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习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e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习题教学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在整个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充分利用好物理习题教学平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以物理习题为载体,以应用物理知识和技能为纽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意识、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内容,在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解题技巧和方法的过程中展开的。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开始,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首要环节和重要途径。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思维不活跃,想象力不丰富,不善于提问和不敢提问,问题意识薄弱,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的勇气和精神,以及善于提问和勇于释疑的品质。要以问题为中心,让习题教学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带着问题结束,让“学生的问题”贯穿于习题的分析、解决和反思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让学生敢于提问、有兴趣提问,又要让学生懂得提问。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要端正态度,真诚欢迎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提出质疑,课堂上允许学生“插嘴”,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动力之一。
  二、注重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训练
  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提出了问题,
  不能解决,不可能有创新成果,而且许多重大发现都是在问题的不断解决
  中出现的。因此,在物理习题教学中,进行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的训练
  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1.极限法
  极限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是将所研究的问题推到极端状态下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或正确判断的一种方法。用极端法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不仅可以实现研究对象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的延续变化,而且还能实现物理状态、过程或情景的转换和飞跃,使错综复杂的物理问题由繁变简、由难变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可有效训练学生突破常规、灵活多变的习惯,避免机械式学习。
  2.图像法
  图像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习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研究各种图形知识的特征,挖掘图像、图线的内涵,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向学生展示图像法在解决物理问题的魅力,使学生学会运用画图像、图线的手段解决物理问题。
  3.整体法
  在许多物理问题中,所研究的对象往往不只是单一的物体而是多个物体,这时若能巧妙应用整体思维,将涉及的多个物体看成一个系统,再通过对问题情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考察,挖掘和揭示出整体结构中的关键条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往往可以简洁明快地解答物理问题。
  三、注重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注重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具体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批判性为基础,通过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第一,引导学生分析和挖掘问题的隐含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许多综合性的物理习题中,题目所给的条件是非常隐蔽的,这让学生在分析和解答物理习题的过程中,看不到问题的实质,无从下手或者错误理解题意。因此,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要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挖掘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深刻地揭示问题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第二,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思、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快速敏捷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充分利用题目所给信息,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思等较为灵活的训练手段,全面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以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第三,进行习题改错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冷静思考问题,明辨正误,不迷信书本和教师,不人云亦云,这是思维批判性的重要表现,也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品质。在物理习题教学中,进行改错训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总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经过培养是可以获得发展的,要获得良好的发展,也必须进行有效的培养。物理习题教学为应用物理知识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平台。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林纾是中国近代一位少见的通才型文人,古文、翻译、绘画、书法均是其擅长的领域。林纾的书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宋人尚意书风影响,具有正大、温醇、流美的文化意趣,充满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随着市场经济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渗透与颠覆,美好的田园牧歌渐行渐远。近年来的乡村叙事着力表现的是城乡交流中,失去或逃离土地的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多年的班主任经历让我感觉到,在班级管理中运用一些哲学思维,能够使我的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更富有成效。    一、班级工作要贯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论原则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对班级的管理也要坚持从班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建构方式而获得的。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要想方设法营造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环境,使自己成为学生进行建构活动的促进者。教师要变知识的“搬运者”为建构活动的深谋远虑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价者”。那么,政治教师怎样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建构,引导学生乐于建构、学
【题目】(安徽,理,19)如图1,曲线G的方程为y2=2x(y≥0).  以原点为圆心,以t(t>0)为半径的圆分别与曲线G和y轴的正半轴相交于点A与点B.直线AB与x轴相交于点C.   (Ⅰ)求点A的横坐标a与点C的横坐标c的关系式;  (Ⅱ)设曲线G上点D的横坐标为a 2,求证:直线CD的斜率为定值.  推广1:如图2,曲线G的方程为y2=2px(y≥0).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既是提升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当前,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那么,在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探索,在此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课堂情感教学    现代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
本文以剖析世贸组织环境政策为切入点,在创建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全新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促使中国企业在激烈的绿色国际竞争中夺取最终胜利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近几年来高考数学学科《考试大纲》对高考数学命题在知识网络交汇处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已经成了数学命题的一个鲜明特色和趋势.因此,高考复习时要注意在知识网络交汇点挖掘,及时捕捉高考动态,使复习稳健有效.本文将以正方体为载体,把解析几何中的轨迹与立体几何知识相结合,做进一步的探讨与拓展.  一、垂直与平行的轨迹问题  【例1】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P在侧面BCC1B1及其边界上运动,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