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正式颁布以来,全国各地积极落实会议和纲要精神,总结经验,结合实际认真规划本地区高等教育“十二五”改革和发展的蓝图。围绕提高质量这一核心,在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很多地区推出的措施实、亮点多,工作有成效。为交流经验,互相启迪,我们特编发系列综述分期宣传、报道。
一、加强紧缺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还不完全适应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这一现状,特别是为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各省区加大引导力度,推动紧缺人才培养,140多所高校增设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天津市配合滨海新区开发,以每个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少于100万的力度,重点建设50个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使之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紧缺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福建省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及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围绕省政府颁布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一批产业调整和振兴方案,会同相关部门,通过新增和遴选进行重点建设,为产业发展培养培训亟需人才,确保工学类专业、紧缺型人才专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专业招生计划总量不低于计划总数的40%。海南省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2010年遴选了新一轮19个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引导高校积极开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亟需的如游艇、高尔夫、会展、博彩、体育休闲等相关专业。
二、合理调整专业目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
学科专业布局是否合理涉及人才培养的宏观质量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预测,各省区适时调整专业目录,广东、陕西、吉林等省教育厅研究制定全省高等学校统筹管理、分类指导的实施意见,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和本科专业设计管理办法,对专业规模进行控制,合理设置和优化学科专业,动态引导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北京市通过“专业建设预警机制”的研究与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系统分析首都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逐步形成本科专业设置咨询、评价、信息发布及预警的长效机制,为高校前瞻性地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高考考生和学生家长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提供了有益借鉴。河北、重庆、福建等省(市)。加大投入,通过对传统专业优化结构和布局,进一步突出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对社会需求不足的专业,采取暂缓招生、停止招生等措施严格控制。
同时,各省(区、市)教育厅支持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满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形成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结构优化的专业特色体系。贵州省围绕地区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建设重点学科和新兴交叉专业;四川省扶持建设与本省六大新兴产业、“塔尖”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启动“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建设工程”,支持10所左右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广西投入专项经费2000万元,设立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力争三年建设300个特色专业及600门课程。新疆2008年启动第一轮紧缺人才专业建设,涉及工学、农学和医学三个门类16个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今年将实施第二轮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计划,专业领域和建设数量都将进一步扩大。西藏加强民族传统文化、高原和优势传统特色专业建设,重点建设了少数民族“音乐学”、“美术学”、“藏医学”、“藏药学”、“生态学”“高原医学”等20个自治区特色专业。
三、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优化人才类型结构
为克服高等学校“千校一面”、办学缺乏特色的弊端,各地积极引导区域内高等学校科学合理定位,避免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盲目“追高”,从宏观上指导高等学校优化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等学校办学和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各省(区、市)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的首选。安徽省提出“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路径,推动从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能力为主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讲授为主向实践训练为主转变;从课堂教学为主向以现场教学为主转变;从学校评价为主向以社会评价为主转变;从写文章为主向以做专利为主转变;从学年制为主向学分制为主转变;固定学期制向灵活学期制转变,并通过“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等措施,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江苏研究启动“江苏高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在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该省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试点,实施基于区域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园区内职业院校共同实施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以交通类、信息类高职院校为试点,实施基于行业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分别以机电、纺织职教集团为试点,探索职教集团合作单位开展紧密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选择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开展若干专业大类深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地方高校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真正做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立足实际,贴近实践,回归应用本质,满足社会需要。
一、加强紧缺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还不完全适应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这一现状,特别是为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各省区加大引导力度,推动紧缺人才培养,140多所高校增设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天津市配合滨海新区开发,以每个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少于100万的力度,重点建设50个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使之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紧缺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福建省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及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围绕省政府颁布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一批产业调整和振兴方案,会同相关部门,通过新增和遴选进行重点建设,为产业发展培养培训亟需人才,确保工学类专业、紧缺型人才专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专业招生计划总量不低于计划总数的40%。海南省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2010年遴选了新一轮19个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引导高校积极开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亟需的如游艇、高尔夫、会展、博彩、体育休闲等相关专业。
二、合理调整专业目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
学科专业布局是否合理涉及人才培养的宏观质量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预测,各省区适时调整专业目录,广东、陕西、吉林等省教育厅研究制定全省高等学校统筹管理、分类指导的实施意见,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和本科专业设计管理办法,对专业规模进行控制,合理设置和优化学科专业,动态引导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北京市通过“专业建设预警机制”的研究与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系统分析首都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逐步形成本科专业设置咨询、评价、信息发布及预警的长效机制,为高校前瞻性地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高考考生和学生家长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提供了有益借鉴。河北、重庆、福建等省(市)。加大投入,通过对传统专业优化结构和布局,进一步突出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对社会需求不足的专业,采取暂缓招生、停止招生等措施严格控制。
同时,各省(区、市)教育厅支持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满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形成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结构优化的专业特色体系。贵州省围绕地区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建设重点学科和新兴交叉专业;四川省扶持建设与本省六大新兴产业、“塔尖”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启动“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建设工程”,支持10所左右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广西投入专项经费2000万元,设立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力争三年建设300个特色专业及600门课程。新疆2008年启动第一轮紧缺人才专业建设,涉及工学、农学和医学三个门类16个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今年将实施第二轮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计划,专业领域和建设数量都将进一步扩大。西藏加强民族传统文化、高原和优势传统特色专业建设,重点建设了少数民族“音乐学”、“美术学”、“藏医学”、“藏药学”、“生态学”“高原医学”等20个自治区特色专业。
三、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优化人才类型结构
为克服高等学校“千校一面”、办学缺乏特色的弊端,各地积极引导区域内高等学校科学合理定位,避免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盲目“追高”,从宏观上指导高等学校优化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等学校办学和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各省(区、市)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的首选。安徽省提出“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路径,推动从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能力为主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讲授为主向实践训练为主转变;从课堂教学为主向以现场教学为主转变;从学校评价为主向以社会评价为主转变;从写文章为主向以做专利为主转变;从学年制为主向学分制为主转变;固定学期制向灵活学期制转变,并通过“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等措施,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江苏研究启动“江苏高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在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该省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试点,实施基于区域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园区内职业院校共同实施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以交通类、信息类高职院校为试点,实施基于行业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分别以机电、纺织职教集团为试点,探索职教集团合作单位开展紧密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选择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开展若干专业大类深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地方高校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真正做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立足实际,贴近实践,回归应用本质,满足社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