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用磁铁去辨别身边哪些物体是铁材料制作的。
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2、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在科学学习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用的材料:演示的乒乓球1个、杯子和水、回形针、自制课件
小组探究材料:
1、磁铁、纸片、布条、铜导线、铝片、回形针、铁钉、弹簧、铁夹子,玻璃片、木片、铁珠子,塑料片等物品,盘子、塑料碗、记录单
2、不同材质的硬币:1元硬币2种、5角硬币2种、1角硬币2种、分值硬币1种
[教学过程]
一、魔术游戏。激发兴趣
1、师表演魔术:将1个乒乓球放在衣服口袋外面球不会掉下来。学生兴趣盎然。
2、谁能说说其中的奥秘?
3、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磁铁的秘密(板书课题:磁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以学生喜欢的魔术表演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二、合作探究,建构概念
(一)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1、学生猜测
①师:你们玩过磁铁吸东西的游戏吗?那你们认为磁铁能吸什么东西?
②师: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这些实验材料(出示材料图片)有:铝片、铜线、回形针、铁钉、铁珠、纸片、塑料尺、布,木块,铁夹子,还有1根条形磁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材料,然后小组以最快的速度讨论并预测,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哪些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并将猜测结果记录在表格预测栏中。
③小组猜测。
④汇报猜测结果。
⑤这些只是你们的猜测,那到底谁对谁错?我们该怎样验证?
学生指出: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猜测的结果,教师及时表扬。
2、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①小组讨论:怎样做实验?
②汇报实验方案,完善实验方法
③实验温馨提示。
3、小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5、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测相同吗?
6、观察一下,这些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7、推知结论:磁铁能吸引铁性质叫磁性。
8、补充课题:磁铁有磁性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让学生亲历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汇报——推出结论等过程,建立磁铁有磁性的科学概念,符合小学科学特点,也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培养学生预测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辨认铁制品
1、辨别身边的铁制品
①利用磁铁辨别教室里、文具盒、自己身上哪些物体是铁制品,比一比哪一小组辨别的铁制品多,时间规定为1分钟。
②小组活动
③各组汇报结果
④小结:看来用磁铁来辨认铁制物体是既可靠又方便的。
2、辨别不同材质的硬币
①师出示硬币: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硬币,它们能否被磁铁吸引?
②请同学们先用观察的方法来辨别,再用实验的方法来辨别。
③学生观察后实验
④分享验证结果。
⑤专家解释。
⑥师: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硬币能被磁铁吸引,有的硬币不能被磁铁吸引?
⑦完善概念:磁铁能吸引钴、镍的性质。
3、小结:同学们,借助磁铁能帮助我们检验该物品是否为铁类物品,但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适合用磁铁去检验,比如说手表、电脑、照相机等精密的仪器,磁铁的磁性会影响它们的正常运作,所以大家玩磁铁的时候还得注意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会用磁铁来辨别身边的物体哪些是铁制品,这是从探究和应用方面来帮助学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科学概念;同时也教育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师在杯子里装着回形针,谁能隔着水把回形针取出。
2、学生上台操作。
3、师:原来磁铁隔着水也能吸铁啊!那么隔着别的物体比如说隔着木片、纸片、布片、塑料片等行不行?你们想研究吗?
4、小组自主设计实验,师巡视指导。
5、汇报实验结果。
6、小结: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7、魔术揭秘:解释乒乓球不会从口袋边掉下来的原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设计一个小游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挑战欲望,并引出下一个活动——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空,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建立科学概念,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2、师: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3、总结。
根据板书设计进行总结,磁铁有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叫磁性,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培养学生梳理和归纳认知的能力:通过拓展延伸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究的精神,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将探究活动引向课外,这也是为后续的研究埋下伏笔,为今后的教学内容作准备。
课例点评
福建省宁德市“小学名师走进古田”教学改革观摩研讨活动在古田二小举办。陈幼玲老师在本次观摩会上展示了一节扎实、有效、富有探究味的科学课,市教研室、名师工作室专家都给予高度评价。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根本要求——“启蒙性”、“探求性”、“应用性”;从课堂操作上突出了主体性、全面性、发展性、愉悦性。本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境新颖。记得教育家于漪说过这样—句话:‘锞的第—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这句话道出了课堂教学第一个环节的重要作用,而“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中的首要环节,而且,课始创设—个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可以说是整堂教学成功的一半。为此。陈老师以魔术表演导人新课,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要探究的磁铁的秘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情境创设富有新意。
2、探究体验真实。《课标》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陈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建立科学概念。在探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这一环节中,陈教师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回形针、铜片、布、铝片、铁弹簧等12种材料,让学生经历了猜测—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过程,整个探究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倾听,用自己的嘴巴表达,用自己的双手操作,用自己的心灵感悟,领悟到科学的真谛,发展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3、汇报展示充分。汇报交流展示实验成果是科学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本节课老师在三个实验后的汇报交流环节处理的比较到位,小组展示内容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尤其是巧取杯中的回形针环节,让学生上台用不同的方法取出,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感。在汇报展示的过程中,做到及时点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4、习惯培养良好。教师几次发放实验材料及交给学生的次序具有紧密的联系。学生面对有结构的材料,可以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产生科学问题。在这节课,陈教师做到了每一个材料个体都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将探究材料与科学问题、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每个活动之间的层次与梯度都做到了很好的诠释,并在实验当中,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材料整理能力、实验能力等等,学生学习科学习惯良好。
1、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用磁铁去辨别身边哪些物体是铁材料制作的。
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2、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在科学学习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用的材料:演示的乒乓球1个、杯子和水、回形针、自制课件
小组探究材料:
1、磁铁、纸片、布条、铜导线、铝片、回形针、铁钉、弹簧、铁夹子,玻璃片、木片、铁珠子,塑料片等物品,盘子、塑料碗、记录单
2、不同材质的硬币:1元硬币2种、5角硬币2种、1角硬币2种、分值硬币1种
[教学过程]
一、魔术游戏。激发兴趣
1、师表演魔术:将1个乒乓球放在衣服口袋外面球不会掉下来。学生兴趣盎然。
2、谁能说说其中的奥秘?
3、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磁铁的秘密(板书课题:磁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以学生喜欢的魔术表演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二、合作探究,建构概念
(一)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1、学生猜测
①师:你们玩过磁铁吸东西的游戏吗?那你们认为磁铁能吸什么东西?
②师: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这些实验材料(出示材料图片)有:铝片、铜线、回形针、铁钉、铁珠、纸片、塑料尺、布,木块,铁夹子,还有1根条形磁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材料,然后小组以最快的速度讨论并预测,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哪些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并将猜测结果记录在表格预测栏中。
③小组猜测。
④汇报猜测结果。
⑤这些只是你们的猜测,那到底谁对谁错?我们该怎样验证?
学生指出: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猜测的结果,教师及时表扬。
2、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①小组讨论:怎样做实验?
②汇报实验方案,完善实验方法
③实验温馨提示。
3、小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5、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测相同吗?
6、观察一下,这些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7、推知结论:磁铁能吸引铁性质叫磁性。
8、补充课题:磁铁有磁性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让学生亲历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汇报——推出结论等过程,建立磁铁有磁性的科学概念,符合小学科学特点,也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培养学生预测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辨认铁制品
1、辨别身边的铁制品
①利用磁铁辨别教室里、文具盒、自己身上哪些物体是铁制品,比一比哪一小组辨别的铁制品多,时间规定为1分钟。
②小组活动
③各组汇报结果
④小结:看来用磁铁来辨认铁制物体是既可靠又方便的。
2、辨别不同材质的硬币
①师出示硬币: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硬币,它们能否被磁铁吸引?
②请同学们先用观察的方法来辨别,再用实验的方法来辨别。
③学生观察后实验
④分享验证结果。
⑤专家解释。
⑥师: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硬币能被磁铁吸引,有的硬币不能被磁铁吸引?
⑦完善概念:磁铁能吸引钴、镍的性质。
3、小结:同学们,借助磁铁能帮助我们检验该物品是否为铁类物品,但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适合用磁铁去检验,比如说手表、电脑、照相机等精密的仪器,磁铁的磁性会影响它们的正常运作,所以大家玩磁铁的时候还得注意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会用磁铁来辨别身边的物体哪些是铁制品,这是从探究和应用方面来帮助学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科学概念;同时也教育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师在杯子里装着回形针,谁能隔着水把回形针取出。
2、学生上台操作。
3、师:原来磁铁隔着水也能吸铁啊!那么隔着别的物体比如说隔着木片、纸片、布片、塑料片等行不行?你们想研究吗?
4、小组自主设计实验,师巡视指导。
5、汇报实验结果。
6、小结: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7、魔术揭秘:解释乒乓球不会从口袋边掉下来的原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设计一个小游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挑战欲望,并引出下一个活动——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空,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建立科学概念,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2、师: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3、总结。
根据板书设计进行总结,磁铁有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叫磁性,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培养学生梳理和归纳认知的能力:通过拓展延伸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究的精神,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将探究活动引向课外,这也是为后续的研究埋下伏笔,为今后的教学内容作准备。
课例点评
福建省宁德市“小学名师走进古田”教学改革观摩研讨活动在古田二小举办。陈幼玲老师在本次观摩会上展示了一节扎实、有效、富有探究味的科学课,市教研室、名师工作室专家都给予高度评价。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根本要求——“启蒙性”、“探求性”、“应用性”;从课堂操作上突出了主体性、全面性、发展性、愉悦性。本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境新颖。记得教育家于漪说过这样—句话:‘锞的第—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这句话道出了课堂教学第一个环节的重要作用,而“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中的首要环节,而且,课始创设—个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可以说是整堂教学成功的一半。为此。陈老师以魔术表演导人新课,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要探究的磁铁的秘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情境创设富有新意。
2、探究体验真实。《课标》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陈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建立科学概念。在探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这一环节中,陈教师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回形针、铜片、布、铝片、铁弹簧等12种材料,让学生经历了猜测—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过程,整个探究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倾听,用自己的嘴巴表达,用自己的双手操作,用自己的心灵感悟,领悟到科学的真谛,发展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3、汇报展示充分。汇报交流展示实验成果是科学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本节课老师在三个实验后的汇报交流环节处理的比较到位,小组展示内容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尤其是巧取杯中的回形针环节,让学生上台用不同的方法取出,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感。在汇报展示的过程中,做到及时点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4、习惯培养良好。教师几次发放实验材料及交给学生的次序具有紧密的联系。学生面对有结构的材料,可以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产生科学问题。在这节课,陈教师做到了每一个材料个体都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将探究材料与科学问题、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每个活动之间的层次与梯度都做到了很好的诠释,并在实验当中,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材料整理能力、实验能力等等,学生学习科学习惯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