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出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深化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完全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待于物理教学工作者的深入思考。本文以案例的方式阐述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提问能力 能力培养 方法例析
古人云:“学贵自疑”、“学起于思,思源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究新知识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与源泉。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深化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完全顺应了时代的需求。
增强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前提。问题意识是指一个人很容易进入一种问题情景之中的心理倾向。即一个能经常想到一些问题难以解决,产生一种有目的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如果当事人不进入情景,没有感觉到心理困境则任何问题也构不成问题。常人看见苹果从树上落下,不足为怪,不会产生问题,而牛顿就产生了“它为什么落地”的心理困境,因为他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有了伟大的发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求疑,另辟蹊径,突破传统,大胆创新,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灵活运用因果关系法,强化学生问题意识
对遇到的物理问题,要习惯问一问,为什么是这个结论?怎样得到这个结论?对于所学的概念公式与规律,都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解答问题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得一个正确的结论,更应了解获得结论的过程,思路,方法等等。例如,在进行机车的两种启动方式的教学中,恰当应用因果关系法,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质量为lkg的机车与平面间摩擦力f=2N,其额定功率为12 W,要使它以 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问做这种运动的最长时间为多少?
让学生去做,发现学生解出的答案是错解: , ,这样,就给学生一个“什么错?”的问题意识。学生就会反思:以上做法错在何处?
我们进行如下的分析:要使a=lm/s2,必须F=f+ma=3N
要使F=3N速度最大为 , 所以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 。这里学生又会产生问题意识“为什么最大速度为4m/s而不是6m/s?”
这里可做这样的检验:当速度大于4m/s 时,不妨设为5 m/s ; ,则加速度 ,显然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了,所以一旦速度大于4m/s 时,由于功率不再增加,加速度则变小,做的是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直线运动,直到加速度为零,之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机车启动的规律,下面通过画流程图的方法,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获得结论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总结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进步的成就感。
二、恰当运用反问法,深化提出问题层次
正面的问题,反过来问,结果会怎样?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学生很容易接受,因为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转换,但如果反过来问:机械能守恒,只有重力做功吗?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很强的问题意识?其他力做功,机械能是否也守恒?这样就可以把重力做功拓展到弹簧弹力做功的问题上来。从而总结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三、扎实运用学科渗透法,提升提出问题的综合性
学科渗透法是指学科内不同知识的渗透和物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力学在电磁学中的应用,力学在热学中的应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利用物理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等等,通过学科渗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图所示,x轴正方向水平向右,y轴正方向竖直向上。在xOy平面内有与y轴平行的匀强电场,在半径为R的圆内还有与xOy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在圆的左边放置一带电微粒发射装置,它沿x轴正方向发射出一束具有相同质量m、电荷量q(q>0)和初速度v的带电微粒。发射时,这束带电微粒分布在0 (1)从A点射出的带电微粒平行于x轴从C点进入有磁场区域,并从坐标原点O沿y轴负方向离开,求点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2)请指出这束带电微粒与x轴相交的区域,并说明理由。
(3)若这束带电微粒初速度变为2v,那么它们与x轴相交的区域又在哪里?并说明理由。
第(1)问,很多同学都能够解决,但第(2)问,很多同学就在思路上就有困难,从任一点进入磁场的带电微粒在磁场中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轨迹为一半圆,而此半圆的圆心是坐标原点,所以这束粒子都是通过坐标原点后离开磁场的。很多同学想不到,但如果用数学方法来分析的话,就可以弥补物理逻辑思路上的缺陷。具体做法为:
设任一点P水平进入磁场的带电微粒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如图所示,设P点与O、点连线的夹角为θ,其圆周运动圆心Q的坐标为 ,圆周运动的轨迹方程为:
而磁场的边界是圆心坐标为(0,R)的圆周,其方程为
坐标为 的点就是P点,须舍去,由此可见,这束带电粒子都是通过坐标原点后离开磁场的。
总之,采取有效措施,根据学生的经验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他们养成善疑善思,多思深思的思维习惯,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和创新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物理教师,我们应以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积极探索,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以便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重视物理实验,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2009版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版。
【关键词】提问能力 能力培养 方法例析
古人云:“学贵自疑”、“学起于思,思源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究新知识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与源泉。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深化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完全顺应了时代的需求。
增强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前提。问题意识是指一个人很容易进入一种问题情景之中的心理倾向。即一个能经常想到一些问题难以解决,产生一种有目的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如果当事人不进入情景,没有感觉到心理困境则任何问题也构不成问题。常人看见苹果从树上落下,不足为怪,不会产生问题,而牛顿就产生了“它为什么落地”的心理困境,因为他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有了伟大的发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求疑,另辟蹊径,突破传统,大胆创新,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灵活运用因果关系法,强化学生问题意识
对遇到的物理问题,要习惯问一问,为什么是这个结论?怎样得到这个结论?对于所学的概念公式与规律,都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解答问题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得一个正确的结论,更应了解获得结论的过程,思路,方法等等。例如,在进行机车的两种启动方式的教学中,恰当应用因果关系法,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质量为lkg的机车与平面间摩擦力f=2N,其额定功率为12 W,要使它以 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问做这种运动的最长时间为多少?
让学生去做,发现学生解出的答案是错解: , ,这样,就给学生一个“什么错?”的问题意识。学生就会反思:以上做法错在何处?
我们进行如下的分析:要使a=lm/s2,必须F=f+ma=3N
要使F=3N速度最大为 , 所以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 。这里学生又会产生问题意识“为什么最大速度为4m/s而不是6m/s?”
这里可做这样的检验:当速度大于4m/s 时,不妨设为5 m/s ; ,则加速度 ,显然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了,所以一旦速度大于4m/s 时,由于功率不再增加,加速度则变小,做的是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直线运动,直到加速度为零,之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机车启动的规律,下面通过画流程图的方法,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获得结论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总结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进步的成就感。
二、恰当运用反问法,深化提出问题层次
正面的问题,反过来问,结果会怎样?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学生很容易接受,因为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转换,但如果反过来问:机械能守恒,只有重力做功吗?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很强的问题意识?其他力做功,机械能是否也守恒?这样就可以把重力做功拓展到弹簧弹力做功的问题上来。从而总结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三、扎实运用学科渗透法,提升提出问题的综合性
学科渗透法是指学科内不同知识的渗透和物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力学在电磁学中的应用,力学在热学中的应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利用物理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等等,通过学科渗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图所示,x轴正方向水平向右,y轴正方向竖直向上。在xOy平面内有与y轴平行的匀强电场,在半径为R的圆内还有与xOy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在圆的左边放置一带电微粒发射装置,它沿x轴正方向发射出一束具有相同质量m、电荷量q(q>0)和初速度v的带电微粒。发射时,这束带电微粒分布在0
(2)请指出这束带电微粒与x轴相交的区域,并说明理由。
(3)若这束带电微粒初速度变为2v,那么它们与x轴相交的区域又在哪里?并说明理由。
第(1)问,很多同学都能够解决,但第(2)问,很多同学就在思路上就有困难,从任一点进入磁场的带电微粒在磁场中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轨迹为一半圆,而此半圆的圆心是坐标原点,所以这束粒子都是通过坐标原点后离开磁场的。很多同学想不到,但如果用数学方法来分析的话,就可以弥补物理逻辑思路上的缺陷。具体做法为:
设任一点P水平进入磁场的带电微粒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如图所示,设P点与O、点连线的夹角为θ,其圆周运动圆心Q的坐标为 ,圆周运动的轨迹方程为:
而磁场的边界是圆心坐标为(0,R)的圆周,其方程为
坐标为 的点就是P点,须舍去,由此可见,这束带电粒子都是通过坐标原点后离开磁场的。
总之,采取有效措施,根据学生的经验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他们养成善疑善思,多思深思的思维习惯,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和创新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物理教师,我们应以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积极探索,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以便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重视物理实验,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2009版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