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感悟?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感悟能力呢?这种能力培养的途径有哪些呢?现将两年来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做法作一总结,与同行们商榷。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感悟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感悟紧扣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到对文章的解读中,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而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悟(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深层次的理解)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例如:初一第二学期所选课文内容多是感悟性很强的散文,对于进入初中刚一年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我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按“读、思、品、悟”四个步骤进行。前三步是悟的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够对作品有所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这个过程不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完成阅读过程的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在写作中培养感悟能力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食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所以从初一时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到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书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宗璞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动情地说到:“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而且是用心的观察。所以平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在观察时,不仅要“身入”食物,而且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到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的文章。现在学生的日记和作文,内容不再是材料的堆砌了,稚嫩的笔下流淌出的是感悟生活的汩汩清流。例如有学生在《咖啡,茶》中写道:“充满了时代气息的深圳都市兴起了咖啡屋,挺适合洽谈商务或是谈情说爱等等,但是也有人完全是为了满足新鲜感、好奇心,我就是这一类。我看咖啡与茶的结合也是必然的了。”结尾又写道“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好奇心得到满足,人们又会不以为然,忘却了曾经的渴望,曾经的憧憬,曾经的洒脱,又着眼于下一个未知的事物,就像是生物链,一直这么循环……”小作者笔下流出的是对生活的感悟。
三、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感悟能力
叶圣陶提出作文应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而应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基于这一点,从初一开始我就训练学生自己的动手来进行编书,通过这种语言实践活动,来调动他们创作的情感。到初二时每位学生已经出了六本书,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多么自豪的事啊!有学生在书的序言中写道:“每次出书,都有一份喜悦的心情;每次出书,都有一份无尽的期待;每次出书,都有一种莫名的满足。这就是出书的心情。或许我的文笔幼稚,或许我的条理欠通,但我相信,我的文章一定会给您带来欢乐。愿我的文章能使您暂且放下所有的烦恼,与蓝天、白云一同享受这片刻的宁静。我不敢说她能使您难以忘怀,更不敢说能使您看后心旷神怡,我只愿您能满意这份小作,也希望您能给我提出不足之处。”这真是他们在用自己稚嫩的笔倾诉啊,每当看到这些文字我都很感动。同时我又利用每周二下午的课带领学生进行名家名言的阅读,要求当堂写出读后感。学生的创作欲望非常强烈,有的学生还写出了非常精彩的文章。例如有学生写道:“关注你自己,所谓‘各花入各眼’,只要自信,美的那一方面也就自然表露出来了……相信每个人都是美的,一旦发现他的笑,你就有意外的惊喜哦!”这只是第一步。初二时我又让学生每月买两本《读者》在课外阅读,每周写两篇读后感上交,由老师批阅、讲评。通过这些形式的课外阅读,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更使得学生的感悟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感悟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感悟紧扣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到对文章的解读中,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而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悟(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深层次的理解)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例如:初一第二学期所选课文内容多是感悟性很强的散文,对于进入初中刚一年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我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按“读、思、品、悟”四个步骤进行。前三步是悟的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够对作品有所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这个过程不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完成阅读过程的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在写作中培养感悟能力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食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所以从初一时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到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书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宗璞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动情地说到:“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而且是用心的观察。所以平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在观察时,不仅要“身入”食物,而且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到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的文章。现在学生的日记和作文,内容不再是材料的堆砌了,稚嫩的笔下流淌出的是感悟生活的汩汩清流。例如有学生在《咖啡,茶》中写道:“充满了时代气息的深圳都市兴起了咖啡屋,挺适合洽谈商务或是谈情说爱等等,但是也有人完全是为了满足新鲜感、好奇心,我就是这一类。我看咖啡与茶的结合也是必然的了。”结尾又写道“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好奇心得到满足,人们又会不以为然,忘却了曾经的渴望,曾经的憧憬,曾经的洒脱,又着眼于下一个未知的事物,就像是生物链,一直这么循环……”小作者笔下流出的是对生活的感悟。
三、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感悟能力
叶圣陶提出作文应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而应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基于这一点,从初一开始我就训练学生自己的动手来进行编书,通过这种语言实践活动,来调动他们创作的情感。到初二时每位学生已经出了六本书,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多么自豪的事啊!有学生在书的序言中写道:“每次出书,都有一份喜悦的心情;每次出书,都有一份无尽的期待;每次出书,都有一种莫名的满足。这就是出书的心情。或许我的文笔幼稚,或许我的条理欠通,但我相信,我的文章一定会给您带来欢乐。愿我的文章能使您暂且放下所有的烦恼,与蓝天、白云一同享受这片刻的宁静。我不敢说她能使您难以忘怀,更不敢说能使您看后心旷神怡,我只愿您能满意这份小作,也希望您能给我提出不足之处。”这真是他们在用自己稚嫩的笔倾诉啊,每当看到这些文字我都很感动。同时我又利用每周二下午的课带领学生进行名家名言的阅读,要求当堂写出读后感。学生的创作欲望非常强烈,有的学生还写出了非常精彩的文章。例如有学生写道:“关注你自己,所谓‘各花入各眼’,只要自信,美的那一方面也就自然表露出来了……相信每个人都是美的,一旦发现他的笑,你就有意外的惊喜哦!”这只是第一步。初二时我又让学生每月买两本《读者》在课外阅读,每周写两篇读后感上交,由老师批阅、讲评。通过这些形式的课外阅读,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更使得学生的感悟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