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08-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化学教师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完成固有的内容,笔者在优化课堂结构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在此与同仁们探讨。
一、钻研业务,提高对教科书的驾驭能力
教科书为了便于学生的探究学习,以课题的形式编排,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的编排给教师处理教科书带来更大的空间,同时对教师驾驭教科书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内容整体设计,要求层次分明.
虽然以课题的形式编排,但是化学知识是一个系统,是有连贯性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兼顾二者,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准确把握每一课题的重点与难点,同一知识在不同的课题中出现时要有层次性,要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做到详略得当。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做到有计划地使知识前伸与后延。例如,化学用语的学习,对于一些元素符号、化学式可适当提前在第一、第二单元出现,只要学生能留下大概的印象就可以了。在第三单元要求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做到会写。并要求初步了解一些常见的符号代表的意义。然后重点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及意义,并能初步根据物质名称正确地书写化学式。第四单元通过进一步巩固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初步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第五、七单元主要是对化学方程式的巩固训练,使之得以准确熟练。只要认真落实到位,就可顺利突破初中化学的第一个分化点。
2、知识编织成块,建立化学学习模块。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而面对已有的3000多万种物质,采用分类学习的方式,由此可知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因此,使相似知识结成块,以某一物质为典型,建立学习模块,模块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运用与提升。例如,三种气体(O2、H2、C02)的制取学习,O2的是气体制取的第一种物质。在教学中应建立气体制取的一般模式:气体制取一般从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两方面学习;实验室制法常从原料的选择、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验满、检验和存放等几方面学习。模块的建立,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其中每一学习模式也只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和方向,不一定要一步到位,可逐步完善。本人在气体制取教学中的设计思路是:在O2制取中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气体制取;在学习C02制取时指导学生学习;在H2制取时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这一设计真正地落实了从教会学习到学会学习,再到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
3、抓其本质,实现知识的纵向迁移。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由此可知抓住事物变化的本质可揭示物质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网络化形成。因此,只要有利于学生对后面化学知识学习的建构,只要学生乐于听,能听懂,教师尽可能对相关知识予以拓展,这也是新课标赋予的权力——使用教科书而不局限于教科书。虽然教科书中没有对这方面提出要求,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为后面物质燃烧的现象分析、燃烧的本质、物质反应的条件、影响反应的现象因素分析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在学生还没有太多的化学知识,怎样能深入浅出地分析让学生明白,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考验。
二、讲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1、加强预习,做好笔记。
预习是自学的起点,具有自主性、尝试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教会学生预习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为课堂的探究式教学奠定基础,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在化学教学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预习指导,如通过留疑、给化学题纲、做化学习题等方式进行预习指导。在预习时,教师要求学生做好化学预习笔记,记录的是学习重点、难点、知识框架、学习中的疑问及学习心得,是日后复习的依据。在预习中一旦发现问题,就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重视反馈,及时弥补。
反馈是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一种重要前提,没有反馈的课堂教学是背教案,那么也就谈不上多高的效率了。反馈的方式有多种,如观察学生上课时的目光、表情、姿态,提问反馈,习题反馈等,但关键是教师有没有通过反馈来调整教学设计的意愿。反馈信息的处理要分清主次,个别问题课后个别辅导,共性问题,集中评讲。评讲的时间可采用当堂课及时处理、课后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解决、难点问题,安排到今后新授课中穿插解决等多种方式处理。
3、抓好“后进生”,整体提高。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在同一条件下学习,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是正常的。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分层要求、分层辅导,甚至可以分层作业。辅导“后进生”是化学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后进生”面较大必然影响整体提高。因此,“后进生”的辅导要以攻心为主,给予信心,从态度人手,教会学习方法,寻找“最近发展区”,培养学习兴趣,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学习的自主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化学教师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完成固有的内容,笔者在优化课堂结构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在此与同仁们探讨。
一、钻研业务,提高对教科书的驾驭能力
教科书为了便于学生的探究学习,以课题的形式编排,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的编排给教师处理教科书带来更大的空间,同时对教师驾驭教科书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内容整体设计,要求层次分明.
虽然以课题的形式编排,但是化学知识是一个系统,是有连贯性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兼顾二者,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准确把握每一课题的重点与难点,同一知识在不同的课题中出现时要有层次性,要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做到详略得当。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做到有计划地使知识前伸与后延。例如,化学用语的学习,对于一些元素符号、化学式可适当提前在第一、第二单元出现,只要学生能留下大概的印象就可以了。在第三单元要求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做到会写。并要求初步了解一些常见的符号代表的意义。然后重点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及意义,并能初步根据物质名称正确地书写化学式。第四单元通过进一步巩固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初步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第五、七单元主要是对化学方程式的巩固训练,使之得以准确熟练。只要认真落实到位,就可顺利突破初中化学的第一个分化点。
2、知识编织成块,建立化学学习模块。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而面对已有的3000多万种物质,采用分类学习的方式,由此可知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因此,使相似知识结成块,以某一物质为典型,建立学习模块,模块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运用与提升。例如,三种气体(O2、H2、C02)的制取学习,O2的是气体制取的第一种物质。在教学中应建立气体制取的一般模式:气体制取一般从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两方面学习;实验室制法常从原料的选择、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验满、检验和存放等几方面学习。模块的建立,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其中每一学习模式也只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和方向,不一定要一步到位,可逐步完善。本人在气体制取教学中的设计思路是:在O2制取中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气体制取;在学习C02制取时指导学生学习;在H2制取时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这一设计真正地落实了从教会学习到学会学习,再到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
3、抓其本质,实现知识的纵向迁移。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由此可知抓住事物变化的本质可揭示物质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网络化形成。因此,只要有利于学生对后面化学知识学习的建构,只要学生乐于听,能听懂,教师尽可能对相关知识予以拓展,这也是新课标赋予的权力——使用教科书而不局限于教科书。虽然教科书中没有对这方面提出要求,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为后面物质燃烧的现象分析、燃烧的本质、物质反应的条件、影响反应的现象因素分析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在学生还没有太多的化学知识,怎样能深入浅出地分析让学生明白,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考验。
二、讲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1、加强预习,做好笔记。
预习是自学的起点,具有自主性、尝试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教会学生预习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为课堂的探究式教学奠定基础,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在化学教学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预习指导,如通过留疑、给化学题纲、做化学习题等方式进行预习指导。在预习时,教师要求学生做好化学预习笔记,记录的是学习重点、难点、知识框架、学习中的疑问及学习心得,是日后复习的依据。在预习中一旦发现问题,就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重视反馈,及时弥补。
反馈是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一种重要前提,没有反馈的课堂教学是背教案,那么也就谈不上多高的效率了。反馈的方式有多种,如观察学生上课时的目光、表情、姿态,提问反馈,习题反馈等,但关键是教师有没有通过反馈来调整教学设计的意愿。反馈信息的处理要分清主次,个别问题课后个别辅导,共性问题,集中评讲。评讲的时间可采用当堂课及时处理、课后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解决、难点问题,安排到今后新授课中穿插解决等多种方式处理。
3、抓好“后进生”,整体提高。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在同一条件下学习,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是正常的。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分层要求、分层辅导,甚至可以分层作业。辅导“后进生”是化学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后进生”面较大必然影响整体提高。因此,“后进生”的辅导要以攻心为主,给予信心,从态度人手,教会学习方法,寻找“最近发展区”,培养学习兴趣,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学习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