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德、智、体、美、劳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做到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关系和谐,构建起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基本素质的和谐教育场。和谐教育的三大基本要素为: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以教学领域中“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与学生发展关系的和谐;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在“三大要素”中,师生关系和谐是前提,教与学的关系是核心,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是基础。在师生教学双边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师适时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使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这是语文教师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那么,如何把握好师生“教”与“学”的关系,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加强:
一、语文教师要明确师生的主导和主体地位,增强教为学服务的观念
现行教育认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观念上的转变,即要求作为教学活动的施教者要有:(1)科学全面的教育功能观。(2)和谐共振的教育过程观。(3)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4)整合优化的教育方法观。(5)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观。(6)能动发展的学生观。语文教师的教应以学为依据,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使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形成学习的主体意识。九年义务教材,系统性、规律性很强,语文教师必须教给规律,教给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分析文章和培养写作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深有感触:
1.“目标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认定目标后,就应进行内化指导来实现目标。这里“导”相当重要,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去吸取知识的营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提问,一个问题的提出,如同一阵春风,兴起思维的波澜,教学目标正是在波澜的回旋激荡中得以实现。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笔者首先通过艺术性导语引出目标“怎样想象”,用提问式方法让学生回答“什么是童话”,然后用复述法让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再引导学生“想象是不是无边无际,海阔天空的呢”?接着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在分析中逐步渗透教学规律和方法。在课堂上学生大胆想象、分析、总结出想象的规律:(1)想象要有生活基础。(2)想象要合乎情理。(3)想象要合乎人物性格。(4)想象要为中心服务。学生找出了想象的规律,教师就应及时反馈,运用这一规律、方法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浮想联翩,一步步迈进想象世界的殿堂。如。皇帝赤身露体在街上举行游行大典回宫后怎样呢?”让学生尽管想象,结果学生想象得很好,然后让学生评议。接着笔者又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听音乐口头作文。这样,不少学生都能发挥奇妙想象编出一则生动的故事。在创造性的想象中闪现智慧的光芒。
2.“比较阅读法”更能识优劣,辨异同,更能丰富学生思维
采用这种方法,学生不但提高了分析能力,而且对文章表现方法,结构层次等也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如:在教《夜走灵官峡》一文时,笔者把本课与《小桔灯》进行比较,两课的主要任务都是九岁小孩,但他们都挑起家庭的生活重担。成渝在父母上班时照顾小妹妹,而小姑娘担子更重,父亲离家,母亲病重,她既要照顾母亲,又要操持家务,让学生对两个孩子进行比较,学生认为前者天真、纯朴、懂事,后者更成熟,表现了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3.提高阅读速度,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
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读课文速度慢,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使学生读一段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因此,笔者教给学生精读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先把起始时间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课文,读完后记下终止时间,再把课本合上,举手回忆全文内容。让学生快速阅读,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大有提高,同时阅读的范围也扩大了。
二、语文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诸要素,提高优化教学过程的思想
未来的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环境的和谐、氛围的和谐,又要注意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和谐,还要注意教学结果的和谐。促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和谐发展,文化水平与心理健康和谐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和谐发展。只有这样,和谐不是浅表状态而是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更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即教材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教师之心与作者之心、学生之心达到心心相印情情相通,教学场景呈现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此时,学生怀着兴奋的心情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参与教学活动,头脑清醒,思维灵活,记忆迅速,创造思维的火花在“共振共鸣”中迸发,这样才能弹奏出语文课堂教学的优美和谐乐章,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目的。那么,如何能调动师生课堂诸方面的因素,做到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和谐统一呢?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连结情感线,创设共振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的流向不应是单线型的师与生,而应该是师与生、生与师、生与生网状型的传导、碰撞,激疑和反馈。因此,教师要由衷地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情绪,用真诚和善意赢得学生尊敬和信任。学生之间也充满友爱和同情,相互学习和鼓励。学生深感教师的可亲可爱,同学的团结友好,彼此之间心理相融,感情相通,关系融洽。从而情感的感染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增大,协调合拍,形成了持久的良好心理场。
2.披文入情,选准动情点
初中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文章,无论是议论,叙事,还是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丰富情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美的天地,是美的世界,是情感的大山,是情感的海洋。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披文人情”,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的感情,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索,把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选准动情点,以打动学生的心,学生的情,使作品和学生的心和情发生共振共鸣。如:教学《岳阳楼记》时可以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言为动情点;《沁园春•雪》可以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为动情点等等。
3.进入角色,激情朗读
朗读是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是对文章信息的再创作。情境盎然的朗读,或使人凝思静想,心驰神往;或让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总之,进入角色,定好文章本身的朗读格调,或豪壮激昂,或慷慨悲壮,或深沉凄凉,或清新明快,再融之以情,创造意境,反复声情并茂地朗读,必能读出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领悟作品的真谛,化作者之情为教师之情、学生之情。
4.把握思路,导入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的思路,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特定的生活和社会环境中,真正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面海则意溢予海”,才能掀起学生的情感被澜,把作者的情思化作自己的情思,这也就达到了“始与亲”、“悟其神”的共振胜境了。
5.引起联想,创设情景
教师要在深入体味作者真情、真谛的基础上,再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当学生驾驭联想的骏马驰骋纵横时,心中的喜怒哀乐就会不可压抑的迸发出来,引导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使作者、教师、学生达到和谐共鸣的佳境。
三、语文教师要不断追求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和谐,具备动态平衡思想意识
这就要求教师要认识到和谐不是一种静止的理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各要素总是处于不稳定、不平的矛盾状态。和谐总是暂时的、相对的。教师要善于设疑。导思导练,使教学状态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产生新的不和谐,从而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有许多教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语文教学并非靠什么“法”什么“模式”就能成功,最重要的是如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和学习习惯,依靠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主体学习意识与自我学习能动探究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身心协调发展。
总之,“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所要面临的课题,但只要教师能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出发,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文化水平和心理健康的和谐发展,这样素质教育才能深入课堂,加速教学改革的进程。
(作者单位:836704新疆哈巴河县萨尔布拉克牧寄学校)
一、语文教师要明确师生的主导和主体地位,增强教为学服务的观念
现行教育认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观念上的转变,即要求作为教学活动的施教者要有:(1)科学全面的教育功能观。(2)和谐共振的教育过程观。(3)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4)整合优化的教育方法观。(5)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观。(6)能动发展的学生观。语文教师的教应以学为依据,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使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形成学习的主体意识。九年义务教材,系统性、规律性很强,语文教师必须教给规律,教给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分析文章和培养写作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深有感触:
1.“目标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认定目标后,就应进行内化指导来实现目标。这里“导”相当重要,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去吸取知识的营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提问,一个问题的提出,如同一阵春风,兴起思维的波澜,教学目标正是在波澜的回旋激荡中得以实现。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笔者首先通过艺术性导语引出目标“怎样想象”,用提问式方法让学生回答“什么是童话”,然后用复述法让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再引导学生“想象是不是无边无际,海阔天空的呢”?接着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在分析中逐步渗透教学规律和方法。在课堂上学生大胆想象、分析、总结出想象的规律:(1)想象要有生活基础。(2)想象要合乎情理。(3)想象要合乎人物性格。(4)想象要为中心服务。学生找出了想象的规律,教师就应及时反馈,运用这一规律、方法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浮想联翩,一步步迈进想象世界的殿堂。如。皇帝赤身露体在街上举行游行大典回宫后怎样呢?”让学生尽管想象,结果学生想象得很好,然后让学生评议。接着笔者又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听音乐口头作文。这样,不少学生都能发挥奇妙想象编出一则生动的故事。在创造性的想象中闪现智慧的光芒。
2.“比较阅读法”更能识优劣,辨异同,更能丰富学生思维
采用这种方法,学生不但提高了分析能力,而且对文章表现方法,结构层次等也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如:在教《夜走灵官峡》一文时,笔者把本课与《小桔灯》进行比较,两课的主要任务都是九岁小孩,但他们都挑起家庭的生活重担。成渝在父母上班时照顾小妹妹,而小姑娘担子更重,父亲离家,母亲病重,她既要照顾母亲,又要操持家务,让学生对两个孩子进行比较,学生认为前者天真、纯朴、懂事,后者更成熟,表现了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3.提高阅读速度,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
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读课文速度慢,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使学生读一段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因此,笔者教给学生精读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先把起始时间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课文,读完后记下终止时间,再把课本合上,举手回忆全文内容。让学生快速阅读,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大有提高,同时阅读的范围也扩大了。
二、语文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诸要素,提高优化教学过程的思想
未来的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环境的和谐、氛围的和谐,又要注意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和谐,还要注意教学结果的和谐。促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和谐发展,文化水平与心理健康和谐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和谐发展。只有这样,和谐不是浅表状态而是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更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即教材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教师之心与作者之心、学生之心达到心心相印情情相通,教学场景呈现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此时,学生怀着兴奋的心情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参与教学活动,头脑清醒,思维灵活,记忆迅速,创造思维的火花在“共振共鸣”中迸发,这样才能弹奏出语文课堂教学的优美和谐乐章,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目的。那么,如何能调动师生课堂诸方面的因素,做到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和谐统一呢?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连结情感线,创设共振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的流向不应是单线型的师与生,而应该是师与生、生与师、生与生网状型的传导、碰撞,激疑和反馈。因此,教师要由衷地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情绪,用真诚和善意赢得学生尊敬和信任。学生之间也充满友爱和同情,相互学习和鼓励。学生深感教师的可亲可爱,同学的团结友好,彼此之间心理相融,感情相通,关系融洽。从而情感的感染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增大,协调合拍,形成了持久的良好心理场。
2.披文入情,选准动情点
初中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文章,无论是议论,叙事,还是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丰富情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美的天地,是美的世界,是情感的大山,是情感的海洋。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披文人情”,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的感情,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索,把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选准动情点,以打动学生的心,学生的情,使作品和学生的心和情发生共振共鸣。如:教学《岳阳楼记》时可以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言为动情点;《沁园春•雪》可以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为动情点等等。
3.进入角色,激情朗读
朗读是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是对文章信息的再创作。情境盎然的朗读,或使人凝思静想,心驰神往;或让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总之,进入角色,定好文章本身的朗读格调,或豪壮激昂,或慷慨悲壮,或深沉凄凉,或清新明快,再融之以情,创造意境,反复声情并茂地朗读,必能读出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领悟作品的真谛,化作者之情为教师之情、学生之情。
4.把握思路,导入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的思路,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特定的生活和社会环境中,真正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面海则意溢予海”,才能掀起学生的情感被澜,把作者的情思化作自己的情思,这也就达到了“始与亲”、“悟其神”的共振胜境了。
5.引起联想,创设情景
教师要在深入体味作者真情、真谛的基础上,再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当学生驾驭联想的骏马驰骋纵横时,心中的喜怒哀乐就会不可压抑的迸发出来,引导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使作者、教师、学生达到和谐共鸣的佳境。
三、语文教师要不断追求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和谐,具备动态平衡思想意识
这就要求教师要认识到和谐不是一种静止的理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各要素总是处于不稳定、不平的矛盾状态。和谐总是暂时的、相对的。教师要善于设疑。导思导练,使教学状态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产生新的不和谐,从而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有许多教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语文教学并非靠什么“法”什么“模式”就能成功,最重要的是如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和学习习惯,依靠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主体学习意识与自我学习能动探究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身心协调发展。
总之,“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所要面临的课题,但只要教师能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出发,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文化水平和心理健康的和谐发展,这样素质教育才能深入课堂,加速教学改革的进程。
(作者单位:836704新疆哈巴河县萨尔布拉克牧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