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全世界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买单之时,“绿色竞争力”这一概念就应运而生,并成为区域竞争的关键词之一。所谓“绿色竞争力”,意味着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性资源,能够转化为丰厚的产出回报。近年来,我们高淳县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大力挖掘、充分发挥高淳县生态资源富矿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高淳“绿色崛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在创新发展中追求“绿色崛起”
“十一五”时期我省确立了“环保优先”的方针。所谓“环保优先”,“优”在不以牺牲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而以环境优化实现“绿色增长”;“先”在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旧辙,而在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发生冲突时首先自觉服从环保的要求。高淳县山水相融的独特自然状态,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原生态环境,全县干部群众深刻地认识到:“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财富,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更是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基于这种理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就把加强环保和生态建设列入重要议程。2004年召开的县第十届党代会,明确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并以创建生态县为抓手,推出了一系列生态建设“环保优先”的举措,在编制发展规划时,优先编制环保规划;在作出发展决策时,优先考虑环保影响;在调整经济结构时,优先发展清洁产业;在新上投资项目时,优先进行环保评估;在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时,优先增加环保开支;在考核发展政绩时,优先考核环保指标,“环保优先”的导向得到鲜明体现。
生态建设,规划先行。1999年,我们把生态建设作为富民强县、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一,编制了《高淳县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及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环保产业和清洁产业等方面的规划;2000年编制了《高淳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环境与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保护等方面作了规划;2003年,委托南京大学和南京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编制了全县8个镇的环境保护规划;2005年,委托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编制了《高淳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及行动纲要,规划按照近、中、远期三个时段从自然空间格局、资源保障体系、环境保护重点、人居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全面的设计,并科学划定了重要生态功能区和“两横两纵”的生态廊道,类型涉及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生态公益林、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特殊生态产业区等。2006年,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审议批准《高淳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县域环境保护规划实现全覆盖,为培育“绿色竞争力”,实现“绿色崛起”提供了保障、指明了方向。
在协调发展中坚持“幸福赶超”
对于地理位置并不占优的高淳县来说,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是个两难选择。我们立足实际,坚持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视优美的人居环境为增强群众“幸福”感的独有资源,决不因发展经济破坏自然环境,生态成为高淳积聚财气和人气的“金字招牌”。
建立生态保护投入增长机制。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多元投入”的思路,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各项投资占GDP比例逐年上升,近五年累计投入资金25.68亿元,其中2009年达7.71亿元,占当年GDP比重的3.86%。制定实施《生态县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奖惩暂行办法》,对创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省级、市级生态村并获得命名的,省级、市级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并获得命名的分别给予奖励。
实施严格的环保准人机制。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对符合法律、政策、规划批办的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评”制度、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三同时”制度、能源消耗评估制度和工业向园区集中制度。2006年至2009年,先后关停38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近四年来,全县各类建设项目环评率达100%。
坚持城乡一体的联动机制。自觉地把生态创建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大背景下来谋划、来推进,以县城和村庄这两个“生态细胞”为重点,集中精力、集中财力、合力创建。近年来,全县共组织实施生态亮点工程253项,建成湖滨风光带,双牌石、开发区生态湿地公园、宝塔公园、泮池公园、武家嘴公园等重点工程。从2003年开始,大力推进强基工程,重点以“清洁家园”、“绿色家园”和“文明家园示范村”为抓手,以“五无”、“五绿”、“五有”为标准,通过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户厕改造、村庄绿化美化、采石宕口复绿等各项措施,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了武家嘴村、桥李村、瑶宕村、红松村、四园村等一批在全市叫得响、全省有影响的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村。
坚持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专门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挂帅,县四套班子领导,各镇党政和30多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县、镇分级管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全程监控环境质量,从2008年开始全面开展县域内“一湖五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各类环境质量公告、企业环境信息行为公布,积极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对为优化生态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或企业,实行奖励,反之则实行赔偿惩罚,不断强化生态有价的理念。
在转型发展中实现“华丽转身”
生态要与产业同步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这是高淳这样的生态县、农业县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现代服务业、打造特色农业、培育生态文化有机结合,依靠“绿色经济”板块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谋求转型发展的“华丽转身”。
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工业经济绿色崛起。以优化投资推动产业转型,依托高强度高质量的有效投入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强化联合式创新开发重点新型产品,加速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产业规模化。以规模培育推动产业转型,做大做强骨干、重点、成长型企业为主体的工业规模经济。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优化工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狠抓主要污染物排放“四管齐下”,实现工业的“绿色崛起”。
打造特色农业,保持特色农业领先地位。着力强化生态高效农业园区的带动力,重点推动武家嘴农业科技园、龙墩水库农业科技园、台湾农民创业园和桠溪生态之旅科技示范园等现代农业园区扩张发展规模、提高科技含量、完善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农村合作组织的集聚力,大力发展“一品一社”、“一村一社”,加快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步伐。着 力强化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撑力,创新现代农业品牌化经营载体,引进培育福建顺昌真姬菇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全力创建一批有机绿色品牌、质量标准品牌、注册商标品牌。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规划、组织农业生产,实行种植养殖相结合、陆地水面相结合,使农业生产实现了由分散向集中、粗放向集约、数量向质量、效益向品牌的转变,绿色农业规模越做越大。2003年以来,我县共组织实施235项农业生态工程,建成了以西部螃蟹、南部食用菌、东部经济林果为特色的三大生态农业区,描绘出一幅生态农业高效发展的“绿色蓝图”。以螃蟹为主的生态养殖业在全国领先。全县已形成以“两湖一江”为主的三大螃蟹生态养殖区,“固城湖螃蟹”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食用菌为主的生态种植业走在全省前列,以早园竹为主的林特园艺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县生态农业形成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新体系。
培育现代服务业,实现特色产业内涵扩张。适应交通条件改善发展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商务中介、研发设计、市场营销、信息服务等生产胜服务业,提高配套水平。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培育房地产、金融保险、宾馆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拓展健康医疗、家政中介、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增强生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适应群众增收需求,在做大做强建筑、造船水运等富民特色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商贸、旅游、文化等特色服务业。全力打造“中国长江之滨最美丽乡村”,科学整合“一街一湖一山一村”生态旅游资源,加快固城湖、花山景观带修复,游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湖滨大道风光带延伸拓建工程,深度开发宝塔公园、薛城遗址等,提升休闲娱乐设施配套水平,建设一批国家级风景区和旅游示范点,如高淳老街、游子山森林公园、瑶池山庄休闲度假区、银林生态园等;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迎湖桃源、桠溪生态之旅风光带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通过春天办油菜花节、夏天办荷花节、秋天办固城湖螃蟹节、冬天办年货文化旅游节,打响生态、文化、山水、节会旅游品牌,变过境游为优秀目的旅游地。
弘扬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内涵。加强生态文化道德教育,以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化先进县为契机,开展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内容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引导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形成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素养,树立“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价值观;大力弘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核心的生态文化,鼓励社会公众践行以“节俭、节约、节制、节用”为内容的低碳生活,让绿色低碳理念进入日常生活各领域。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工程,以吴风楚韵的人文底蕴为依托、以吴越文化的优秀元素为传承,建设“四大生态文化基地”(南京远祖文化保护基地、春秋文化遗址基地、东吴文化展示基地、孔子儒学文化基地)、“四大生态文化圈”(山水文化休闲度假圈、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圈、时尚文化消费圈、现代文化体验圈),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使高淳成为文脉文化的富集之区。不断健全生态文化体系,按照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统一的总体要求,健全以政策导向、舆论导向、市场导向为重点的生态文化导向机制;以政策驱动、利益驱动、激励驱动为重点的生态文化驱动机制;以法规约束、道德约束、制度约束为重点的生态文化约束机制,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
在创新发展中追求“绿色崛起”
“十一五”时期我省确立了“环保优先”的方针。所谓“环保优先”,“优”在不以牺牲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而以环境优化实现“绿色增长”;“先”在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旧辙,而在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发生冲突时首先自觉服从环保的要求。高淳县山水相融的独特自然状态,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原生态环境,全县干部群众深刻地认识到:“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财富,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更是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基于这种理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就把加强环保和生态建设列入重要议程。2004年召开的县第十届党代会,明确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并以创建生态县为抓手,推出了一系列生态建设“环保优先”的举措,在编制发展规划时,优先编制环保规划;在作出发展决策时,优先考虑环保影响;在调整经济结构时,优先发展清洁产业;在新上投资项目时,优先进行环保评估;在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时,优先增加环保开支;在考核发展政绩时,优先考核环保指标,“环保优先”的导向得到鲜明体现。
生态建设,规划先行。1999年,我们把生态建设作为富民强县、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一,编制了《高淳县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及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环保产业和清洁产业等方面的规划;2000年编制了《高淳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环境与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保护等方面作了规划;2003年,委托南京大学和南京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编制了全县8个镇的环境保护规划;2005年,委托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编制了《高淳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及行动纲要,规划按照近、中、远期三个时段从自然空间格局、资源保障体系、环境保护重点、人居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全面的设计,并科学划定了重要生态功能区和“两横两纵”的生态廊道,类型涉及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生态公益林、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特殊生态产业区等。2006年,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审议批准《高淳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县域环境保护规划实现全覆盖,为培育“绿色竞争力”,实现“绿色崛起”提供了保障、指明了方向。
在协调发展中坚持“幸福赶超”
对于地理位置并不占优的高淳县来说,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是个两难选择。我们立足实际,坚持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视优美的人居环境为增强群众“幸福”感的独有资源,决不因发展经济破坏自然环境,生态成为高淳积聚财气和人气的“金字招牌”。
建立生态保护投入增长机制。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多元投入”的思路,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各项投资占GDP比例逐年上升,近五年累计投入资金25.68亿元,其中2009年达7.71亿元,占当年GDP比重的3.86%。制定实施《生态县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奖惩暂行办法》,对创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省级、市级生态村并获得命名的,省级、市级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并获得命名的分别给予奖励。
实施严格的环保准人机制。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对符合法律、政策、规划批办的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评”制度、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三同时”制度、能源消耗评估制度和工业向园区集中制度。2006年至2009年,先后关停38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近四年来,全县各类建设项目环评率达100%。
坚持城乡一体的联动机制。自觉地把生态创建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大背景下来谋划、来推进,以县城和村庄这两个“生态细胞”为重点,集中精力、集中财力、合力创建。近年来,全县共组织实施生态亮点工程253项,建成湖滨风光带,双牌石、开发区生态湿地公园、宝塔公园、泮池公园、武家嘴公园等重点工程。从2003年开始,大力推进强基工程,重点以“清洁家园”、“绿色家园”和“文明家园示范村”为抓手,以“五无”、“五绿”、“五有”为标准,通过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户厕改造、村庄绿化美化、采石宕口复绿等各项措施,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了武家嘴村、桥李村、瑶宕村、红松村、四园村等一批在全市叫得响、全省有影响的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村。
坚持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专门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挂帅,县四套班子领导,各镇党政和30多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县、镇分级管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全程监控环境质量,从2008年开始全面开展县域内“一湖五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各类环境质量公告、企业环境信息行为公布,积极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对为优化生态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或企业,实行奖励,反之则实行赔偿惩罚,不断强化生态有价的理念。
在转型发展中实现“华丽转身”
生态要与产业同步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这是高淳这样的生态县、农业县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现代服务业、打造特色农业、培育生态文化有机结合,依靠“绿色经济”板块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谋求转型发展的“华丽转身”。
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工业经济绿色崛起。以优化投资推动产业转型,依托高强度高质量的有效投入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强化联合式创新开发重点新型产品,加速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产业规模化。以规模培育推动产业转型,做大做强骨干、重点、成长型企业为主体的工业规模经济。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优化工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狠抓主要污染物排放“四管齐下”,实现工业的“绿色崛起”。
打造特色农业,保持特色农业领先地位。着力强化生态高效农业园区的带动力,重点推动武家嘴农业科技园、龙墩水库农业科技园、台湾农民创业园和桠溪生态之旅科技示范园等现代农业园区扩张发展规模、提高科技含量、完善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农村合作组织的集聚力,大力发展“一品一社”、“一村一社”,加快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步伐。着 力强化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撑力,创新现代农业品牌化经营载体,引进培育福建顺昌真姬菇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全力创建一批有机绿色品牌、质量标准品牌、注册商标品牌。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规划、组织农业生产,实行种植养殖相结合、陆地水面相结合,使农业生产实现了由分散向集中、粗放向集约、数量向质量、效益向品牌的转变,绿色农业规模越做越大。2003年以来,我县共组织实施235项农业生态工程,建成了以西部螃蟹、南部食用菌、东部经济林果为特色的三大生态农业区,描绘出一幅生态农业高效发展的“绿色蓝图”。以螃蟹为主的生态养殖业在全国领先。全县已形成以“两湖一江”为主的三大螃蟹生态养殖区,“固城湖螃蟹”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食用菌为主的生态种植业走在全省前列,以早园竹为主的林特园艺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县生态农业形成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新体系。
培育现代服务业,实现特色产业内涵扩张。适应交通条件改善发展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商务中介、研发设计、市场营销、信息服务等生产胜服务业,提高配套水平。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培育房地产、金融保险、宾馆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拓展健康医疗、家政中介、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增强生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适应群众增收需求,在做大做强建筑、造船水运等富民特色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商贸、旅游、文化等特色服务业。全力打造“中国长江之滨最美丽乡村”,科学整合“一街一湖一山一村”生态旅游资源,加快固城湖、花山景观带修复,游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湖滨大道风光带延伸拓建工程,深度开发宝塔公园、薛城遗址等,提升休闲娱乐设施配套水平,建设一批国家级风景区和旅游示范点,如高淳老街、游子山森林公园、瑶池山庄休闲度假区、银林生态园等;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迎湖桃源、桠溪生态之旅风光带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通过春天办油菜花节、夏天办荷花节、秋天办固城湖螃蟹节、冬天办年货文化旅游节,打响生态、文化、山水、节会旅游品牌,变过境游为优秀目的旅游地。
弘扬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内涵。加强生态文化道德教育,以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化先进县为契机,开展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内容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引导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形成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素养,树立“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价值观;大力弘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核心的生态文化,鼓励社会公众践行以“节俭、节约、节制、节用”为内容的低碳生活,让绿色低碳理念进入日常生活各领域。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工程,以吴风楚韵的人文底蕴为依托、以吴越文化的优秀元素为传承,建设“四大生态文化基地”(南京远祖文化保护基地、春秋文化遗址基地、东吴文化展示基地、孔子儒学文化基地)、“四大生态文化圈”(山水文化休闲度假圈、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圈、时尚文化消费圈、现代文化体验圈),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使高淳成为文脉文化的富集之区。不断健全生态文化体系,按照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统一的总体要求,健全以政策导向、舆论导向、市场导向为重点的生态文化导向机制;以政策驱动、利益驱动、激励驱动为重点的生态文化驱动机制;以法规约束、道德约束、制度约束为重点的生态文化约束机制,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