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必须与时俱进,迫切需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来开创学校发展的新格局。因此,学校的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必须正确认识新课程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并通过管理创新来应对变化,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以人为本,突出学校管理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服务的思想,尊重广大师生,发现他们的特长,激励他们不断自我发展,从而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一、要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去尊重师生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这是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意愿,尊重教师和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新课程改革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都突出了对学生主体或教师主体的关注和尊重。新课程改革基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突出伦理政治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同时,强调了个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这种课程价值取向的基本特点是注重课程的个人发展价值。强调课程对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适应和促进。
这些无疑要求我们在管理当中要体现对教育对象——学生的尊重。教育是儿童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早已受到许多国家课程改革的关注。这就要求尊重儿童的经验,把儿童从大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儿童的教育交到儿童的手中。
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观点:时间是无限的,只要我们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就一定能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于是,节假日也不让学生休息,安排早自习、晚自习、午自习等,整天让学生处于高度疲劳状态,而不管效果如何。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学生的意志,违反了教育规律,长此下去,学生除了掌握课本知识外,还能知道些什么呢?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下大力气培养他们广泛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又不怕困难地去学习、去研究,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自觉自愿地探索未知领域,不可再闭门读死书了。19世纪美国哲学家、散文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埃墨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此,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尊重学生就是提倡“蹲下来”的教育,建立以尊重为前提,充分相信学生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没有尊重就不可能做到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尊重学生,首先应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意识。在教育中,我们提倡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教师通过语言、手势等方式肯定学生,通过作业评语沟通感情、融洽师生关系。尊重学生还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我们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有情感、有意识、有独立个性的学生。学校以定期评选“师德标兵”为引导,大力开展“教师形象工程建设”,并将其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重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要求教师对学生不抱有偏见,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为学生个性才能的施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然而,时下,校长们经常对教师说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但当校长的在管理中是否也以教师为本,尊重了教师了呢?因此,我们的“以人为本”不但包括学生,也包括老师。只有校长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教师才能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
在学校管理中,领导者的任务主要在于设法为发挥员工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减少和消除员工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更要强调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设计师”角色,淡化“指挥家”角色,尤其是要创造一个尊重的环境。实践表明,满足人的需要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给教职工提供充足的机会来满足其个人发展专长、爱好和事业的需要,也即学校除了要求教职工服从学校组织的目标外,还需要更多地顾及教职工的利益,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做到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个人的个人价值和奉献。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必须承认人的发展能动性,从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出发去尊重师生的个性,把尊重、发展师生的个性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基本理念。
“尊重的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在尊重的环境里让师生学会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爱心助人、善于合作、宽容大度;学会尊重社会——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学会尊重自己——热爱生命、维护尊严、发展自己。
二、应充分发挥师生的优长,因势利导
美国成功心理学大师克利夫顿认为,人本管理的关键,就是在对人性的科学理解基础上,看准人的优势和利用这些优势。也就是发现和肯定,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现每一个人的独特的价值,发现每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和不同点,然后激励之,弘扬之。
新课程改革要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的总目标,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新者,要求校长成为积极有效的课程开发者和管理者。总而言之,新课程要求学校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学校的根本意义不应该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发现自己潜能的地方,能够成为学生获得最大的帮助的地方。
以往一些学校管理,是让被管理者老老实实地服从、规规矩矩地做事,是让被管理者的意志得以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是让具体的工作能按部就班地得以顺利完成。管理的本质好像就是这三个方面,中小学校的不少管理者也正是这样思考的,并以此为一切管理行为的出发点。应该说,这确实也是一种管理理念,而且有时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与课程的要求是相左的,是培养不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的。 教育的管理,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管理。“对人的管理”的含义决不等于单纯的对人的“管束”、“要求”和“制约”,把“对人的管理”当成对人的管束,这是一种传统的管理观念,与新课程的理念是完全不相适应的。新课程所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应当包括两点:一个是看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一个是看一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是否活得有尊严和有价值。
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要关注师生的优势,尽可能让师生感到工作学习的愉快。帮助师生将他的工作、学习建立在他的优势上。这样一来师生会做得很好,良好的结果会更加强化他的干劲,他会越干越愉快。因此,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的管理者应以师生的优势和核心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强调师生学习工作的愉悦和身心健康,真正让学习和工作效率变成一种快活的、愉悦的过程。
三、激励师生,并让他们学会自我激励,使他们的潜能最大化地发挥
学校管理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这就离不开激励,而激励的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进一步树立激励师生的观念,并为顺利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其全面、和谐的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和氛围。
要顺利地实施这些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就不能硬性地去要求教师去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应当在管理中既为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有利的条件和氛围,又为调动和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设有利的条件和氛围。
1.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
只有在和谐宽松的心境下,师生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激发。因此,学校领导必须要和师生共同创建一个民主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校园,在一个知识层次、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里,硬性的、呆板的制度管理,只会让人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决不会有积极性、创造性的勃发。鉴于此,我们认为,对师生的管理,特别是新课程背景下,更多地应采用暗示、认同、探讨,应致力于教师价值观的形成、文化的管理特色,创造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使管理的模式真正与我们所处的诗意的环境吻合一致。
2.满足师生合理需求,激发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动力
传统的教育管理理论认为,人们应该去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是改变环境。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求教师去努力适应学校管理者的领导风格、管理行为。学校管理者没有必要注意教师的愿望、所思及所想。
从根本上来说,需求是教师的工作源泉。教师的工作动力,无一不是由其需求引导的。在现代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管理中,校长与教师之间寻求相互信任,校长鼓励教师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活动,鼓励他们迎接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育信息资源。校长就要经常与教师交流,了解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方面应及时加强培训,给予指导和提供帮助。这样,教师就更有心思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关注并实践新课程改革,为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智慧。
管理者应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特别是要鼓励他仃]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这样既可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满足他们的需要,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决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长应对他们所做出的贡献给予适当的奖励,引导他们与自己合作,共同分担领导工作和责任,一起来规定并实现组织目标。
3.在激励的环境中,让师生学会自我激励
内在激励是自我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这种激励能满足师生的声誉需要、成就需要、自尊需要、发展需要等,内在激励是以认同感为基础的,它对学校目标、课改目标认同,就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这种内心要求把进一步做好工作,搞好新课程改革看作是分内应该做的事,因而自觉产生一种精神动力。这种激励的控制条件在于内部,在于师生自己的努力。它不仅能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而且能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追求更大成功的强烈愿望。这种强化作用所延续的时间则是长久的,并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百折不挠,一直保持下去。当然,外在激励由内在作基础,内在激励的产生有赖于外在激励的诱发,而内在激励人一旦产生会使外在激励更为有效。总之,让师生学会自我激励将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学生、教师、学校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改革既给教师提出了挑战,也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校长在管理中,就是要借用新课程改革和学校的发展不断唤起教师适度的工作危机感,通过竞争上岗,给教师提供一个竞争的环境,借助这种竞争环境不断给教师以压力和动力,以鞭策所有教师倍加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促其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同时,通过制订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学校发展计划来不断为教师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长和潜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大显身手。从而促进教师自我发现、自我发展,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持久的内部动力机制。
一、要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去尊重师生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这是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意愿,尊重教师和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新课程改革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都突出了对学生主体或教师主体的关注和尊重。新课程改革基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突出伦理政治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同时,强调了个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这种课程价值取向的基本特点是注重课程的个人发展价值。强调课程对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适应和促进。
这些无疑要求我们在管理当中要体现对教育对象——学生的尊重。教育是儿童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早已受到许多国家课程改革的关注。这就要求尊重儿童的经验,把儿童从大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儿童的教育交到儿童的手中。
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观点:时间是无限的,只要我们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就一定能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于是,节假日也不让学生休息,安排早自习、晚自习、午自习等,整天让学生处于高度疲劳状态,而不管效果如何。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学生的意志,违反了教育规律,长此下去,学生除了掌握课本知识外,还能知道些什么呢?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下大力气培养他们广泛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又不怕困难地去学习、去研究,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自觉自愿地探索未知领域,不可再闭门读死书了。19世纪美国哲学家、散文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埃墨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此,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尊重学生就是提倡“蹲下来”的教育,建立以尊重为前提,充分相信学生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没有尊重就不可能做到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尊重学生,首先应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意识。在教育中,我们提倡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教师通过语言、手势等方式肯定学生,通过作业评语沟通感情、融洽师生关系。尊重学生还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我们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有情感、有意识、有独立个性的学生。学校以定期评选“师德标兵”为引导,大力开展“教师形象工程建设”,并将其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重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要求教师对学生不抱有偏见,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为学生个性才能的施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然而,时下,校长们经常对教师说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但当校长的在管理中是否也以教师为本,尊重了教师了呢?因此,我们的“以人为本”不但包括学生,也包括老师。只有校长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教师才能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
在学校管理中,领导者的任务主要在于设法为发挥员工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减少和消除员工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更要强调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设计师”角色,淡化“指挥家”角色,尤其是要创造一个尊重的环境。实践表明,满足人的需要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给教职工提供充足的机会来满足其个人发展专长、爱好和事业的需要,也即学校除了要求教职工服从学校组织的目标外,还需要更多地顾及教职工的利益,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做到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个人的个人价值和奉献。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必须承认人的发展能动性,从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出发去尊重师生的个性,把尊重、发展师生的个性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基本理念。
“尊重的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在尊重的环境里让师生学会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爱心助人、善于合作、宽容大度;学会尊重社会——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学会尊重自己——热爱生命、维护尊严、发展自己。
二、应充分发挥师生的优长,因势利导
美国成功心理学大师克利夫顿认为,人本管理的关键,就是在对人性的科学理解基础上,看准人的优势和利用这些优势。也就是发现和肯定,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现每一个人的独特的价值,发现每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和不同点,然后激励之,弘扬之。
新课程改革要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的总目标,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新者,要求校长成为积极有效的课程开发者和管理者。总而言之,新课程要求学校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学校的根本意义不应该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发现自己潜能的地方,能够成为学生获得最大的帮助的地方。
以往一些学校管理,是让被管理者老老实实地服从、规规矩矩地做事,是让被管理者的意志得以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是让具体的工作能按部就班地得以顺利完成。管理的本质好像就是这三个方面,中小学校的不少管理者也正是这样思考的,并以此为一切管理行为的出发点。应该说,这确实也是一种管理理念,而且有时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与课程的要求是相左的,是培养不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的。 教育的管理,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管理。“对人的管理”的含义决不等于单纯的对人的“管束”、“要求”和“制约”,把“对人的管理”当成对人的管束,这是一种传统的管理观念,与新课程的理念是完全不相适应的。新课程所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应当包括两点:一个是看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一个是看一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是否活得有尊严和有价值。
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要关注师生的优势,尽可能让师生感到工作学习的愉快。帮助师生将他的工作、学习建立在他的优势上。这样一来师生会做得很好,良好的结果会更加强化他的干劲,他会越干越愉快。因此,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的管理者应以师生的优势和核心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强调师生学习工作的愉悦和身心健康,真正让学习和工作效率变成一种快活的、愉悦的过程。
三、激励师生,并让他们学会自我激励,使他们的潜能最大化地发挥
学校管理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这就离不开激励,而激励的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进一步树立激励师生的观念,并为顺利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其全面、和谐的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和氛围。
要顺利地实施这些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就不能硬性地去要求教师去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应当在管理中既为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有利的条件和氛围,又为调动和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设有利的条件和氛围。
1.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
只有在和谐宽松的心境下,师生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激发。因此,学校领导必须要和师生共同创建一个民主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校园,在一个知识层次、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里,硬性的、呆板的制度管理,只会让人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决不会有积极性、创造性的勃发。鉴于此,我们认为,对师生的管理,特别是新课程背景下,更多地应采用暗示、认同、探讨,应致力于教师价值观的形成、文化的管理特色,创造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使管理的模式真正与我们所处的诗意的环境吻合一致。
2.满足师生合理需求,激发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动力
传统的教育管理理论认为,人们应该去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是改变环境。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求教师去努力适应学校管理者的领导风格、管理行为。学校管理者没有必要注意教师的愿望、所思及所想。
从根本上来说,需求是教师的工作源泉。教师的工作动力,无一不是由其需求引导的。在现代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管理中,校长与教师之间寻求相互信任,校长鼓励教师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活动,鼓励他们迎接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育信息资源。校长就要经常与教师交流,了解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方面应及时加强培训,给予指导和提供帮助。这样,教师就更有心思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关注并实践新课程改革,为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智慧。
管理者应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特别是要鼓励他仃]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这样既可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满足他们的需要,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决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长应对他们所做出的贡献给予适当的奖励,引导他们与自己合作,共同分担领导工作和责任,一起来规定并实现组织目标。
3.在激励的环境中,让师生学会自我激励
内在激励是自我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这种激励能满足师生的声誉需要、成就需要、自尊需要、发展需要等,内在激励是以认同感为基础的,它对学校目标、课改目标认同,就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这种内心要求把进一步做好工作,搞好新课程改革看作是分内应该做的事,因而自觉产生一种精神动力。这种激励的控制条件在于内部,在于师生自己的努力。它不仅能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而且能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追求更大成功的强烈愿望。这种强化作用所延续的时间则是长久的,并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百折不挠,一直保持下去。当然,外在激励由内在作基础,内在激励的产生有赖于外在激励的诱发,而内在激励人一旦产生会使外在激励更为有效。总之,让师生学会自我激励将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学生、教师、学校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改革既给教师提出了挑战,也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校长在管理中,就是要借用新课程改革和学校的发展不断唤起教师适度的工作危机感,通过竞争上岗,给教师提供一个竞争的环境,借助这种竞争环境不断给教师以压力和动力,以鞭策所有教师倍加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促其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同时,通过制订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学校发展计划来不断为教师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长和潜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大显身手。从而促进教师自我发现、自我发展,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持久的内部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