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认为纪录片《长征》的“四力”分别为文献的公信力、艺术的表现力、情感的感染力、思想的震撼力。同时“四有”分别为有情怀、有担当、有积累、有方法。基于此,本文就对纪录片《长征》的“四力”和“四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长征;四力;四有
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文献纪录片《长征》,共八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等多方联合执导。其是现如今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分量的长征纪录片,而且在该片播出之后,也获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高度关注与评价。
一、纪录片《长征》的“四力”
(一)文献的公信力
对于《长征》这部作品而言,其属于文献纪录片,其主要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就是深入地挖掘相关的历史史料,将其呈现出来。为了使其真实性得以最大化地呈现出来,该片对主观性的评价尽量避免,而且也没有采用常规的纪录片的做法,也就是没有将各领导人、专家及学者的主观评价引入进来,而是以当事人的采访作为出发点,以实际采访过程中的口述和回顾内容为依据,进而开展创作。在片中,对近百位耄耋之年的老红军进行了采访,这些老红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曾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通过老红军对于亲身经历的回忆和回顾,将历史史料的真实性最大化地呈现出来。与此同时,该片还采访和记录了若干国际人士,例如,索尔兹伯里、斯诺等。基于这些人的视角,不但可以将历史史实的真实性全面呈现出来,还能将视角阐释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体现出来。在《长征》这一纪录片中,呈现出了许多史实文献,举例来讲,将来自苏联时期关于遵义会议的记录手稿呈现了出来;在整个长征的途中,不但经历了四渡赤水、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还经历了过草地、爬雪山和三军会师的整个过程。此外,还将具体的数据和细节呈现了出来,例如,爬雪山的数量、四渡赤水的线路等。此外,不但对口述和采访的方式进行了全面的应用,还将现场拍摄、图示和文献记录等多种方法应用了进来,将前所未有的长征景观为我们描绘了出来,将历史真实性的魅力全面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因此,实际的文献史料公信力非常强。
(二)艺术的表现力
对于《长征》该纪录片而言,其不论是在实际框架的设计,还是整体叙事的展开上,都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而《长征》作为文献纪录片,如果仅将其史实说服力展现出来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如此丰富的历史文献中,如何将恰当的框架镶嵌进来,并且给予其最为流畅的表达,则对创作者艺术表现的功力有着极大的考验。而在《长征》这部纪录片中,其在该方面做得可谓是精巧且老道。从影像构成的角度来分析,该片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自然景观进行了深入的拍摄,将航拍和仰拍等多种拍摄视角应用了进来,全面地展现了那些大江大河大山,正是因为如此,才将这样一个美丽的框架基础呈现了出来。另外,还将当事人的采访以影片的方式展现出来,将一些著作手稿等一并呈现出来。该片对于自然景观的拍摄,具备多视角的特点,因此,才将如此雄壮美丽的自然景观展示出来,此外,不论是历史当事人的记录,还是现场拍摄的画面,均将其呈现出来,基于这三类影像的全面叠加,将极富立体感的影像世界构筑进来。除了充分体现了视觉表现力之外,该片在构建听觉世界时,也更加独具匠心。在该纪录片中,开篇就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旋律引入了进来,不仅如此,结尾也将其作为主要的旋律,此外,还有苍劲雄浑的解说配音。在每一集的《长征》纪录片中,都将该集的内容和具体区域的特点表现了出来,还采集了长征沿途走过区域的民谣和民歌,重新对其进行编排,使该片的整体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强有力的提升。
(三)情感的感染力
对于《长征》这一纪录片而言,其从头至尾都洋溢着一种情感的力量,而且极为浓厚。不管是对大气磅礴的民族大爱和爱国之情,还是感人至深的友情和亲情都进行了深刻地刻画。在荆棘弥漫的艰难坎坷之中,我们看到了一批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为了所有人的信仰,不畏艰难险阻毅然决定逆流而上。在这里,有三十四师的师长陈树湘,年仅二十九岁,为了气节,将自己的肠子扯断,壮烈牺牲;在这里,湘江之战中,有两万多名红军将自己的鲜血永久地洒在了湘江;在这里,二十一座雪山中,长眠在此的忠魂到处都是;在这里的草地上,有多少无名烈士的躯体长埋在地下。在世界历史上,此种惨烈和壮烈都极为罕见,而且也正是因为有如此壮烈的牺牲和献身,才將如此高贵的精神和品格展现了出来。在长征历程中,有“长征四老”,分别为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他们均已年过半百,毅然决然地要与年轻的将士并肩行走,放弃配备的马匹共同走完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此外,在当时红一和红四方面军迎来了胜利会师的那一刻场景极为惊心动魄和激动人心,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红军将士强烈的革命友谊,将革命深情表现得荡气回肠。
(四)思想的震撼力
在《长征》这部纪录片中,其不但将毋庸置疑的史实展现了出来,还将极为充沛的激情展现了出来。对于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可以克服如此多的艰难险阻,并且获得奇迹般的胜利进行了深刻地阐述与表达。不仅如此,对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如此多的曲折之后,还可以赢得天下的深层次原因,在该影片中也全面地展示了出来。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真正地做到实事求是,红军胜利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历史的必然走向,这对共产党赢得天下是人民的选择这一结论进行了强有力的说服。即便在如今,对于此种近乎于顺应历史的选择,对于伟大力量的信仰,依然让人无比的动容和震撼。
二、纪录片《长征》的“四有”
纪录片《长征》的总导演闫东,曾经是多部重大历史题材文献纪录片的主创者,如《大鲁艺》《共产党宣言》《1937南京记忆》等。不论是闫东本人,还是其团队,正是因为有了多年的创作经历和宝贵的创作经验,才使纪录片《长征》被创作出来。接下来对在《长征》这一纪录片中,体现出来的“四有”,即有情怀、有担当、有积累、有方法进行详尽地阐述。
(一)有情怀
闫东及其创作团队之所以能将如此经典的《长征》纪录片创作出来,其根本原因,就是其自身存在着一种非常强烈的家国情怀。闫东及其创作团队的理想极为高远和伟大——将影像作为主要的途经,将家国、民族、时代展现出来。他们不贪图任何虚名,也不为了所谓的赶时髦而妥协半分,而是对那些对国家和民族及时代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拍摄和细腻的刻画。对具体刻画的人物和拍摄的事件进行常年累月的学习和关注,坚定不移的记录和采访,自身有着不辱使命的高远情怀,愿意为了文献纪录片的创作奉献自己的毕生,也正是源于此,在其创作的《长征》纪录片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到一种发自肺腑的高昂激越之情,感受到一种极为浓烈的家国情怀,而且通过纪录片《长征》的体现,还可以感受到闫东及其创作团队的呕心沥血,而也正是由于闫东及其创作团队自身家国情怀的浓烈,对于历史传承的伟大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将如此优秀的《长征》纪录片创作出来,而且也正是因为其爱国情怀的浓烈,才使《长征》纪录片不但具有文献公信力,还具备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感染力,还有非常重要的思想震撼力。在中国的历史上,长征是非常有历史节点意义的一项伟大历程,而在如今的中国,《长征》这一纪录片则是对当时的长征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事件进行了最大化的还原和传承,为如今的人们及未来的子孙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如此结果的产生原因,就是闫东及其团队自身的伟大家国情怀。 (二)有担当
对于闫东及其创作团队而言,其本身就继承了一种极为特殊的光荣传统,就是老一辈文献纪录片工作者的认真和敬业,不仅如此,还有对于历史负责的崇高精神。与此同时,其也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历史责任,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闫东及其创作团队仍然能做到真正的与时俱进,对历史文献不断地深入挖掘,在此过程中,对艺术表现手法还不断创新。对于如今的中国电视而言,其在逐步朝着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而且极为喧嚣,声浪极大,闫东及其创作团队,不但可以耐得住寂寞,还不受任何的利益驱使,也不为任何的市场名利所动,甘愿一直坐着“冷板凳”,坚定执着表达自身对于历史传承的决心。对任何一部纪录片进行拍摄,在前期下的功夫都非常多,对人与事的采访和叙事手法进行了斟酌再斟酌,对于整体的拍摄手法和艺术的表达则是精深再精深。为了一部纪录片的完美呈现,不惜花费更多更深的功夫,使其保持着旺盛和鲜活的特点。也正是因为闫东及其团队对于历史和光荣有着非比寻常的担当和传承使命,有了先期那么多的储备和投入的汗水,才使《长征》这一文献纪录片被创作出来,使如此具备文献公信力的《长征》纪录片呈现在大众面前。
(三)有积累
根据《长征》这一纪录片,我们仅仅从表面的角度进行分析,可能会十分惊叹,为什么会有如此多年近百岁的长征亲历者?而且在回忆和口述长征往事时,为何如此的生动和形象?但是以一种深层次的角度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不论是在《长征纪录片》中展现出来的采访,还是具体的拍摄,其并非是当下进行的,而是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经拍摄完成的。基于此,可以进一步发现,对于闫东及其创作团队而言,其非仅仅是在接受到任务时,就进行紧急地组织和拍摄,而是在此之前的很多年,就已经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积累,而且极富心思,对于实际的积累也极具计划性。此外,对于闫东及创作团队而言,其中包含的相关拍摄及对当事人的一些采访,都并非是一朝一夕实现的,而是提前就将其抓拍好,而且极具“抢救”的性质。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基于闫东及其团队日复一日的积累和创作,才能确保相应同类主题任务来临的时候,才可以拥有极为丰富的素材,进而将极为丰厚的文献纪录片展示到大众的面前,真正地实现对关键的历史、事物与人进行再现和传承。對于如今其他的创作团队而言,其不是被电视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所融合,就是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都无法做到始终如一对历史进行再现和弘扬,对于素材的积累也是远不能及的,基于此,可以进一步感受到闫东及其创作团队的艰辛和伟大,保持初心,对历史材料进行不断积累的优秀品质。
(四)有方法
对于《长征》这一纪录片的创作团队而言,其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不但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而且还有极为成熟的创作模式,才可以将如此优秀的“三位一体”综合表达模式创造和展现出来。所谓“三位一体”的综合表达模式,就是指将“文献资料”与“影像再现”及“艺术表现”这三者全面结合在一起。首先,是以当事人和相关人为实际出发点,对其记忆及口述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将此作为最核心的文献资料,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挖掘和积累,进一步将其呈现在具体的文献纪录片中;其次,就是以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实际的出发点,与此同时,还要将相应的著作、图书、实物及文物等集合在一起,进而达到影像再现的目的;最后,就是对相应的影像和音乐旋律进行精心的设计,并且在整个纪录片中,将其恰当地表现和展示出来,进而使纪录片具备文献公信力的同时,有能力将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结语
对于《长征》这一纪录片而言,无不倾注了闫东及其创作团队的心血与汗水。对于历史时期真实存在的长征而言,其不仅极具革命性和伟大性,还极具命运性,是中国共产党后续发展到如今强盛的关键历史转折点,而在整个长征的过程中,又充斥了残酷性和悲壮性,是无数先烈的热血挥洒才铸就了长征的革命性的胜利,才带来了如今的和平美好生活,而做为炎黄子孙,则有义务和责任对这段历史进行再现和传承,恰如其分,闫东及其团队就是新时代最佳的传承人,通过摄像的途径,在对其进行完美地呈现背后,不但能看到该创作团队自身的家国情怀,还能感受到整个创作团队的担当和责任,而且在对《长征》这一纪录片进行着手准备时,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对相应的素材进行大量的积累,无不展示着该创作团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具体拍摄的过程中,将最为成熟的三位一体综合表达模式应用了进来,使《长征》这一纪录片,不但将其自身的文献公信力全面地表现了出来,还将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更深层次地展现了出来。在《长征》这一文献纪录片中,其为人们带来的启示和感动是多方面和多角度的,特别是闫东及其创作团队的创作经验,更是难能可贵,因此,值得更多的人对其进行深入地总结。
参考文献:
〔1〕王有军.纪录片导演在后期创作中的“四个把控”——以央视大型纪录片《长征》创作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8(11):90-92.
〔2〕艾莲,赵小波.生动再现红军长征四川篇章的壮烈辉煌——评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红军长征在四川》[J].电影评介,2017(16):96-98.
〔3〕张步中,梁嘉韵.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文献纪录片创作特色探析[J].现代传播,2017,39(02):110-114.
关键词:长征;四力;四有
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文献纪录片《长征》,共八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等多方联合执导。其是现如今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分量的长征纪录片,而且在该片播出之后,也获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高度关注与评价。
一、纪录片《长征》的“四力”
(一)文献的公信力
对于《长征》这部作品而言,其属于文献纪录片,其主要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就是深入地挖掘相关的历史史料,将其呈现出来。为了使其真实性得以最大化地呈现出来,该片对主观性的评价尽量避免,而且也没有采用常规的纪录片的做法,也就是没有将各领导人、专家及学者的主观评价引入进来,而是以当事人的采访作为出发点,以实际采访过程中的口述和回顾内容为依据,进而开展创作。在片中,对近百位耄耋之年的老红军进行了采访,这些老红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曾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通过老红军对于亲身经历的回忆和回顾,将历史史料的真实性最大化地呈现出来。与此同时,该片还采访和记录了若干国际人士,例如,索尔兹伯里、斯诺等。基于这些人的视角,不但可以将历史史实的真实性全面呈现出来,还能将视角阐释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体现出来。在《长征》这一纪录片中,呈现出了许多史实文献,举例来讲,将来自苏联时期关于遵义会议的记录手稿呈现了出来;在整个长征的途中,不但经历了四渡赤水、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还经历了过草地、爬雪山和三军会师的整个过程。此外,还将具体的数据和细节呈现了出来,例如,爬雪山的数量、四渡赤水的线路等。此外,不但对口述和采访的方式进行了全面的应用,还将现场拍摄、图示和文献记录等多种方法应用了进来,将前所未有的长征景观为我们描绘了出来,将历史真实性的魅力全面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因此,实际的文献史料公信力非常强。
(二)艺术的表现力
对于《长征》该纪录片而言,其不论是在实际框架的设计,还是整体叙事的展开上,都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而《长征》作为文献纪录片,如果仅将其史实说服力展现出来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如此丰富的历史文献中,如何将恰当的框架镶嵌进来,并且给予其最为流畅的表达,则对创作者艺术表现的功力有着极大的考验。而在《长征》这部纪录片中,其在该方面做得可谓是精巧且老道。从影像构成的角度来分析,该片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自然景观进行了深入的拍摄,将航拍和仰拍等多种拍摄视角应用了进来,全面地展现了那些大江大河大山,正是因为如此,才将这样一个美丽的框架基础呈现了出来。另外,还将当事人的采访以影片的方式展现出来,将一些著作手稿等一并呈现出来。该片对于自然景观的拍摄,具备多视角的特点,因此,才将如此雄壮美丽的自然景观展示出来,此外,不论是历史当事人的记录,还是现场拍摄的画面,均将其呈现出来,基于这三类影像的全面叠加,将极富立体感的影像世界构筑进来。除了充分体现了视觉表现力之外,该片在构建听觉世界时,也更加独具匠心。在该纪录片中,开篇就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旋律引入了进来,不仅如此,结尾也将其作为主要的旋律,此外,还有苍劲雄浑的解说配音。在每一集的《长征》纪录片中,都将该集的内容和具体区域的特点表现了出来,还采集了长征沿途走过区域的民谣和民歌,重新对其进行编排,使该片的整体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强有力的提升。
(三)情感的感染力
对于《长征》这一纪录片而言,其从头至尾都洋溢着一种情感的力量,而且极为浓厚。不管是对大气磅礴的民族大爱和爱国之情,还是感人至深的友情和亲情都进行了深刻地刻画。在荆棘弥漫的艰难坎坷之中,我们看到了一批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为了所有人的信仰,不畏艰难险阻毅然决定逆流而上。在这里,有三十四师的师长陈树湘,年仅二十九岁,为了气节,将自己的肠子扯断,壮烈牺牲;在这里,湘江之战中,有两万多名红军将自己的鲜血永久地洒在了湘江;在这里,二十一座雪山中,长眠在此的忠魂到处都是;在这里的草地上,有多少无名烈士的躯体长埋在地下。在世界历史上,此种惨烈和壮烈都极为罕见,而且也正是因为有如此壮烈的牺牲和献身,才將如此高贵的精神和品格展现了出来。在长征历程中,有“长征四老”,分别为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他们均已年过半百,毅然决然地要与年轻的将士并肩行走,放弃配备的马匹共同走完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此外,在当时红一和红四方面军迎来了胜利会师的那一刻场景极为惊心动魄和激动人心,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红军将士强烈的革命友谊,将革命深情表现得荡气回肠。
(四)思想的震撼力
在《长征》这部纪录片中,其不但将毋庸置疑的史实展现了出来,还将极为充沛的激情展现了出来。对于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可以克服如此多的艰难险阻,并且获得奇迹般的胜利进行了深刻地阐述与表达。不仅如此,对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如此多的曲折之后,还可以赢得天下的深层次原因,在该影片中也全面地展示了出来。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真正地做到实事求是,红军胜利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历史的必然走向,这对共产党赢得天下是人民的选择这一结论进行了强有力的说服。即便在如今,对于此种近乎于顺应历史的选择,对于伟大力量的信仰,依然让人无比的动容和震撼。
二、纪录片《长征》的“四有”
纪录片《长征》的总导演闫东,曾经是多部重大历史题材文献纪录片的主创者,如《大鲁艺》《共产党宣言》《1937南京记忆》等。不论是闫东本人,还是其团队,正是因为有了多年的创作经历和宝贵的创作经验,才使纪录片《长征》被创作出来。接下来对在《长征》这一纪录片中,体现出来的“四有”,即有情怀、有担当、有积累、有方法进行详尽地阐述。
(一)有情怀
闫东及其创作团队之所以能将如此经典的《长征》纪录片创作出来,其根本原因,就是其自身存在着一种非常强烈的家国情怀。闫东及其创作团队的理想极为高远和伟大——将影像作为主要的途经,将家国、民族、时代展现出来。他们不贪图任何虚名,也不为了所谓的赶时髦而妥协半分,而是对那些对国家和民族及时代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拍摄和细腻的刻画。对具体刻画的人物和拍摄的事件进行常年累月的学习和关注,坚定不移的记录和采访,自身有着不辱使命的高远情怀,愿意为了文献纪录片的创作奉献自己的毕生,也正是源于此,在其创作的《长征》纪录片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到一种发自肺腑的高昂激越之情,感受到一种极为浓烈的家国情怀,而且通过纪录片《长征》的体现,还可以感受到闫东及其创作团队的呕心沥血,而也正是由于闫东及其创作团队自身家国情怀的浓烈,对于历史传承的伟大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将如此优秀的《长征》纪录片创作出来,而且也正是因为其爱国情怀的浓烈,才使《长征》纪录片不但具有文献公信力,还具备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感染力,还有非常重要的思想震撼力。在中国的历史上,长征是非常有历史节点意义的一项伟大历程,而在如今的中国,《长征》这一纪录片则是对当时的长征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事件进行了最大化的还原和传承,为如今的人们及未来的子孙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如此结果的产生原因,就是闫东及其团队自身的伟大家国情怀。 (二)有担当
对于闫东及其创作团队而言,其本身就继承了一种极为特殊的光荣传统,就是老一辈文献纪录片工作者的认真和敬业,不仅如此,还有对于历史负责的崇高精神。与此同时,其也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历史责任,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闫东及其创作团队仍然能做到真正的与时俱进,对历史文献不断地深入挖掘,在此过程中,对艺术表现手法还不断创新。对于如今的中国电视而言,其在逐步朝着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而且极为喧嚣,声浪极大,闫东及其创作团队,不但可以耐得住寂寞,还不受任何的利益驱使,也不为任何的市场名利所动,甘愿一直坐着“冷板凳”,坚定执着表达自身对于历史传承的决心。对任何一部纪录片进行拍摄,在前期下的功夫都非常多,对人与事的采访和叙事手法进行了斟酌再斟酌,对于整体的拍摄手法和艺术的表达则是精深再精深。为了一部纪录片的完美呈现,不惜花费更多更深的功夫,使其保持着旺盛和鲜活的特点。也正是因为闫东及其团队对于历史和光荣有着非比寻常的担当和传承使命,有了先期那么多的储备和投入的汗水,才使《长征》这一文献纪录片被创作出来,使如此具备文献公信力的《长征》纪录片呈现在大众面前。
(三)有积累
根据《长征》这一纪录片,我们仅仅从表面的角度进行分析,可能会十分惊叹,为什么会有如此多年近百岁的长征亲历者?而且在回忆和口述长征往事时,为何如此的生动和形象?但是以一种深层次的角度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不论是在《长征纪录片》中展现出来的采访,还是具体的拍摄,其并非是当下进行的,而是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经拍摄完成的。基于此,可以进一步发现,对于闫东及其创作团队而言,其非仅仅是在接受到任务时,就进行紧急地组织和拍摄,而是在此之前的很多年,就已经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积累,而且极富心思,对于实际的积累也极具计划性。此外,对于闫东及创作团队而言,其中包含的相关拍摄及对当事人的一些采访,都并非是一朝一夕实现的,而是提前就将其抓拍好,而且极具“抢救”的性质。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基于闫东及其团队日复一日的积累和创作,才能确保相应同类主题任务来临的时候,才可以拥有极为丰富的素材,进而将极为丰厚的文献纪录片展示到大众的面前,真正地实现对关键的历史、事物与人进行再现和传承。對于如今其他的创作团队而言,其不是被电视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所融合,就是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都无法做到始终如一对历史进行再现和弘扬,对于素材的积累也是远不能及的,基于此,可以进一步感受到闫东及其创作团队的艰辛和伟大,保持初心,对历史材料进行不断积累的优秀品质。
(四)有方法
对于《长征》这一纪录片的创作团队而言,其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不但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而且还有极为成熟的创作模式,才可以将如此优秀的“三位一体”综合表达模式创造和展现出来。所谓“三位一体”的综合表达模式,就是指将“文献资料”与“影像再现”及“艺术表现”这三者全面结合在一起。首先,是以当事人和相关人为实际出发点,对其记忆及口述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将此作为最核心的文献资料,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挖掘和积累,进一步将其呈现在具体的文献纪录片中;其次,就是以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实际的出发点,与此同时,还要将相应的著作、图书、实物及文物等集合在一起,进而达到影像再现的目的;最后,就是对相应的影像和音乐旋律进行精心的设计,并且在整个纪录片中,将其恰当地表现和展示出来,进而使纪录片具备文献公信力的同时,有能力将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结语
对于《长征》这一纪录片而言,无不倾注了闫东及其创作团队的心血与汗水。对于历史时期真实存在的长征而言,其不仅极具革命性和伟大性,还极具命运性,是中国共产党后续发展到如今强盛的关键历史转折点,而在整个长征的过程中,又充斥了残酷性和悲壮性,是无数先烈的热血挥洒才铸就了长征的革命性的胜利,才带来了如今的和平美好生活,而做为炎黄子孙,则有义务和责任对这段历史进行再现和传承,恰如其分,闫东及其团队就是新时代最佳的传承人,通过摄像的途径,在对其进行完美地呈现背后,不但能看到该创作团队自身的家国情怀,还能感受到整个创作团队的担当和责任,而且在对《长征》这一纪录片进行着手准备时,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对相应的素材进行大量的积累,无不展示着该创作团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具体拍摄的过程中,将最为成熟的三位一体综合表达模式应用了进来,使《长征》这一纪录片,不但将其自身的文献公信力全面地表现了出来,还将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更深层次地展现了出来。在《长征》这一文献纪录片中,其为人们带来的启示和感动是多方面和多角度的,特别是闫东及其创作团队的创作经验,更是难能可贵,因此,值得更多的人对其进行深入地总结。
参考文献:
〔1〕王有军.纪录片导演在后期创作中的“四个把控”——以央视大型纪录片《长征》创作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8(11):90-92.
〔2〕艾莲,赵小波.生动再现红军长征四川篇章的壮烈辉煌——评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红军长征在四川》[J].电影评介,2017(16):96-98.
〔3〕张步中,梁嘉韵.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文献纪录片创作特色探析[J].现代传播,2017,39(02):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