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国外文献综述及反思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eijia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综述近年来国外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国外文献综述;反思
  1.前言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学者们通过揭露翻译在政治角度的本质体现,探究为翻译创造权力重构的线索和可能性。无论是在文化研究领域还是在翻译研究领域, 无论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后殖民主义都是一个热门话题。
  2.国外文献综述
  印度裔美国学者伽亚特里·斯皮瓦克的论文“Can the Subaltern Speak?"成为后殖民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是斯皮瓦克后殖民研究和女性主义批评的中心话题。斯皮瓦克提出了“庶民是被建构的话语产物”的观点,斯皮瓦克关于女性庶民问题的观点,反映庶民研究的性别缺失和西方女性主义对东方女性的霸权,斯皮瓦克的庶民研究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和精英主义,关注弱势群体,倡导民主平等,极大丰富了后殖民理论,对中国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赛义德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揭示了文学与权力的同谋关系。他在其著作Orientalism中指“如果我们同意历史上的任何事物,象历史本身一样,都是人所创造的,那么,我们就会明白,对许多物体、地点或时代而言,人们赋予它的角色和意义,为什么只有在其被赋予之后才可能获得客观有效性”。
  波斯裔美国学者霍米·巴巴著有Nation and Narration(1990),The Location culture(1994)等后殖民主义研究著作。其后殖民批评理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发展的最新阶段,即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虽然霍米巴巴以其晦涩受到不少批评,但他的确称得上颇有建树,大大深化和拓展了后殖民理论,这里,需要简要说明体现了巴巴思想构架的几个理论术语,它们在今天已经成为了巴巴的学术标志。 一是“混杂性”(Hybridity);二是“模拟性”(Mimicry);三是“第三空间”(third space)。
  生于1958年的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是印度班加罗尔文化与社会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她的思想非常激进,她关注的焦点是殖民者通过翻译按自己意愿重写了东方的形象,并使这种形象长久保留成为了虚假的事实。她批评翻译研究过多地偏向西方,由此导致了三点主要的失败:1.翻译研究至今仍没有考虑到不同语言间存在的权力不均衡的问题。2.西方翻译下隐藏的许多概念都是有缺陷的。3.翻译作为人性的事业会受到置疑,因为翻译在殖民语境下建立了一种殖民主导的概念形象。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是建立在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理论的新视角。将该理论作为一个正式问题提出的是英国学者道格拉斯·罗宾逊。他在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一书中指出,“全球化使得一直被压抑在文化边缘地带的旧殖民地国家的文化身份变得日益模糊起来,那里的知识分子迫切需要寻找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文化身份的认同。”(Robison, 1997:25)
  韦努蒂在《 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中提出,翻译以巨大的力量构建着对异域文化的本土再现 ,也同时参与了本土身份的塑造过程。原因是“翻译能够有助于本土文学话语的建构,它就不可避免地用来支持雄心勃勃的文化建设,特别是本土语言与文化的发展。 而这些项目总是导致了与特定社会集团、阶级和民族相一致的文化身份的塑造。”
  加拿大女权主义者谢莉·西蒙在考察魁北克作家所进行的边界写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碰撞地带”(contact zone)的构想,这一充满多元、交流、协商、断裂等特征的有机空间使彼此背离的文化在此聚合,以彰显多元文化为旨归。
  巴西学者德坎波斯兄弟了拒绝文化霸权所强加的翻译“摹本”向世界证明自己的“文化身份”,提出一种新的“食人主义”(cannibalism)翻译隐喻,主张只有“吃掉”欧洲,才能在文化上找到自我,实现文化认同。
  巴斯奈特在著作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ranslation Studies) 中,收集了一些关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和翻译研究之間内在关系的优秀作品。揭示了在跨文化边界的层面语言和权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文化和族群认同中,翻译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该著作包含的主题有:知识传译过程中中心和边缘之间的联系;从殖民后殖民社会翻译实践的变化;印度语翻譯和权力关系;文学翻译中的巴西食人主义理论
  Jaina C. Sanga(2001)在其著作Salman Rushdie's Postcolonial Metaphors: Migration, Translation, Hybridity, Blasphemy, and Globalization中认为,殖民隐喻包含为黑暗及荒蛮之地带来光明、到未知的土地旅行以及教育无知的当地人等镜像,该书研究了萨尔曼·拉什迪如何在他的后殖民小说中重新阐释殖民隐喻。通过在其小说中重建这些隐喻,拉什迪对业已建立起来的理解世界的殖民方式提出了质疑,削弱了帝国主义权力结构。
  Bery, Ashok(2008)的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Postcolonial Poetry,主要从比较的角度,对英语国家的后殖民诗歌进行了新的研究。该书运用文化翻译的框架来探索来自爱尔兰、印度、澳大利亚和加勒比地区六个重要的现代作家的作品。
  Bertacco,Simona(2013)在其著作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中,从翻译的视角阐释了后殖民文学。该书认为,为了应对文本化的复杂性以及后殖民文本的文学性,后殖民主义研究应该成为翻译的话语。也就是说,翻译是后殖民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将翻译知识作为了解后殖民文本的一个重要途径。
  除了以上国外关于后殖民和翻译的文献外,还有诸如Robert Stam(2012)的Race in Translation: Culture Wars around the Postcolonial Atlantic、Kathryn Batchelor(2013)的Intimate Enemies: Translation in Francophone Contexts等著作也从不同的视角和纬度对后殖民主义译论进行了阐释,这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向纵深的方向发展打下了基础。
  3.反思
  在西方,后殖民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借鉴和应用,亦存在着弊端。西方的学者在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审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以及翻译与政治问题。关注隐藏在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利差异,不同文化间才能够为有过真正平等的对话。他们认识到问题的症结,但他们所讨论和引证的文本大都是英语文学作品,而较少涉及非英语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这是整个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的历史局限。
其他文献
【摘要】:饮食文化,是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体现。 追溯玉林博白客家与台湾客家的主要节庆饮食文化源头,从玉林博白客家与台湾客家的除夕、清明节、中秋节、冬至等节庆中探寻蕴含其中的饮食文化意蕴,感受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两岸客家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增加中华民族认同感,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   【关键词】:玉林博白;台湾;客家;节日饮食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区域的气候、物产、
期刊
【摘要】:稻作民族在世代的耕作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稻作文化。在生产力低下、社会不发达的落后时期,人们往往把稻谷的生长归于神灵的帮助,于是逐渐产生了对稻谷的崇拜,有了神话传说的流传、形成了一系列的祭祀仪式。本文以云南佤族和缅甸克伦族两个民族为出发点,对两者间的稻谷崇拜信仰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原始时期万物有灵观念的体现以及直至现今对民族历史、文化和人民性格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人类与生态自然方面更深
期刊
【摘要】:自古以来,性别这一原因造成了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包括身理上和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语言这一基本社会行为,也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诸多的不同。本文首先分析了女性语言的特征,其次分析论证了影响女性语言特性的因素。女性在语言方面之所以会呈现出与男性不同的特征,具体原因包括生理上的,心理上的、社会地位以及文化教育的因素。女性语言学有着非常大的魅力,其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在语言学的
期刊
【摘要】:语言的幽默性,在于其言外之意。言外之意的体现,离不开语境。本文拟从语境的角度探讨幽默语言的翻译问题,并以流行英语情景喜剧语料作为分析案例,旨在进一步证明语境对幽默翻译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对幽默言语翻译的解释力,同时为幽默言语翻译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以期能促进幽默言语的翻译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语境; 语言语境; 文化语境;情景语境; 生活大爆炸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
期刊
【摘要】:音乐的发展过程并不是简单孤立的,它与其本身的生存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大环境中,民俗习惯与宗教信仰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生活之一,它们与传统音乐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笔者运用民族音乐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交叉入手,对广西田林木柄瑶族聚居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田野调查,通过对此民族保存至今的传统音乐的细致分析,从整体阐释民俗、信仰与民族传统音乐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木柄
期刊
【摘要】:中西方委婉语的产生是基于共同的心理认知基础,即在特定语境下,人们会借用温和的委婉语来代替粗鲁的言辞来避免双方的难堪,减轻对人自尊的伤害,也间接体现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与道德修养。然而,不同文化视角下的委婉语在语言陈述及语用功能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本文围绕中英委婉语的文化差异,介绍中英委婉语产生的背景,对不同领域中英委婉语的使用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影响这些差异的原因,并进一步了解中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發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品质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艺术人生也成为很多人的追求。自古以来,我国的艺术就娓娓道来,题材也丰富多彩。艺术的追求是我国中华民族对于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艺术的人生也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历史的状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形成了不同时期人们人生中的不同理想,艺术的人生价值观已经成为新兴的人生理想,被认为是人类成长、提高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
期刊
【摘要】: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体与缩写,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二者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动漫是指通过制作,使一些有或无生命的东西拟人化,夸张化,并赋予其人类的感情和动作。漫画作为动漫产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奠定动画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国家出台一系列动漫产业扶持计划之后,大批动漫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大高校也开始纷纷设立动漫专业,但大多教学都是针对动画而忽视了漫画,即使有这方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文化产业对于国家形象的树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国家层面的外交活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关系对于整个亚洲的发展和稳定都十分重要。动漫外交是日本对中国的外交活动中最重要也最成功的部分。日本是动漫大国,日本通过动漫外交完善其国家形象,通过动漫输出使其价值观和日本文化在中国得到更多认同。对此,我们既要以一个海纳百川的大国心态接受和包容其中积
期刊
【摘要】:主动行动”与“反向歧视”,这是美国公民平等权利保护问题中非常具有争议的话题。本文希望通过对美国平等权利保护的相关法律及黑人问题的现状进行描述,从而分析美国黑人平等权利保护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主动行动;反向歧视;公民权利;平等  一、引言及概念界定  “主动行动”与“反向歧视”是有关美国黑人平等权利保护问题的两个概念。“主动行动”是美国为保护黑人的平等权利所提出的,而“反向歧视”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