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交接点上,回眸“十一五”,我们欣喜地看到,省委书记梁保华提出的“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目标正在呈现出现实的模样——
2009年,江苏省人均GDP达6475美元,名列全国第一。与发达的经济和谐共振的是繁荣的文化。省统计局刚刚公布的2009年度江苏省文化产业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1065亿元,仅次于广东,名列全国第二;文化产业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和第三产业增速,达21.62%。
“十一五”,是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大踏步迈进的关键五年,也是江苏文化人改革创新,在率先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挑战自我、刷新自我的精彩五年。在“十一五“向“十二五”的接力长跑中,江苏文化交出了精彩一棒。
5年来,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提速,文化产业快速增长,精品力作厚积薄发,重大文化品牌影响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全面覆盖,惠民文化活动贴近百姓生活。文化强省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谱写新的时代华章。
体制改革下活了文化发展一盘棋
改革是活力之源。
“十一五”期间,尤其是去年我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以来,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提速,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正在如期变成鲜活的现实。
我省文艺院团转企改制走在全国前列。按中央要求,今年年底前各市只需有一家县级院团试点改制,而我省102家市县院团现有58家完成改制。
去年8月,南京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南京民族乐团有限公司、南京市杂技团有限公司等6家新的国有文化企业集体挂牌,率先拉开了市级文艺院团转企的大幕,标志着我省文化体制改革从省级集团向市县全面展开。
在市县,文化改革发展首次成为“一把手”工程,被纳入到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科学发展的考评体系。
让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变身为合格的市场主体,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财政支持力度不变,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各地出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改革的步伐走得平稳而扎实。
早改革者多得益。常州使“要我改”变成“我要改”,6家文艺院团纷纷注销了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成立了常州市锡剧院等4家国有文化企业;徐州市直6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143名演职员全部完成身份置换;无锡歌舞剧院等5家市属院团组合成无锡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区县院团也全部转企到位。“市属院团400多名文艺人才,全部变成企业人,但没有一个流失。”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立人语气自豪。 从“事业人”到“企业人”,改变的不仅是身份。改企后的文艺院团,以全新的理念,灵活的机制,寻求新的市场发展空间,艺术生产进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南京各剧团改制后平均每月演出60场;无锡歌舞剧院的舞剧《西施》,在国家大剧院连演3天,一票难求;金坛华罗庚艺术团改制后,《少年华罗庚》、《飞吧,大雁》和《永远的雪梅》演出突破4000场,《留守小孩》在上海巡演160多场,演出合同已签到明年5月。
经营性文化单位在变,文化行政管理体制也在变。
江苏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是一“合”一“统”。“合”,目前,13个省辖市全部实现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的“三局合一”,改变了过去文化行政管理政出多门、力量分散的状况;“统”,即设立文化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统一新闻出版、版权行政管理、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文化执法。常州率先组建的文化行政综合执法队伍,为全国提供了“样板”。常州文广局相关负责人感慨,“过去,一个扫黄打非,文化部门打,新闻出版在打,广电部门也在打,既浪费人力物力,又让违法者有空子可钻。综合执法,把原先分布在多个部门的权力集中,提高了职能效益,成效显而易见。”
通过上市平台,推进股份化改造,塑造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是江苏本轮文化改革的新特色。
凤凰传媒集团继凤凰置业借壳上市后,集团整体上市工作也进入了快车道;江苏广电网络公司目前已进入上市辅导期;作为南京市首批转制文化企业,南京时代传媒将把核心资产——报刊广告、发行、印刷等业务,包装上市。与此同时,“幸福蓝海”国际影院公司、网游动漫企业“苏州蜗牛”等一批企业都在等待登陆中小板或创业板市场。
通过资本市场的孵化,这些IPO的股份制公司,不仅将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而且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整合文化资源,迅速裂变成业界举足轻重的文化巨人。
“加减乘除”为文化发展开辟新天地
受益于体制改革,产业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政策环境。
2009年7月,我省出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明确2012年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全省支柱产业,占全省GDP的5%;今年7月,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文化产业振兴若干政策的通知》,文化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振兴措施力度更大。
创新的政策通过“四则运算”,为产业发展开辟出广阔天地。
加,加大资金投入。2007年起,省政府设立了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今年,该引导资金已达2亿元,比去年增加8000万元;省财政与凤凰出版集团、省广电总台、省广电网络公司、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和省高投等共同出资20亿元,组建了江苏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目前已启动一批重大项目;银企对接,授信规模急剧放大,中信、浦发等4家银行向南京文化企业联合授信140亿元,交通银行等7家金融机构在3年内向无锡文化企业提供105亿元授信。苏州工业园区对动漫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给予50%贴息,目前已有9家获贷8500万。今年各地立项文化产业项目617个,投资总额超过3400亿元。
减,减轻企业负担。江苏将创意设计等高科技新兴文化产业所得税从25%降至15%,将网吧业营业税从17%降至5%。在南京,新开办文化企业免税3年,南京广电集团3年退税就达3亿元。上半年,全省财税部门落实了156家改制企业的免税。
乘,让资金发挥“乘数效应”。各地普遍设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同时募集和引入创投基金。无锡设立初始规模2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常州从去年起连续5年将向文化产业投入2.5亿元,南京投入扶持资金近800万元撬动约500亿元投资,杠杆效应超过1:600。
除,推进产业集聚。我省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已达300家左右。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常州将原本成熟的动画产业基地、软件园和中华恐龙园整合成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09年销售收入63亿元。
良性产业政策的推动,使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龙”飞“凤”舞的喜人局面。
一批堪称行业标杆的龙头骨干企业,在中国文化产业界烙下了鲜明的“江苏印”。今年5月深圳文博会上,我省凤凰出版集团、省广电集团、省广电网络公司和省演艺集团均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数量居全国第一。
我们看到,省属大集团在各自领域高歌猛进:凤 凰集团与法国阿歇特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与控制全球90%电子纸供应的台湾元太合作开发电子书包;省广电集团影视剧创作生产异军突起,构建了从拍摄基地、制作公司、播出机构到电影院线的完整产业链;新华日报报业集团依托新闻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兴媒体,江苏手机报用户超过220万户,《中国江苏?3G》已覆盖全世界68个国家,日前,《新华日报ipad阅读版》和人民日报一起面向全球正式发布,《扬子晚报ipad阅读版》正式登陆美国苹果公司软件平台商店向全球销售,标志着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在推进媒体转型、适应中青年受众需求、面向全球传播等方面又迈进了一大步;中国江苏网的重组和卫星直播车的投入使用,开创了多媒体传播新的时代;省演艺集团构建“苏演院线”,拓展基层演出市场、延伸演艺产业链,目前加盟的地方剧院已有20家左右,3年内可望达到100家,并辐射华东;省广电网络公司提前一年实现“全省一张网”,用户规模全国第一,目前正在积极试点“三网融合”。
在做大龙头企业的同时,江苏积极筑巢引“凤”,文化招商硕果累累:去年12月、今年10月,镇江“一把手”亲自率队赴北京、深圳为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分别签下了100亿和212亿的大单;淮安借世博会东风,在上海签约26个文化产业项目,总金额达60亿元;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建设即将启动,已获得省外资金10亿元;宿迁启动江苏运河文化城建设,总投资180亿元。
“十一五”末,江苏文化产业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一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愈显密切,二是民营资本快速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有数据显示,全省3万多家文化产业法人单位,70%左右是民营企业,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全省一半以上。
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十一五”期间,江苏文化百花园硕果累累,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一批打上鲜明江苏烙印的文化品牌夺人眼球,有力地提升了文化江苏的影响力。
影视界崛起的“江苏现象”令人瞩目。在2009年度华语电影票房“亿元俱乐部”的9个席位里,江苏参与投拍的《建国大业》、《十月围城》、《南京!南京!》一举抢占三席;今年上半年,《老大的幸福》、《大女当嫁》等6部电视剧在央视一套和八套热播,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继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后,又在“白玉兰”奖评选中一举摘得3项大奖……有人慨叹:江苏影视产业拔地而起,站到了行业的领跑线上。
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赢得了市场和艺术的双丰收。仅2009年度,我省创作新剧目100余部,其中5台入选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京剧《飘逸的红纱巾》、昆剧《16997桃花扇》、儿童剧《一二三,起步走》、《青春跑道》等一批优秀艺术作品获得国家级大奖。
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三届书法“兰亭奖”、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国字头文艺创作评选中,我省得到多个“全国第一”。仅在全国美展中,江苏就有245件作品入选,53件获奖,其中金奖3件,超过了我省在前10届所获金奖的总和。
一批承载江苏文化形象的品牌凸显集聚效应。以弘扬现实主义艺术精神为宗旨的中国百家金陵画展,自2005年创办以来,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开放办展,目前已成功举办5届,成为由地方策划创办、仅次于全国美展的中国当代美术品牌。与此同时,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比赛等国家级品牌永久性落户江苏,近百个品牌活动争奇斗妍,江苏的文化影响力快速攀升。
一系列的政策、机制,保证了艺术创作的良性循环。省委宣传部出台重点文艺创作项目3年资助办法,鼓励精品创作,并有一系列的监督落实机制相配套。仅《人间正道是沧桑》,省委宣传部就投入了1000万元风险基金。同时,加强文化领军人才的宣传推介。今年5月起,“江苏省首批青年优秀演艺人才专场演出”系列活动,先后推出了李洁、张其萍、李政成、任洁?杨婷婷组合的专场演出,11月17日,又启动了江苏省中青年优秀演艺人才徐州、扬州、泰州、连云港、盐城的惠民巡演活动,引起关注。中青年书法家孙晓云的书法展在京展出获得广泛好评。
文化惠民绘就文化民生斑斓画卷
一大批精品力作找到更为广阔的舞台,文化的灯火照亮了乡村田野。
为了让文化“流动”起来,我省投人大量资金送文化下乡,“送戏、送电影、送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三下乡”活动如火如荼。2009年,省政府投入2800万元扶持47个财政转移支付县和黄茅老区,全年共送电影13.6万场,送戏2936场。今年上半年,已为农村放映电影10万多场,观众近2000万人次。与以往相比,如今的“三送”也在转型升级,数字电影走向希望的田野,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建国大业》、《阿凡达》等大片。
在全国率先实现农家书屋在行政村的基本覆盖。目前,我省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农家书屋达1.7万家,在农家书屋,农民们不但能读到科技兴农、科学种田的书,还能跟着易中天“品三国”,跟着于丹“读论语”,公共文化阵地达到效益最大化。
以数字网络为纽带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目前已覆盖全省1000多个社区和1.7万个行政村,每个服务点可免费上网,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用优质文化资源。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801万户,总量居全国各省首位。
文化下乡,激活了乡村的文艺细胞。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我省的文化惠民已开始从单向的“送”演变成精彩的文化互动,百姓成为文化惠民的主角。
吴江“十镇联动”举行农民文艺巡演,10个乡镇各自选拔、排演一台90分钟的文艺节目,本镇演完了,各镇之间又串着演,形成了“村村有人参与,镇镇有演出队伍,天天有排练,月月有演出,人人有乐子”的区域文化联动新模式。该文化活动因此获得2009年文化部“创新奖”和首批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入选项目。
如今,没有围墙的“村头大舞台”已遍布苏南苏北。为了给乡土文化一个展示的平台,泰州搭建了“百姓大舞台”,活跃其上的都是自编、自演的普通市民。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话,“百姓大舞台,有我更精彩;我演我唱我最帅,做回明星展风采。”在常州,则是“广场周周演、阵地天天演、社区流动演、非遗看巡演”,该市自发成立了1000多个群众演出团队,在市区五大广场,文艺演出7点同时开演,每天观众达上万人。
在这些活动中,群众不光是文化的受惠者、享受者,也是文化的主人翁、创造者。
免费开放,江苏走在了全国前列。自2008年春节南京博物院免费开放以来,全省已有200多家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敞开大门。省美术馆新馆今年正式开放时,即向社会公开承诺三个“免费”:为有重大艺术成就的艺术家免费办展、向广大观众免费开放、为青少年美术爱好者免费现场培训。
11月12日,南京中山陵陵寝免费开放首日,参观人数近3万人。免去的这张收费门票,代表着每年2亿元的收入,现在全部由政府买单。一张免费的门票成为一张请柬,让人们无障碍亲近公益文化场馆。
“十一五”以来,全省财政用于文化建设的投人超过300亿元,实现了市有三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县有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社区有文化中心,村有文化室。2010年全省财政预算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7.5亿元,比2009年增长12.1%。
大手笔的投入,使全省各地公共文化设施重装升级。在南京,南图新馆、省美术馆、金陵图书馆、南京市博物馆等成为城市的文化客厅;在苏州,工业园区科文中心精致典雅,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游人如织;在扬州,去年已开建马可?波罗纪念广场、扬州工艺村、宋夹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10多个重点文博项目;在连云港,东区规划展览馆气势不凡,向市民全面展示了城市产业、生态等方面的规划成果;南通则建成了环濠河博物馆群,市区平均不到5万人就拥有1座博物馆,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免去一张门票,换来无价公益效应。免费开放,让江苏实现了文化强省建设中免费与收获的精彩换算。
2009年,江苏省人均GDP达6475美元,名列全国第一。与发达的经济和谐共振的是繁荣的文化。省统计局刚刚公布的2009年度江苏省文化产业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1065亿元,仅次于广东,名列全国第二;文化产业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和第三产业增速,达21.62%。
“十一五”,是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大踏步迈进的关键五年,也是江苏文化人改革创新,在率先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挑战自我、刷新自我的精彩五年。在“十一五“向“十二五”的接力长跑中,江苏文化交出了精彩一棒。
5年来,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提速,文化产业快速增长,精品力作厚积薄发,重大文化品牌影响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全面覆盖,惠民文化活动贴近百姓生活。文化强省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谱写新的时代华章。
体制改革下活了文化发展一盘棋
改革是活力之源。
“十一五”期间,尤其是去年我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以来,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提速,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正在如期变成鲜活的现实。
我省文艺院团转企改制走在全国前列。按中央要求,今年年底前各市只需有一家县级院团试点改制,而我省102家市县院团现有58家完成改制。
去年8月,南京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南京民族乐团有限公司、南京市杂技团有限公司等6家新的国有文化企业集体挂牌,率先拉开了市级文艺院团转企的大幕,标志着我省文化体制改革从省级集团向市县全面展开。
在市县,文化改革发展首次成为“一把手”工程,被纳入到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科学发展的考评体系。
让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变身为合格的市场主体,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财政支持力度不变,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各地出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改革的步伐走得平稳而扎实。
早改革者多得益。常州使“要我改”变成“我要改”,6家文艺院团纷纷注销了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成立了常州市锡剧院等4家国有文化企业;徐州市直6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143名演职员全部完成身份置换;无锡歌舞剧院等5家市属院团组合成无锡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区县院团也全部转企到位。“市属院团400多名文艺人才,全部变成企业人,但没有一个流失。”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立人语气自豪。 从“事业人”到“企业人”,改变的不仅是身份。改企后的文艺院团,以全新的理念,灵活的机制,寻求新的市场发展空间,艺术生产进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南京各剧团改制后平均每月演出60场;无锡歌舞剧院的舞剧《西施》,在国家大剧院连演3天,一票难求;金坛华罗庚艺术团改制后,《少年华罗庚》、《飞吧,大雁》和《永远的雪梅》演出突破4000场,《留守小孩》在上海巡演160多场,演出合同已签到明年5月。
经营性文化单位在变,文化行政管理体制也在变。
江苏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是一“合”一“统”。“合”,目前,13个省辖市全部实现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的“三局合一”,改变了过去文化行政管理政出多门、力量分散的状况;“统”,即设立文化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统一新闻出版、版权行政管理、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文化执法。常州率先组建的文化行政综合执法队伍,为全国提供了“样板”。常州文广局相关负责人感慨,“过去,一个扫黄打非,文化部门打,新闻出版在打,广电部门也在打,既浪费人力物力,又让违法者有空子可钻。综合执法,把原先分布在多个部门的权力集中,提高了职能效益,成效显而易见。”
通过上市平台,推进股份化改造,塑造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是江苏本轮文化改革的新特色。
凤凰传媒集团继凤凰置业借壳上市后,集团整体上市工作也进入了快车道;江苏广电网络公司目前已进入上市辅导期;作为南京市首批转制文化企业,南京时代传媒将把核心资产——报刊广告、发行、印刷等业务,包装上市。与此同时,“幸福蓝海”国际影院公司、网游动漫企业“苏州蜗牛”等一批企业都在等待登陆中小板或创业板市场。
通过资本市场的孵化,这些IPO的股份制公司,不仅将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而且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整合文化资源,迅速裂变成业界举足轻重的文化巨人。
“加减乘除”为文化发展开辟新天地
受益于体制改革,产业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政策环境。
2009年7月,我省出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明确2012年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全省支柱产业,占全省GDP的5%;今年7月,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文化产业振兴若干政策的通知》,文化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振兴措施力度更大。
创新的政策通过“四则运算”,为产业发展开辟出广阔天地。
加,加大资金投入。2007年起,省政府设立了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今年,该引导资金已达2亿元,比去年增加8000万元;省财政与凤凰出版集团、省广电总台、省广电网络公司、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和省高投等共同出资20亿元,组建了江苏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目前已启动一批重大项目;银企对接,授信规模急剧放大,中信、浦发等4家银行向南京文化企业联合授信140亿元,交通银行等7家金融机构在3年内向无锡文化企业提供105亿元授信。苏州工业园区对动漫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给予50%贴息,目前已有9家获贷8500万。今年各地立项文化产业项目617个,投资总额超过3400亿元。
减,减轻企业负担。江苏将创意设计等高科技新兴文化产业所得税从25%降至15%,将网吧业营业税从17%降至5%。在南京,新开办文化企业免税3年,南京广电集团3年退税就达3亿元。上半年,全省财税部门落实了156家改制企业的免税。
乘,让资金发挥“乘数效应”。各地普遍设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同时募集和引入创投基金。无锡设立初始规模2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常州从去年起连续5年将向文化产业投入2.5亿元,南京投入扶持资金近800万元撬动约500亿元投资,杠杆效应超过1:600。
除,推进产业集聚。我省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已达300家左右。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常州将原本成熟的动画产业基地、软件园和中华恐龙园整合成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09年销售收入63亿元。
良性产业政策的推动,使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龙”飞“凤”舞的喜人局面。
一批堪称行业标杆的龙头骨干企业,在中国文化产业界烙下了鲜明的“江苏印”。今年5月深圳文博会上,我省凤凰出版集团、省广电集团、省广电网络公司和省演艺集团均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数量居全国第一。
我们看到,省属大集团在各自领域高歌猛进:凤 凰集团与法国阿歇特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与控制全球90%电子纸供应的台湾元太合作开发电子书包;省广电集团影视剧创作生产异军突起,构建了从拍摄基地、制作公司、播出机构到电影院线的完整产业链;新华日报报业集团依托新闻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兴媒体,江苏手机报用户超过220万户,《中国江苏?3G》已覆盖全世界68个国家,日前,《新华日报ipad阅读版》和人民日报一起面向全球正式发布,《扬子晚报ipad阅读版》正式登陆美国苹果公司软件平台商店向全球销售,标志着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在推进媒体转型、适应中青年受众需求、面向全球传播等方面又迈进了一大步;中国江苏网的重组和卫星直播车的投入使用,开创了多媒体传播新的时代;省演艺集团构建“苏演院线”,拓展基层演出市场、延伸演艺产业链,目前加盟的地方剧院已有20家左右,3年内可望达到100家,并辐射华东;省广电网络公司提前一年实现“全省一张网”,用户规模全国第一,目前正在积极试点“三网融合”。
在做大龙头企业的同时,江苏积极筑巢引“凤”,文化招商硕果累累:去年12月、今年10月,镇江“一把手”亲自率队赴北京、深圳为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分别签下了100亿和212亿的大单;淮安借世博会东风,在上海签约26个文化产业项目,总金额达60亿元;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建设即将启动,已获得省外资金10亿元;宿迁启动江苏运河文化城建设,总投资180亿元。
“十一五”末,江苏文化产业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一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愈显密切,二是民营资本快速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有数据显示,全省3万多家文化产业法人单位,70%左右是民营企业,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全省一半以上。
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十一五”期间,江苏文化百花园硕果累累,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一批打上鲜明江苏烙印的文化品牌夺人眼球,有力地提升了文化江苏的影响力。
影视界崛起的“江苏现象”令人瞩目。在2009年度华语电影票房“亿元俱乐部”的9个席位里,江苏参与投拍的《建国大业》、《十月围城》、《南京!南京!》一举抢占三席;今年上半年,《老大的幸福》、《大女当嫁》等6部电视剧在央视一套和八套热播,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继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后,又在“白玉兰”奖评选中一举摘得3项大奖……有人慨叹:江苏影视产业拔地而起,站到了行业的领跑线上。
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赢得了市场和艺术的双丰收。仅2009年度,我省创作新剧目100余部,其中5台入选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京剧《飘逸的红纱巾》、昆剧《16997桃花扇》、儿童剧《一二三,起步走》、《青春跑道》等一批优秀艺术作品获得国家级大奖。
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三届书法“兰亭奖”、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国字头文艺创作评选中,我省得到多个“全国第一”。仅在全国美展中,江苏就有245件作品入选,53件获奖,其中金奖3件,超过了我省在前10届所获金奖的总和。
一批承载江苏文化形象的品牌凸显集聚效应。以弘扬现实主义艺术精神为宗旨的中国百家金陵画展,自2005年创办以来,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开放办展,目前已成功举办5届,成为由地方策划创办、仅次于全国美展的中国当代美术品牌。与此同时,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比赛等国家级品牌永久性落户江苏,近百个品牌活动争奇斗妍,江苏的文化影响力快速攀升。
一系列的政策、机制,保证了艺术创作的良性循环。省委宣传部出台重点文艺创作项目3年资助办法,鼓励精品创作,并有一系列的监督落实机制相配套。仅《人间正道是沧桑》,省委宣传部就投入了1000万元风险基金。同时,加强文化领军人才的宣传推介。今年5月起,“江苏省首批青年优秀演艺人才专场演出”系列活动,先后推出了李洁、张其萍、李政成、任洁?杨婷婷组合的专场演出,11月17日,又启动了江苏省中青年优秀演艺人才徐州、扬州、泰州、连云港、盐城的惠民巡演活动,引起关注。中青年书法家孙晓云的书法展在京展出获得广泛好评。
文化惠民绘就文化民生斑斓画卷
一大批精品力作找到更为广阔的舞台,文化的灯火照亮了乡村田野。
为了让文化“流动”起来,我省投人大量资金送文化下乡,“送戏、送电影、送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三下乡”活动如火如荼。2009年,省政府投入2800万元扶持47个财政转移支付县和黄茅老区,全年共送电影13.6万场,送戏2936场。今年上半年,已为农村放映电影10万多场,观众近2000万人次。与以往相比,如今的“三送”也在转型升级,数字电影走向希望的田野,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建国大业》、《阿凡达》等大片。
在全国率先实现农家书屋在行政村的基本覆盖。目前,我省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农家书屋达1.7万家,在农家书屋,农民们不但能读到科技兴农、科学种田的书,还能跟着易中天“品三国”,跟着于丹“读论语”,公共文化阵地达到效益最大化。
以数字网络为纽带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目前已覆盖全省1000多个社区和1.7万个行政村,每个服务点可免费上网,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用优质文化资源。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801万户,总量居全国各省首位。
文化下乡,激活了乡村的文艺细胞。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我省的文化惠民已开始从单向的“送”演变成精彩的文化互动,百姓成为文化惠民的主角。
吴江“十镇联动”举行农民文艺巡演,10个乡镇各自选拔、排演一台90分钟的文艺节目,本镇演完了,各镇之间又串着演,形成了“村村有人参与,镇镇有演出队伍,天天有排练,月月有演出,人人有乐子”的区域文化联动新模式。该文化活动因此获得2009年文化部“创新奖”和首批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入选项目。
如今,没有围墙的“村头大舞台”已遍布苏南苏北。为了给乡土文化一个展示的平台,泰州搭建了“百姓大舞台”,活跃其上的都是自编、自演的普通市民。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话,“百姓大舞台,有我更精彩;我演我唱我最帅,做回明星展风采。”在常州,则是“广场周周演、阵地天天演、社区流动演、非遗看巡演”,该市自发成立了1000多个群众演出团队,在市区五大广场,文艺演出7点同时开演,每天观众达上万人。
在这些活动中,群众不光是文化的受惠者、享受者,也是文化的主人翁、创造者。
免费开放,江苏走在了全国前列。自2008年春节南京博物院免费开放以来,全省已有200多家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敞开大门。省美术馆新馆今年正式开放时,即向社会公开承诺三个“免费”:为有重大艺术成就的艺术家免费办展、向广大观众免费开放、为青少年美术爱好者免费现场培训。
11月12日,南京中山陵陵寝免费开放首日,参观人数近3万人。免去的这张收费门票,代表着每年2亿元的收入,现在全部由政府买单。一张免费的门票成为一张请柬,让人们无障碍亲近公益文化场馆。
“十一五”以来,全省财政用于文化建设的投人超过300亿元,实现了市有三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县有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社区有文化中心,村有文化室。2010年全省财政预算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7.5亿元,比2009年增长12.1%。
大手笔的投入,使全省各地公共文化设施重装升级。在南京,南图新馆、省美术馆、金陵图书馆、南京市博物馆等成为城市的文化客厅;在苏州,工业园区科文中心精致典雅,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游人如织;在扬州,去年已开建马可?波罗纪念广场、扬州工艺村、宋夹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10多个重点文博项目;在连云港,东区规划展览馆气势不凡,向市民全面展示了城市产业、生态等方面的规划成果;南通则建成了环濠河博物馆群,市区平均不到5万人就拥有1座博物馆,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免去一张门票,换来无价公益效应。免费开放,让江苏实现了文化强省建设中免费与收获的精彩换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