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醒”这个字
认识著名绘本作家蔡皋老师,是去年春天,在好友郑艳组织的一个聚会上。当时蔡老师有一段即兴发言,她回忆女儿几个月大的时候,他们在床上捏出一个窝窝,让孩子把屁股放在窝窝上面睡觉,她注意到,每天早晨孩子睁开眼睛那个短暂的瞬间,是一种特别安详喜悦的状态,她的眼睛亮亮的,不吵也不闹,“那时,我觉得‘醒’这个字,‘醒’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蔡皋老师当时说。
这一年,我观察桔子的生活,发现蔡皋老师描述的这个状态,以及这个状态更深层次的含义,真的很有意思。
一个身心灵都醒着的孩子,是这个家庭的福气。
经常有人羡慕我,觉得我遇到桔子这么一个自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学习和练舞都不需要去管,真是幸福极了。事实上,这只是生活的一个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是下面这样的……
抖音,她删掉了
桔子是一个小孩,那些引诱别的小孩的东西,也一样不落地引诱过她。
抖音是今年第一个诱惑她的东西。疫情期间她要上网课,我有两个手机,为了省事就把一个给她用,那会她对网络的使用仅限于看班级群的消息,以及听英语和看芭蕾视频,我想放一下权应该出不了什么乱子。
结果很快打脸。她拿起那个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还时不时露出诡异的微笑,我是在后来才知道,她悄悄下载了抖音,并且在极短的时间里关注了诸多芭蕾业界的网红大咖,每天以刷他们的抖音为乐,不仅如此,她还拍摄和发布了好几条抖音,居然还吸了十几个粉丝(其中一个是她爸,被她逼着霸蛮关注的)。
有一天她在趴胯时拿着手机刷抖音,一刷就刷了二十分钟,我看了火冒三丈,告诉她网络上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会毁掉她,看功容易练功难,如果她沉迷于观看别人练功,而不是踏踏实实练好自己的功,考上舞校的希望十分渺茫。这家伙倒是痛快,一点也没迟疑,立即把手机拿过来,在我的眼皮底下手一滑,瞬间就把抖音删掉了。
那之后,我重新制定家规,这个手机的控制权回到了我的手里,每次要用的时候她需要口头报告,借手机做什么、用多久,说不出来或者到时不还,或者理由不合理,就拒不再借。抖音至今再也没刷过了。写文章这会儿其实我有点好奇,想知道她抖音里都拍了些啥。
彩泥,我收走了
抖音退场后,彩泥又开始引诱她。桔子是疫情结束后,在小伙伴的影响下开始接触泥巴的,最开始并不过分,也就是每周玩一次,我也没当回事儿。直到有一天,被我抓了个现场。那天她说她要上厕所,结果这一去就是半个小时没有回来,我心想什么厕所需要半个小时还没上完,就算是钻石做的粑粑也该拉出来了啊,于是过去看,结果发现她并没有在厕所里,她坐在她的房间里玩泥巴,她的旁边放着一堆瓶瓶罐罐,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让我大吃一惊。
我当时直冒火,但还是压着火气装糊涂,问她这是怎么回事?这家伙应变能力很强,见穿帮了索性都招了,一五一十承认这些泥巴是用她的零花钱陆陆续续买回来的,平时藏在我不知道的某个地方,她也知道沉迷玩泥不好,但这段日子她就是时不时地被泥巴诱惑,心里老惦记着这些东西,她对此感到无能为力。
然后我们俩一起寻找对付这些泥巴的办法,最后是她果断地拿了主意:“你把这些泥巴都收走,放在我不知道的某个地方,别再让我看见!”这是求没收啊,趁她还没改变主意,我赶紧去拿了一个袋子,把所有战利品装了起来。最开始几天,她还惦记着那些泥巴,每天都要提醒我一下:“妈妈你一定要藏好了,不要被我发现了!”过了几天后就忘了这事,再也不提了。
母亲最重要的功效
彩泥这一页翻了过去,是不是就彻底安宁了?不是的。还要跟没完没了的懈怠做斗争。有一天她在临睡前埋怨我:“刚才练舞时我喊你到书房看书你为什么不过来?”“我为什么要过来,我呆在火炉边看书好舒服。”“我就是要你过来。”“为什么啊?”“我今天有点偷懒,希望你过来吓唬吓唬我。”呵呵,我这么温柔可爱的老母亲,被她看重的功效,居然是关键时刻坐在那里镇宅,像母老虎一样发個威。好吧好吧,既然她有这么奇特的需要,以后我就不客气了。
“我以前沉迷玩泥真是愚蠢透顶的事,浪费了很多时间。”某天,她从一本书上抬起头,发出懊悔的感叹。
那会儿,我知道她是“醒”着的。她心里那盏摇曳不止的灯,经过几次风的吹拂,终于穿越了昏沉,变得亮堂起来。那会儿她的心是清明的。她知道自己在哪里,要到哪里去,当下要做些什么。
当她的生命状态是清醒和澄澈的时候,她看到的书,遇见的老师,得到的机遇,才能够在她身上真正产生作用。
我和桔子经常会交流和讨论各自的生命状态。有时,我整个下午都窝在火炉边看书,一看就是十几万字,有时会看一部电影,有时写篇文章,有时琢磨某个选题,这些下午让我感到非常充实,但是,偶尔也会有某个下午,我烦躁不安、效率低下,翻翻淘宝看看微信,日暮黄昏什么都没干成,这时我就会坦率地告诉桔子:“今天你妈妈真是混账,浪费了一个下午,我对自己感到沮丧和失望。”
我一览无余地,向这个孩子展示我的生命状态,表达我对时间和意义的定义,以及对生命质量的判断和把控。我向她展示我的软弱和坚强,我的妥协和坚守,我的懊悔和补救。所谓的家庭教育,我想大约就是这个过程吧。
我给她提供一个真实的模板,让她在旷日持久的长河里,不断修改成属于她的最优版本。
孩子的心智需要被唤醒
现在迷网的孩子很多,除了家长的疏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孩子的心智还没有被唤醒。他们没有看到更有意义的存在,所以容易被肤浅的外物引诱。
我所在的城市有所知名初中,有个男孩被网络游戏迷得神魂颠倒,瞒着父母用压岁钱买了一个手机带到学校,学校管得严,宿舍不能放,男孩就瞄准了厕所吊顶,那里有个洞,刚好可以塞得下他的手机。那之后的每个深夜,等到宿管老师睡着了,男孩就悄悄跑到厕所拿出手机过把游戏瘾,宿舍里的其他孩子知道后也要玩,于是这个宿舍制定了详细的玩手机时间分配制度,他们约定每人玩一个小时,一个玩完把另外一个拍醒,如此循环。这么过了两周,老师发现这个宿舍的孩子上课时个个软塌塌的,一查就查出了始作俑者,男孩被警告,手机被没收,这个深夜游戏团伙才宣告解散。
还是这个学校,另一个学霸男孩,在距离中考只剩下半个月的关键时刻,被网络游戏诱惑得不能自拔,有一天他妈妈发现运动指环显示他前一天晚上只睡了两个小时,立即强制性断掉了家里的网络,还是不管用,又敲山震虎,男孩这才主动交出一个私藏的手机:“你赶紧拿走吧,这东西就是毒药,它会害了我!”因为醒悟得早,男孩没有受到影响,很顺利地考入一所知名高中。
“醒着”的家长和“醒着”的孩子
如果我们的家长和学校一直逼迫着孩子考高分,而不能提供多元的,有说服力的,足够让孩子们振奋的长期目标,被网络被电子产品诱惑的孩子只会越来越多。我们需要在家庭范围内探索更大的可能性,探索更多更个性更小众的成长之路。如何成为想要成为的人,如何搭建自由和快乐的人生,如何在大学毕业前赚到一百万,如果家长根据孩子的特性,经常把孩子带向这些有趣的课题,养育也许会变得不一样。
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孩子随时都保持清醒,这不太可能。因为我们这些大人,也未必每天都是清醒的。我们经常陷入昏沉和混沌。这是生命最常见的一种状态。我认识的某些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清醒过。他们随波逐流地活了一世。
如果我们有幸看到,一个孩子在跟他的昏沉搏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过程。也许他需要我们踹上一脚,把他踹到清醒地带,也许,他自己就能走回来。那些及时“醒”过来的孩子,他们积累的关于如何抵抗昏沉如何厘清自己的生命体验,毫无疑问会使以后的人生受益。
人的一生,就是在无数的昏沉和清醒之间,循环往复。
蔡皋老师说得对,“醒”的感觉确实很好。让我们都成为“醒着”的家长,都有力量和智慧,去陪伴和引领,我们身后或“睡”或“醒”的孩子。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汤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