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度贯彻落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树立学生全面培养的教学方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学生发展规律,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健全品德教育。因此,为有效培养学生全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将通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理性思维”“生活化思维”四部分进行论证研究,致力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理性思维;生活化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6-037
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阶段初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也是社会对初中教育的需要。所以,如何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法治教育相结合成为了初中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初中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有四个方面,接下来笔者就将为大家介绍这四个方面在初中道德和法治课上的培养方法。
一、 邏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是学生的一种重要思维能力,锻炼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更准确地表达自我、更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其实有很多,像是比较思维法、归纳法和综合分析法,这三种方法都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中常见方法,具体使用方式也存在着差异。
比较思维法中的归类比较是一种被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它主要是指在同类事物间的比较分析和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分析。比如,我们在教学“我国经济制度”相关知识的时候,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多,而且其中涉及的相关主体比较多,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产生了混淆的情况。为了让学生理清关系,我们就可以使用归类比较法。在讨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将公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同类比较。而在提问关于国家对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归类比较将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就能形成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链,便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进行知识梳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综合分析法与上面两种方法又有着不同,它主要是指将认识对象进行分解,再进行整合的逻辑方法。综合分析法其实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是综合,一个是分析。综合是指对整体的认识,而分析则是指对部分的认识,这两者互相渗透、相互转化。我们在进行道德和法治课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学科知识综合的运用到具体的问题的解析上,以此来达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
二、 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思辨的方法,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思辨氛围,引导学生思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只有营造良好思辨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想法,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奠定基础。
之后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小组讨论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时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我们在教学“保护环境”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热点新闻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很多城市的空气质量下降,为了缓解这个状况,城市开始汽车限行,一些专家甚至建议进一步限制私家车出行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赞成这样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可以直接得到效果,立竿见影,而且被限号的人可以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这是最理想的出行方式。而有的学生觉得这种方式有待考究,采取这种方法可能会让一些家庭为了避免被限行而购买多辆汽车,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些学生认为,限号出行可能会对公共交通造成一定的压力,影响城市的交通。从上面这些思考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开始进行思辨了,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带着疑问思考问题,让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三、关注生活热点,开拓生活视野
课程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上提到的热点焦点事件,会瞬间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教师产生认同感,迫不及待地听取教师的见解,如果有与教师或其他学生意见不同之处,学生会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可以选取最近学生身边或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尽量让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有相应的热点事件与之匹配,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和道德觉悟。
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长期以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施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结构,在这种课堂结构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能动性受到了极大的打压,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步伐来学习,从而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而更好地发挥其能动性,促使其主动去学习。如针对“网络犯罪”这一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负责该知识的讲解,先给学生准备的时间,让学生去查阅资料,准备课件。在学生准备好后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解这一知识。由于课件是学生自己准备的,学生在准备这些课件的过程中也是自我学习的一个过程,有利于学生不断挖掘新知识,发散学生的思维。
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自身教学方式的改变,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激发学生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教师还要不断探索相应的措施,以便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引导和培养是很有必要的,这个阶段是学生思维的活跃阶段,能够为以后的发展和学习打好基础。而教师在实际的道德和法治课上也需要将教学内容与思维培养方法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总之,我们需要将课本中的深奥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这样才能推动初中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秀.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5):6-8.
[2]徐婷.问题串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核心素养中的运用[J].生物学教学,2017(6):35-37.
胶州市第十八中学
关键词: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理性思维;生活化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6-037
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阶段初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也是社会对初中教育的需要。所以,如何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法治教育相结合成为了初中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初中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有四个方面,接下来笔者就将为大家介绍这四个方面在初中道德和法治课上的培养方法。
一、 邏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是学生的一种重要思维能力,锻炼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更准确地表达自我、更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其实有很多,像是比较思维法、归纳法和综合分析法,这三种方法都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中常见方法,具体使用方式也存在着差异。
比较思维法中的归类比较是一种被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它主要是指在同类事物间的比较分析和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分析。比如,我们在教学“我国经济制度”相关知识的时候,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多,而且其中涉及的相关主体比较多,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产生了混淆的情况。为了让学生理清关系,我们就可以使用归类比较法。在讨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将公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同类比较。而在提问关于国家对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归类比较将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就能形成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链,便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进行知识梳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综合分析法与上面两种方法又有着不同,它主要是指将认识对象进行分解,再进行整合的逻辑方法。综合分析法其实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是综合,一个是分析。综合是指对整体的认识,而分析则是指对部分的认识,这两者互相渗透、相互转化。我们在进行道德和法治课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学科知识综合的运用到具体的问题的解析上,以此来达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
二、 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思辨的方法,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思辨氛围,引导学生思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只有营造良好思辨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想法,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奠定基础。
之后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小组讨论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时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我们在教学“保护环境”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热点新闻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很多城市的空气质量下降,为了缓解这个状况,城市开始汽车限行,一些专家甚至建议进一步限制私家车出行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赞成这样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可以直接得到效果,立竿见影,而且被限号的人可以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这是最理想的出行方式。而有的学生觉得这种方式有待考究,采取这种方法可能会让一些家庭为了避免被限行而购买多辆汽车,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些学生认为,限号出行可能会对公共交通造成一定的压力,影响城市的交通。从上面这些思考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开始进行思辨了,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带着疑问思考问题,让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三、关注生活热点,开拓生活视野
课程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上提到的热点焦点事件,会瞬间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教师产生认同感,迫不及待地听取教师的见解,如果有与教师或其他学生意见不同之处,学生会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可以选取最近学生身边或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尽量让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有相应的热点事件与之匹配,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和道德觉悟。
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长期以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施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结构,在这种课堂结构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能动性受到了极大的打压,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步伐来学习,从而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而更好地发挥其能动性,促使其主动去学习。如针对“网络犯罪”这一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负责该知识的讲解,先给学生准备的时间,让学生去查阅资料,准备课件。在学生准备好后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解这一知识。由于课件是学生自己准备的,学生在准备这些课件的过程中也是自我学习的一个过程,有利于学生不断挖掘新知识,发散学生的思维。
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自身教学方式的改变,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激发学生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教师还要不断探索相应的措施,以便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引导和培养是很有必要的,这个阶段是学生思维的活跃阶段,能够为以后的发展和学习打好基础。而教师在实际的道德和法治课上也需要将教学内容与思维培养方法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总之,我们需要将课本中的深奥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这样才能推动初中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秀.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5):6-8.
[2]徐婷.问题串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核心素养中的运用[J].生物学教学,2017(6):35-37.
胶州市第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