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一个老话题,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历史教学中,除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理清纲目,上课认真听课、思考、作笔记,课后复习、巩固外,我们还应注意教给学生下列历史学习的方法:1、提炼主干,理清线索;2、讨论分析,辩证思维;3、迁移拓展,加深巩固。从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提炼主干 讨论分析 迁移拓展 终身发展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韩愈的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道出了“勤奋”的重要性。确实,“勤能补拙”、“ 天道酬勤”、“勤奋出天才”,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勤奋。但今天,我们站在历史教师的角度要说的是:书山之路不唯“勤”为径。
纵观历年的高考状元,成绩出类拔萃,介绍成功经验都有一个共同点:讲究学习方法。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很多学生面对众多历史知识,觉得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还有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更有学生学习勤奋,时间花费不少,成绩却无进步。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并没有理解这门学科的特点,没有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师不能满足于把文化宝库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应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这就是说,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进行教法改革,更要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一、提炼主干,理清线索
初中教材历史知识时空跨越性大。初中一、二年级教材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介绍到21世纪的新中国,政权更替频繁;初中三年级教材则介绍了世界历史,从三、四百万年前的非洲南方古猿介绍到现代世界,涉及国家颇多。学生如果对历史发展没有一个宏观把握,就很难把历史知识连贯起来理解,更别说综合运用了。而每一课书的介绍,除正文外,有导入框、楷体字、文献资料、地图、图片和图画等,内容丰富,学生不可能芝麻西瓜一把抓,需要有条理地提取主干,抓住要点。
历史学家郑天挺说过:“学习历史,要以时为经,以事为纬,把人物和制度贯穿其间,仿佛看地图那样,先看清上下,定出方向,山川原野错列其间,才更为清楚。”因此,每一堂新授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名称、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来理解,写好提纲。如《美国独立战争》一课中,可以分战争原因、经过、结果和意义四个部分编写提纲,整合教材,这样思路更清晰,更有利于识记掌握。
学生平时所学知识总是比较零乱的、分散孤立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每学完一个或几个单元后及时进行知识的归纳整理,即根据教材内容目标要求,将所学理论知识有机系统化、条理化。要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在明确本章节在整体中的地位的基础上,要注意历史的前后纵横联系。如果说把整个人类历史作为一个大系统,把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作为子系统,应明了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时代特征的把握,有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系统性的培养。如学完初一中国古代史后,教学生用口诀归纳朝代更替过程:“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学生学会了提炼主干,就能对人类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二、讨论分析,辩证思维
讨论是进行思想交流的最好形式,教师应围绕课堂重点,精心设计一些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问题,开展讨论,鼓励争论,给学生的思维留有足够的余地,让学生在争论中增长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主动参与评论,评论的内容可以是人物、事件和观点等。通过参与评论,一来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二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与阐述问题的能力;三来教给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四来学生在评与论的过程当中,往往会标新立异,自己能发现一些“新大陆”,当然也就来了劲儿,这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总之,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为了在课堂上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从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出发,老师只有明确意识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意义,意识到学生主动求知的浓厚兴趣的作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议讲结合,教为学服务”,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如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是什么?观点之一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观点之二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通过讨论与争论之后,老师再作归纳总结,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有了课堂讨论分析的基础,学生的课余也能针对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条理地与他人进行讨论、辩论,不是人云亦云,做一个有主见的人。
三、迁移拓展,加深巩固
历史包含的知识点很多,要想学好历史,单单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阅读课外书籍或做课外练习,扩充知识面。在各章节学习之后,应该选择一定的配套练习来巩固知识点。在考试中要注意各种题型解题原则和方法,考后对非智力因素丢分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加深巩固。学生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籍,这不仅可以扩充知识面,而且对所学的知识更不会忘记。同时,学习历史还要关注历史的时代性,尤其需要注意与时政、热点的结合。要指导学生养成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新闻和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习惯。并对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访问、班级讨论会等形式,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或写历史小论文、调查报告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总结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则可“以史鉴今”,例如对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进行分析,即可得出这样规律性认识:战争中往往正义者得人心者胜,社会形态制度优越者胜,经济上技术先进者胜,智者勇者胜,反之则败。这可在实际战争中供借鉴,也可助你预测战争的成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实践证明,注重学法指导,教给学生“点金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才能使学生乐学、会学,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学会了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2年6期
2.《开卷有益》,岳麓书社,2008年最新版
3.《中学历史教学竞赛指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5.《历史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作者单位:410144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金井中学)
【关键词】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提炼主干 讨论分析 迁移拓展 终身发展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韩愈的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道出了“勤奋”的重要性。确实,“勤能补拙”、“ 天道酬勤”、“勤奋出天才”,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勤奋。但今天,我们站在历史教师的角度要说的是:书山之路不唯“勤”为径。
纵观历年的高考状元,成绩出类拔萃,介绍成功经验都有一个共同点:讲究学习方法。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很多学生面对众多历史知识,觉得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还有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更有学生学习勤奋,时间花费不少,成绩却无进步。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并没有理解这门学科的特点,没有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师不能满足于把文化宝库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应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这就是说,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进行教法改革,更要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一、提炼主干,理清线索
初中教材历史知识时空跨越性大。初中一、二年级教材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介绍到21世纪的新中国,政权更替频繁;初中三年级教材则介绍了世界历史,从三、四百万年前的非洲南方古猿介绍到现代世界,涉及国家颇多。学生如果对历史发展没有一个宏观把握,就很难把历史知识连贯起来理解,更别说综合运用了。而每一课书的介绍,除正文外,有导入框、楷体字、文献资料、地图、图片和图画等,内容丰富,学生不可能芝麻西瓜一把抓,需要有条理地提取主干,抓住要点。
历史学家郑天挺说过:“学习历史,要以时为经,以事为纬,把人物和制度贯穿其间,仿佛看地图那样,先看清上下,定出方向,山川原野错列其间,才更为清楚。”因此,每一堂新授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名称、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来理解,写好提纲。如《美国独立战争》一课中,可以分战争原因、经过、结果和意义四个部分编写提纲,整合教材,这样思路更清晰,更有利于识记掌握。
学生平时所学知识总是比较零乱的、分散孤立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每学完一个或几个单元后及时进行知识的归纳整理,即根据教材内容目标要求,将所学理论知识有机系统化、条理化。要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在明确本章节在整体中的地位的基础上,要注意历史的前后纵横联系。如果说把整个人类历史作为一个大系统,把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作为子系统,应明了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时代特征的把握,有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系统性的培养。如学完初一中国古代史后,教学生用口诀归纳朝代更替过程:“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学生学会了提炼主干,就能对人类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二、讨论分析,辩证思维
讨论是进行思想交流的最好形式,教师应围绕课堂重点,精心设计一些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问题,开展讨论,鼓励争论,给学生的思维留有足够的余地,让学生在争论中增长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主动参与评论,评论的内容可以是人物、事件和观点等。通过参与评论,一来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二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与阐述问题的能力;三来教给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四来学生在评与论的过程当中,往往会标新立异,自己能发现一些“新大陆”,当然也就来了劲儿,这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总之,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为了在课堂上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从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出发,老师只有明确意识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意义,意识到学生主动求知的浓厚兴趣的作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议讲结合,教为学服务”,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如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是什么?观点之一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观点之二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通过讨论与争论之后,老师再作归纳总结,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有了课堂讨论分析的基础,学生的课余也能针对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条理地与他人进行讨论、辩论,不是人云亦云,做一个有主见的人。
三、迁移拓展,加深巩固
历史包含的知识点很多,要想学好历史,单单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阅读课外书籍或做课外练习,扩充知识面。在各章节学习之后,应该选择一定的配套练习来巩固知识点。在考试中要注意各种题型解题原则和方法,考后对非智力因素丢分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加深巩固。学生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籍,这不仅可以扩充知识面,而且对所学的知识更不会忘记。同时,学习历史还要关注历史的时代性,尤其需要注意与时政、热点的结合。要指导学生养成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新闻和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习惯。并对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访问、班级讨论会等形式,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或写历史小论文、调查报告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总结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则可“以史鉴今”,例如对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进行分析,即可得出这样规律性认识:战争中往往正义者得人心者胜,社会形态制度优越者胜,经济上技术先进者胜,智者勇者胜,反之则败。这可在实际战争中供借鉴,也可助你预测战争的成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实践证明,注重学法指导,教给学生“点金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才能使学生乐学、会学,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学会了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2年6期
2.《开卷有益》,岳麓书社,2008年最新版
3.《中学历史教学竞赛指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5.《历史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作者单位:410144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金井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