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年轻的“80后”,民航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电子电气室副主任蔡喁身上的担子可不轻。目前,他担任国产大型客机C919软件和航空电子硬件审查组组长、TA600飞机电子电气审查组组长等职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蔡喁笑称自己是飞机设计生产专业领域的“门外汉”,因为在C919型号合格审查组40多名成员中,他是唯一一名非航空类专业出身的委员。
蔡喁27岁回国加入中国民航,10年来跟团队成员一起“积小步为大步”,为我国适航审定事业的进步而奋斗。10年里,这个“门外汉”成为首个加入国际适航关键标准编委会的中国人、上海审定中心成立后首部技术专著的撰写者、上海审定中心第一个发明专利的发明人、上海审定中心首个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一个特殊的越洋电话
10年前的一天,正在世界顶尖的高科技制造企業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工作的蔡喁突然接到一个来自上海的电话,电话的那头是时任民航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主任沈小明(现任中国民航适航审定中心主任)。接到这个越洋电话,蔡喁非常意外。更意外的是,沈小明在电话中兴奋地和他聊起了国产大飞机适航审定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

当时,蔡喁在霍尼韦尔公司发展得挺好,前途无量。2002年7月开始,蔡喁先后在霍尼韦尔航空航天部上海研发中心和华盛顿洲CNS系统部工作。其间,他担任过软件研发组组长、中国项目团队主管,参加了空客A380、波音787等多型飞机机载航电系统和软件的研发。
蔡喁在霍尼韦尔工作期间还创下过三项纪录:第一项纪录是他在一个月内就掌握了机载软件专用的Ada开发语言。这门语言非常晦涩难懂,蔡喁很快脱颖而出,从入职的第二个月起就做了老师,承担起上海团队的程序语言培训任务。第二项纪录是他利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搞清了空客A380飞机的飞行管理系统,成为中国团队中第一个完整掌握这一复杂系统全貌的工程师。25岁时,蔡喁已是霍尼韦尔公司的高级软件工程师。2006年,蔡喁被调到美国,承担波音787飞机导航系统研制工作。第三项纪录是蔡喁带领中国团队获得霍尼韦尔技术发明奖,实现了中国人从跟随学习到主动创新的跨越。
放下电话,蔡喁耳边还回响着沈小明主任激情万丈的话语。他思考再三,“国外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固然优越,然而发展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是每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最后,蔡喁毅然回国,成为中国民航适航审定队伍的一员。
从“小学生”开始做起
“从事适航审定工作,仅仅有专业功底和研发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复杂的适航标准体系和审查技巧。而适航审查的方法和介入点往往依赖相关的研制情况和研发文化,更是民机研制和适航审查间长期磨合的结果。”蔡喁回到上海以后,首先做起了“小学生”,虚心向适航前辈学习,如饥似渴地获取适航标准和实践的信息。
蔡喁是一个具有超强学习能力和领悟力的“学霸”。他从本科到如今博士在读一直都是以计算机及应用、软件工程、电子与信息为专业,可是他加入适航审定队伍以后,对适航标准的理解和掌握很快就达到“专家级”。2009年,蔡喁担任国际核心软件适航标准DO-178标准编委会编委,成为第一名加入国际核心适航标准编委会的中国人。

工作几年来,他一步步解决了机载软件适航审查甚至是研制方面的难题,逐步完善了我国民航的机载软件审查方法和政策体系,推动中国民机机载软件的研制和适航审查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从不怀疑自己的选择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蔡喁也聊起刚回国时的艰辛。从世界五百强企业到初创的上海审定中心,尽管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选择。
“记得有一次跟沈小明主任去参加一个国际性研讨会,大会举办地的五星级酒店住不起,我们只好住郊区的经济型酒店。每天一早,我们从郊区往市里跑,没有车接送,甚至不通地铁,我们就在尘土飞扬的城乡结合部跟黑车司机讨价还价。”说起曾经的故事,蔡喁显得十分淡定。
国产大飞机的适航审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现代民机技术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单打独斗的审查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民机项目广泛、细致的专业分工和项目组织方式”。蔡喁告诉记者,要很好地完成C919的适航审查任务,首先要制定详细而周密的审查程序,将每一项检查项目细化并分解到具体的审查活动中。“研制大型客机,对研制企业固然是巨大的考验,对适航当局来说,其实也是巨大的考验。”
在C919的适航审定工作中,很多都是第一次。到审定中心工作以来,蔡喁面对一个个新问题毫不畏惧,勇于担当,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他带领着一批年轻的工程师共同打造了中国民航型号合格审查历史上首个“软硬件专题审查组”,实现了软件审查项目全面覆盖、层次配合、流水化作业等预期的适航审查目标。在完成繁忙的审查任务之余,蔡喁还投入大量精力,通过讲授、带训等方式为C919项目培训了20余名软件审查代表和委任工程代表。
此外,蔡喁还在多个审查项目中屡次发现国外适航当局审查结论和方法上的缺失。2016年,在对国外某知名软件工具提供商的审查中,针对FAA和EASA都审查并批准的软件工具,蔡喁不但发现适航符合性方法方面的不足,更直接找出该工具的若干设计缺陷。最后,该知名工具提供商不得不发出其公司成立以来最高级别的全球安全警示,提示用户注意相应的风险。在蔡喁等人的努力下,中国民航的软件适航审查能力近年来有了很大提高。

蔡喁27岁回国加入中国民航,10年来跟团队成员一起“积小步为大步”,为我国适航审定事业的进步而奋斗。10年里,这个“门外汉”成为首个加入国际适航关键标准编委会的中国人、上海审定中心成立后首部技术专著的撰写者、上海审定中心第一个发明专利的发明人、上海审定中心首个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一个特殊的越洋电话
10年前的一天,正在世界顶尖的高科技制造企業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工作的蔡喁突然接到一个来自上海的电话,电话的那头是时任民航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主任沈小明(现任中国民航适航审定中心主任)。接到这个越洋电话,蔡喁非常意外。更意外的是,沈小明在电话中兴奋地和他聊起了国产大飞机适航审定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

当时,蔡喁在霍尼韦尔公司发展得挺好,前途无量。2002年7月开始,蔡喁先后在霍尼韦尔航空航天部上海研发中心和华盛顿洲CNS系统部工作。其间,他担任过软件研发组组长、中国项目团队主管,参加了空客A380、波音787等多型飞机机载航电系统和软件的研发。
蔡喁在霍尼韦尔工作期间还创下过三项纪录:第一项纪录是他在一个月内就掌握了机载软件专用的Ada开发语言。这门语言非常晦涩难懂,蔡喁很快脱颖而出,从入职的第二个月起就做了老师,承担起上海团队的程序语言培训任务。第二项纪录是他利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搞清了空客A380飞机的飞行管理系统,成为中国团队中第一个完整掌握这一复杂系统全貌的工程师。25岁时,蔡喁已是霍尼韦尔公司的高级软件工程师。2006年,蔡喁被调到美国,承担波音787飞机导航系统研制工作。第三项纪录是蔡喁带领中国团队获得霍尼韦尔技术发明奖,实现了中国人从跟随学习到主动创新的跨越。
放下电话,蔡喁耳边还回响着沈小明主任激情万丈的话语。他思考再三,“国外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固然优越,然而发展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是每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最后,蔡喁毅然回国,成为中国民航适航审定队伍的一员。
从“小学生”开始做起
“从事适航审定工作,仅仅有专业功底和研发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复杂的适航标准体系和审查技巧。而适航审查的方法和介入点往往依赖相关的研制情况和研发文化,更是民机研制和适航审查间长期磨合的结果。”蔡喁回到上海以后,首先做起了“小学生”,虚心向适航前辈学习,如饥似渴地获取适航标准和实践的信息。
蔡喁是一个具有超强学习能力和领悟力的“学霸”。他从本科到如今博士在读一直都是以计算机及应用、软件工程、电子与信息为专业,可是他加入适航审定队伍以后,对适航标准的理解和掌握很快就达到“专家级”。2009年,蔡喁担任国际核心软件适航标准DO-178标准编委会编委,成为第一名加入国际核心适航标准编委会的中国人。

工作几年来,他一步步解决了机载软件适航审查甚至是研制方面的难题,逐步完善了我国民航的机载软件审查方法和政策体系,推动中国民机机载软件的研制和适航审查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从不怀疑自己的选择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蔡喁也聊起刚回国时的艰辛。从世界五百强企业到初创的上海审定中心,尽管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选择。
“记得有一次跟沈小明主任去参加一个国际性研讨会,大会举办地的五星级酒店住不起,我们只好住郊区的经济型酒店。每天一早,我们从郊区往市里跑,没有车接送,甚至不通地铁,我们就在尘土飞扬的城乡结合部跟黑车司机讨价还价。”说起曾经的故事,蔡喁显得十分淡定。
国产大飞机的适航审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现代民机技术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单打独斗的审查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民机项目广泛、细致的专业分工和项目组织方式”。蔡喁告诉记者,要很好地完成C919的适航审查任务,首先要制定详细而周密的审查程序,将每一项检查项目细化并分解到具体的审查活动中。“研制大型客机,对研制企业固然是巨大的考验,对适航当局来说,其实也是巨大的考验。”
在C919的适航审定工作中,很多都是第一次。到审定中心工作以来,蔡喁面对一个个新问题毫不畏惧,勇于担当,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他带领着一批年轻的工程师共同打造了中国民航型号合格审查历史上首个“软硬件专题审查组”,实现了软件审查项目全面覆盖、层次配合、流水化作业等预期的适航审查目标。在完成繁忙的审查任务之余,蔡喁还投入大量精力,通过讲授、带训等方式为C919项目培训了20余名软件审查代表和委任工程代表。
此外,蔡喁还在多个审查项目中屡次发现国外适航当局审查结论和方法上的缺失。2016年,在对国外某知名软件工具提供商的审查中,针对FAA和EASA都审查并批准的软件工具,蔡喁不但发现适航符合性方法方面的不足,更直接找出该工具的若干设计缺陷。最后,该知名工具提供商不得不发出其公司成立以来最高级别的全球安全警示,提示用户注意相应的风险。在蔡喁等人的努力下,中国民航的软件适航审查能力近年来有了很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