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学生愿意背诵并且取得好的效果,那么积累会越来越多,语文素养会在日积月累中提高。但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对背诵望而生畏,把背诵当成包袱,死记硬背,读而不知其意、背而不知其味,以至无论怎样也记不牢。不仅背诵不出来,而且连背诵的意义也丢失了。还有的学生极少阅读背诵课外书籍,特别是乡镇学校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就更少了,更别说是背诵课外读物了。因此,教师应对背诵环节予以足够的重视,且在大力提倡背诵的同时对学生导之以法,助之以力,鞭之以策。
一、认识背诵,增强信心
有些同学害怕背诵,甚至谈“背”色变,认为自己没有背诵细胞。其实,从科学研究的数据看,人(特别是青年人)的记忆力是非常惊人的。心理学家曾提供过这样的数据,正常人脑的记忆储存量高达10121015比特(一个量的单位,叫一比特),它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一百万倍。人脑的记忆容量约相当于五亿册书籍的知识的总量,而且,储存期可达七十到八十年。可见,人人都有背诵的天赋条件,大脑的记忆功能远没有被充分利用。
由“阅读”到“背诵”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识记阶段。经过多次的阅读,达到熟悉(注意熟悉的要求)与记住的目的。2.保持阶段。指记忆的材料在脑袋中的储存。3.再现阶段。包括在一段时间后重读原来的需要记忆的材料和回忆原来的材料两点。三个阶段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认识到这一原理,我们在背书的时候就能克服盲目性,注重科学性,从而增强背诵的效果。
二、方法指导,提高效率
背诵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只靠死记硬背显然是不行的,教师必须指导得法,教给学生有效的背诵方法,才能使学生得到实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背诵教学的关键是改进背诵方法,把机械记忆变为理解记忆。
1.多读成诵。多读是能达到背诵的前提,只有读通、读懂、读顺,才能成诵。当然,“读”不光是学生读,教师也要读。早读课时,教师不妨大声读书,讲课文时,教师不妨范读、范背,与同学同读同背。这样做,既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读书、背书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平。
2.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背诵。文章表面看上去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其实是有章可循的,我们若是掌握了它的层次,背起来就容易多了。“会背书者背结构”,因而在背书之前,我们先理清结构、层次、句子,然后由句到层,由层到段,逐层逐段地背诵,直至全篇。
3.通过脑中再现文章的画面背诵。不少文章让人读了之后,总会在脑中出现一幅画面。如朱自清的《春》再现了五幅画面,有“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背诵课文时脑中要像放电影一样再现画面内容,这样,背的时候文章就能从“画面”上表现出来。
4.通过理解文章的句式特点背诵。不少文章的段落在句式上比较有规律。如《木兰诗》的第三自然段,由一个排比句式和两个对比句式组成。排比句式写出了木兰征前所做的准备。两个对比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思念亲人的情景。
5.通过录音协助背诵。录音机是十分普及的家用电器,它为我们的背诵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用录音机协助背诵有两种方式,一是课堂上老师放录音,学生随着录音一起背诵,这样既达到了背诵的目的,又可强化学生的语速、语感。二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录音,然后多遍播放,以加深课文在头脑中的印象,最后再边想边背。
三、立足课内,课外补充
要想让学生多背诵课文,必须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摒弃一切繁琐的教学环节和不必要的讲解,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立足以读为主,读、思、议、练相结合,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背诵。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语言规范、浅显易懂的文章,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教材。教学中,必须以读为本,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充分发挥教材的语言示范功能。“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句名言道出了学语文的真谛。在朗朗的书声中,课文的优美境界、象征意义、传神描绘,常能得到充分酣畅的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熟读和背诵的时间,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实质,将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我们还有必要创设条件,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鲁迅曾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的就非常有限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这两块主阵地,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种书籍,如寓言、童话、诗歌、科普小说等,以满足学生课外阅读和背诵积累的需求。
(责任编辑 吕 行)
一、认识背诵,增强信心
有些同学害怕背诵,甚至谈“背”色变,认为自己没有背诵细胞。其实,从科学研究的数据看,人(特别是青年人)的记忆力是非常惊人的。心理学家曾提供过这样的数据,正常人脑的记忆储存量高达10121015比特(一个量的单位,叫一比特),它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一百万倍。人脑的记忆容量约相当于五亿册书籍的知识的总量,而且,储存期可达七十到八十年。可见,人人都有背诵的天赋条件,大脑的记忆功能远没有被充分利用。
由“阅读”到“背诵”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识记阶段。经过多次的阅读,达到熟悉(注意熟悉的要求)与记住的目的。2.保持阶段。指记忆的材料在脑袋中的储存。3.再现阶段。包括在一段时间后重读原来的需要记忆的材料和回忆原来的材料两点。三个阶段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认识到这一原理,我们在背书的时候就能克服盲目性,注重科学性,从而增强背诵的效果。
二、方法指导,提高效率
背诵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只靠死记硬背显然是不行的,教师必须指导得法,教给学生有效的背诵方法,才能使学生得到实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背诵教学的关键是改进背诵方法,把机械记忆变为理解记忆。
1.多读成诵。多读是能达到背诵的前提,只有读通、读懂、读顺,才能成诵。当然,“读”不光是学生读,教师也要读。早读课时,教师不妨大声读书,讲课文时,教师不妨范读、范背,与同学同读同背。这样做,既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读书、背书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平。
2.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背诵。文章表面看上去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其实是有章可循的,我们若是掌握了它的层次,背起来就容易多了。“会背书者背结构”,因而在背书之前,我们先理清结构、层次、句子,然后由句到层,由层到段,逐层逐段地背诵,直至全篇。
3.通过脑中再现文章的画面背诵。不少文章让人读了之后,总会在脑中出现一幅画面。如朱自清的《春》再现了五幅画面,有“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背诵课文时脑中要像放电影一样再现画面内容,这样,背的时候文章就能从“画面”上表现出来。
4.通过理解文章的句式特点背诵。不少文章的段落在句式上比较有规律。如《木兰诗》的第三自然段,由一个排比句式和两个对比句式组成。排比句式写出了木兰征前所做的准备。两个对比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思念亲人的情景。
5.通过录音协助背诵。录音机是十分普及的家用电器,它为我们的背诵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用录音机协助背诵有两种方式,一是课堂上老师放录音,学生随着录音一起背诵,这样既达到了背诵的目的,又可强化学生的语速、语感。二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录音,然后多遍播放,以加深课文在头脑中的印象,最后再边想边背。
三、立足课内,课外补充
要想让学生多背诵课文,必须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摒弃一切繁琐的教学环节和不必要的讲解,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立足以读为主,读、思、议、练相结合,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背诵。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语言规范、浅显易懂的文章,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教材。教学中,必须以读为本,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充分发挥教材的语言示范功能。“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句名言道出了学语文的真谛。在朗朗的书声中,课文的优美境界、象征意义、传神描绘,常能得到充分酣畅的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熟读和背诵的时间,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实质,将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我们还有必要创设条件,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鲁迅曾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的就非常有限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这两块主阵地,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种书籍,如寓言、童话、诗歌、科普小说等,以满足学生课外阅读和背诵积累的需求。
(责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