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三五”期间,珲春市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全面参与的跨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合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教育系统多措并举,通过健全组织机构、保障经费投入、夯实“三通两平台”成果、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使珲春市的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也为“停课不停学”期间的线上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记者:疫情防控期间,珲春市是如何贯彻落实国家、吉林省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教育行政部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目标和任务的,有哪些具体做法?
王刚:珲春市教育局下发《2020年春季延迟开学期间开展网络教学的通知》后,市电教馆第一时间组建疫情防控期间空中课堂讨论群,组织教师开展人人通学习空间App、人人通网络教研、希沃白板等直播技术的学习。2020年2月3日至11日,连续组织7场希沃云课堂培训,10场人人通学习空间导学、作业、检测培训,4场“互+公益课CCtalk”网师培训,教师累计参加网络培训6270余人次,做好了网络教学备课准备。市教育局还积极倡导各中小学组织学生开展“有品位的‘宅’学习”主题活动,线上学习、经典阅读、志愿宣传、才艺展示、居家运动等可以“宅”家的特色活动广泛开展。市教师进修学校为了保证授课效果,提出了“混合学习五环节”基本框架流程,指导全市各校开展线上教学。
为达到“停课不停学”要求,珲春市还在依托延边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基础上,鼓励各中小学校结合各自的教学特色,积极实施“一校一策、一班一策”,让每个学校基于“五环教学”基本框架,借助直播工具、微课视频、智能检测等技术手段,创造性地开展适合自己学生的“空中课堂”。
记者:如今,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已经结束,您如何评价疫情防控期间珲春市的线上教学工作?
王刚: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尽管客观上存在网络授课技术不成熟、学生终端设备差异大、家长配合程度不同、网络带宽不均等各种不利因素,但总体上师生都有所收获:一是扎实完成了教学进度;二是师生逐步适应了线上学习;三是引发了教师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思考,激发了教师投入信息化教改的热情。目前,教师们基于希沃云课堂、CCtalk、联通、钉钉、移动云视讯等教育部备案的直播平台在线答疑、直播授课等应用已趋于常态,师生信息化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
记者:珲春市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深入发展,离不开各部门的协调合作,那么在推动教研、强化教师培训方面,珲春市做了哪些尝试和探索?
王刚:在教研和培训方面,珲春市坚持研培一体化。即在明确教师进修学校对全市教研工作统筹领导职责的前提下,由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借助各项国、省培活动,以珲春市各大学区为实践落脚点。
第一,组建珲春市县域培训讲师团队,培养了一批县域教师培训专家。精心策划了县域骨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县域新教师岗位技能提升项目等有珲春县域特点的培训项目。我和王树国、郑可菊、季红、金玉兰等多次在省、州相关培训活动上交流经验。
第二,组织教研员认真学习《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形成县域本土化培训课程资源库。县域培训课程设计上以课堂教学能力为核心,围绕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从“以学为主、当堂达标”“互联网+合作学习”等当地教育教学特色入手,组织各学科教师培训团队设置学科教育教学的前沿信息、动态、课堂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技能等多角度培训内容,有效应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互联网+合作学习”系列培训课程广泛应用于常态化的学科教师培训中,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
第三,建构了县域教师培训工作体系,推广了“集中研修、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送教下乡“五段式”培训模式。教研员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普遍应用“五段式”培训模式,形成了具有珲春县域特点的培训模式。一是六步法诊断研修模式:到校课堂诊断、评议教学状况、梳理教学问题、确定改进目标、学区示范改进、全班集中示范;二是跨校平行班研磨模式。考虑乡村学校生源少、规模小的实际情况,确定相邻乡村学校同年级联合体,两所或三所乡村学校同年级班级统筹安排学科教学研磨活动,助力乡村教师成长;三是朝鲜族学校联盟研修模式。聘请朝、汉语精通的名优骨干教师担任培训团队专家,双语研训交流,解决朝鲜族教师在汉语言大环境下教学交流难等问题;四是大学区集中研修模式。依托大学区总校,借平行班开展“同课异构”“同题异构”,把学区集体备课、校本研修等工作有机结合,推动送教下乡培训项目效益最大化。
近年来,珲春市教师进修学校相继被评为吉林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优秀培训机构、吉林省乡村教师工作坊优秀培训管理机构、延边州优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等。2020年8月26日,珲春市教师进修学校被吉林省教育厅认定为吉林省國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
记者:作为教育部2019年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珲春市在创新应用上还有哪些特色?
王刚:一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提出了“混合学习五环节”基本框架流程,把“课前导学+资源助学+平台检测+个别辅导+任务生成”这个工作流程普及给教师。让教师们通过空间开展教学活动,养成了基于空间学习的习惯,增强了师生对学习空间价值意义的理解。二是加强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试点校资源建设考核力度,结合大学区资源建设开展了社团课程群线上学习资源建设,有效解决了社团课程资源发展水平不均衡的问题。
记者:空间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在空间应用普及上,珲春市是如何做的?
王刚:珲春市遵循“普及应用、融合创新、示范推广”的原则,一是组建团队,发挥合力。建立了由主管副局长任组长,各校一把手校长任组员的管理团队,由电教馆牵头、各校电教负责人组成技术服务团队,遴选6名教学、技术双骨干教师成立了智慧讲师团队。三支团队合力推动珲春市空间建设与应用普及工作。目前3名讲师已成为“延边州智慧讲师成员”。 二是全员培训,分层落实。从学校领导、教研员、骨干教师到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按角色分层进行培训,扫清网络学习空间落地的技术障碍。
三是试点校示范引领。组织开展试点校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展示“人人通”在育人和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场景,为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提供示范和样板。
四是开展活动,全面普及。通过开展空间大赛活动、课堂教学竞赛和骨干评选活动、城乡互动精准扶贫活动、大学区网络教研活动、区域和学校特色活动等,以赛促学,以赛促用,促进人人通空间应用迅速走向全面普及。
记者:在引导学校推动空间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家校互动、特色活动深度融合上,珲春市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王刚:在教育教学方面,我们坚持以“质量+效益”为导向,鼓励学校基于人人通学习空间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总结适合自己学校和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让信息技术发挥最大效益。在教育管理方面,我紧跟延边州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正逐步摸索基于平台数据支撑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在家校互动方面,我们已经开始弱化在线布置作业,强调学习支架推送,帮助家长解决课后家庭辅导和自主学习支持问题,有效促成了“家校共育”文化建设。在特色活动深度融合上,我们依然坚持大学区统筹的社团课程群资源建设方式,通过学区牵头校开展特色活动,积累课程资源,最终实现全市共建共享。
记者:未来,珲春市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规划?如何来实现?
王刚:一是加强网络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探索5G环境下的信息化教学实践,逐步启动5G移动网络全覆盖工程,为实现泛在化的教与学创造条件。
二是按需拓展,不断丰富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在现有平台功能基础上拓展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市管理数据、教学数据、学习数据的采集分析,让教育大数据为管理、督导、决策提供科学、精准的数据分析。
三是全面铺开,建设网络备授课服务系统。充分满足教师进行一站式多样化的网络备授课需要,为教师提供网络备课、授课以及检测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备课效率和质量,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建设“三个课堂”,优化师资配备。在全市视频云管理平台框架下整合城乡、县镇师资,充分发挥城镇学校优质师资作用,利用视频互动技术,通过远程授课方式为乡村薄弱学校或结对学校开设实时互动课堂和专递课堂。利用互动和专递课堂均衡教育资源,帮助薄弱学校开齐开全学科课程、提升薄弱学校教师教研教学水平,逐步解决因师资分布不均、配置不齐导致的教育不均衡问题,从而实现教育精准扶贫。
为保障相关计划任务落实到位,主要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一是各司其职,健全和规范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服务支撑机制。明确学校校长担任首席信息官的制度,全面统筹本单位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学校信息化分管领导要确保同时分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两个部门,要把握按需谋划,科学建设,深度应用的信息化工作原则,避免建用两层皮。要整合科研、教研、电教、装备各部门力量,发挥各自的专业化优势,凝心聚力,为全市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持。要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市校两级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二是要明确数量,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投入机制。明确政府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中的主体作用,统筹推进全市信息化工作,在教育投入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倾斜力度,确保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需资金足额投入,保证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和运行维护所需的经常性支出,按不低于10%的比例从生均公用经费中安排信息化设备更换、升级、运维、培训等支出,逐步加大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的投入。探索“政府立、企业投、用户购”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大力扶持教育信息化相关项目,每年列支部分资金作为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和经费监管,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经费使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是加強督导,形成制度化的评估机制。制订针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将相关评估纳入教育督导工作中,按信息化建设进程开展专项督导工作,推动教育信息化全面发展。各学校要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目标,加强监督,严格问责。建立年度教育信息化督导评估检查机制,对工作取得成效的学校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宣传,推广典型经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是明确责任,确保网络安全与教育信息化绿色和谐发展。严格执行“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网络安全管理原则,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制和问责机制。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网络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统筹协调网络安全与教育信息化工作。网络安全工作分管负责人要协助主要负责人抓好落实。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建立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制度,提高全体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应用水平。
记者:疫情防控期间,珲春市是如何贯彻落实国家、吉林省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教育行政部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目标和任务的,有哪些具体做法?
王刚:珲春市教育局下发《2020年春季延迟开学期间开展网络教学的通知》后,市电教馆第一时间组建疫情防控期间空中课堂讨论群,组织教师开展人人通学习空间App、人人通网络教研、希沃白板等直播技术的学习。2020年2月3日至11日,连续组织7场希沃云课堂培训,10场人人通学习空间导学、作业、检测培训,4场“互+公益课CCtalk”网师培训,教师累计参加网络培训6270余人次,做好了网络教学备课准备。市教育局还积极倡导各中小学组织学生开展“有品位的‘宅’学习”主题活动,线上学习、经典阅读、志愿宣传、才艺展示、居家运动等可以“宅”家的特色活动广泛开展。市教师进修学校为了保证授课效果,提出了“混合学习五环节”基本框架流程,指导全市各校开展线上教学。
为达到“停课不停学”要求,珲春市还在依托延边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基础上,鼓励各中小学校结合各自的教学特色,积极实施“一校一策、一班一策”,让每个学校基于“五环教学”基本框架,借助直播工具、微课视频、智能检测等技术手段,创造性地开展适合自己学生的“空中课堂”。
记者:如今,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已经结束,您如何评价疫情防控期间珲春市的线上教学工作?
王刚: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尽管客观上存在网络授课技术不成熟、学生终端设备差异大、家长配合程度不同、网络带宽不均等各种不利因素,但总体上师生都有所收获:一是扎实完成了教学进度;二是师生逐步适应了线上学习;三是引发了教师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思考,激发了教师投入信息化教改的热情。目前,教师们基于希沃云课堂、CCtalk、联通、钉钉、移动云视讯等教育部备案的直播平台在线答疑、直播授课等应用已趋于常态,师生信息化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
记者:珲春市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深入发展,离不开各部门的协调合作,那么在推动教研、强化教师培训方面,珲春市做了哪些尝试和探索?
王刚:在教研和培训方面,珲春市坚持研培一体化。即在明确教师进修学校对全市教研工作统筹领导职责的前提下,由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借助各项国、省培活动,以珲春市各大学区为实践落脚点。
第一,组建珲春市县域培训讲师团队,培养了一批县域教师培训专家。精心策划了县域骨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县域新教师岗位技能提升项目等有珲春县域特点的培训项目。我和王树国、郑可菊、季红、金玉兰等多次在省、州相关培训活动上交流经验。
第二,组织教研员认真学习《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形成县域本土化培训课程资源库。县域培训课程设计上以课堂教学能力为核心,围绕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从“以学为主、当堂达标”“互联网+合作学习”等当地教育教学特色入手,组织各学科教师培训团队设置学科教育教学的前沿信息、动态、课堂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技能等多角度培训内容,有效应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互联网+合作学习”系列培训课程广泛应用于常态化的学科教师培训中,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
第三,建构了县域教师培训工作体系,推广了“集中研修、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送教下乡“五段式”培训模式。教研员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普遍应用“五段式”培训模式,形成了具有珲春县域特点的培训模式。一是六步法诊断研修模式:到校课堂诊断、评议教学状况、梳理教学问题、确定改进目标、学区示范改进、全班集中示范;二是跨校平行班研磨模式。考虑乡村学校生源少、规模小的实际情况,确定相邻乡村学校同年级联合体,两所或三所乡村学校同年级班级统筹安排学科教学研磨活动,助力乡村教师成长;三是朝鲜族学校联盟研修模式。聘请朝、汉语精通的名优骨干教师担任培训团队专家,双语研训交流,解决朝鲜族教师在汉语言大环境下教学交流难等问题;四是大学区集中研修模式。依托大学区总校,借平行班开展“同课异构”“同题异构”,把学区集体备课、校本研修等工作有机结合,推动送教下乡培训项目效益最大化。
近年来,珲春市教师进修学校相继被评为吉林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优秀培训机构、吉林省乡村教师工作坊优秀培训管理机构、延边州优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等。2020年8月26日,珲春市教师进修学校被吉林省教育厅认定为吉林省國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
记者:作为教育部2019年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珲春市在创新应用上还有哪些特色?
王刚:一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提出了“混合学习五环节”基本框架流程,把“课前导学+资源助学+平台检测+个别辅导+任务生成”这个工作流程普及给教师。让教师们通过空间开展教学活动,养成了基于空间学习的习惯,增强了师生对学习空间价值意义的理解。二是加强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试点校资源建设考核力度,结合大学区资源建设开展了社团课程群线上学习资源建设,有效解决了社团课程资源发展水平不均衡的问题。
记者:空间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在空间应用普及上,珲春市是如何做的?
王刚:珲春市遵循“普及应用、融合创新、示范推广”的原则,一是组建团队,发挥合力。建立了由主管副局长任组长,各校一把手校长任组员的管理团队,由电教馆牵头、各校电教负责人组成技术服务团队,遴选6名教学、技术双骨干教师成立了智慧讲师团队。三支团队合力推动珲春市空间建设与应用普及工作。目前3名讲师已成为“延边州智慧讲师成员”。 二是全员培训,分层落实。从学校领导、教研员、骨干教师到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按角色分层进行培训,扫清网络学习空间落地的技术障碍。
三是试点校示范引领。组织开展试点校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展示“人人通”在育人和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场景,为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提供示范和样板。
四是开展活动,全面普及。通过开展空间大赛活动、课堂教学竞赛和骨干评选活动、城乡互动精准扶贫活动、大学区网络教研活动、区域和学校特色活动等,以赛促学,以赛促用,促进人人通空间应用迅速走向全面普及。
记者:在引导学校推动空间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家校互动、特色活动深度融合上,珲春市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王刚:在教育教学方面,我们坚持以“质量+效益”为导向,鼓励学校基于人人通学习空间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总结适合自己学校和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让信息技术发挥最大效益。在教育管理方面,我紧跟延边州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正逐步摸索基于平台数据支撑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在家校互动方面,我们已经开始弱化在线布置作业,强调学习支架推送,帮助家长解决课后家庭辅导和自主学习支持问题,有效促成了“家校共育”文化建设。在特色活动深度融合上,我们依然坚持大学区统筹的社团课程群资源建设方式,通过学区牵头校开展特色活动,积累课程资源,最终实现全市共建共享。
记者:未来,珲春市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规划?如何来实现?
王刚:一是加强网络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探索5G环境下的信息化教学实践,逐步启动5G移动网络全覆盖工程,为实现泛在化的教与学创造条件。
二是按需拓展,不断丰富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在现有平台功能基础上拓展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市管理数据、教学数据、学习数据的采集分析,让教育大数据为管理、督导、决策提供科学、精准的数据分析。
三是全面铺开,建设网络备授课服务系统。充分满足教师进行一站式多样化的网络备授课需要,为教师提供网络备课、授课以及检测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备课效率和质量,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建设“三个课堂”,优化师资配备。在全市视频云管理平台框架下整合城乡、县镇师资,充分发挥城镇学校优质师资作用,利用视频互动技术,通过远程授课方式为乡村薄弱学校或结对学校开设实时互动课堂和专递课堂。利用互动和专递课堂均衡教育资源,帮助薄弱学校开齐开全学科课程、提升薄弱学校教师教研教学水平,逐步解决因师资分布不均、配置不齐导致的教育不均衡问题,从而实现教育精准扶贫。
为保障相关计划任务落实到位,主要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一是各司其职,健全和规范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服务支撑机制。明确学校校长担任首席信息官的制度,全面统筹本单位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学校信息化分管领导要确保同时分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两个部门,要把握按需谋划,科学建设,深度应用的信息化工作原则,避免建用两层皮。要整合科研、教研、电教、装备各部门力量,发挥各自的专业化优势,凝心聚力,为全市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持。要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市校两级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二是要明确数量,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投入机制。明确政府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中的主体作用,统筹推进全市信息化工作,在教育投入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倾斜力度,确保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需资金足额投入,保证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和运行维护所需的经常性支出,按不低于10%的比例从生均公用经费中安排信息化设备更换、升级、运维、培训等支出,逐步加大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的投入。探索“政府立、企业投、用户购”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大力扶持教育信息化相关项目,每年列支部分资金作为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和经费监管,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经费使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是加強督导,形成制度化的评估机制。制订针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将相关评估纳入教育督导工作中,按信息化建设进程开展专项督导工作,推动教育信息化全面发展。各学校要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目标,加强监督,严格问责。建立年度教育信息化督导评估检查机制,对工作取得成效的学校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宣传,推广典型经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是明确责任,确保网络安全与教育信息化绿色和谐发展。严格执行“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网络安全管理原则,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制和问责机制。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网络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统筹协调网络安全与教育信息化工作。网络安全工作分管负责人要协助主要负责人抓好落实。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建立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制度,提高全体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