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失地农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产权问题,征用补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方面,本文在对安徽省蚌埠市周边村庄的拆迁农户及蚌埠市金融服务机构对失地农民金融服务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失地农民这一特定群体在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之后其基本的生存状况,以及在寻求新的致富手段过程中失地偿款的使用及利用金融服务状况,分析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提出針对失地农民金融服务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研究区域概况与调查样本选取
蚌埠市位于东经116。40’~118。04’、北纬32。43’~33。30’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淮河流域,是安徽省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科教文化中心,是皖北的商贸中心、加工制造业中心和邮电通讯指挥调度中心,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淮河流域水陆交通与物资集散中心。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蚌埠市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市划定城镇发展区面积60454.00公顷,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怀远、固镇、五河等县和重点乡镇的建成区构成。根据《蚌埠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定,至2020年,全市各类建设用地89713.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5.08%,比2005年增加9851.74公顷,蚌埠市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使得大量农业用地转为城市用地,市主城区征地主要范围集中在经济开发区、高新区、蚌山区、龙子湖区、禹会区。而其中经开区涉及的城中村人数规模最多,在城市征地建设中出现了大批的失地农民。为了解这些失地农民金融及社会保障状况,本文选取了经济开发区为调查地点,选取当地的失地农民为调查对象。我们首先选取了经开区李楼乡韩葛村、汪圩村;湖滨社区双庙村、军李村、孙郢村五个城中村为样本;其次,从每个村中选取一个失地农民安置小区进行调查;最后采用偶遇抽样法,在每个安置小区抽取50位失地农民进行调查。共调查了250位失地农民,获得有效问卷200份。
二、调查对象的金融状况分析
1.年龄结构调查
结果显示,18岁以下调查对象占 21.5%,18—60岁(女55 岁)的调查对象占58.5%,60岁(女55岁)以上的调查对象占20%。
2.失地补偿款的使用去向
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对这笔钱的使用去向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其主要用于以下六个方面:存入银行,用于私人借贷,购买耐用消费品(特指汽车),投资实业,投资于虚拟经济(股票、债券、基金等),其他。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存入银行比例占58%;用于私人借贷12%;购买耐用消费品( 特指汽车)15%;投资实业10%;投资于虚拟经济3%,其他2%。失地农民将接近六成的资金存入银行的原因在于:由于失去了土地做依靠,需要利用这笔钱为自己养老做准备。而可以利用的增值保值方式又极为有限,加之自身金融知识的缺乏且赶上股市基金惨不忍睹的现实,所以投资虚拟经济的资金极少只有3%,主要的资金还是以最传统的方式进行处理。值得关注的是,有大约15%的资金被用来购买汽车,可以看出,脱离了传统生活的农民对于城市生活的适应程度比较迅速。另外也应该注意到,12%的资金被用于进行私人借贷。该地区的私人借贷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亲朋好友为纽带的借贷关系,这种借贷多碍于亲友之间的情面,因而不存在利息;另一种是通过民间第三方(有机构,也有个人)向外借贷,借款者和贷款者并不认识,这种形式的借贷关系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与现代商业银行相类似的贷款关系。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民间对于既有不少对于借贷的渴望又有不少对投资的渴求,也表明正规贷款渠道在农村地区的乏力,以及投资产品的匮乏单一。最后,10%的资金被用于投资实业,这些资金主要来自民营企业主自身。由于向商业银行贷款存在困难,这些中小型的企业业主不得不依靠自身或者民间的力量来维系企业必要的资金周转。所以补偿款一旦到手,他们并不会将这笔款项用于买车或放贷,甚至恰恰相反,他们是那些放贷资金的需求方。
3.养老和医疗保险
经济开发区按照《蚌埠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对辖区被征地农民进行了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人员,被征地前已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继续保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待遇同时享受。被征地农民男未满45周岁、女未满40周岁的,可按城镇自由职业者自愿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应退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其被征地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退给本人,或者用于其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费用。
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不到40%调查对象认为应当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剩下的60%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意识不强。其中40%的调查选择靠子女为他们养老,另有18%的失地农民选择靠储蓄养老,6%的失地农民选择集体养老,仅有8%的失地农民选择购买商业保险,有28%失地农民已参加到社会保险中。由此可见,被调查的失地农民参保意识不强,应加强对参保的宣传力度。
调查对象的医疗保险现状在调查中发现,在各类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中,调查对象参加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占12%,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4.5%的参加当地的农村合作医疗的占 40%,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占8%,还有5.5%的被访者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目前蚌埠市还没有专门针对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
4.失地农民的金融产品情况
从失地农民对贷款的需求看,有效问卷的200户家庭中,只有19户有贷款需求,占被调查家庭的9.5%,原因是大多数人没有创业的打算,对贷款的需求不强烈;取得借贷款的有9户,占被调查家庭的4.5%,但这些被调查户的借贷款并非是通过金融机构获得的,而是通过私人借款完成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失地农民的贷款需求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面对银行较低的存款利率和私人借贷较高的利率,众多的失地农民都选择把这部分资金通过私人借贷的途经放贷出去,金额从几千到几十万不等。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表现出银行针对失地农民所设计的金融服务产品十分不足。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我们汇总了失地农民对金融产品的了解和持有程度:存款和银行卡两项相对于其他各项金融产品而言,无论是在了解程度上还是持有率上都遥遥领先,被调查的200户全部选择了了解并持有; 而一些较为复杂的金融产品,诸如:股票,基金,投资理财组合等,在农村地区的持有率很低。近五成家庭选择了了解股票,但持有股票的家庭只占5.5% ;45%的家庭选择了了解基金,持有的占3.5%,略低于股票;选择了解国债的占近25%,持有的只占2%;选择了解和持有其他投资理财组合的只有两户,占比1%。究其原因,是由于当地商业银行没有针对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设计出合适的金融产品,而失地农民自身金融知识缺乏,不敢涉足股票、基金等对他们而言比较陌生的资本市场进行投资理财。
三、小结
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引起的征地狂潮愈演愈烈,失地农民急剧增加,失地农民和政府的矛盾不断加剧,通过就业促进和创业支持引导失地农民有效实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才是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性发展的“金钥匙”。通过对失地农民的调研中我们不难发现失地农民作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向市民转型这一过渡阶段的特殊群体,金融服务状况堪忧。具体表现在:当地对失地农民金融服务项目单一、与实际需要的契合度较低;补偿款的使用和投资缺乏科学性;农民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意识淡薄,创业资金需求主要通过民间借贷实现;失地农民贷款难以获得担保;近期规划和远期生存等方面问题突出。因此,失地农民市民化,为失地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后续的扶持政策和服务指导非常重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优化金融政策,丰富金融服务项目,在发挥现有大型金融机构作用的基础上,创新信贷机构和信贷产品;出台专门针对失地农民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金融支持体系加强对失地农民的金融扶持力度;学习理财知识,科学使用和管理补偿款;建立失地农民创业小额信贷支持制度等。失地农民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后续的扶持政策和服务指导是城镇化战略成功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沈关宝,王慧博.解读“失地农民问题”——国内外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J].2008(01).
[2]王丽静,刘秀艳.失地农民金融服务调查分析与政策措施研究[J].企业经济,2013(05).
[3]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关于金融支持湖北農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研究,2005(07).
作者简介:郑 圆(1982-),女,安徽五河人,博士,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从事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方向的研究。
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研究区域概况与调查样本选取
蚌埠市位于东经116。40’~118。04’、北纬32。43’~33。30’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淮河流域,是安徽省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科教文化中心,是皖北的商贸中心、加工制造业中心和邮电通讯指挥调度中心,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淮河流域水陆交通与物资集散中心。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蚌埠市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市划定城镇发展区面积60454.00公顷,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怀远、固镇、五河等县和重点乡镇的建成区构成。根据《蚌埠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定,至2020年,全市各类建设用地89713.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5.08%,比2005年增加9851.74公顷,蚌埠市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使得大量农业用地转为城市用地,市主城区征地主要范围集中在经济开发区、高新区、蚌山区、龙子湖区、禹会区。而其中经开区涉及的城中村人数规模最多,在城市征地建设中出现了大批的失地农民。为了解这些失地农民金融及社会保障状况,本文选取了经济开发区为调查地点,选取当地的失地农民为调查对象。我们首先选取了经开区李楼乡韩葛村、汪圩村;湖滨社区双庙村、军李村、孙郢村五个城中村为样本;其次,从每个村中选取一个失地农民安置小区进行调查;最后采用偶遇抽样法,在每个安置小区抽取50位失地农民进行调查。共调查了250位失地农民,获得有效问卷200份。
二、调查对象的金融状况分析
1.年龄结构调查
结果显示,18岁以下调查对象占 21.5%,18—60岁(女55 岁)的调查对象占58.5%,60岁(女55岁)以上的调查对象占20%。
2.失地补偿款的使用去向
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对这笔钱的使用去向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其主要用于以下六个方面:存入银行,用于私人借贷,购买耐用消费品(特指汽车),投资实业,投资于虚拟经济(股票、债券、基金等),其他。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存入银行比例占58%;用于私人借贷12%;购买耐用消费品( 特指汽车)15%;投资实业10%;投资于虚拟经济3%,其他2%。失地农民将接近六成的资金存入银行的原因在于:由于失去了土地做依靠,需要利用这笔钱为自己养老做准备。而可以利用的增值保值方式又极为有限,加之自身金融知识的缺乏且赶上股市基金惨不忍睹的现实,所以投资虚拟经济的资金极少只有3%,主要的资金还是以最传统的方式进行处理。值得关注的是,有大约15%的资金被用来购买汽车,可以看出,脱离了传统生活的农民对于城市生活的适应程度比较迅速。另外也应该注意到,12%的资金被用于进行私人借贷。该地区的私人借贷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亲朋好友为纽带的借贷关系,这种借贷多碍于亲友之间的情面,因而不存在利息;另一种是通过民间第三方(有机构,也有个人)向外借贷,借款者和贷款者并不认识,这种形式的借贷关系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与现代商业银行相类似的贷款关系。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民间对于既有不少对于借贷的渴望又有不少对投资的渴求,也表明正规贷款渠道在农村地区的乏力,以及投资产品的匮乏单一。最后,10%的资金被用于投资实业,这些资金主要来自民营企业主自身。由于向商业银行贷款存在困难,这些中小型的企业业主不得不依靠自身或者民间的力量来维系企业必要的资金周转。所以补偿款一旦到手,他们并不会将这笔款项用于买车或放贷,甚至恰恰相反,他们是那些放贷资金的需求方。
3.养老和医疗保险
经济开发区按照《蚌埠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对辖区被征地农民进行了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人员,被征地前已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继续保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待遇同时享受。被征地农民男未满45周岁、女未满40周岁的,可按城镇自由职业者自愿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应退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其被征地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退给本人,或者用于其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费用。
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不到40%调查对象认为应当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剩下的60%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意识不强。其中40%的调查选择靠子女为他们养老,另有18%的失地农民选择靠储蓄养老,6%的失地农民选择集体养老,仅有8%的失地农民选择购买商业保险,有28%失地农民已参加到社会保险中。由此可见,被调查的失地农民参保意识不强,应加强对参保的宣传力度。
调查对象的医疗保险现状在调查中发现,在各类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中,调查对象参加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占12%,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4.5%的参加当地的农村合作医疗的占 40%,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占8%,还有5.5%的被访者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目前蚌埠市还没有专门针对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
4.失地农民的金融产品情况
从失地农民对贷款的需求看,有效问卷的200户家庭中,只有19户有贷款需求,占被调查家庭的9.5%,原因是大多数人没有创业的打算,对贷款的需求不强烈;取得借贷款的有9户,占被调查家庭的4.5%,但这些被调查户的借贷款并非是通过金融机构获得的,而是通过私人借款完成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失地农民的贷款需求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面对银行较低的存款利率和私人借贷较高的利率,众多的失地农民都选择把这部分资金通过私人借贷的途经放贷出去,金额从几千到几十万不等。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表现出银行针对失地农民所设计的金融服务产品十分不足。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我们汇总了失地农民对金融产品的了解和持有程度:存款和银行卡两项相对于其他各项金融产品而言,无论是在了解程度上还是持有率上都遥遥领先,被调查的200户全部选择了了解并持有; 而一些较为复杂的金融产品,诸如:股票,基金,投资理财组合等,在农村地区的持有率很低。近五成家庭选择了了解股票,但持有股票的家庭只占5.5% ;45%的家庭选择了了解基金,持有的占3.5%,略低于股票;选择了解国债的占近25%,持有的只占2%;选择了解和持有其他投资理财组合的只有两户,占比1%。究其原因,是由于当地商业银行没有针对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设计出合适的金融产品,而失地农民自身金融知识缺乏,不敢涉足股票、基金等对他们而言比较陌生的资本市场进行投资理财。
三、小结
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引起的征地狂潮愈演愈烈,失地农民急剧增加,失地农民和政府的矛盾不断加剧,通过就业促进和创业支持引导失地农民有效实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才是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性发展的“金钥匙”。通过对失地农民的调研中我们不难发现失地农民作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向市民转型这一过渡阶段的特殊群体,金融服务状况堪忧。具体表现在:当地对失地农民金融服务项目单一、与实际需要的契合度较低;补偿款的使用和投资缺乏科学性;农民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意识淡薄,创业资金需求主要通过民间借贷实现;失地农民贷款难以获得担保;近期规划和远期生存等方面问题突出。因此,失地农民市民化,为失地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后续的扶持政策和服务指导非常重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优化金融政策,丰富金融服务项目,在发挥现有大型金融机构作用的基础上,创新信贷机构和信贷产品;出台专门针对失地农民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金融支持体系加强对失地农民的金融扶持力度;学习理财知识,科学使用和管理补偿款;建立失地农民创业小额信贷支持制度等。失地农民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后续的扶持政策和服务指导是城镇化战略成功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沈关宝,王慧博.解读“失地农民问题”——国内外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J].2008(01).
[2]王丽静,刘秀艳.失地农民金融服务调查分析与政策措施研究[J].企业经济,2013(05).
[3]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关于金融支持湖北農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研究,2005(07).
作者简介:郑 圆(1982-),女,安徽五河人,博士,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从事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