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文需要通过观察来积累生活素材,需要通过思考来整理生活素材,需要通过阅读来感悟生活素材。如果缺乏观察、思考、阅读,那么写作文当然就成了一件难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何为贴近学生实际?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颇有哲理性,让我们感悟到要写出好文章,一定要从生活中去汲取素材。如果把学生的文章比作溪水,那么如何让文章“清澈美丽”呢?我决定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让学生汲生活之活水,荡思想之洪波,赏美文之涟漪。
一、汲生活之活水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要写出“清波荡漾”的美文,就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汲生活之活水。
1.结合季节变化,引导观察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大自然是学生观察的主要对象,也是艺术语言的发源地,而学生往往对身边的景物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师有必要带着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体会季节变化,感受自然的生命之美。
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花卉,带领学生去孤山、宝俶山赏景,引领他们去寻找春天。周末我就布置学生写《春天来了》,要求写出季节、景物的变化,写出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学生毫无畏难情绪,因为他们用心观察过了,有内容可写,字里行间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结合季节变化来命题写作文,切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观察和发现生活的变化多彩。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写景的文章中要有“真我”的存在,要融“我”的情感体验在景物描写中。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用心灵去观察感受景物,才能写出情景交融的好文章。
2.结合学生阅历,引导观察生活
要让学生的作文“有话可说”,就要根据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兴趣特点来命题。“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幼年时期在农村度过,少年时期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他们其实有着比城里孩子更独特的生活体验。他们在杭州的生活状况也和一般的城里孩子不同,他们更多地体会到生活的种种滋味。所以,我布置了一些切合这些学生生活经历的作文题,比如《故乡》《来到杭州》等。这些学生远离故乡,对生活有更深刻的体验,他们回忆在故乡的生活情景,写了如今在杭州的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3.结合各个节日,引导感悟生活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内容日渐丰富,各种各样的节日丰富多彩。节日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人们的生活礼仪、文化娱乐等,融会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氛围,因此这些节日文化也是中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源泉。
在感恩节之前,可以结合节日让学生学会感恩,并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学生来到城里学习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他们的父母作为进城务工人员在杭州立足很不容易,孩子是否懂得感恩父母呢?于是我布置学生写《我的父亲》或《我的母亲》,要求体会父母在杭州工作的不容易,体会父母的一片苦心,写出自己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感恩。这次作文,学生写得很真挚。有一个曹同学在《父亲》一文中这样写道:“我父亲文凭不高,只有初中文化,但是父亲很要求上进。去年父亲参加了杭州市技能车工大赛,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绩。接着,父亲争取到了市政府出资的技能培训机会,经过刻苦的学习终于拿到了技师证。父亲特别高兴,他并不是在乎这个称号,他在乎的是有了技师证,户口就能迁出来,户口迁出来就可以买经济适用房,以后我高考也可以在杭州考,不用回老家。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这篇作文写出了进城务工人员在外谋生的不易,也写出了孩子对父亲的理解与感恩。在这样的节日里,引导孩子去感谢身边的人,学会用感恩的心态来生活,也是一种结合节日文化的思想教育。作文是发自内心的文字,只有内心真正感恩了,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字。
二、荡思想之洪波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写的作文语言逻辑性差,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在幼年时期缺少思维的训练。早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需要父母在生活中适时地引导。这些学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缺乏评论表述的能力。所以,我决定从各个方面来促进学生思考,让他们的思想活跃起来,荡起思想之洪波。
1.评论时事,思考生活
时事评论有很强的针对性,也贴近生活,学生可以通过时事评论了解国家的方方面面,了解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写作时就会有很多新的素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95%的学生家里都不订阅报刊,很多学生也没有看报的习惯。于是,我在班里开展了课前时事讲评的活动,要求学生必须每周看报纸或电视新闻,从新闻中摘选自己感兴趣的事,思考点评。这一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他们很高兴能在课前听到一些有趣的时事话题,听到同学精彩的讲评。时事讲评能促进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拓宽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评论表述的能力。
2.领会课文,感悟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源于生活,引领学生在课文理解中去思考,从而产生共鸣,获得生活感悟,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生活中也找到相关的人生体验、相关的写作素材。
在教学《社戏》时,我问学生是否也像小说中描述的那样有快乐有趣的乡村生活。学生们在课文的阅读中产生了共鸣,获得了感悟,积极发言,描述了自己童年的生活状态。课后我布置学生写《我的童年生活》,学生在作文中自由表达,写出了自己对童年乡村无忧无虑的自由生活的怀念。
3.开展辩论,追问生活
把辩论赛引入课堂教学,营造外部的竞争和合作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内部的学习需求和动机,同时辩论能直接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之本质的追问,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课堂辩论能使学生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深化思维品质,这对于写文章很有帮助。 如在教学《敬业与乐业》一文时,我就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辩论赛。梁启超认为“凡职业都是平等的”,拿破仑认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于是我设定了一个辩题:正方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反方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这样的辩论赛学生很喜欢,他们积极举一些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能抓住对方的漏洞进行辩驳。这一次辩论赛的目的,其实就是让学生去思考人们对待生活和职业的态度。在辩论赛之后,再让学生写一篇与此相关的议论文,学生经过思考辩论之后,觉得写议论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其实就是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的理由。
开展辩论赛能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举例论证能力,也能促发学生更深刻地思考生活现象,追问生活本质,进而提高他们写作文的思想内涵。
4.读书交流,丰富生活
课外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书就像一扇神奇的大门,能带人进入不同的生活时代,了解不同的生活状态,弥补现实生活的狭隘,使学生获得写作文的感悟和启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课外阅读量很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以开阔视野,积累语言和素材。在班里,我开展了两周一次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每周至少看五篇文章,摘抄精彩语句,并写写自己看完之后的感想。教师批改之后选取好的摘录及读后感,让学生到讲台前朗读并向大家推荐好文章。这样的读书交流会,能引导学生的阅读,也能促进思想的交流,丰富学生生活。
学生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他们的知识面就越广,积累的习作素材也越多,这样学生写作文时的语言表达自然变得丰富起来。
三、赏美文之涟漪
在学会汲取生活素材,思考生活之后,学生也能写出“清澈美丽”的作文来。欣赏这美丽的“涟漪”,不但能让学生获得写作文的感悟和启发,而且能增强学生继续写作文的自信和激发其热情。
1.欣赏互评,增强自信
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表明,外界的鼓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行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往往缺乏自信,因此,我们要更多地赏识学生,鼓励学生,让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我在班里开设了作文赏评课,师生共同赏评学生的优秀作文。学生们很喜欢作文赏评课,因为每个学生都盼望自己的作文能够受到表扬和赞美。作文欣赏互评,既是一种交流学习,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和激发其写作热情。
2.编辑成册,奇文共赏
一学年结束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把优秀作文编辑成册,让学生欣赏同学的美文,自己也有一种成就感。这么多年,我和学生一起编了很多文集,有《一起走过的日子》《足迹》《二(1)班诗集》等。文集的编写,更激发了学生写作文的热情。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贴近生活的作文教学就是教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书写自己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这双眼睛的透亮来源于心灵的思考。教师要不断地摸索,以寻找更多更好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观察并思考生活,汲取生活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只有回归生活,才能书写心声,才能写出“清澈美丽”的作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陈剑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颇有哲理性,让我们感悟到要写出好文章,一定要从生活中去汲取素材。如果把学生的文章比作溪水,那么如何让文章“清澈美丽”呢?我决定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让学生汲生活之活水,荡思想之洪波,赏美文之涟漪。
一、汲生活之活水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要写出“清波荡漾”的美文,就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汲生活之活水。
1.结合季节变化,引导观察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大自然是学生观察的主要对象,也是艺术语言的发源地,而学生往往对身边的景物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师有必要带着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体会季节变化,感受自然的生命之美。
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花卉,带领学生去孤山、宝俶山赏景,引领他们去寻找春天。周末我就布置学生写《春天来了》,要求写出季节、景物的变化,写出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学生毫无畏难情绪,因为他们用心观察过了,有内容可写,字里行间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结合季节变化来命题写作文,切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观察和发现生活的变化多彩。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写景的文章中要有“真我”的存在,要融“我”的情感体验在景物描写中。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用心灵去观察感受景物,才能写出情景交融的好文章。
2.结合学生阅历,引导观察生活
要让学生的作文“有话可说”,就要根据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兴趣特点来命题。“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幼年时期在农村度过,少年时期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他们其实有着比城里孩子更独特的生活体验。他们在杭州的生活状况也和一般的城里孩子不同,他们更多地体会到生活的种种滋味。所以,我布置了一些切合这些学生生活经历的作文题,比如《故乡》《来到杭州》等。这些学生远离故乡,对生活有更深刻的体验,他们回忆在故乡的生活情景,写了如今在杭州的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3.结合各个节日,引导感悟生活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内容日渐丰富,各种各样的节日丰富多彩。节日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人们的生活礼仪、文化娱乐等,融会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氛围,因此这些节日文化也是中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源泉。
在感恩节之前,可以结合节日让学生学会感恩,并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学生来到城里学习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他们的父母作为进城务工人员在杭州立足很不容易,孩子是否懂得感恩父母呢?于是我布置学生写《我的父亲》或《我的母亲》,要求体会父母在杭州工作的不容易,体会父母的一片苦心,写出自己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感恩。这次作文,学生写得很真挚。有一个曹同学在《父亲》一文中这样写道:“我父亲文凭不高,只有初中文化,但是父亲很要求上进。去年父亲参加了杭州市技能车工大赛,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绩。接着,父亲争取到了市政府出资的技能培训机会,经过刻苦的学习终于拿到了技师证。父亲特别高兴,他并不是在乎这个称号,他在乎的是有了技师证,户口就能迁出来,户口迁出来就可以买经济适用房,以后我高考也可以在杭州考,不用回老家。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这篇作文写出了进城务工人员在外谋生的不易,也写出了孩子对父亲的理解与感恩。在这样的节日里,引导孩子去感谢身边的人,学会用感恩的心态来生活,也是一种结合节日文化的思想教育。作文是发自内心的文字,只有内心真正感恩了,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字。
二、荡思想之洪波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写的作文语言逻辑性差,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在幼年时期缺少思维的训练。早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需要父母在生活中适时地引导。这些学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缺乏评论表述的能力。所以,我决定从各个方面来促进学生思考,让他们的思想活跃起来,荡起思想之洪波。
1.评论时事,思考生活
时事评论有很强的针对性,也贴近生活,学生可以通过时事评论了解国家的方方面面,了解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写作时就会有很多新的素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95%的学生家里都不订阅报刊,很多学生也没有看报的习惯。于是,我在班里开展了课前时事讲评的活动,要求学生必须每周看报纸或电视新闻,从新闻中摘选自己感兴趣的事,思考点评。这一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他们很高兴能在课前听到一些有趣的时事话题,听到同学精彩的讲评。时事讲评能促进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拓宽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评论表述的能力。
2.领会课文,感悟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源于生活,引领学生在课文理解中去思考,从而产生共鸣,获得生活感悟,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生活中也找到相关的人生体验、相关的写作素材。
在教学《社戏》时,我问学生是否也像小说中描述的那样有快乐有趣的乡村生活。学生们在课文的阅读中产生了共鸣,获得了感悟,积极发言,描述了自己童年的生活状态。课后我布置学生写《我的童年生活》,学生在作文中自由表达,写出了自己对童年乡村无忧无虑的自由生活的怀念。
3.开展辩论,追问生活
把辩论赛引入课堂教学,营造外部的竞争和合作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内部的学习需求和动机,同时辩论能直接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之本质的追问,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课堂辩论能使学生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深化思维品质,这对于写文章很有帮助。 如在教学《敬业与乐业》一文时,我就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辩论赛。梁启超认为“凡职业都是平等的”,拿破仑认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于是我设定了一个辩题:正方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反方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这样的辩论赛学生很喜欢,他们积极举一些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能抓住对方的漏洞进行辩驳。这一次辩论赛的目的,其实就是让学生去思考人们对待生活和职业的态度。在辩论赛之后,再让学生写一篇与此相关的议论文,学生经过思考辩论之后,觉得写议论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其实就是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的理由。
开展辩论赛能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举例论证能力,也能促发学生更深刻地思考生活现象,追问生活本质,进而提高他们写作文的思想内涵。
4.读书交流,丰富生活
课外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书就像一扇神奇的大门,能带人进入不同的生活时代,了解不同的生活状态,弥补现实生活的狭隘,使学生获得写作文的感悟和启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课外阅读量很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以开阔视野,积累语言和素材。在班里,我开展了两周一次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每周至少看五篇文章,摘抄精彩语句,并写写自己看完之后的感想。教师批改之后选取好的摘录及读后感,让学生到讲台前朗读并向大家推荐好文章。这样的读书交流会,能引导学生的阅读,也能促进思想的交流,丰富学生生活。
学生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他们的知识面就越广,积累的习作素材也越多,这样学生写作文时的语言表达自然变得丰富起来。
三、赏美文之涟漪
在学会汲取生活素材,思考生活之后,学生也能写出“清澈美丽”的作文来。欣赏这美丽的“涟漪”,不但能让学生获得写作文的感悟和启发,而且能增强学生继续写作文的自信和激发其热情。
1.欣赏互评,增强自信
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表明,外界的鼓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行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往往缺乏自信,因此,我们要更多地赏识学生,鼓励学生,让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我在班里开设了作文赏评课,师生共同赏评学生的优秀作文。学生们很喜欢作文赏评课,因为每个学生都盼望自己的作文能够受到表扬和赞美。作文欣赏互评,既是一种交流学习,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和激发其写作热情。
2.编辑成册,奇文共赏
一学年结束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把优秀作文编辑成册,让学生欣赏同学的美文,自己也有一种成就感。这么多年,我和学生一起编了很多文集,有《一起走过的日子》《足迹》《二(1)班诗集》等。文集的编写,更激发了学生写作文的热情。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贴近生活的作文教学就是教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书写自己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这双眼睛的透亮来源于心灵的思考。教师要不断地摸索,以寻找更多更好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观察并思考生活,汲取生活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只有回归生活,才能书写心声,才能写出“清澈美丽”的作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