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尔宁的森林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f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要带你走进的这片森林,更接近于我少年时期的生活本真。因为我的祖辈们都是居住在这片森林里的,从幼年记事开始,我就是这片森林里的一个分子,一个自然的存在。
  拉尔宁的森林,或者说是坐落在一片原始次生林里的这个村庄,叫拉尔宁。关于拉尔宁这个名称,无从考证,我所知道的,只是它的归属很有源渊,曾是宗喀十三族之一的隆奔族所辖一系,其领地主人是拉科官人桑杰尼珠,《塔尔寺志》曾记载,正是这位桑杰尼珠出资修建了塔尔寺最早的八宝如意塔。后来,拉尔宁所在的这条川又成了西纳家族的世袭领地,叫西纳川,民间称谓沿用至今。据此推演,拉尔宁,应是藏语演变而来,虽不能准确知道原意,但我们村里的长辈们则一致以为,拉尔宁,就是藏语的转音,意思是有本事,或者说是很厉害。
  道完这点汤头,我们言归正题说拉尔宁的森林。
  一
  冬天的森林,在我的心中是黑白两色的世界。那时候的冬天,总有下不完的雪。下雪的时候,山村就覆盖在灰白色的厚厚纱幔之中,混沌如天地未开,万籁俱寂,只有沉雪压断树枝的脆响声,或远或近,听上去格外刺耳。而一旦雪后放晴,村庄和森林则呈现一片银白,尤其是森林深处,除了雪的纯白,就只有松树的青黑色和白桦树梢的一片暗褐色。每当林间的疾风呼啸着掠过树梢,就有一片片的雪雾升腾而起,为单一的白色增添了几分仙境般的神性和缥缈。
  这样的天气里,山村就会突然喧嚣起来,年轻小伙子们就不约而同地上到北面的阳坡里去抓野鸡。拉尔宁的村庄,南面是乔木灌木混合林,而北面的阳坡地,则是一岭一岭隆起的石山,低矮的石缝灌木和人工强行开垦出来的四十五度左右的耕地。在这样的生态环境里,生息着不少的野兔、锦鴙、斑鸠、鹌鹑、狐狸和狍子,拉尔宁人把雪地围猎统称为“抓野鸡”,雪雾弥漫中,人影曈曈,喊声四起,仿佛再现一场远古的战争场面。而在人们的惊吓追逐中,那些因大雪覆盖而缺食的野生动物们便惊恐万状,能飞的乱飞腾,能跑的乱奔跑,在人们持续的追逐下精疲力竭,最终被生擒活捉。更有一些疲惫不堪的野鸡鹌鹑们顺山势往低处滑翔,常常落进庄廓院里,被烧火做饭的女人们逮个正着。“大雪下在山里,野鸡掉进锅里”的玄话由此而来。
  而这样的围猎,我是从没有参与过的。原因很简单,我是家里的长子,无论什么天气,必须每天进山“打硬柴”。所谓“打硬柴”,就是不能砍活树,不能折活枝,而只能拣拾枯死的树枝,用斧头背砸那些枯死的树桩和顽根疙瘩,背回家来码成垛,用于一家老小生火盆取暖御寒。早上穿着塞了干麦草的牛皮酸巴鞋(就是把一片牛皮用细麻绳缝成个像鞋的脚套),提一把五斤砍山斧,背一个超级大背篼进山,在林海雪原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蹚雪,搜寻枯枝朽根,待打满一背篼“硬柴”回家,已是午后时分了,倒出柴疙瘩码上垛,脱下酸巴牛皮鞋,从鞋里能倒出两滩融化的雪水,而我的脚趾也已经被冰冷的雪水泡得发白,脚踝处的裂口上,血水与雪水洇成一抹淡淡的殷红,手上的裂口像张开的嘴巴,上面也渗着血珠子,手脚早已麻木,不知疼痛。
  整整一个冬天,我的日子就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度过,所以在我的心目中,冬季的森林就是黑白世界,我的躯体感受到的只有劳作带来的疲倦和手脚裂口的钻心疼痛。
  二
  春天的森林,是泥泞与蓬勃的。山里的春天来得迟,最先感觉到春消息的是阴山根里消融的雪水和桦树根部萌出的嫩芽。那嫩芽仿佛是从桦树根里一生长出来就浸了蜜糖一般,用手掐是黏黏的,用嘴抿是甜甜的。我一直认为,这感觉香甜了我的整个少年时期,是森林给了我一冬劳作的慰籍,我尝到了森林的甜蜜。再后来,桦树长出了新绿的叶子,冬季里一直发黑的松树渐渐变成深绿,灰色的灌木丛变得绿意盎然,渗水的地衣上有昆虫爬行。每当这个季节,我就莫名其妙地兴奋,就想在一个人的时候唱个不着调的小曲儿,比如“一个么就尕老汉口哟哟”什么的。特别是森林边上会早早开出一种蓝盈盈的小花,有淡淡清香,后来才知道那是高山龙胆花的一种。继它之后,黄色矢车菊也开放了,猫儿刺、鞭麻花、大小金樱子相继吐叶开花,于是整个森林开始活跃起来了。
  拉尔宁的森林,是一条长长的林带,就横在村庄的南面,并延伸到拉尔宁河的源头——九道河以西。村庄前面的最高峰叫鹦哥儿嘴,但我至今也没看出来它哪里与鹦哥和鸟嘴有什么关系。在农历四月份的一段时间里,鹦哥儿嘴面朝西北方向的一面坡上,顺山势凸起有五条斜岭,岭上生长着大片的野白杨,这些野白杨树的叶子展开后,会依次呈现出褐红、赭红、铁锈红、紫红、粉红等五种红颜色的树叶,其中粉红色居中,像五条红绸带垂挂于五道岭上。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村庄里望上去,五条深浅不一的红色岭坡,如五朵红色云霞落地,犹似五条红色彩练凌空飞舞,奇幻无比,令人神往,是拉尔宁森林最为奇特的一季景观。只是野白杨树叶每年春天的这次红色集会,仅仅持续不到二十天的时间,然后就变成一水儿的深绿,隐没在一片绿色的林海之中了。
  三
  夏天的森林,是一片浓得化不开的绿。高大的乔木,如松树、白桦、紫桦、野白杨,在蔚蓝的天际下高擎着绿色的手臂,恣意地书写着生命的蓬勃和张力。而那些绿色波浪般起伏的灌木丛,更是绽放着缤纷的色彩。黑刺林虬枝苍劲,黄刺墩威风凛凛,金樱子、山皂角、野樱桃、棉柳、柽柳、鞭麻以及无数不知名的灌木,把林子里的空间挤得充盈而错落有致。在这些灌木的空间里,更有如绿毯般的针茅草铺满大地,几乎见不到裸露的土壤,就是那些山间石头上,也覆盖着或绿或黄或红的地衣,长满了蓬松的苔藓,开满了结构独特的石花。高天上白云如棉似絮,大山里绿波荡漾涌动,红嘴鸦白脖鸦花喜鹊飞翔鸣叫,雀鹰猎隼红隼在高空悠然巡睨。天上地下,到处是生命的旗帜,到处是生命的音符,置身其中,只感到人的渺小,生活的沉重和大自然的博大宽厚。面对大山,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四
  秋天的森林,是最为丰盈多彩的时节。记得少年时期,家里日子过得紧,每天的干粮都是有限的,嗓子眼里总伸出一只饥饿的手,搅得胃瘪肠拧的。而一到秋天,我和我那几个一起放牛打柴的小伙伴儿们,就不稀罕从家里多带一块青稞面干粮了。一进入森林,抬头低头,到处都是颜色鲜艳、香甜美味的野果子,尽着你放开肚子吃,既充饥,又有营养,用现在的话说,都是绿色有机、富含各种维生素的天然食品。有些野果是从夏天就一直有的,到了秋天品种就更多了。贴地而生的,有鲜红的野草莓,雪白如珍珠般的面蛋儿,绵软如脂的蒿瓜儿;略高一点的有紫葡萄一样的马奶子,顶花带刺的树红莓,还有高过人头,如微缩西瓜,能酸掉牙的酸瓶瓶,深紫色的野樱桃,羊褡裢……林林总总不下二三十种。野果子不仅省粮果腹,也给我沉重的少年时代留下了最为甜美的记忆。
  秋天,也是我淘宝的季节。森林里有各种的中药资源,可供我们采挖。我最喜欢采挖党参,原因是党参价格最贵,但十分难采挖,我曾跟着爷爷学会了挖党参如何闻味道,认茎蔓,看花头,刨参须的绝活儿,多的一天能挖到十几棵三年龄以上的好党参。村里供销社的李老头说,这个娃娃挖的党参成色最好,当然,给我的价钱也最高。所以我现在想起来,还是喜欢党参花那种独有的香气。供销社的李老头还常说,拉尔宁的羌活、小柴胡、贯众、党參、金樱子品质最好。
  在还不算远的那个年代,生活在森林里的人,对森林的索取有时也是无度的。那时候,拉尔宁的山货远近闻名,黑刺木和桦木做的鞍子头,松木和桦木做的木轮大车自不必说,用的都是大材料。而最闻名东部农业区各县的是出自拉尔宁的桦棍,在我的印象里深入骨髄,不可磨灭。所谓桦棍,包含了从铁锹把、榔头把、板镢把到打麦子的链枷,厨房的擀面杖、老师的教鞭以及各种长短不一的棍棒,都是从拉尔宁的森林里砍伐来的桦木。因为拉尔宁山里的桦木生长笔直,纤维牢固,质地坚硬,经久耐用,广受十里八乡的农民喜爱。拉尔宁人贩山货的足迹遍布湟源北乡、拉沙、多巴、拦隆口、李家山以及大通、平安、乐都各地。国营的供销社也大量收购,调往全省各地农业区。至今,“拉尔宁的桦棍”一词,仍有双重含义,一是对山货质量的褒奖,二是对“拉尔宁人”性格端直、行事硬朗、宁折不弯的评价。
  拉尔宁人对自己身边的这片林海,向来充满敬畏。如今,拉尔宁的森林,只是我少年时期粗重喘息的沉重记忆。
  ——选自2017年9月3日《青海日报》
其他文献
一  坐在白马寺的一方石阶上,眼前是湟水河河谷。河谷其实足够开阔,尽管南北山之间的距离,不过半小时车程。湟水河的身影时常被楼层和树木遮住,偶尔闪现出来的一两段,有微白光斑跃于其上,看不出缓慢前行的模样,亦听不到泠泠水声。南山显得遥远,始终看不清山峰的容貌,烟云罩着那里,有时是炫目阳光。山脊上,草木应该没有多少,也肯定没有牛羊。河谷的大部分地方,是密集的灰色楼层,高低参差,一些信号塔矗立其间,还布有
期刊
姐妹两个字,有多少亲切的情愫在里面。姐妹之间,那是心照不宣的感悟,那是心灵相通的情感。贴心的话语,委屈的泪水,在姐妹面前都可以毫无顾忌地道出。不管在何时,不管在何地,姐妹之间没有什么不能说的秘密,姐妹之间没有什么不能讲的心事。最好的闺蜜,莫过于自己的亲姐妹。  我的同龄人有很多都是独生子,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一个兄弟姐妹众多的大家庭里。作为一个女孩子,有姐姐、有妹妹是件很幸福的事。  大姐  在我们
期刊
这么多年,我几乎走遍了青海,我曾到过青海南部草原的黄河源头、扎陵湖、鄂陵湖、阿尼玛卿雪山、长江源头的沱沱河、可可西里、澜沧江上游……以及环青海湖草原、祁连牧地、柴达木盆地。到过众多寺院庙宇,山乡村寨,并数次南达昆仑山口、唐古拉山口,直至藏北羌塘高原的安多、那曲、念青唐古拉山下、纳木措、羊八井、拉萨、世界最高峰下的珠峰大本营……青藏高原的辽阔之美、雄奇之象常让我流连忘返。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走遍青
期刊
一  老家有一棵柏树,苍苍然,郁郁然,孤立南院。其种属为祁连圆柏或刺柏,但隔壁邻舍亲朋好友都尊为“龙柏”。  龙柏岁在百年之上,具体岁时谁也说不清楚,相传是我祖上太爷亲植,树苗来自北山后,即老家以北祁连山支脉龙王山那边。那里崇山峻岭,卧虎藏龙,草木葳蕤,是祁连圆柏的故乡。  我在龙柏的注视下呱呱坠地,在龙柏的注视下艰难成人,在龙柏的注视下出门远行,也在龙柏的注视下送别了一个又一个亲人,迎来了一个又
期刊
首先需要交代,所谓奔腾,其一喻指牦牛在雪域高原生生不息,创造着生命的极致和不朽的神话;其二是实指一种动作状态。  牦牛之于青藏高原,犹舟船之于江河湖海,鹰隼之于浩茫天宇。鱼儿离不开水,葵花离不開太阳,牦牛离不开雪域高原。  是广袤无垠的青藏高原,给牦牛家族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草和盐碱,使牦牛种群有了绵延不绝生息繁衍的空间和理由。在青藏高原,无论低海拔地区的平野山垣还是氧气稀薄的高山草甸,甚至
期刊
從接二连三的莫名其妙地昏倒在地,到最后查出肺癌,父亲生病已经整整两年了。两年来,从家到外地求医的这条路,来来回回,南下北上,风里雨里,我和弟妹三人轮流陪着他,已经走了不下几十次。其间的艰辛和无奈,加之疾病的折磨,让我每每想起的时候,心里总是一阵阵发酸。  北方的冬夜,一向冷得让人揪心。赶火车的时间往往是在后半夜。站在月台上等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像条冰棱子,一不留心,就要断掉。可当我回头时,却看到父
期刊
一  很久以来,我一直以为美好的一切都在那遥不可及的远方。三十年前,我怀揣着一个乡村少年的梦想从湟水岸边的小村庄出发时,我并不知道将会在生命的途中经历什么,最终将会到达哪里。当我一点一点地把梦想种植在现实的大地上,在生长与成熟的过程中,我的心灵经历了一次苏醒,之所以这样说,那是因为在我走过许多日子,经历了许多的人和事之后,当又一个秋天悄然而至时,我恍然惊觉生命深处对光阴的柔情,仿佛温暖触手可摸,我
期刊
在当下青海文坛,就创作者数量而言,诗歌书写者的人数绝对超过了散文书写者的人数,但从创作质量去评判,青海散文的高度似乎已悄然超越了当下诗歌的高度。这样的判断基准不是说获得了什么奖项,而是出于他们的创作姿态以及赋予文字的独特内涵。  以本期“昆仑草”栏目所收“青海散文七家”作品为例——毫不夸张地讲,他们的书写保证了散文创作应有的品相——雅致、性灵、节制,小处见大,散而有神,可以从生活的细碎中翻检出生命
期刊
杂碎是青海的美食,也是青海的飲食男女。在坊间,杂碎有两个诨名,一曰舌尖霸,二曰口腹宝。  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个人》这本书里,孔子和萨特两位智者都位列其中。一中一西两个人,在相同的饮食男女这个哲学命题上认识非常相似,结论高度契合,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点赞称奇。孔子说,食色性也。萨特说,吃饭就是交配。中国人色上相对保守,孔子是其代表,话语表达上也能看得出,显得委婉和优雅一些。中国人
期刊
春色渐新,梨花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草薰风暖摇征辔,凭澜此地闻天音。甬城茫茫,扁舟何许,夕阳已随姚江去。碧云犹叠山河壮,足迹深深清明行。仰看良渚河姆渡,天一阁前泪眼殊?岭南苍穹,银河星辰,我自南来东海行,踏绛龙王气,天畔语相闻,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文章千古事,月涌姚江流。赋罢闻诗咏,乾坤日夜浮。遥忆三清尊,静候天音斩红尘。临海屈蟠依怪石,青笋零落点苍苔。牸牛将犊过,雄雉挟雌飞。山寺烟钟远,村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