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利瓦

来源 :娃娃乐园·绘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lxx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目标
  1.在了解海葵和小丑鱼生物特征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内容。
  2.聆听绘本中细腻、充满诗意的语言描写,感受海葵的孤独和对朋友的渴望。
  3.通过续编故事,初步体验人际交往中的互帮互助,懂得拥有朋友会很快乐。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不要离开我》人手一册,绘本PPT。
  经验准备:幼儿对海葵和小丑鱼的生物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一)师生围绕“我的朋友是谁”展开谈话。
  师:你有好朋友吗?你的朋友是谁?你们一起做过最有趣的事是什么?你们互相帮助过吗?
  师:住在海洋深处的海葵也想有个朋友,看!他是多么寂寞啊!
  (二)观察封面、扉页,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1.师:(出示封面)这是哪儿?你看到了谁?你知道小丑鱼在做什么吗?他在帮谁打扫卫生?(幼儿猜测)
  2.师:(出示扉页)原来有一只害羞的海葵藏在珊瑚里,在没有遇见小丑鱼之前,海葵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不要离开我》,听听海葵和小丑鱼的故事。
  教学心语
  朋友有多么重要,是绘本《不要离开我》意义所在。在阅读之前,和孩子一起讨论朋友、探讨友谊,在丰富了幼儿的感性认知、做好了情感铺垫之后再走进绘本,能让他们在阅读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孩予更好地理解绘本所要表达的内涵、
  二、仔细观察画面,聆听绘本细腻和诗意的语言描写,感受绘本的意境之美。
  (一)播放PPT,阅读绘本第2~7页,感受海葵利瓦没有朋友的寂寞和忧伤。
  1.阅读绘本第2~3页,观察画面内容。
  师海葵利瓦为什么没有朋友?
  2.阅读绘本第4~5页,感受利瓦的孤独。
  师海龟和石斑鱼是怎样对待利瓦的?
  3.阅读绘本第6~7页,观察利瓦的表情,感受画面蓝色基调所表达的情绪,体验利瓦内心对朋友的渴望。
  师:利瓦心里难过吗?为什么?你从画面中哪些地方看出来利瓦很伤心?
  教学心语
  好的绘本对于幼儿来说,不仅是听了一个故事,懂得了一个道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一份画面和语言所传递出来的意境之美。绘本《不要离开我》中的文字细腻、诗意,生动地赋予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画面富有童趣,每一页不同的色彩传递给读者不同的情绪氛围。在阅读活动中吸引孩子用心聆听语言,用心观察画面,当幼儿用心感受绘本画面和语言之间融会、互通的趣味之时,当幼儿乐于徜徉于绘本的世界之时,就是他们亲近阅读、亲近书本之时。
  (二)播放PPT,阅读绘本第8~19页,观察画面,聆听朗读,体验利瓦得到朋友的快乐和失去朋友的失落。
  1.阅读绘本第8~13页,感受海葵利瓦和小丑鱼多利之间的友谊。
  (1)个别讲述:为什么小丑鱼可以和海葵做朋友?
  (2)发散讨论:利瓦快乐吗?多利快乐吗?为什么?
  2.阅读绘本第14~19页,感受利瓦的失落。
  师:多利去哪儿了,利瓦伤心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利瓦很伤心?(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绘本中的语言回答问题,例如“一觉醒来,只有美人鱼在远处轻轻歌唱”。从诗一般的语言中体会利瓦失去多利后深深的失落)
  (三)引导幼儿自主阅读绘本第20~25页,说一说发生了什么,感受故事的转折。
  帅:多利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的身后跟着谁?利瓦是怎样帮助他的?
  发散讨论:你觉得多利得救后会对利瓦说什么?
  (四)播放PPT,阅读第26~29页,教师朗读文字,幼儿观察画面,引导幼儿感受利瓦和多利重拾友谊的快乐和他们之间互帮互助的关系。
  师:利瓦和多利现在又是好朋友了,你觉得多利会再离开利瓦吗?为什么?
  三、完整欣赏绘本,尝试续编故事。
  师:听一听故事,看一看画面,想想如果你是生活在大海里孤独的海葵利瓦,你会怎么做来让自己快乐起来呢?
  教学心语
  教学心语:《不要离开我》是个笼罩着忧伤的故事,即便有很完美的结局,可读完之后,仍不免让人担心如果利瓦再次失去多利会怎样?其实,这看似浅显的绘本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真实写照。每个人都渴望与他人沟通、交流,可如果真的有特殊原因不能与他人交往该怎么办呢?是任由自己的伤心蔓延,还是强大自己的精神世界、独自寻找生活的乐趣。我想,答案肯定是后者。“如何让利瓦走出孤独”这应该是教师在绘本延伸活动中的重点所在。
  读后留言
  程程:我想利瓦应该找到另一只海葵做朋友,这样他们可以永远在一起,还可以结婚、生很多很多小海葵,这样就永远不会寂寞和孤独了。
  家明:利瓦应该去做多利的保护神,多利应该带来更多的小丑鱼,这样,多利就不会有危险,利瓦也不会孤独。
  郭老师:在大人读来、略有伤感的故事,在孩子那里总能找到最完美的结局。是的,像孩子一样去思考,这个世界就不会有“寂寞”和“孤独”。
其他文献
当下,学乐器的孩子越来越多,家长们对此关注的话题也越来越多。琴童的增加说明现在的家长们对孩子的音乐教育愈来愈重视,这是值得高兴的事。但同时不难看出,一些家长对孩子学习乐器的目的、自己在此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乐器等比较模糊,由此使得本该充满美感的学习变得危机重重,甚至“杀气腾腾”。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境况?细细探究,我们会发现这其中隐藏着诸多原因。    学习乐器为了什么
期刊
孩子必须要学一门乐器吗?  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在英国儿童、学校与家庭事务部委托下进行了一项关于乐器与儿童智商的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学习演奏乐器将利于其左脑功能的开发以及记忆力的增强。  美国哈佛医学院和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则发现:相对于从未学过乐器的孩子,那些有着3年以上乐器学习经历的孩子在听觉辨别和手指灵巧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其词汇运用和非语言推理能力也更好。  以上两个研究结论让我们
期刊
一、学习乐器,能增强幼儿双手的灵活性,开发幼儿的左右脑    从生理的角度来说,大脑的支配大部分来自于手的感觉信息,手的动作与大脑有着复杂的神经关系,手指动作越精细、越熟练,大脑就越灵活。幼儿进行乐器的学习,对手部各肌肉、关节进行有规则、有节奏的训练,长期坚持下来,能有效协调地开发幼儿的左右脑。    二、学习乐器,能丰富幼儿的情感,使幼儿更热爱生活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蕴含着一幅生动的图画,每
期刊
没有人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只是很多人已经懒得去改变它了,因为我们在习惯中萎缩了探索的神经。但是孩子不一样,他们总是在探索中尝试新奇的事物,并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孩子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更喜欢用感觉去认知世界、了解自己。但是我们这些长大了的成人,却一点一点地丧失了这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一如小猪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  《小猪不爱动?》这本图画书,好像是一出舞台剧,在固定的场景里,上演了
期刊
1.观察绘本画面,感受动物们在一起跳舞时的快乐。  2.从绘本画面所展现的故事情节中,让幼儿知道要勇于尝试和挑战自己。  3.感受绘本有节奏的语句,能看着绘本画面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1.材料准备:绘本PPT,人手一本《小猪不爱动?》绘本。2.经验准备:会跳“健康舞”。  一、教师带幼儿一起跳“健康舞”,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带幼儿起跳“健康舞”。  2.师:你们跳舞时心情怎样呀?(幼儿
期刊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并喜欢绘本故事内容,感知运动的快乐。  2.鼓励幼儿乐意积极尝试不同的事情,从而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  3.引导幼儿学习认识自我,培养幼儿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  活动准备:  1.幼儿有过快乐的运动体验。  2.录音机,节奏明快的音乐磁带。  3.绘本人手一册,PPT课件。  一、以有关“运动”主题的活动作为起始部分。(户外活动以及关于“运动”的谈话。)  1.教师带领
期刊
你是不是很期待每年的生日蛋糕呢?你又想不想像小男孩阿贝一样和伙伴们一起亲手做一个大蛋糕呢?  别急呀,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个可爱的朋友——蛋糕。  蛋糕是甜甜的,因为糕点师叔叔在里面加了白糖和奶油:蛋糕是软软的,因为蛋糕的原料里有小麦粉、水和起酥油:蛋糕还是很有营养的,因为别忘了营养师阿姨还加了鸡蛋和牛奶哟!  黑森林蛋糕,布朗尼巧克力蛋糕,起司蛋糕,慕斯蛋糕……蛋糕可真是个大家族呀!蛋糕不仅好吃,还
期刊
猪宝宝说:  “猴子会跳太空步,蛇还会跳潜水舞呢。”  猪爸爸说:猪宝宝说:“孔雀会跳恰恰恰,企鹅还会跳布加洛舞呢。”猪妈妈说:猪宝宝说:“老鼠会跳赛前舞,犀鸟还会跳探戈呢。”猪奶奶说:猪宝宝说:“河马会跳捣土豆舞,长颈鹿还会跳迪斯科呢。”猪爷爷说:猪宝宝说:“斑马会跳尊巴舞,骆驼还会跳火车头舞呢。”猪哥哥说:猪宝宝说:“海豹会跳滑步舞,松鼠还会跳坚果木舞呢!”猪姐姐说:小动物们在做游戏。他们在跳
期刊
绘本《长耳兔》故事新编:  长耳兔要告别姑妈回家去了,但想到那三个坏家伙还在路上等着……  长耳免在始妈家找到地图,请姑妈帮忙一起找找,看有没有别的路可以回家,不要再从原来的那条路上回去,重新找一条安全的路回家。  阚皓宇(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大一班)  长耳免带了一个电动玩具,走在下山回家的路上,在快要经过遇到坏蛋们的地方,就把玩具放在那儿。坏蛋们听见了玩具的声音就会过去,然后长耳兔就可以从另一条
期刊
图画书《蛋糕》的故事或许让我们想起了一则流传已久的西方谚语:一群厨师坏了一锅汤。这则谚语的字面意思是,如果许多厨师都想以他们各自的方法来烹饪同一锅汤,结果可想而知。从这个角度看,在阿贝做蛋糕的这个故事里,当狐狸、松鼠和老鼠一齐加入到制作蛋糕的队伍中时,他们带来的正是“一群厨师”的典型效应。在阿贝把生的蛋糕放进烤箱前,三个小动物分别提出了它们对蛋糕的意见,并且照着各自的想法往蛋糕里加了糖,加了牛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