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然而笔者认为,尽管面临择校、升学的压力,小学阶段毕业班数学教学仍然应该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将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起来,变负担为动力,将学生作为资源,呈现“以生为本”的一面,让学生在择校、升学压力的面前依然能够体味学习的快乐。
二、分析问题
教与学的现状:在与毕业班师生的交谈中发现,多数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比较累,常常面临许多难题,在作业完成的情况中,数学作业所花时间最多;在课后辅导的科目中,参加数学辅导的比例远远超出其它两门功课;在家长督促的过程中,布置的关于数学方面的练习也最多。然而就是在多方辅导的情况下,学生感到困惑最多的还是数学。花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学习数学,但是学习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作为从教毕业班的教师而言,常常能够体会到教学艺术的流失,取而代之的是机械的教学形式,师问生答,师讲生练,课堂一片死气沉沉,课后埋入题海作业的批改中,继而是循环往复的讲解、订正、批改、练习……枯燥、无味、盲目却无法改变,体会不到职业的幸福,只有职业的痛苦。
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结果只能使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
教学改革呼唤生本课堂的回归:尽管目前考试制度并没有取消,在选择理想中学的方式上,依然是“殊死决战”的状态。然而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阶段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感悟与体验,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各种新型教学模式也开始展现,地方教育部门在这样的形势下也都在不断调整毕业考试的形式,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直接感悟,在具有生本意识的数学教学中,“法则总是儿童自己寻找的结果,不是直接告知的结果。即使儿童自己寻找,我们也会尽量避免形式暗示使之放松感悟。”时代的发展呼唤生本课堂的回归,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应体现不同的层次。如在问题呈现的初始阶段,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够对出现的新问题有个总体的了解,分析所给的条件,从而调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相关的知识链接。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表现的空间,可以是就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或是静下心来独立思考,在全体学生共同分析时,给他们展现的舞台,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能指望学生答得全对,只需要求学生把自己听到的、想到的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说出来就可以了。在调动全体学生对问题分析之后,学习的过程并没有结束,很多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与分析处于零散的阶段,这时要留给学生优化的空间,回顾刚才分析的过程,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将各个步骤整合到一起,用算式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总结此类题目的特点,归纳解题思路与方法。只有到了这个程度才能说学生理解了新学的内容。
课堂教学的适当微调:在评价制度尚不能作根本性的改变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教学新内容时,要注重知识的第一呈现。教师应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教学的内容需要教师加以点拨的,只需要在关键处做适当提示,主体过程仍然由学生来操作;如果教学内容完全可以由学生独立解决的,那么可以直接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毕业班的学生,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在相互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找到更加易于接受的方法,这样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吸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主动学习的意义,激发他们不断地去探索、学习新知的欲望。
将数学活动课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枯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无法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怎么办,通过活动,来认识到数学的现实性。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正是因为它具有抽象的特征,才有了广泛应用的特点。凡是有数和形存在的地方,就有数学的存在。如此看来,数学简直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必须依靠他们的活动。通过活动带动他们学习概念、法则。过去,学生问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时,我们总是回答下一节课要用。然而,通过活动,学生自己就从实际中明白了数学的用处,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小学数学知识的编排要么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新知识,要么是原有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在这种知识的编排下,毕业班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水平,自己去自学、去发现、去再创造,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自学能力的学生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有重点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
讨论要成为教学的常规:人的认识有如呼吸,要吸进去,吐出来。我们的认识过程就是要在头脑中进行辩证思维,正反交锋,才能使认识前进。在以生为本的课堂中,应该是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讨论时要注意解决两个问题: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问题说清楚了没有?它可以是师生讨论,可以是生生讨论。讨论要成为课堂的正常秩序,要变“师要学生讨论”为“学生需要讨论”。
笔者相信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小学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必将迎来生本意识的回归。
【作者单位:洪泽县实验小学 江苏】
然而笔者认为,尽管面临择校、升学的压力,小学阶段毕业班数学教学仍然应该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将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起来,变负担为动力,将学生作为资源,呈现“以生为本”的一面,让学生在择校、升学压力的面前依然能够体味学习的快乐。
二、分析问题
教与学的现状:在与毕业班师生的交谈中发现,多数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比较累,常常面临许多难题,在作业完成的情况中,数学作业所花时间最多;在课后辅导的科目中,参加数学辅导的比例远远超出其它两门功课;在家长督促的过程中,布置的关于数学方面的练习也最多。然而就是在多方辅导的情况下,学生感到困惑最多的还是数学。花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学习数学,但是学习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作为从教毕业班的教师而言,常常能够体会到教学艺术的流失,取而代之的是机械的教学形式,师问生答,师讲生练,课堂一片死气沉沉,课后埋入题海作业的批改中,继而是循环往复的讲解、订正、批改、练习……枯燥、无味、盲目却无法改变,体会不到职业的幸福,只有职业的痛苦。
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结果只能使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
教学改革呼唤生本课堂的回归:尽管目前考试制度并没有取消,在选择理想中学的方式上,依然是“殊死决战”的状态。然而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阶段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感悟与体验,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各种新型教学模式也开始展现,地方教育部门在这样的形势下也都在不断调整毕业考试的形式,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直接感悟,在具有生本意识的数学教学中,“法则总是儿童自己寻找的结果,不是直接告知的结果。即使儿童自己寻找,我们也会尽量避免形式暗示使之放松感悟。”时代的发展呼唤生本课堂的回归,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应体现不同的层次。如在问题呈现的初始阶段,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够对出现的新问题有个总体的了解,分析所给的条件,从而调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相关的知识链接。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表现的空间,可以是就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或是静下心来独立思考,在全体学生共同分析时,给他们展现的舞台,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能指望学生答得全对,只需要求学生把自己听到的、想到的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说出来就可以了。在调动全体学生对问题分析之后,学习的过程并没有结束,很多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与分析处于零散的阶段,这时要留给学生优化的空间,回顾刚才分析的过程,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将各个步骤整合到一起,用算式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总结此类题目的特点,归纳解题思路与方法。只有到了这个程度才能说学生理解了新学的内容。
课堂教学的适当微调:在评价制度尚不能作根本性的改变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教学新内容时,要注重知识的第一呈现。教师应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教学的内容需要教师加以点拨的,只需要在关键处做适当提示,主体过程仍然由学生来操作;如果教学内容完全可以由学生独立解决的,那么可以直接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毕业班的学生,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在相互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找到更加易于接受的方法,这样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吸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主动学习的意义,激发他们不断地去探索、学习新知的欲望。
将数学活动课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枯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无法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怎么办,通过活动,来认识到数学的现实性。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正是因为它具有抽象的特征,才有了广泛应用的特点。凡是有数和形存在的地方,就有数学的存在。如此看来,数学简直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必须依靠他们的活动。通过活动带动他们学习概念、法则。过去,学生问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时,我们总是回答下一节课要用。然而,通过活动,学生自己就从实际中明白了数学的用处,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小学数学知识的编排要么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新知识,要么是原有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在这种知识的编排下,毕业班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水平,自己去自学、去发现、去再创造,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自学能力的学生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有重点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
讨论要成为教学的常规:人的认识有如呼吸,要吸进去,吐出来。我们的认识过程就是要在头脑中进行辩证思维,正反交锋,才能使认识前进。在以生为本的课堂中,应该是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讨论时要注意解决两个问题: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问题说清楚了没有?它可以是师生讨论,可以是生生讨论。讨论要成为课堂的正常秩序,要变“师要学生讨论”为“学生需要讨论”。
笔者相信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小学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必将迎来生本意识的回归。
【作者单位:洪泽县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