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申报了《基于“活动导研”的农村初中跨学科骨干教师发展实践研究》的课题,学校建立了跨学科的学习型组织,作为语文教师在这个组织里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怎样的呢?
首先,应该是个谦逊的学习者。彼得·圣吉在其著作《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所需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其中每一项修炼都需要我们去学习,虚心地去学习。作为语文教师为实现自我超越和改善心智模式,结合“活动导研”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学习。
学习理科老师的“公式化”教学和操作性活动方式。数学教学中常会用公式推导法,这样得出结论的原因比较直观,便于记忆和下一环节的操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式使复杂的语言表述变得直观易懂,比如:反问 肯定=否定,表示肯定形式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反过来一样可以这样表达。这样公式化的呈现,利于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
有时让学生记忆一个知识,学生总是记不住,老师没有别的办法,只是让学生再花更多的时间来记忆。如果说记住也是学会的一部分的话,那么根据科学研究,动手操作是更有利于学会的。理科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让学生绘图、动手实验,很快的让学生学会了,这真的值得语文老师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考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否可以设计一些操作性的活动,让学生更容易、更快捷地学会。比如记住某句重要的话,我们是否可以创设一个活动,让甲学生说给乙学生听,或者讲授给组内更多的同学去听,并让他阐述之所以这么说的理由,让他在为别人服务的过程中思考、记忆、体验成功,从而更便捷地记住知识点。一味地花時间,肯定不是明智的做法,多设计一些操作性的活动,必然有助于语文学习。
学习英语学科的反复性操练。同为文科,甚至有语文老师觉得英语学科的教学思维深度尚不及语文,我们从其教学中有什么可学?其实不然。英语老师在教学中对一个语言点的教学反复的操练,直至所有人都掌握的教学方式是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借鉴的。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越来越低,直接影响到其书面表达的能力。教材中的口语交际部分的内容,我们俗称为“说话题”,过去都不用花时间去教的,稍一点拨,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确保不失分。现在的学生这样的题目失分很多,源于他们现在的生活更多的是与手机和电脑接触,与人的交流不够。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我们也需要像教小朋友说话一样,对有些离学生生活有点距离的句式要进行反复操练,切不可认为这个“简单”,不用教。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教学也需跟着变。从英语学科借鉴反复操练,有助于语文学科一些重要句式的掌握。
仅仅作为学习者,不能体现出语文教师在学习型组织里的角色定位。所以,语文教师更应该是学习型组织形成战斗力的能量源。
语文教师必须是正能量源,是促使这个组织会学习的“催化剂”。语文教师应该是个阅读者,广泛地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崇尚阅读,热爱阅读,应该成为语文人的标签。以这样的标签影响跨学科学习团队的其他成员,使这个团队更具有“学习”的气质。更广泛地阅读可以为组织的成长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信息源。除了在阅读上的榜样作用,谦逊地向他人学习,也可以成为这个组织的榜样。教师集体中不排除个别人有点“文人相轻”的习气,甚至觉得学科不同,有什么可学的。语文教师以自己的谦逊,实实在在地学习和实践,影响团队其他学科成员抛弃个人的偏狭,站在团队的角度思考个人的成长和团队的成长。
语文教师必须成为学习型组织形成团队的“粘合剂”。站在“建立共同愿景、系统思考”的角度看待个人在整个学习型组织里的角色,语文教师可以以自己受文学熏陶而形成的人文情怀,以更广阔的胸怀看待学习型组织里的不和谐,甚至可以调和这种不和谐。比如,通过展示自身向其他学科老师学习到的成果,肯定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的亮点,增强他们的自豪感。通过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克服他们偏狭的心理,可以向他们展示学习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具体的行为和实实在在的成效。
语文教师在学习型组织里的角色还有更深意义的定位,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首先,应该是个谦逊的学习者。彼得·圣吉在其著作《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所需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其中每一项修炼都需要我们去学习,虚心地去学习。作为语文教师为实现自我超越和改善心智模式,结合“活动导研”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学习。
学习理科老师的“公式化”教学和操作性活动方式。数学教学中常会用公式推导法,这样得出结论的原因比较直观,便于记忆和下一环节的操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式使复杂的语言表述变得直观易懂,比如:反问 肯定=否定,表示肯定形式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反过来一样可以这样表达。这样公式化的呈现,利于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
有时让学生记忆一个知识,学生总是记不住,老师没有别的办法,只是让学生再花更多的时间来记忆。如果说记住也是学会的一部分的话,那么根据科学研究,动手操作是更有利于学会的。理科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让学生绘图、动手实验,很快的让学生学会了,这真的值得语文老师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考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否可以设计一些操作性的活动,让学生更容易、更快捷地学会。比如记住某句重要的话,我们是否可以创设一个活动,让甲学生说给乙学生听,或者讲授给组内更多的同学去听,并让他阐述之所以这么说的理由,让他在为别人服务的过程中思考、记忆、体验成功,从而更便捷地记住知识点。一味地花時间,肯定不是明智的做法,多设计一些操作性的活动,必然有助于语文学习。
学习英语学科的反复性操练。同为文科,甚至有语文老师觉得英语学科的教学思维深度尚不及语文,我们从其教学中有什么可学?其实不然。英语老师在教学中对一个语言点的教学反复的操练,直至所有人都掌握的教学方式是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借鉴的。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越来越低,直接影响到其书面表达的能力。教材中的口语交际部分的内容,我们俗称为“说话题”,过去都不用花时间去教的,稍一点拨,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确保不失分。现在的学生这样的题目失分很多,源于他们现在的生活更多的是与手机和电脑接触,与人的交流不够。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我们也需要像教小朋友说话一样,对有些离学生生活有点距离的句式要进行反复操练,切不可认为这个“简单”,不用教。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教学也需跟着变。从英语学科借鉴反复操练,有助于语文学科一些重要句式的掌握。
仅仅作为学习者,不能体现出语文教师在学习型组织里的角色定位。所以,语文教师更应该是学习型组织形成战斗力的能量源。
语文教师必须是正能量源,是促使这个组织会学习的“催化剂”。语文教师应该是个阅读者,广泛地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崇尚阅读,热爱阅读,应该成为语文人的标签。以这样的标签影响跨学科学习团队的其他成员,使这个团队更具有“学习”的气质。更广泛地阅读可以为组织的成长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信息源。除了在阅读上的榜样作用,谦逊地向他人学习,也可以成为这个组织的榜样。教师集体中不排除个别人有点“文人相轻”的习气,甚至觉得学科不同,有什么可学的。语文教师以自己的谦逊,实实在在地学习和实践,影响团队其他学科成员抛弃个人的偏狭,站在团队的角度思考个人的成长和团队的成长。
语文教师必须成为学习型组织形成团队的“粘合剂”。站在“建立共同愿景、系统思考”的角度看待个人在整个学习型组织里的角色,语文教师可以以自己受文学熏陶而形成的人文情怀,以更广阔的胸怀看待学习型组织里的不和谐,甚至可以调和这种不和谐。比如,通过展示自身向其他学科老师学习到的成果,肯定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的亮点,增强他们的自豪感。通过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克服他们偏狭的心理,可以向他们展示学习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具体的行为和实实在在的成效。
语文教师在学习型组织里的角色还有更深意义的定位,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