心理咨询。
结语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强的要求。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开发心理潜能,拥有健康的心理。同时提高个人修养,保持心理的健康,增加人格的魅力,优化心理素质已经成为每个立志成才的的大学生必须面对的时代话题。
参考文献:
[1]刘盛贤,赵岚.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肖少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