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国际社会最炙手可热的政治领袖,不在欧美,也不在亚洲,
而是在地中海南岸马格里布平原上的利比亚。
他刚刚把统治利比亚长达40年之久的卡扎菲赶出首都的黎波里,便就有很多国际政要排队来见—法国总统萨科齐和英国首相结伴而来,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也在百忙之中抽身前往,
联合国也以最快的速度确定他所领导的政府为利比亚合法代表。如今,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准备亲
赴联合国纽约总部,为的就是会见这位利比亚新领袖。
他就是贾利勒。
非一般仕途
贝达,利比亚东北部城市,是被卡扎菲推翻的伊德里斯王朝的发迹之地,1952年,贾利勒出生在此,49年后,由他率领的反对派推翻了卡扎菲对利比亚40年的独裁统治。
贾利勒,全名为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贾利勒,毕业于利比亚大学阿拉伯语和伊斯兰研究学院法学专业。他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大学毕业后从地方检察官助理做起,到1978年,26岁的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法官。
贾利勒是法官中的“异类”,因为他“老与政权作对”。在越来越多的人因反对卡扎菲而未经审判投入监牢时,他大胆表达人权司法观,痛斥警察等权力部门的滥权,好在他的才能被有志于改革的卡扎菲二儿子赛义夫赏识,因此,他的仕途不但没有步履艰难反而平步青云。
后来,贾利勒擢升为上诉法院大法官,在这期间,他所主持的一次判罚决定至今为人诟病。当时,班加西一家名叫“法塔赫”的医院有426名利比亚儿童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当时刚到这家医院工作不久的5名保加利亚女护士及一名巴勒斯坦医生被认定有意将艾滋病毒传染给住院的利比亚儿童,以便为美国和以色列等情报机构服务。于是,利比亚警方在1999年将6名被告拘捕,关押数年后被判处死刑。这一判罚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被认为是一桩“葫芦案”,但这并没有影响贾利勒的仕途。
2007年,贾利勒的官运再次惊奇降临,成为“利比亚总人民委员会司法秘书”。由于当时卡扎菲以“人民已经当家作主,政府已经没有必要存在”为由,撤掉了形式上政府封号,但贾利勒所获的职务事实上相当于卡扎菲权力内阁的司法部长。
升为部级的贾利勒,照样对政府批判不断,除了批评,他也表示对不属于司法部门管辖的其他领域,如被秘密警察关押民间人士等的无能为力。贾利勒作为司法部长的一大贡献,还在于修订利比亚刑法典上作了大量工作。
“人权观察”国际组织曾在一份评估报告中这么写道:“从未见过阿拉伯的司法部长会如此公然抨击这个国家最有权势的安全机构。”
个头比萨科齐还小的贾利勒,说话嗓音不高,语速不快,不是个天才的演说家,但他往往能在最关键的地方说出别人还在犹豫的字眼。在他额头上有一处如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般的“标记”,戈氏“世界地图”式的标记,本是从娘胎中带来的胎记,但贾利勒额头上明显的深颜色肿块却是他虔诚伊斯兰教徒般重重磕头“砸”出来的。两个同样在额头上带有标记的人最大的不同是,戈尔巴乔夫是空谈家,改革家,改革到苏联解体,而贾利勒则是个实干家、革命者,革命到一个新利比亚的产生。
有人把贾利勒比作“美国的华盛顿”,尽管两人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但还是有很多性格和志趣上的一致—战胜后的华盛顿拒不当总统,而贾利勒也声称卡扎菲被捕后他将辞去“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一职,也不会在未来政府中任职,但如果利比亚举行大选,贾利勒是否能够功成身退还得由利比亚人民决定。
“叛逃”的带头大哥
贾利勒的“两面性”,使他成了不允许合法存在的反对派群体中的“体制内朋友”,也是政府内部改革派的朋友,更受卡扎菲接班人赛义夫的重视。因此,在卡扎菲被揭竿而起的东部反对派“割据”班加西时,贾利勒成了卡扎菲认为“最适合”与反对派谈判、促反对派释放人质的使者,并被委以重任。
但贾利勒这一趟“出使”,却成就了他脱离卡扎菲的最好机会。赴班加西谈判的贾利勒,于2月21日在班加西宣布辞去卡扎菲政权里的一切职务,成了卡扎菲政权第一个反叛的部级大员。他的叛逃令一直庇护他的赛义夫失望和尴尬,而有志于改革的赛义夫也因此在“父权”重压下逐渐脱离了改革派,改走强硬路线。当贾利勒被推举为班加西反卡扎菲力量的领导人时,赛义夫只有死跟其父,再无退路。
据统计,自贾利勒叛逃之后到8月20日这半年时间里,卡扎菲的外交部长、石油部长等众多高级官员,几乎跑完。就连曾是利比亚第二号人物的前总理也在8月20日逃出卡扎菲的控制,在反对党控制的土地上,呼吁人民起来推翻卡扎菲。
民营报社《Quryna》报道称贾利勒的叛逃是因为卡扎菲安全部队“持续对反政府示威者使用暴力”。之后一天,贾利勒在接受瑞典报纸《Expressen》的采访中称,他有证据证明卡扎菲亲自下达命令制造了1988年洛克比空难。
有人注意到,一年前在利比亚“人民大会”的一次电视直播演讲中,贾利勒曾公开顶撞卡扎菲,称因在司法领域中所推动的改革受到高层阻止而宁愿辞职。他提到了被卡扎菲控为“政治犯”的两百多人,尽管法院已经裁定这些人无罪,但卡扎菲并不想释放他们。
就是如此,贾利勒靠之前积攒下的极好声誉,再加上他要求卡扎菲下台的立场坚定鲜明,利比亚反对派、利比亚东部族和民众对他都有很高的认同,这些使他很快成为反对派各力量拥护的人物,大家都希望由他出任“带头大哥”。
或许美国早就“盯”上了这位在强硬派与改革派中都受欢迎的人物,一份“维基解密”的绝密外交电文中透露,美国外交官发现贾利勒“擅长协作和沟通”,思想开放,是多数人都欢迎的人物。
美国中情局曾为利比亚的改革选定了一个人物,名叫易卡拉欣·沙哈德,此君在1984年发起了一次不成功的政变,失败后逃亡到美国,至今仍住在美国。名义上,他是领导“解放利比亚全国阵线”的核心人物。不过,西方对这位缺少协调能力的政变失败者不抱有太多希望,利比亚部族之间世仇深厚,各类教派林立,要统领利比亚各派力量,就得有高超的协调能力和享有超高的声誉。
2月23日,在班加西举行的第一次反对派各领袖协商会是利比亚革命的“起点”。就在那次会议上,各部落领袖大体同意了由贾利勒来出任一个政府形式的委员会首脑,而不是从美国迎回名声不怎么好的易卜拉欣·沙哈德。由此,利比亚反对派第一领导者的名号也牢牢地落在了“后来者”贾利勒的头上。
“我们信任贾利勒。他豁出了自己的性命,为人也不贪腐。”两位利比亚活跃人士向美国网络媒体《野兽日报》说道。
3月5日,利比亚反对派领导机构“全国过渡委员会”成立,贾利勒任主席。
不乐于见到贾利勒成功的人,经常给他泼冷水。沙特《生活报》就曾这样嘲弄道:“贾利勒不具有政治家的素质,将来不可能领导利比亚,他没有这个能力。”
但事实证明,那些等着看贾利勒笑话的人,最后只有被人嘲笑。
以退为进的战术
上任后的贾利勒主张恢复前王朝的旗帜,并仍以的黎波里为首都,而且提出了大“智谋”——光靠反对派几杆枪,是推翻不了独裁者卡扎菲,要呼吁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干预。
作为曾经的法属殖民地,利比亚二月风暴来临后,法国依然如对待突尼斯和埃及一样,反应迟缓,并采骑墙主义。
3月4日,萨科齐派出一位名叫伯纳德·亨利·列维的哲学家,秘密取道班加西,与贾利勒进行了会面。
列维是人有争议的哲学家,常作为萨科齐的影子出访,有人送他是“法国第二外交部长”的名号。他竭力推动萨科齐在利比亚问题上快速行动,作为改变之前法国被动形象的一个公关策略。不过,萨科齐还是放心不下,干脆派这位鼓噪介入的哲学家到班加西去看一下。
列维与贾利勒会面后,迅速喜欢上了这个班加西领导人,他把贾利勒指成是“利比亚的马苏德”。马苏德是阿富汗北方联盟的领导,被邀请出访巴黎后就被双方所接受。因此,列维更加坚定了他之前法国必须出头的想法。当晚,他就给萨科齐打电话,问他是否愿意见见利比亚的“马苏德”。
列维告诉萨科齐:“这里有很好的人民。他们持有与我们相同的价值观。假如我们放任卡扎菲继续完成其犯罪逻辑,班加西人将会被杀光,大屠杀的鲜血也会染红道路两旁上空的法国国旗。你是否愿意以邀请他们来访的方式,向屠杀者放出强烈信号?”
萨科齐立即表示,坚决站在班加西一边。随后,法国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宣布承认班加西“全国过渡委员会”。
“全国过渡委员会”甫一成立,便立即有法国来捧场,表示弃卡扎菲而改为承认班加西“全国过渡委员会”为代表利比亚的合法政权,这是成功的第一步。数天后,贾利勒发出请求国际社会设定“禁飞区”,以防止拥有空军力量的卡扎菲军队屠杀反对派。
法国心领神会,联同英国、黎巴嫩等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提案,安理会于3月17日通过了第1973号决议,授权在利比亚设定禁飞区,并称为阻止卡扎菲屠杀示威者可以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美联社评论说,若不是贾利勒向国际社会请求划定“禁飞区”,光靠他所领导的以东部反叛部落武装为基础的反对派军队,即便侥幸不被卡扎菲的正规军和亡命之徒雇佣军灭掉,也绝不可能这么快打败卡扎菲的精锐部队,从而攻入的黎波里。而贾利勒这个干预邀请,也成为了日后法国、美国、英国采取突袭的国际法法律基础之一。
在禁飞区设定之后不久,法国、英国及美国以卡扎菲违反禁令为由于3月19日发动突袭。一时间,“战斧”划天舞,“幻影”闪如电。3月19日之夜,当法国的“阵风”战机和“幻影”战机打出第一炮之后,紧接着美国的巡航导弹和英国战斗机拍马杀到,第一波的冲击,近乎摧毁掉了卡扎菲三分之一的防空体系。截至3月31日凌晨,多国部队对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及其他目标实施了连续10夜和多轮次的空袭,以3月23日为例,多国部队一天之内就执行175次空中任务,其中美军飞机飞行113次,占总数65%。
北约坚持不懈的空中管制和对卡扎菲军事目标和战略设施的持续强有力空中打击,帮助贾利勒领导的反抗武装从一群乌合之众壮大成了一支能娴熟驾驭装甲战车和发射火箭弹的部队。到了8月20日,西部山区的柏柏尔人武装率先冲进了的黎波里,班加西指挥的东部部队也乘势挺进,一举夺下的黎波里。
利比亚的明天
8月23日,乐观主义弥漫在胜利了的反对派领袖当中。贾利勒估计卡扎菲很快就会被活捉,因此提出卡扎菲政府彻底倒台后再把班加西政府移师到首都的黎波里。然而,在卡扎菲控制的其家乡苏尔特、拜尼沃利德及塞卜哈等地,反对派武装遇到了挫折,一时攻不下这几个卡扎菲控制的最后堡垒。
贾利勒改变主意,决定马上移师的黎波里,尽早成立过渡政府。
在攻入的黎波里的过程中,威胁“全国过渡委员会”的不是军事前线遥遥无期的大胜利消息,而是反对派内部的分裂。一个月前,反对派最高军事领导人阿卜杜·法塔赫·尤尼斯死于非命,很快便传出尤尼斯其实是因内部矛盾而遭人暗算的说法,贾利勒作出了快速反应,以解散临时政府重组内阁挽回了危机。
这次快速危机处理,不仅令反对派免于一场残酷的内部争斗,也安抚了受害将领的家人,更稳定了支持这位受害将领的强大部族力量。
贾利勒主张“国家一统,军民兼顾”,他反对国家分裂,在他的“全国过渡委员会”中还专门空出了委员位置留给被卡扎菲实际控制地区的代表。此举也成了防止利比亚陷入军阀和部族武装割据的阿富汗或无政府主义的索马里的“保护墙”。
如今,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利比亚使馆门前都已经升起了代表反对派的旗帜,贾利勒和他的部下也成了的黎波里乃至整个利比亚的新主人,但这并不代表这个刚刚结束了战火纷飞局面的国家从此便一路坦途。
现在,摆在贾利勒面前的一大难题是组阁“临时政府”的人员安排,由阿拉伯主义者、伊斯兰主义者、世俗主义者甚至是社会主义者等组成的各路各派人物中,确定谁可得哪个官位,或许会成为贾利勒处理不了的最大危机。
假如重建不顺利,各派再起争端,“基地”组织趁机渗透,那么利比亚出现伊拉克式动乱也有可能。伊拉克就是没有妥善处理好萨达姆旧党员及老臣,国家管理一时散架,各派武装趁机坐大。
而在最终建立正式政府之前,利比亚还将会经历相当长的“临时政府”状况,一旦利比亚重新陷入内战、如何解除部族和教派武装,如何善后外国志愿军或雇佣军等都将是令贾利勒挠头的问题。在外交上,贾利勒也将面临“恩主”索报的窘境,很多国家都会伸手“瓜分”利益,得不到满足的国家也许会从帮手变成麻烦的制造者。
如今,贾利勒在国际社会中的确炙手可热,但贾利勒之“热”,本质上就是各方逐利之“热”,他是焦点,利比亚明天的焦点。
而是在地中海南岸马格里布平原上的利比亚。
他刚刚把统治利比亚长达40年之久的卡扎菲赶出首都的黎波里,便就有很多国际政要排队来见—法国总统萨科齐和英国首相结伴而来,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也在百忙之中抽身前往,
联合国也以最快的速度确定他所领导的政府为利比亚合法代表。如今,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准备亲
赴联合国纽约总部,为的就是会见这位利比亚新领袖。
他就是贾利勒。
非一般仕途
贝达,利比亚东北部城市,是被卡扎菲推翻的伊德里斯王朝的发迹之地,1952年,贾利勒出生在此,49年后,由他率领的反对派推翻了卡扎菲对利比亚40年的独裁统治。
贾利勒,全名为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贾利勒,毕业于利比亚大学阿拉伯语和伊斯兰研究学院法学专业。他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大学毕业后从地方检察官助理做起,到1978年,26岁的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法官。
贾利勒是法官中的“异类”,因为他“老与政权作对”。在越来越多的人因反对卡扎菲而未经审判投入监牢时,他大胆表达人权司法观,痛斥警察等权力部门的滥权,好在他的才能被有志于改革的卡扎菲二儿子赛义夫赏识,因此,他的仕途不但没有步履艰难反而平步青云。
后来,贾利勒擢升为上诉法院大法官,在这期间,他所主持的一次判罚决定至今为人诟病。当时,班加西一家名叫“法塔赫”的医院有426名利比亚儿童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当时刚到这家医院工作不久的5名保加利亚女护士及一名巴勒斯坦医生被认定有意将艾滋病毒传染给住院的利比亚儿童,以便为美国和以色列等情报机构服务。于是,利比亚警方在1999年将6名被告拘捕,关押数年后被判处死刑。这一判罚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被认为是一桩“葫芦案”,但这并没有影响贾利勒的仕途。
2007年,贾利勒的官运再次惊奇降临,成为“利比亚总人民委员会司法秘书”。由于当时卡扎菲以“人民已经当家作主,政府已经没有必要存在”为由,撤掉了形式上政府封号,但贾利勒所获的职务事实上相当于卡扎菲权力内阁的司法部长。
升为部级的贾利勒,照样对政府批判不断,除了批评,他也表示对不属于司法部门管辖的其他领域,如被秘密警察关押民间人士等的无能为力。贾利勒作为司法部长的一大贡献,还在于修订利比亚刑法典上作了大量工作。
“人权观察”国际组织曾在一份评估报告中这么写道:“从未见过阿拉伯的司法部长会如此公然抨击这个国家最有权势的安全机构。”
个头比萨科齐还小的贾利勒,说话嗓音不高,语速不快,不是个天才的演说家,但他往往能在最关键的地方说出别人还在犹豫的字眼。在他额头上有一处如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般的“标记”,戈氏“世界地图”式的标记,本是从娘胎中带来的胎记,但贾利勒额头上明显的深颜色肿块却是他虔诚伊斯兰教徒般重重磕头“砸”出来的。两个同样在额头上带有标记的人最大的不同是,戈尔巴乔夫是空谈家,改革家,改革到苏联解体,而贾利勒则是个实干家、革命者,革命到一个新利比亚的产生。
有人把贾利勒比作“美国的华盛顿”,尽管两人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但还是有很多性格和志趣上的一致—战胜后的华盛顿拒不当总统,而贾利勒也声称卡扎菲被捕后他将辞去“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一职,也不会在未来政府中任职,但如果利比亚举行大选,贾利勒是否能够功成身退还得由利比亚人民决定。
“叛逃”的带头大哥
贾利勒的“两面性”,使他成了不允许合法存在的反对派群体中的“体制内朋友”,也是政府内部改革派的朋友,更受卡扎菲接班人赛义夫的重视。因此,在卡扎菲被揭竿而起的东部反对派“割据”班加西时,贾利勒成了卡扎菲认为“最适合”与反对派谈判、促反对派释放人质的使者,并被委以重任。
但贾利勒这一趟“出使”,却成就了他脱离卡扎菲的最好机会。赴班加西谈判的贾利勒,于2月21日在班加西宣布辞去卡扎菲政权里的一切职务,成了卡扎菲政权第一个反叛的部级大员。他的叛逃令一直庇护他的赛义夫失望和尴尬,而有志于改革的赛义夫也因此在“父权”重压下逐渐脱离了改革派,改走强硬路线。当贾利勒被推举为班加西反卡扎菲力量的领导人时,赛义夫只有死跟其父,再无退路。
据统计,自贾利勒叛逃之后到8月20日这半年时间里,卡扎菲的外交部长、石油部长等众多高级官员,几乎跑完。就连曾是利比亚第二号人物的前总理也在8月20日逃出卡扎菲的控制,在反对党控制的土地上,呼吁人民起来推翻卡扎菲。
民营报社《Quryna》报道称贾利勒的叛逃是因为卡扎菲安全部队“持续对反政府示威者使用暴力”。之后一天,贾利勒在接受瑞典报纸《Expressen》的采访中称,他有证据证明卡扎菲亲自下达命令制造了1988年洛克比空难。
有人注意到,一年前在利比亚“人民大会”的一次电视直播演讲中,贾利勒曾公开顶撞卡扎菲,称因在司法领域中所推动的改革受到高层阻止而宁愿辞职。他提到了被卡扎菲控为“政治犯”的两百多人,尽管法院已经裁定这些人无罪,但卡扎菲并不想释放他们。
就是如此,贾利勒靠之前积攒下的极好声誉,再加上他要求卡扎菲下台的立场坚定鲜明,利比亚反对派、利比亚东部族和民众对他都有很高的认同,这些使他很快成为反对派各力量拥护的人物,大家都希望由他出任“带头大哥”。
或许美国早就“盯”上了这位在强硬派与改革派中都受欢迎的人物,一份“维基解密”的绝密外交电文中透露,美国外交官发现贾利勒“擅长协作和沟通”,思想开放,是多数人都欢迎的人物。
美国中情局曾为利比亚的改革选定了一个人物,名叫易卡拉欣·沙哈德,此君在1984年发起了一次不成功的政变,失败后逃亡到美国,至今仍住在美国。名义上,他是领导“解放利比亚全国阵线”的核心人物。不过,西方对这位缺少协调能力的政变失败者不抱有太多希望,利比亚部族之间世仇深厚,各类教派林立,要统领利比亚各派力量,就得有高超的协调能力和享有超高的声誉。
2月23日,在班加西举行的第一次反对派各领袖协商会是利比亚革命的“起点”。就在那次会议上,各部落领袖大体同意了由贾利勒来出任一个政府形式的委员会首脑,而不是从美国迎回名声不怎么好的易卜拉欣·沙哈德。由此,利比亚反对派第一领导者的名号也牢牢地落在了“后来者”贾利勒的头上。
“我们信任贾利勒。他豁出了自己的性命,为人也不贪腐。”两位利比亚活跃人士向美国网络媒体《野兽日报》说道。
3月5日,利比亚反对派领导机构“全国过渡委员会”成立,贾利勒任主席。
不乐于见到贾利勒成功的人,经常给他泼冷水。沙特《生活报》就曾这样嘲弄道:“贾利勒不具有政治家的素质,将来不可能领导利比亚,他没有这个能力。”
但事实证明,那些等着看贾利勒笑话的人,最后只有被人嘲笑。
以退为进的战术
上任后的贾利勒主张恢复前王朝的旗帜,并仍以的黎波里为首都,而且提出了大“智谋”——光靠反对派几杆枪,是推翻不了独裁者卡扎菲,要呼吁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干预。
作为曾经的法属殖民地,利比亚二月风暴来临后,法国依然如对待突尼斯和埃及一样,反应迟缓,并采骑墙主义。
3月4日,萨科齐派出一位名叫伯纳德·亨利·列维的哲学家,秘密取道班加西,与贾利勒进行了会面。
列维是人有争议的哲学家,常作为萨科齐的影子出访,有人送他是“法国第二外交部长”的名号。他竭力推动萨科齐在利比亚问题上快速行动,作为改变之前法国被动形象的一个公关策略。不过,萨科齐还是放心不下,干脆派这位鼓噪介入的哲学家到班加西去看一下。
列维与贾利勒会面后,迅速喜欢上了这个班加西领导人,他把贾利勒指成是“利比亚的马苏德”。马苏德是阿富汗北方联盟的领导,被邀请出访巴黎后就被双方所接受。因此,列维更加坚定了他之前法国必须出头的想法。当晚,他就给萨科齐打电话,问他是否愿意见见利比亚的“马苏德”。
列维告诉萨科齐:“这里有很好的人民。他们持有与我们相同的价值观。假如我们放任卡扎菲继续完成其犯罪逻辑,班加西人将会被杀光,大屠杀的鲜血也会染红道路两旁上空的法国国旗。你是否愿意以邀请他们来访的方式,向屠杀者放出强烈信号?”
萨科齐立即表示,坚决站在班加西一边。随后,法国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宣布承认班加西“全国过渡委员会”。
“全国过渡委员会”甫一成立,便立即有法国来捧场,表示弃卡扎菲而改为承认班加西“全国过渡委员会”为代表利比亚的合法政权,这是成功的第一步。数天后,贾利勒发出请求国际社会设定“禁飞区”,以防止拥有空军力量的卡扎菲军队屠杀反对派。
法国心领神会,联同英国、黎巴嫩等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提案,安理会于3月17日通过了第1973号决议,授权在利比亚设定禁飞区,并称为阻止卡扎菲屠杀示威者可以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美联社评论说,若不是贾利勒向国际社会请求划定“禁飞区”,光靠他所领导的以东部反叛部落武装为基础的反对派军队,即便侥幸不被卡扎菲的正规军和亡命之徒雇佣军灭掉,也绝不可能这么快打败卡扎菲的精锐部队,从而攻入的黎波里。而贾利勒这个干预邀请,也成为了日后法国、美国、英国采取突袭的国际法法律基础之一。
在禁飞区设定之后不久,法国、英国及美国以卡扎菲违反禁令为由于3月19日发动突袭。一时间,“战斧”划天舞,“幻影”闪如电。3月19日之夜,当法国的“阵风”战机和“幻影”战机打出第一炮之后,紧接着美国的巡航导弹和英国战斗机拍马杀到,第一波的冲击,近乎摧毁掉了卡扎菲三分之一的防空体系。截至3月31日凌晨,多国部队对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及其他目标实施了连续10夜和多轮次的空袭,以3月23日为例,多国部队一天之内就执行175次空中任务,其中美军飞机飞行113次,占总数65%。
北约坚持不懈的空中管制和对卡扎菲军事目标和战略设施的持续强有力空中打击,帮助贾利勒领导的反抗武装从一群乌合之众壮大成了一支能娴熟驾驭装甲战车和发射火箭弹的部队。到了8月20日,西部山区的柏柏尔人武装率先冲进了的黎波里,班加西指挥的东部部队也乘势挺进,一举夺下的黎波里。
利比亚的明天
8月23日,乐观主义弥漫在胜利了的反对派领袖当中。贾利勒估计卡扎菲很快就会被活捉,因此提出卡扎菲政府彻底倒台后再把班加西政府移师到首都的黎波里。然而,在卡扎菲控制的其家乡苏尔特、拜尼沃利德及塞卜哈等地,反对派武装遇到了挫折,一时攻不下这几个卡扎菲控制的最后堡垒。
贾利勒改变主意,决定马上移师的黎波里,尽早成立过渡政府。
在攻入的黎波里的过程中,威胁“全国过渡委员会”的不是军事前线遥遥无期的大胜利消息,而是反对派内部的分裂。一个月前,反对派最高军事领导人阿卜杜·法塔赫·尤尼斯死于非命,很快便传出尤尼斯其实是因内部矛盾而遭人暗算的说法,贾利勒作出了快速反应,以解散临时政府重组内阁挽回了危机。
这次快速危机处理,不仅令反对派免于一场残酷的内部争斗,也安抚了受害将领的家人,更稳定了支持这位受害将领的强大部族力量。
贾利勒主张“国家一统,军民兼顾”,他反对国家分裂,在他的“全国过渡委员会”中还专门空出了委员位置留给被卡扎菲实际控制地区的代表。此举也成了防止利比亚陷入军阀和部族武装割据的阿富汗或无政府主义的索马里的“保护墙”。
如今,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利比亚使馆门前都已经升起了代表反对派的旗帜,贾利勒和他的部下也成了的黎波里乃至整个利比亚的新主人,但这并不代表这个刚刚结束了战火纷飞局面的国家从此便一路坦途。
现在,摆在贾利勒面前的一大难题是组阁“临时政府”的人员安排,由阿拉伯主义者、伊斯兰主义者、世俗主义者甚至是社会主义者等组成的各路各派人物中,确定谁可得哪个官位,或许会成为贾利勒处理不了的最大危机。
假如重建不顺利,各派再起争端,“基地”组织趁机渗透,那么利比亚出现伊拉克式动乱也有可能。伊拉克就是没有妥善处理好萨达姆旧党员及老臣,国家管理一时散架,各派武装趁机坐大。
而在最终建立正式政府之前,利比亚还将会经历相当长的“临时政府”状况,一旦利比亚重新陷入内战、如何解除部族和教派武装,如何善后外国志愿军或雇佣军等都将是令贾利勒挠头的问题。在外交上,贾利勒也将面临“恩主”索报的窘境,很多国家都会伸手“瓜分”利益,得不到满足的国家也许会从帮手变成麻烦的制造者。
如今,贾利勒在国际社会中的确炙手可热,但贾利勒之“热”,本质上就是各方逐利之“热”,他是焦点,利比亚明天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