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儿童的语言、文字、逻辑尚待发展时,常把画画作为对世界的感知、思想、情感进行表达交流的最好的方式之一。他们会毫无顾虑地大胆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想象,把物象简化、分解,或把时间、空间、幻想和现实混淆起来,从而“无中生有”地画出千奇百怪的图画,许多世界绘画大师(如米罗、毕加索等)从儿童的绘画中寻找到了许多的创作灵感。因此,儿童被赋予为“天生的艺术家”。但我们许多老师却常常感叹身边的孩子不会想、不会画,没有创造力。分析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习惯把自己看成了一个知识的拥有者、代言人和传授者的,儿童只是一个可以任意塑造被动的接受者。于是在被動的服从和模仿中,儿童丧失了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泯灭了潜在的创造力。
因此,教师不应是美术教学活动中唯一的主角,而应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从题材的选择、过程的指导、作品的评价等全方位,以更开放、包容的心胸,更灵活的沟通,以及更卓越的教学技巧来协助幼儿主动建构经验、大胆想象创造,使美术教育培养儿童创造力和审美力的宗旨真正得以体现。
一、创作题材的发掘者
我们教师必须做个细心的观察者和倾听者,在幼儿的生活中、学习中,关注、追寻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发掘出幼儿想画、能画、能创造的生动的题材。
(一)日常生活中发掘
艺术源于生活,无论何种艺术手法、艺术流派,无论如何浪漫或离奇,都有其相应的生活基础,也必然以不同的方式折射出现实生活。幼儿画的正是其生活之所见,生活之所知。在孩子们的话题里,往往不但包含着科学探索的价值,还蕴涵了审美、创造的价值。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契机,以此为题材,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创作。但是这种表现不是机械地描绘事物的线条、形状、轮廓,而是画他们内心的感觉,将对生活的审美情感和心灵世界“物化”于画面之中,体现出主观的情感于创造的有机统一。
(二)主题活动中发掘。
在幼儿的心灵中,真、善、美是自然统一的,科学和艺术、逻辑思维与直觉、认识与伦理原本都是浑然一体不能分割的。传统的以美术学科特征为中心的活动设计,有利于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美术表现技能,但这种方式选择的内容,常常脱离幼儿的兴趣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活动中幼儿的自由度低。《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通过不同内容之间的渗透,不同领域之间的活动达到“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杜威认为“经验是整体的,因此在计划教学时,应将美术和其他科目合为以体。”主题教学活动,特别是由幼儿的兴趣引发、教师支持引导的生成的主题活动,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帮助幼儿建构起对该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在他们的心灵中交融、拓展,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起更强烈的表现欲和创造欲。
二、创作过程的支持、引导者
在强调以幼儿为主体的创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不然幼儿的创作就处于漫游式的自发、自流状态,达到一定水平后将难以突破。
(一)启发幼儿大胆想象
在进行美术活动时,幼儿容易渗进自己的直觉和想象,喜欢夸张新奇的事物,而没有成人那样的理性思考。但是幼儿的大脑不会像电脑那样无论何时启动、怎样启动都能按设定的功效工作。丰富的想象不但需要知识经验的积累,还需要有能开启创造想象之门的“钥匙”,以激发其积极展开想象的翅膀的热情。“变化是创造的使然,变化孕育着创造。”融美、智、趣为一体的、顺应幼儿需要的不断变化引导方法,才能开启他们自由大胆想象的大门。
(二)支持幼儿自由表现
艺术贵在自由,它是人类用以传达信息与欲望的本能,幼儿绘画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欲望,他们把绘画视为一种游戏,只要他认为有兴趣,能表现自己愿望的就按自己意图去做,并从中得到愉悦,而不考虑或很少考虑是画给谁看的。因此他们可以毫无顾虑地大胆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想象,把物象简化、分解,把时间、空间、幻想和现实混淆起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世界”。
(三)引导幼儿提高技能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注重想象力的培养、注重幼儿的自由表现,并不否定技能技巧的学习。没有了技能技巧的支持,就会出现幼儿想得好、说得好,但是不会画的结果。没有了成功的体验,慢慢地他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对美术活动失去兴趣。《纲要》指出“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那么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是适宜的呢?除了传统的直接传授方式,我们应更多地运用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多种艺术化的手段,启发、引导幼儿建构自己的知识技能。
三、创作成果的肯定、支持者
每位孩子的作品都是他们根据自己个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创作成果。《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我们应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和表现方式。”教师应从他们的创作成果中发现许多独特的想法和创新表现,通过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促进他们的审美创造力的提高和发展,并使之在感受成功快乐中,增强自信心。
我们欣赏幼儿的作品,首先应该了解、理解幼儿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他们的画,耐心地倾听和洞察,就能发现他们作品中富有个性的想法和表现。
创造从幼儿的作品中可随处撷取,可有时他们自己也许还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需要教师从中寻找、发现创造的火星,通过适时的提醒和鼓励,激起他们新的创造热情,燃起新的创造火花。
幼儿是美术活动的主体,教师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给予不断的支持、引导和鼓励,激发他们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能使他们发挥创造的天性,创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充满童真和幻想的作品,让我们目睹到“天生的艺术家”的风采。
因此,教师不应是美术教学活动中唯一的主角,而应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从题材的选择、过程的指导、作品的评价等全方位,以更开放、包容的心胸,更灵活的沟通,以及更卓越的教学技巧来协助幼儿主动建构经验、大胆想象创造,使美术教育培养儿童创造力和审美力的宗旨真正得以体现。
一、创作题材的发掘者
我们教师必须做个细心的观察者和倾听者,在幼儿的生活中、学习中,关注、追寻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发掘出幼儿想画、能画、能创造的生动的题材。
(一)日常生活中发掘
艺术源于生活,无论何种艺术手法、艺术流派,无论如何浪漫或离奇,都有其相应的生活基础,也必然以不同的方式折射出现实生活。幼儿画的正是其生活之所见,生活之所知。在孩子们的话题里,往往不但包含着科学探索的价值,还蕴涵了审美、创造的价值。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契机,以此为题材,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创作。但是这种表现不是机械地描绘事物的线条、形状、轮廓,而是画他们内心的感觉,将对生活的审美情感和心灵世界“物化”于画面之中,体现出主观的情感于创造的有机统一。
(二)主题活动中发掘。
在幼儿的心灵中,真、善、美是自然统一的,科学和艺术、逻辑思维与直觉、认识与伦理原本都是浑然一体不能分割的。传统的以美术学科特征为中心的活动设计,有利于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美术表现技能,但这种方式选择的内容,常常脱离幼儿的兴趣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活动中幼儿的自由度低。《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通过不同内容之间的渗透,不同领域之间的活动达到“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杜威认为“经验是整体的,因此在计划教学时,应将美术和其他科目合为以体。”主题教学活动,特别是由幼儿的兴趣引发、教师支持引导的生成的主题活动,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帮助幼儿建构起对该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在他们的心灵中交融、拓展,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起更强烈的表现欲和创造欲。
二、创作过程的支持、引导者
在强调以幼儿为主体的创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不然幼儿的创作就处于漫游式的自发、自流状态,达到一定水平后将难以突破。
(一)启发幼儿大胆想象
在进行美术活动时,幼儿容易渗进自己的直觉和想象,喜欢夸张新奇的事物,而没有成人那样的理性思考。但是幼儿的大脑不会像电脑那样无论何时启动、怎样启动都能按设定的功效工作。丰富的想象不但需要知识经验的积累,还需要有能开启创造想象之门的“钥匙”,以激发其积极展开想象的翅膀的热情。“变化是创造的使然,变化孕育着创造。”融美、智、趣为一体的、顺应幼儿需要的不断变化引导方法,才能开启他们自由大胆想象的大门。
(二)支持幼儿自由表现
艺术贵在自由,它是人类用以传达信息与欲望的本能,幼儿绘画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欲望,他们把绘画视为一种游戏,只要他认为有兴趣,能表现自己愿望的就按自己意图去做,并从中得到愉悦,而不考虑或很少考虑是画给谁看的。因此他们可以毫无顾虑地大胆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想象,把物象简化、分解,把时间、空间、幻想和现实混淆起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世界”。
(三)引导幼儿提高技能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注重想象力的培养、注重幼儿的自由表现,并不否定技能技巧的学习。没有了技能技巧的支持,就会出现幼儿想得好、说得好,但是不会画的结果。没有了成功的体验,慢慢地他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对美术活动失去兴趣。《纲要》指出“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那么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是适宜的呢?除了传统的直接传授方式,我们应更多地运用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多种艺术化的手段,启发、引导幼儿建构自己的知识技能。
三、创作成果的肯定、支持者
每位孩子的作品都是他们根据自己个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创作成果。《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我们应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和表现方式。”教师应从他们的创作成果中发现许多独特的想法和创新表现,通过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促进他们的审美创造力的提高和发展,并使之在感受成功快乐中,增强自信心。
我们欣赏幼儿的作品,首先应该了解、理解幼儿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他们的画,耐心地倾听和洞察,就能发现他们作品中富有个性的想法和表现。
创造从幼儿的作品中可随处撷取,可有时他们自己也许还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需要教师从中寻找、发现创造的火星,通过适时的提醒和鼓励,激起他们新的创造热情,燃起新的创造火花。
幼儿是美术活动的主体,教师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给予不断的支持、引导和鼓励,激发他们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能使他们发挥创造的天性,创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充满童真和幻想的作品,让我们目睹到“天生的艺术家”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