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赵从来不给自己印名片,如果有,也应该换过N个版本了,文案、企宣、电视编导、编辑、编剧、自由撰稿人……
有一本很精准的星座书上说,她生日那天出生的人,注定靠码字挣钱。码字是个单调的活儿,因此赵赵希望自己笔下的人物一定要精彩,于是有了《动什么,别动感情》《青春期》《结婚进行曲》这样的佳作。更为难得的是,一个作品精彩的人,能够让自己过得比主人公们更精彩。
石康因她而成为“北京迷”
赵赵,原名赵云毅。赵赵大学时上的是文科,但不是名牌学校。不是有很多人都有一种共识吗?北京女孩很牛气,但缺乏进取精神,顶多当个文秘,要不就是早早嫁人相夫教子。
赵赵没别的特长与技能,好在摆弄文字的功夫还不错,因此大学毕业后,先后干过秘书、文案、企宣……总之干了挺多事。积攒了点儿钱后,她立马买了一辆“都市贝贝”,没事就满北京城瞎溜,挣的那点儿钱全供车了。可还得糊口啊,于是她开始从最熟悉的杂志上动脑筋,希望能借自己的一技之长赚点儿外快。她给《希望》投稿,把自己写的那些随笔发过去,然后用等待中彩的心情等待编辑回复。结果被告知可以直接采用,甚至不需修改。此后,她东一家西一家地投稿,直到凭借在《南方周末》的专栏影响力,赵赵才声名鹊起。
和许多写作就必须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作家相比,赵赵一直把写作当成一种副业。她不希望自己除了写作,什么也不会干。她曾经算过命,算命先生说她发不了正财,只能发偏财。赵赵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于是期待着在副业的写作中寻找希望。
她的写作不关注国计民生,但却和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只是她采用了一种“大化小,小化了”的轻松、戏谑态度。她甚至想好了,哪一天不写了,改行去发别的偏财,总之,绝不把一生的理想寄托在写作上。她喜欢的生活状态是:每天睡够十个小时,尽可能让生活散漫自由一些。她在一篇文章中深情地描述过她的那张大床一张床快占了整个房间的三分之一,她不但在床上睡觉,还看书、写作,有时甚至吃零食,总之,这张床成了名副其实的“多功能床”。
随着名气不断增大,外界开始传说赵赵写专栏发了大财,这一点从她全国各地四处开花的专栏数量上可以揣测。年纪轻轻的赵赵立刻叫屈:“哪有啊,现在的稿费都那么低,像国外那样的一个作家为一本杂志写专栏就可以衣食无忧的情况,在中国根本不可能存在,况且,我写的都是千字短稿,产量又低,我还要供车供楼,压力大着呢!”
这倒是实在话。赵赵以前住在北京的西边,离首钢很近。但离小资们常出没的夜生活丰富的三里屯、燕莎等地,就有几十公里了。为了丰富生活,她发誓要在寸土寸金的CBD附近买一套房子。有段时间,她兴冲冲地去看了几个高档楼盘,越看越兴奋,个个爱得不得了,甚至幻想着自己住进去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其中有一个楼盘实在太中意了,于是她准备痛下决心,买那个楼盘。准备去交预付款的那天,她开着车走在北京的三环上,看着天边的太阳渐渐坠去,突然又想到了人生的夕阳,她不无心悸地想:因为买房子,在银行贷上几十万并且三十年还清的话,难道在人生的夕阳坠下时,自己还要为供楼疲于奔命吗?这么一想,她出了一身冷汗。自然,她放弃了买高档楼盘的计划,买了一套偏远一些的房子。
新房装修好后,赵赵请朋友去家里庆祝。他们在赵赵家里玩麻将,把赵赵的钱赢了去,喝完酒的赵赵给他们倒水时,摔了一个跟头,哭了起来“你们吃我的,喝我的,玩我的,还赢我的钱”大家都喜欢跟赵赵在一起,石康写赵赵的文章就有四篇,并说,因为北京有赵赵这样的女孩而使他成为“北京迷”,有赵赵的地方总是笑语欢声。赵赵曰,自己的乐观来源于,“我把生命看得很重,把生活看得很轻”。
一篇书评“牵扯”出来的婚姻
早在高中时,赵赵就看过唐大年做编剧的《北京,你早》。两人在酒吧里的聚会上第一次见面时,赵赵正在某杂志社做编辑,她对这位国内第六代导演没什么特殊感觉。而唐大年听到朋友介绍“赵赵”的大名后,跟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不是给我打过电话?”
众人惊诧,赵赵听来可是笑得要死,也颇为得意。在此之前,赵赵曾在《南方周末》上写了一篇关于石康的《晃晃悠悠》的书评,那时这本书还在无人喝彩阶段,结果引起较大的反响,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她认识石康,请她帮着采访石康。可赵赵真是不认识石康,为了找他的联系方式找了好多人,最后找到《北京青年报》的大仙。“你有石康的电话吗?”“没有,但是我一朋友认识石康,叫唐大年。”于是,大仙把唐大年的电话给了赵赵,赵赵立即给唐大年打去电话。一接通,赵赵就毫不客气地直奔主题,“我叫赵赵,我要石康的电话,我想采访他。”唐大年一听话筒里传出嘹亮悦耳的女中音,以为是美女,自然立刻热情高涨地告诉了她。得到石康电话的赵赵连句谢也没说,就挂了电话,唐大年当时的郁闷劲儿可想而知。
半年后,又一家媒体约赵赵采访石康,可她把石康的电话给弄丢了,结果翻出了唐大年的电话,再次拨通他的电话,“我叫赵赵,我把石康的电话弄丢了,你再给我一遍。”还是那么横,这回可是把唐大年给气坏了,只道是一个名字重叠的女作者,言语有些冷淡。
两周后,赵赵和唐大年在朋友的酒吧又见面了。两人刚好坐在一起,盯着貌美的赵赵,唐大年问:“我能给你发E-mail吗?”赵赵觉得挺逗,也没多想,说,“发呗,反正我还欠你一个人情。”
第二天,赵赵就收到唐大年发来的一封语言炽热的求爱信,写得还真不错,把那种暗恋的紧张和不安表露得淋漓尽致,让赵赵觉得这个人不虚伪。赵赵说,自己不缺乏被爱,但缺乏被理解。加上谁一追她,她就有点受宠若惊,于是赶紧跟唐大年“搭”上了。但是,真正打动赵赵的是唐大年的满腹才华,《十七岁的单车》《北京杂种》《绿茶》等知名电影的剧本皆出自他之手。
经历过多次恋爱,赵赵知道,再相爱的两个人,也总有意见相左的时候,但她和唐大年思想上惊人的一致是赵赵没有想到的。回忆起和以前的男友在一起时,很多时候,赵赵都是在扮演一个“女朋友”的角色,不是真实的自己,多少有些端着,迎合对方。但是和唐大年在一起,彼此可以随意表现自己,没有所谓的“禁区”,做出再丑怪的动作,说出再阴暗的话,也都能彼此理解。这种心灵上的契合,让赵赵如获至宝。
相处两年多,两人终于完成了结婚大事。这是赵赵先提出来的,在她看来,如果两人认识三年还不结婚的话,就没什么好结的了。于是,两家亲人吃了顿饭,也没举行任何仪式。赵赵说,那最劳民伤财,而且新娘结婚那天是最难看的,浓妆艳抹,像假人一样;还要大家掏钱,让大家戏弄,彼此都痛苦,何必呢!
多才多艺的赵赵靠写剧本致富
除写文章外,赵赵先后给酒井美子、甄真等歌手写过歌词,偶尔也作曲,其中为陈明写的《我在飞》曾获中国年度十大金曲。多才多艺还 表现在她的一些表演天赋上,比如能唱卡拉OK里半数以上的歌曲、模仿宋丹丹的种种神态、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说话。但这些都被赵赵归结为业余之外的业余爱好,谈不上赚钱。无论养车,还是供房,真正让赵赵脱贫的还是靠写剧本。在她看来,这是与文字打交道中最能让人富裕的活儿。
有一年,刘震云和王朔提议赵赵写个剧本,就是后来火得一塌糊涂的《动什么别动感情》。在刘、王二人的一通狂侃下,赵赵才粗粗知道了什么是剧本,什么是剧本的灵魂。虽然自己没写过,但见报酬高,于是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写到一半,王朔给她支招,说剧中得加进一个“搅屎棍儿”,没事的时候他一来,东挑西挑,事儿就起来了。赵赵就想身边谁像“搅屎棍儿”。想来想去,也就石康像。王朔说:“就照着石康的原型写,就写一个说话没谱的疯子型网络写手。”就这样,“小李美刀”这个人物诞生了。
后来,赵赵假装不好意思地问王朔“你们当时让我写剧本,是不是看中我的写作才华?”她等着夸奖,最好对方的回答是“你果然有才,不仅文章写得好,连剧本也写得好”!不料,王朔回答道:“之所以看中你,是因为欣赏你的吊儿郎当、放荡不羁。”一句话硬是让赵赵愣了半天。
赵赵的放荡不羁在圈内小有名气,写作生活自由惯了,所以她不管到哪里,用她的话说是“如果可以坐着,宁愿不站着;如果可以躺着,宁愿不坐着”。如果和一帮熟悉的朋友在一块儿,更是不需讲究什么清规礼仪了,她必定第一个抢占温柔舒适的大沙发,然后歪卧在上面。
前不久,赵赵和张驰、石康、狗子等人在北京组成了一个令外人感到神秘且好奇的“写作者小团体”。那些日子,不上班的赵赵和同样不上班的几个作家同志们,天天聚在一起,像过集体生活一样。有时,赵赵会呼朋引伴,将他们聚到家里搓麻将,表面上都是些玩乐事,但很多在民间、杂志上流行的话题,都是这样在茶余饭后聊出来的,成为了赵赵汲取剧本素材的捷径。
不过偶尔也会聊到别的。有一次,石康主动找赵赵的茬儿,揭发她情人多。因为有一次,他看到赵赵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里周旋在几个新旧情人之间,他颇为羡慕。赵赵对此表示不屑,“我只是觉得,不能俩人一分手就形同陌路,那样很不利于团结向上。”
眼下,用赵赵的话说,有不大不小的名气,有不大不小的年龄,有不多不少的收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只有一事未了,她很喜欢小孩,甚至为想要个后代把烟酒都戒了。万事俱备,只有一虑,“因为我家大年长得实在抱歉,万一将来我生下的是女孩就完蛋了。哈哈。”
责编 紫君
有一本很精准的星座书上说,她生日那天出生的人,注定靠码字挣钱。码字是个单调的活儿,因此赵赵希望自己笔下的人物一定要精彩,于是有了《动什么,别动感情》《青春期》《结婚进行曲》这样的佳作。更为难得的是,一个作品精彩的人,能够让自己过得比主人公们更精彩。
石康因她而成为“北京迷”
赵赵,原名赵云毅。赵赵大学时上的是文科,但不是名牌学校。不是有很多人都有一种共识吗?北京女孩很牛气,但缺乏进取精神,顶多当个文秘,要不就是早早嫁人相夫教子。
赵赵没别的特长与技能,好在摆弄文字的功夫还不错,因此大学毕业后,先后干过秘书、文案、企宣……总之干了挺多事。积攒了点儿钱后,她立马买了一辆“都市贝贝”,没事就满北京城瞎溜,挣的那点儿钱全供车了。可还得糊口啊,于是她开始从最熟悉的杂志上动脑筋,希望能借自己的一技之长赚点儿外快。她给《希望》投稿,把自己写的那些随笔发过去,然后用等待中彩的心情等待编辑回复。结果被告知可以直接采用,甚至不需修改。此后,她东一家西一家地投稿,直到凭借在《南方周末》的专栏影响力,赵赵才声名鹊起。
和许多写作就必须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作家相比,赵赵一直把写作当成一种副业。她不希望自己除了写作,什么也不会干。她曾经算过命,算命先生说她发不了正财,只能发偏财。赵赵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于是期待着在副业的写作中寻找希望。
她的写作不关注国计民生,但却和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只是她采用了一种“大化小,小化了”的轻松、戏谑态度。她甚至想好了,哪一天不写了,改行去发别的偏财,总之,绝不把一生的理想寄托在写作上。她喜欢的生活状态是:每天睡够十个小时,尽可能让生活散漫自由一些。她在一篇文章中深情地描述过她的那张大床一张床快占了整个房间的三分之一,她不但在床上睡觉,还看书、写作,有时甚至吃零食,总之,这张床成了名副其实的“多功能床”。
随着名气不断增大,外界开始传说赵赵写专栏发了大财,这一点从她全国各地四处开花的专栏数量上可以揣测。年纪轻轻的赵赵立刻叫屈:“哪有啊,现在的稿费都那么低,像国外那样的一个作家为一本杂志写专栏就可以衣食无忧的情况,在中国根本不可能存在,况且,我写的都是千字短稿,产量又低,我还要供车供楼,压力大着呢!”
这倒是实在话。赵赵以前住在北京的西边,离首钢很近。但离小资们常出没的夜生活丰富的三里屯、燕莎等地,就有几十公里了。为了丰富生活,她发誓要在寸土寸金的CBD附近买一套房子。有段时间,她兴冲冲地去看了几个高档楼盘,越看越兴奋,个个爱得不得了,甚至幻想着自己住进去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其中有一个楼盘实在太中意了,于是她准备痛下决心,买那个楼盘。准备去交预付款的那天,她开着车走在北京的三环上,看着天边的太阳渐渐坠去,突然又想到了人生的夕阳,她不无心悸地想:因为买房子,在银行贷上几十万并且三十年还清的话,难道在人生的夕阳坠下时,自己还要为供楼疲于奔命吗?这么一想,她出了一身冷汗。自然,她放弃了买高档楼盘的计划,买了一套偏远一些的房子。
新房装修好后,赵赵请朋友去家里庆祝。他们在赵赵家里玩麻将,把赵赵的钱赢了去,喝完酒的赵赵给他们倒水时,摔了一个跟头,哭了起来“你们吃我的,喝我的,玩我的,还赢我的钱”大家都喜欢跟赵赵在一起,石康写赵赵的文章就有四篇,并说,因为北京有赵赵这样的女孩而使他成为“北京迷”,有赵赵的地方总是笑语欢声。赵赵曰,自己的乐观来源于,“我把生命看得很重,把生活看得很轻”。
一篇书评“牵扯”出来的婚姻
早在高中时,赵赵就看过唐大年做编剧的《北京,你早》。两人在酒吧里的聚会上第一次见面时,赵赵正在某杂志社做编辑,她对这位国内第六代导演没什么特殊感觉。而唐大年听到朋友介绍“赵赵”的大名后,跟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不是给我打过电话?”
众人惊诧,赵赵听来可是笑得要死,也颇为得意。在此之前,赵赵曾在《南方周末》上写了一篇关于石康的《晃晃悠悠》的书评,那时这本书还在无人喝彩阶段,结果引起较大的反响,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她认识石康,请她帮着采访石康。可赵赵真是不认识石康,为了找他的联系方式找了好多人,最后找到《北京青年报》的大仙。“你有石康的电话吗?”“没有,但是我一朋友认识石康,叫唐大年。”于是,大仙把唐大年的电话给了赵赵,赵赵立即给唐大年打去电话。一接通,赵赵就毫不客气地直奔主题,“我叫赵赵,我要石康的电话,我想采访他。”唐大年一听话筒里传出嘹亮悦耳的女中音,以为是美女,自然立刻热情高涨地告诉了她。得到石康电话的赵赵连句谢也没说,就挂了电话,唐大年当时的郁闷劲儿可想而知。
半年后,又一家媒体约赵赵采访石康,可她把石康的电话给弄丢了,结果翻出了唐大年的电话,再次拨通他的电话,“我叫赵赵,我把石康的电话弄丢了,你再给我一遍。”还是那么横,这回可是把唐大年给气坏了,只道是一个名字重叠的女作者,言语有些冷淡。
两周后,赵赵和唐大年在朋友的酒吧又见面了。两人刚好坐在一起,盯着貌美的赵赵,唐大年问:“我能给你发E-mail吗?”赵赵觉得挺逗,也没多想,说,“发呗,反正我还欠你一个人情。”
第二天,赵赵就收到唐大年发来的一封语言炽热的求爱信,写得还真不错,把那种暗恋的紧张和不安表露得淋漓尽致,让赵赵觉得这个人不虚伪。赵赵说,自己不缺乏被爱,但缺乏被理解。加上谁一追她,她就有点受宠若惊,于是赶紧跟唐大年“搭”上了。但是,真正打动赵赵的是唐大年的满腹才华,《十七岁的单车》《北京杂种》《绿茶》等知名电影的剧本皆出自他之手。
经历过多次恋爱,赵赵知道,再相爱的两个人,也总有意见相左的时候,但她和唐大年思想上惊人的一致是赵赵没有想到的。回忆起和以前的男友在一起时,很多时候,赵赵都是在扮演一个“女朋友”的角色,不是真实的自己,多少有些端着,迎合对方。但是和唐大年在一起,彼此可以随意表现自己,没有所谓的“禁区”,做出再丑怪的动作,说出再阴暗的话,也都能彼此理解。这种心灵上的契合,让赵赵如获至宝。
相处两年多,两人终于完成了结婚大事。这是赵赵先提出来的,在她看来,如果两人认识三年还不结婚的话,就没什么好结的了。于是,两家亲人吃了顿饭,也没举行任何仪式。赵赵说,那最劳民伤财,而且新娘结婚那天是最难看的,浓妆艳抹,像假人一样;还要大家掏钱,让大家戏弄,彼此都痛苦,何必呢!
多才多艺的赵赵靠写剧本致富
除写文章外,赵赵先后给酒井美子、甄真等歌手写过歌词,偶尔也作曲,其中为陈明写的《我在飞》曾获中国年度十大金曲。多才多艺还 表现在她的一些表演天赋上,比如能唱卡拉OK里半数以上的歌曲、模仿宋丹丹的种种神态、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说话。但这些都被赵赵归结为业余之外的业余爱好,谈不上赚钱。无论养车,还是供房,真正让赵赵脱贫的还是靠写剧本。在她看来,这是与文字打交道中最能让人富裕的活儿。
有一年,刘震云和王朔提议赵赵写个剧本,就是后来火得一塌糊涂的《动什么别动感情》。在刘、王二人的一通狂侃下,赵赵才粗粗知道了什么是剧本,什么是剧本的灵魂。虽然自己没写过,但见报酬高,于是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写到一半,王朔给她支招,说剧中得加进一个“搅屎棍儿”,没事的时候他一来,东挑西挑,事儿就起来了。赵赵就想身边谁像“搅屎棍儿”。想来想去,也就石康像。王朔说:“就照着石康的原型写,就写一个说话没谱的疯子型网络写手。”就这样,“小李美刀”这个人物诞生了。
后来,赵赵假装不好意思地问王朔“你们当时让我写剧本,是不是看中我的写作才华?”她等着夸奖,最好对方的回答是“你果然有才,不仅文章写得好,连剧本也写得好”!不料,王朔回答道:“之所以看中你,是因为欣赏你的吊儿郎当、放荡不羁。”一句话硬是让赵赵愣了半天。
赵赵的放荡不羁在圈内小有名气,写作生活自由惯了,所以她不管到哪里,用她的话说是“如果可以坐着,宁愿不站着;如果可以躺着,宁愿不坐着”。如果和一帮熟悉的朋友在一块儿,更是不需讲究什么清规礼仪了,她必定第一个抢占温柔舒适的大沙发,然后歪卧在上面。
前不久,赵赵和张驰、石康、狗子等人在北京组成了一个令外人感到神秘且好奇的“写作者小团体”。那些日子,不上班的赵赵和同样不上班的几个作家同志们,天天聚在一起,像过集体生活一样。有时,赵赵会呼朋引伴,将他们聚到家里搓麻将,表面上都是些玩乐事,但很多在民间、杂志上流行的话题,都是这样在茶余饭后聊出来的,成为了赵赵汲取剧本素材的捷径。
不过偶尔也会聊到别的。有一次,石康主动找赵赵的茬儿,揭发她情人多。因为有一次,他看到赵赵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里周旋在几个新旧情人之间,他颇为羡慕。赵赵对此表示不屑,“我只是觉得,不能俩人一分手就形同陌路,那样很不利于团结向上。”
眼下,用赵赵的话说,有不大不小的名气,有不大不小的年龄,有不多不少的收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只有一事未了,她很喜欢小孩,甚至为想要个后代把烟酒都戒了。万事俱备,只有一虑,“因为我家大年长得实在抱歉,万一将来我生下的是女孩就完蛋了。哈哈。”
责编 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