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的二十年代,似乎曾经出现过一位年轻俊朗、才气横溢、名字叫做海克特?曼的默片演员,他那传奇而悲凉的一生,就像《金刚经》所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我之所以说“曾经出现过”,那是因为这位默片演员留下十多部喜剧短片以及几篇内容相互矛盾的采访新闻后,便突然地消失无踪,不再在世人眼前出现。他往后的际遇,无人能见证。而我又之所以说“似乎”曾经出现过,是因为关于这个默片演员的一切,都只出现在一位作家的一部名为《幻影书》的作品中。
这位作家叫戴维?奇默,他在这部传记性质的书里,娓娓述说自己如何认识海特默恩,以及如何介入和知悉他那幻影般的生命。大家都以为海特曼恩已经死了。戴维?奇默说其实没有,他从世人眼前消失后,又活了六十多年。在这段漫长岁月里,海克特?曼不仅没死,还持续在拍片。只是,海克特改了名字、定居在一个人烟罕至的地方,还许诺绝不将所拍的影片公诸于世,要在死亡之际将其全数销毁。海克特这些隐匿生命痕迹的举措为的是赎罪,赎一份应当以命抵命的罪。海克特曾经试着举枪自尽,也曾经试着用最深的堕落来自我摧残。然而死亡和生命的荒凉让人太过恐惧,他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他要活着,但只能像不曾活过那样地活着,隐去所有生命的痕迹。因为,没有被感知,就没有存在。
戴维?奇默的际遇比海克特更糟。一次的飞机失事夺走了他妻子和两个幼子的性命,他却因为失去最爱而得到巨额赔偿,成为一个非常有钱的人。这样可悲可笑的人生如何能面对?戴维?奇默不能,于是他酗酒、自我放逐,急切地等待死神来敲门。但一个孤独的夜晚,一部几十年前的黑白喜剧默片(导演与主演正是海克特)竟让他笑出声来,这让他知道,自己其实没绝望到底,心里的某个小角落还呼喊着活下去。
关于海克特在失踪后的流浪、堕落、以及经历生死关头后的重生与救赎,戴维?奇默主要是从海克特身边一位友人那里听得,海特身边的这位友人自幼在海克特身边长大,更花了七年的时间为海克特写传记。再加上海克特留下的日记佐证,足以在戴维?奇默的心中刻画出一个如真实再现的海克特。只是这个在戴维?奇默心中如真实再现的海克特,是否就等于真正的海克特?海克特的妻子执意在他死后将所有一切交付祝融,她自己也在意外中与那位友人接连死去。于是,除了印刻在戴维?奇默心里的,海克特在失踪后的人生历程再无人知晓、更无从证实。
是否真有海克特这个人?他在失踪后是否真的继续活在某处?如果,海克特不曾真的存在这个世间,究竟是书中的什么撩拨起你我心中的阵阵落寞,让我们为一个不存在的鬼影感到唏嘘?莫非,这落寞与唏嘘也是鬼魅般的幻影,是海市蜃楼,是梦幻泡影?如果,海克特真的曾存在这个世间,但没人能见证他的存在,他到底算不算存在过?“假设森林里头有一棵树倒了却没有任何人听见它倒了,这样该算发出声音还是没发出声音?”
对于这个关于真实与存在的问题,理性主义者可能会说,存在是一种客观的事实而非主观的经验。经验主义者则可能会说,我们所说的存在其实是指某个事物被我们感知到它在那里,感知是我们认识世界和确定存在的唯一手段。理性主义者可能会进一步说,树倒必然会发出声音,这个是基于因果关系的理性推理,即使没有人听到这个声音,真理不变。而经验主义者则可能接着说,当我们说有因果关系时,指的其实是两个事情一前一后发生,而且一再重复,但这就等于是因果关系吗?因此,尽管我们主观认定“树倒必然发出声音”,但是这不等于是客观事实,也无法证实。毕竟感知的世界是我们唯一能认识的世界,也是我们仅有的真实。 从理性主义的观点来说,我们可以透过不懈的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来趋近事情的真相。而经验主义的观点则会导向一个简单又确定的答案:只要没有人见证,海克特便不存在,纵使他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人的感知之外,对人们来说,他就是不存在。
《幻影书》是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推出于2002年的小说作品,无论是“真实存在”的作家戴维?奇默,还是“实虚难辨”的默片演员海克特?曼,都是奥斯特所杜撰出的人物。曾经在一个夜晚,海克特在路边看到一个绿光闪闪的美丽青石,待走近拿起后,才发现那其实是一口令人作恶的浓痰。然而青石虽虚幻,但那绿光闪闪的瞬间,那荡然而起的心旌悸动,却万般真实。
这位作家叫戴维?奇默,他在这部传记性质的书里,娓娓述说自己如何认识海特默恩,以及如何介入和知悉他那幻影般的生命。大家都以为海特曼恩已经死了。戴维?奇默说其实没有,他从世人眼前消失后,又活了六十多年。在这段漫长岁月里,海克特?曼不仅没死,还持续在拍片。只是,海克特改了名字、定居在一个人烟罕至的地方,还许诺绝不将所拍的影片公诸于世,要在死亡之际将其全数销毁。海克特这些隐匿生命痕迹的举措为的是赎罪,赎一份应当以命抵命的罪。海克特曾经试着举枪自尽,也曾经试着用最深的堕落来自我摧残。然而死亡和生命的荒凉让人太过恐惧,他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他要活着,但只能像不曾活过那样地活着,隐去所有生命的痕迹。因为,没有被感知,就没有存在。
戴维?奇默的际遇比海克特更糟。一次的飞机失事夺走了他妻子和两个幼子的性命,他却因为失去最爱而得到巨额赔偿,成为一个非常有钱的人。这样可悲可笑的人生如何能面对?戴维?奇默不能,于是他酗酒、自我放逐,急切地等待死神来敲门。但一个孤独的夜晚,一部几十年前的黑白喜剧默片(导演与主演正是海克特)竟让他笑出声来,这让他知道,自己其实没绝望到底,心里的某个小角落还呼喊着活下去。
关于海克特在失踪后的流浪、堕落、以及经历生死关头后的重生与救赎,戴维?奇默主要是从海克特身边一位友人那里听得,海特身边的这位友人自幼在海克特身边长大,更花了七年的时间为海克特写传记。再加上海克特留下的日记佐证,足以在戴维?奇默的心中刻画出一个如真实再现的海克特。只是这个在戴维?奇默心中如真实再现的海克特,是否就等于真正的海克特?海克特的妻子执意在他死后将所有一切交付祝融,她自己也在意外中与那位友人接连死去。于是,除了印刻在戴维?奇默心里的,海克特在失踪后的人生历程再无人知晓、更无从证实。
是否真有海克特这个人?他在失踪后是否真的继续活在某处?如果,海克特不曾真的存在这个世间,究竟是书中的什么撩拨起你我心中的阵阵落寞,让我们为一个不存在的鬼影感到唏嘘?莫非,这落寞与唏嘘也是鬼魅般的幻影,是海市蜃楼,是梦幻泡影?如果,海克特真的曾存在这个世间,但没人能见证他的存在,他到底算不算存在过?“假设森林里头有一棵树倒了却没有任何人听见它倒了,这样该算发出声音还是没发出声音?”
对于这个关于真实与存在的问题,理性主义者可能会说,存在是一种客观的事实而非主观的经验。经验主义者则可能会说,我们所说的存在其实是指某个事物被我们感知到它在那里,感知是我们认识世界和确定存在的唯一手段。理性主义者可能会进一步说,树倒必然会发出声音,这个是基于因果关系的理性推理,即使没有人听到这个声音,真理不变。而经验主义者则可能接着说,当我们说有因果关系时,指的其实是两个事情一前一后发生,而且一再重复,但这就等于是因果关系吗?因此,尽管我们主观认定“树倒必然发出声音”,但是这不等于是客观事实,也无法证实。毕竟感知的世界是我们唯一能认识的世界,也是我们仅有的真实。 从理性主义的观点来说,我们可以透过不懈的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来趋近事情的真相。而经验主义的观点则会导向一个简单又确定的答案:只要没有人见证,海克特便不存在,纵使他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人的感知之外,对人们来说,他就是不存在。
《幻影书》是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推出于2002年的小说作品,无论是“真实存在”的作家戴维?奇默,还是“实虚难辨”的默片演员海克特?曼,都是奥斯特所杜撰出的人物。曾经在一个夜晚,海克特在路边看到一个绿光闪闪的美丽青石,待走近拿起后,才发现那其实是一口令人作恶的浓痰。然而青石虽虚幻,但那绿光闪闪的瞬间,那荡然而起的心旌悸动,却万般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