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因素。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一是我国“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大;二是国内金融机构存贷比逐年下降,存款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需要在调整涉外经济政策、扩大内需、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外汇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多管齐下,逐步缓解。
关键词:国际收支失衡;货币流动性过剩;紧缩的货币政策;外汇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203-0050-05
所谓的流动性过剩在宏观经济层面表现为货币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长增速,具体说就是货币发行过多,供应量过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充沛。由于货币流动性过剩,使得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增强,而在国内却处于贬值的处境;货币供应量过大助推CPI的上涨,2007年11月份的CPI涨幅已高达6.7%;房地产市场与股市出现泡沫,结构性通胀的现象开始显现。
我将从产生流动性来源入手,分析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流动性过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我国“双顺差”(贸易顺差和资本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另一个就是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货币流动性过剩。贸易与资本长期双顺差造成我国外汇储备骤增,尤其近几年更以飞快的速度增长。2000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为1655.74亿美元,截至到2007年底已高达15282.4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7.4%。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资产迫使央行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内金融机构存贷比逐年下降,已经跌破75%的标准,存款不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造成货币流动性过剩。
一、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一)重外轻内的经济政策。一方面,出于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目的,我国长期采取鼓励外资的政策,外资企业享受“超国民待遇”,导致大量资金流入我国,给国际收支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对外贸易方面国家制定出口退税政策鼓励出口,地方政府也运用各种手段鼓励当地的出口,忽视对内需的培育,助推外贸经济蓬勃发展。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达2622亿美元,比2006年的1775亿美元增加847亿美元,增长47.7%。外贸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我国净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由2001年的2.16%上升到了2007年的7.8%,国家对外贸依存度逐年上升。
(二)产能过剩。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银行信贷规模的日益扩张助推了投资增长速度。2006年度,新增贷款额30594.89亿元,其中增加的中长期贷款额为19051.98亿元,占总贷款额的62.27%;截至2007年11月底,新增贷款额35920.12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额新增23727.39亿元,占总贷款额的66.06%。由此可以看出,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了很大比例,这意味着,银行的大部分贷款都投向了固定资产。另外,我国地方政府所特有的政绩观,促使官员们为了追求执政期间的成就,投入大量资金搞建设,更不惜重复建设,也助推了固定资产的投资的高涨。与产能过剩相对应的是我国内需不足,这种矛盾现象的存在,使得我国只有通过出口才能缓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对出口产生依赖性,这是导致我国贸易长期顺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内需严重不足。2000年以来,我国国内消费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2000年-2006年,国内消费率由62.3%下降至50%,而同期国内投资率由35.3%上升为42.7%。我国内需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居民对未来的养老等存在风险预期,伴随着上学贵、房价高、看病贵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居民预防性储蓄量较高,从而削弱了消费能力。2、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与资源配置的优化,城市的发展难以带动农村的发展,加大了城镇居民与农民的收入差距,农民收入偏低导致内需不足。3、资本市场尚不完善。一方面是股市、债市容量有限,市场产品不丰富,居民可选择的投资方式匮乏;另一方面证券市场在市场规则、交易和发行制度等方面与现代资本市场要求存在差距,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投资风险较大,这都是造成高储蓄率的原因之一。4、在民营企业和外企中,劳动者利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如:没有设立工会;工作环境恶劣;工资收入微薄等,由此造成的过低收入加剧贫富差距、导致内需不足。
二、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一)银行体系资金过多。截至1999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比为86.17%,而到了2007年11月底,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比为67.76%,该比例已经低于规定的75%,也就是说,银行每收到100元的存款,只将68元贷出去了,剩下的部分在银行体系内流动。银行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差额就是流动性。截至1999年底,存贷之间的差额为15044.6亿元,而到了2007年11月底,该数字已扩大到124301.74亿元。
(二)货币供应量速度持续快于GDP增长速度。2001年以来,我国M2增速一直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2005年、2006年M2增速分别达到17.6%和16.9%,2007年4月达到17.1%,值得关注的是从2006年12月开始,出现了M1增长持续超过M2,使得资金出现活期化现象,短期资金流通量迅速增加。
(三)我国高储蓄现象。我国储蓄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居民储蓄、企业储蓄与政府储蓄。居民储蓄维持较高水平是因为对未来收入与支出存在不稳定预期;企业储蓄增长速度较快是因为债市、股市欠发达,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只能靠自身留存收益进行投资;政府储蓄较快增长源于经济与税收的快速增长。在这三者中,居民储蓄占据了银行存款的较大比例。截至2006年底,金融机构存款额为335434.1亿元,居民储蓄为161587.3亿元,储蓄率上升到49%。截至2007年11月份,存款为385507.14亿元,居民储蓄为166538.72亿元,储蓄率为43.2%,虽然国内股市火爆吸引了一部分资金的转移,但储蓄率仍然在高位。这是导致我国银行资金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长期实行强制性结售汇制度。
我国长期实行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使得居高不下的外汇储备释放不出去,央行承担了全部的汇率风险。在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下,随着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增加,加之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作用下国际游资进入国内进行的各种套利行为,导致外汇占款规模不断扩大,直接推高了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也随之快速增加。面对资本快速流入,央行为了维持稳定的汇率不得不发行大量的基础货币进行对冲,虽然央行加大了票据的发放力度,但经济还是出现“宽货币、紧信贷”的流动性过剩格局。
此外,美国爆发次级贷款危机也加大了我国流动性过剩压力。美联储为了刺激疲软的经济采取降息的策略,国际资本会因此离开美国而转向中国等高增长国家,这种资本方向的逆转会加大国内资本顺差,加剧国内货币流动性。2008年1月22日,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又下调75个基点,从4.25%下降至3.5%,并暗示可能在未来视经济增长形势进一步降息,中美利差已经消失,并且一年期央票收益率已经超过美元,LIBOR利率100个基点,这将加大我国货币增加量及通胀压力。同时,海外的低收益率,也会抑制我国资本外流。
三、治理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的流动性过剩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既是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任务,同时又带有长期性、艰巨性,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多管齐下,逐步缓解。
(一)调整涉外经济政策
我国应逐步调整重外轻内的经济政策,着力改变外贸增长方式,改善国际收支失衡。
1、尽快取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同内资企业享受同等的税收待遇,政府应扶持民营企业、民族企业,鼓励自主创新。
2、提高具有自主产权、自主品牌的出口退税率,降低或者取消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衡发展
1、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目前呈现初次分配差距过大、二次分配(再分配)乏力的特征,2002年到2006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2002年的62.1%下降到2006年的57.1%,成为历史上的最低点。我们应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理顺分配关系,缩小贫富差距。在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在二次分配方面出台一系列旨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措施,包括加大社会保障(包括农村医疗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各级预算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通过减持国有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比例和扩大彩票发行等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制定和实施鼓励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等等,促进社会公平,为扩大内需创造条件。
2、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投入。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我党十七大提出的“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工作要求,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使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分担风险,扩大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范围。具体来说:一是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扩大社会保障基金来源,鼓励和引导参保人员积极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二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仅要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还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在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的同时,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另外,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发展残疾人事业和老龄事业。四是要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都是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的以保障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制度,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商业保险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补充作用,谁投保谁受益,多投保多受益,满足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
3、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优化农业发展结构,促进农业的稳定增长、提高农民收入,对于缓解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是至关重要的。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政策,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二是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三是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四是加大科研投入。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养殖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品利润水平。此外,我们还要继续深化农村的体制改革,扩大农民的受教育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逐步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通过各种途径夯实农业基础,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做好“三农”工作。
4、加强金融市场创新。
金融产品的多样化有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社会公众投资渠道,分流银行存款,缓解银行过剩的流动性。政府应完善立法,加大金融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风险控制体系,塑造公平、效率、透明的金融交易环境,维护投资者利益;去年推出的QDII产品由于收益率偏低受到市场冷落,很大原因是公众投机性心理较强,更乐于在风险与收益较大的股市进行投资,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纠正投资等于投机的错误观念,建立正确的投资观念,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公众进行多元化投资;在存贷款利率差的扩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会过度依赖存贷利息差获取经营利润,不利于金融产品创新,为此,央行在运用货币政策收缩流动性的同时应注意避免存贷利差的扩大。另外,国家应继续完善资本市场建设,扩大债市与股市的容量,积极发展股市二板、三板及中小企业板市场,出台相关政策激励银行进行产品创新。
5、完善商品市场。
要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形成便捷高效的流通网络,大力发展流通市场,方便居民消费。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着力解决信贷服务不足、零售服务不完善、农村消费环境差等消费瓶颈问题,促进商品市场健康发展。
6、切实保护我国劳务人员利益。国家应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民营企业与外企设立工会,维护劳动者利益;设立与当地生活水准相适应的最低工资制度;在企业中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养老公积金制度。通过一系列的保障制度,为扩大内需奠定制度基础。
(三)实行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搭配积极灵活的财政政策
改变现行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灵活的财政政策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紧缩基础货币供给,同时,加强对流动性的风险管理。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尽管2007年央行已经8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达11.5%;4次提高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目前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达3.06%和6.57%,但从目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看,有空间也有必要再适度上调利率。利率结构上,短期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小一点,中长期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大一点。此外,通过发行央票、特别国债等手段对冲流动性,减少金融体系中的多余流动性。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控制总需求的过度扩张,保持总供需基本平衡,是稳定价格总水平的根本途径。要坚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力度,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增强利率杠杆调节作用,提高汇率弹性;稳步放宽资本流出限制,控制短期资本流入。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较大幅度增加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基础教育、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支出,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继续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继续落实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的各项措施,增加国内有需求的农产品和商品进口,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四)加强外汇管理,提高外汇储备利用率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经验,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拓宽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投资方式:一是组建市场化运作的政府外汇投资机构,依照法律经营外汇,有偿使用,接受监管,保值增值;二是大力拓宽我国企业和居民的对外投资渠道,鼓励投资于境外股票、基金、基础性商品等金融市场,提高外汇投资收益;三是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新建企业的方式促进产业链的转移,加速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支持民间部门利用国际市场稳定资源供给和投资于先导性产业;五是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应从全球视角定位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实施金融企业“走出去”战略。
进一步改革“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体制,不断放款企业和个人持汇、用汇限制,鼓励持汇、用汇的多元化;改革外汇结算制度,对外资进入要按产业设置结算门槛,对经常性贸易要在产业、时间、数量上设置门槛;加快完善浮动汇率制度,要以一揽子货币为基础,让人民币按照市场力量适当扩大浮动范围;积极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投资海外,以增加用汇规模,如基金、券商系QDII业务规则出炉、港股直通车等。同时颁布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以及《关于实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使得国内基金公司、券商能够大规模开展全球资产管理业务,也为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可能。
加强对“非贸易顺差”外资流入的监管,防止投机性“热钱”的非法流入。在堵住“热钱”的同时,稳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适当增加汇率机制的灵活性。改革结售汇制度,可以考虑将强制性结售汇制度调整为强制性与意愿性结售汇制度混合的方式,鼓励由企业和居民购买并持有外汇。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央行2006、2007年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 外汇管理局中国外汇储备数据(2000年-2007年).
[3] 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1999年-2007年).
[4]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情况(2007年1-11月).
[5] 中国国际收支报告(2007年上半年)[N].中国证券报,2007-11-01.
[6] 刘晓路.中国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一个长期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
[7] 孟建华.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与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5).
[8] 柴青山.外汇管理与宏观经济:国际收支顺差与人民币可兑换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8).
[9] 邹宏元、何泽荣.中国转型期国际收支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8).
[10] 傅崇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5,(6).
关键词:国际收支失衡;货币流动性过剩;紧缩的货币政策;外汇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203-0050-05
所谓的流动性过剩在宏观经济层面表现为货币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长增速,具体说就是货币发行过多,供应量过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充沛。由于货币流动性过剩,使得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增强,而在国内却处于贬值的处境;货币供应量过大助推CPI的上涨,2007年11月份的CPI涨幅已高达6.7%;房地产市场与股市出现泡沫,结构性通胀的现象开始显现。
我将从产生流动性来源入手,分析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流动性过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我国“双顺差”(贸易顺差和资本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另一个就是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货币流动性过剩。贸易与资本长期双顺差造成我国外汇储备骤增,尤其近几年更以飞快的速度增长。2000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为1655.74亿美元,截至到2007年底已高达15282.4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7.4%。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资产迫使央行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内金融机构存贷比逐年下降,已经跌破75%的标准,存款不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造成货币流动性过剩。
一、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一)重外轻内的经济政策。一方面,出于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目的,我国长期采取鼓励外资的政策,外资企业享受“超国民待遇”,导致大量资金流入我国,给国际收支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对外贸易方面国家制定出口退税政策鼓励出口,地方政府也运用各种手段鼓励当地的出口,忽视对内需的培育,助推外贸经济蓬勃发展。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达2622亿美元,比2006年的1775亿美元增加847亿美元,增长47.7%。外贸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我国净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由2001年的2.16%上升到了2007年的7.8%,国家对外贸依存度逐年上升。
(二)产能过剩。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银行信贷规模的日益扩张助推了投资增长速度。2006年度,新增贷款额30594.89亿元,其中增加的中长期贷款额为19051.98亿元,占总贷款额的62.27%;截至2007年11月底,新增贷款额35920.12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额新增23727.39亿元,占总贷款额的66.06%。由此可以看出,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了很大比例,这意味着,银行的大部分贷款都投向了固定资产。另外,我国地方政府所特有的政绩观,促使官员们为了追求执政期间的成就,投入大量资金搞建设,更不惜重复建设,也助推了固定资产的投资的高涨。与产能过剩相对应的是我国内需不足,这种矛盾现象的存在,使得我国只有通过出口才能缓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对出口产生依赖性,这是导致我国贸易长期顺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内需严重不足。2000年以来,我国国内消费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2000年-2006年,国内消费率由62.3%下降至50%,而同期国内投资率由35.3%上升为42.7%。我国内需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居民对未来的养老等存在风险预期,伴随着上学贵、房价高、看病贵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居民预防性储蓄量较高,从而削弱了消费能力。2、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与资源配置的优化,城市的发展难以带动农村的发展,加大了城镇居民与农民的收入差距,农民收入偏低导致内需不足。3、资本市场尚不完善。一方面是股市、债市容量有限,市场产品不丰富,居民可选择的投资方式匮乏;另一方面证券市场在市场规则、交易和发行制度等方面与现代资本市场要求存在差距,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投资风险较大,这都是造成高储蓄率的原因之一。4、在民营企业和外企中,劳动者利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如:没有设立工会;工作环境恶劣;工资收入微薄等,由此造成的过低收入加剧贫富差距、导致内需不足。
二、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一)银行体系资金过多。截至1999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比为86.17%,而到了2007年11月底,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比为67.76%,该比例已经低于规定的75%,也就是说,银行每收到100元的存款,只将68元贷出去了,剩下的部分在银行体系内流动。银行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差额就是流动性。截至1999年底,存贷之间的差额为15044.6亿元,而到了2007年11月底,该数字已扩大到124301.74亿元。
(二)货币供应量速度持续快于GDP增长速度。2001年以来,我国M2增速一直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2005年、2006年M2增速分别达到17.6%和16.9%,2007年4月达到17.1%,值得关注的是从2006年12月开始,出现了M1增长持续超过M2,使得资金出现活期化现象,短期资金流通量迅速增加。
(三)我国高储蓄现象。我国储蓄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居民储蓄、企业储蓄与政府储蓄。居民储蓄维持较高水平是因为对未来收入与支出存在不稳定预期;企业储蓄增长速度较快是因为债市、股市欠发达,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只能靠自身留存收益进行投资;政府储蓄较快增长源于经济与税收的快速增长。在这三者中,居民储蓄占据了银行存款的较大比例。截至2006年底,金融机构存款额为335434.1亿元,居民储蓄为161587.3亿元,储蓄率上升到49%。截至2007年11月份,存款为385507.14亿元,居民储蓄为166538.72亿元,储蓄率为43.2%,虽然国内股市火爆吸引了一部分资金的转移,但储蓄率仍然在高位。这是导致我国银行资金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长期实行强制性结售汇制度。
我国长期实行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使得居高不下的外汇储备释放不出去,央行承担了全部的汇率风险。在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下,随着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增加,加之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作用下国际游资进入国内进行的各种套利行为,导致外汇占款规模不断扩大,直接推高了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也随之快速增加。面对资本快速流入,央行为了维持稳定的汇率不得不发行大量的基础货币进行对冲,虽然央行加大了票据的发放力度,但经济还是出现“宽货币、紧信贷”的流动性过剩格局。
此外,美国爆发次级贷款危机也加大了我国流动性过剩压力。美联储为了刺激疲软的经济采取降息的策略,国际资本会因此离开美国而转向中国等高增长国家,这种资本方向的逆转会加大国内资本顺差,加剧国内货币流动性。2008年1月22日,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又下调75个基点,从4.25%下降至3.5%,并暗示可能在未来视经济增长形势进一步降息,中美利差已经消失,并且一年期央票收益率已经超过美元,LIBOR利率100个基点,这将加大我国货币增加量及通胀压力。同时,海外的低收益率,也会抑制我国资本外流。
三、治理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的流动性过剩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既是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任务,同时又带有长期性、艰巨性,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多管齐下,逐步缓解。
(一)调整涉外经济政策
我国应逐步调整重外轻内的经济政策,着力改变外贸增长方式,改善国际收支失衡。
1、尽快取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同内资企业享受同等的税收待遇,政府应扶持民营企业、民族企业,鼓励自主创新。
2、提高具有自主产权、自主品牌的出口退税率,降低或者取消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衡发展
1、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目前呈现初次分配差距过大、二次分配(再分配)乏力的特征,2002年到2006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2002年的62.1%下降到2006年的57.1%,成为历史上的最低点。我们应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理顺分配关系,缩小贫富差距。在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在二次分配方面出台一系列旨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措施,包括加大社会保障(包括农村医疗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各级预算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通过减持国有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比例和扩大彩票发行等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制定和实施鼓励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等等,促进社会公平,为扩大内需创造条件。
2、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投入。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我党十七大提出的“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工作要求,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使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分担风险,扩大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范围。具体来说:一是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扩大社会保障基金来源,鼓励和引导参保人员积极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二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仅要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还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在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的同时,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另外,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发展残疾人事业和老龄事业。四是要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都是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的以保障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制度,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商业保险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补充作用,谁投保谁受益,多投保多受益,满足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
3、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优化农业发展结构,促进农业的稳定增长、提高农民收入,对于缓解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是至关重要的。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政策,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二是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三是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四是加大科研投入。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养殖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品利润水平。此外,我们还要继续深化农村的体制改革,扩大农民的受教育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逐步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通过各种途径夯实农业基础,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做好“三农”工作。
4、加强金融市场创新。
金融产品的多样化有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社会公众投资渠道,分流银行存款,缓解银行过剩的流动性。政府应完善立法,加大金融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风险控制体系,塑造公平、效率、透明的金融交易环境,维护投资者利益;去年推出的QDII产品由于收益率偏低受到市场冷落,很大原因是公众投机性心理较强,更乐于在风险与收益较大的股市进行投资,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纠正投资等于投机的错误观念,建立正确的投资观念,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公众进行多元化投资;在存贷款利率差的扩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会过度依赖存贷利息差获取经营利润,不利于金融产品创新,为此,央行在运用货币政策收缩流动性的同时应注意避免存贷利差的扩大。另外,国家应继续完善资本市场建设,扩大债市与股市的容量,积极发展股市二板、三板及中小企业板市场,出台相关政策激励银行进行产品创新。
5、完善商品市场。
要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形成便捷高效的流通网络,大力发展流通市场,方便居民消费。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着力解决信贷服务不足、零售服务不完善、农村消费环境差等消费瓶颈问题,促进商品市场健康发展。
6、切实保护我国劳务人员利益。国家应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民营企业与外企设立工会,维护劳动者利益;设立与当地生活水准相适应的最低工资制度;在企业中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养老公积金制度。通过一系列的保障制度,为扩大内需奠定制度基础。
(三)实行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搭配积极灵活的财政政策
改变现行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灵活的财政政策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紧缩基础货币供给,同时,加强对流动性的风险管理。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尽管2007年央行已经8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达11.5%;4次提高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目前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达3.06%和6.57%,但从目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看,有空间也有必要再适度上调利率。利率结构上,短期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小一点,中长期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大一点。此外,通过发行央票、特别国债等手段对冲流动性,减少金融体系中的多余流动性。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控制总需求的过度扩张,保持总供需基本平衡,是稳定价格总水平的根本途径。要坚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力度,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增强利率杠杆调节作用,提高汇率弹性;稳步放宽资本流出限制,控制短期资本流入。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较大幅度增加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基础教育、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支出,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继续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继续落实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的各项措施,增加国内有需求的农产品和商品进口,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四)加强外汇管理,提高外汇储备利用率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经验,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拓宽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投资方式:一是组建市场化运作的政府外汇投资机构,依照法律经营外汇,有偿使用,接受监管,保值增值;二是大力拓宽我国企业和居民的对外投资渠道,鼓励投资于境外股票、基金、基础性商品等金融市场,提高外汇投资收益;三是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新建企业的方式促进产业链的转移,加速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支持民间部门利用国际市场稳定资源供给和投资于先导性产业;五是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应从全球视角定位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实施金融企业“走出去”战略。
进一步改革“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体制,不断放款企业和个人持汇、用汇限制,鼓励持汇、用汇的多元化;改革外汇结算制度,对外资进入要按产业设置结算门槛,对经常性贸易要在产业、时间、数量上设置门槛;加快完善浮动汇率制度,要以一揽子货币为基础,让人民币按照市场力量适当扩大浮动范围;积极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投资海外,以增加用汇规模,如基金、券商系QDII业务规则出炉、港股直通车等。同时颁布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以及《关于实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使得国内基金公司、券商能够大规模开展全球资产管理业务,也为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可能。
加强对“非贸易顺差”外资流入的监管,防止投机性“热钱”的非法流入。在堵住“热钱”的同时,稳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适当增加汇率机制的灵活性。改革结售汇制度,可以考虑将强制性结售汇制度调整为强制性与意愿性结售汇制度混合的方式,鼓励由企业和居民购买并持有外汇。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央行2006、2007年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 外汇管理局中国外汇储备数据(2000年-2007年).
[3] 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1999年-2007年).
[4]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情况(2007年1-11月).
[5] 中国国际收支报告(2007年上半年)[N].中国证券报,2007-11-01.
[6] 刘晓路.中国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一个长期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
[7] 孟建华.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与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5).
[8] 柴青山.外汇管理与宏观经济:国际收支顺差与人民币可兑换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8).
[9] 邹宏元、何泽荣.中国转型期国际收支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8).
[10] 傅崇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