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县域政治生态的恢复力进行测度与评估是研究政治生态的一个新的视角与维度。依据政治生态恢复力测度相关理论对浙江省某市K区政治生态系统中政治、社会、经济和生态四个子系统的脆弱性和应对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其恢复力指标、应对能力指标和脆弱性指标具体表现不同,其影响因素、影响性质和影响程度各异。应从组织机构、内部治理、基层服务、行业规范对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建构。在评估体系建构中坚持总体性把握和差异性区分的基础上,加强主观与客观的双重测度。
关键词: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
县域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优化政治生态的主要领域与重要组成部分。县域政治生态发展与恢复状况如何,以及怎样进行有效评估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关键维度。从政治生态学视角分析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测度与评估,必须随着党的大政方针及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调整。县域政治生态的恢复力是一种有机的、動态的、不断自我调整与纠错的能力;是生态演进不断变化的产物;同时是在各种力量相互作用与影响下所产生的。在对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测度理解的基础上,构建具体的、针对性的评估指标,不仅有助于遏制政治生态的不协调状况,也有助于消解组织权力官僚化等一些病理性特征。
在当前中国社会政治生态场域中,县域这一层级起着十分特殊的作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政治稳定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以浙江某市K区为主要研究区域,选取该区的政治生态范畴,对该区政治生态发展及自我修复进行测度与评估,尝试相应的分析与说明。
(一)K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K区位于浙江东部与杭州毗邻,全区下辖12个镇、4个街道、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2个省级开发区。K区曾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连续多次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称号。纵观K区发展历史,先后经历了从洁净乡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从追求经济GDP到民生共享发展,K区的政治生态发展逐渐步入和谐有序发展道路,在党风、政风、作风等方面得到进一步优化与提升。
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两方面。一是K区政务公众信息网。网站主要包括以下模块:走进K区(今日K区、K区历史、自然地理、统计信息、K区风采、特色K区)、政府资讯(公告公示、热点专题、视频信息、时政信息、领导讲话)、信息公开(重要文件、最新文件、镇街信息、部门信息、领导讲话等)、网上办事(通知公告、办件公示)、网络问政(公开电话、政府热线、纪检监察信访举报、机关效能投诉等)、公共服务(教育培训、交通旅游、就医保健、求职执业等)、商贸游购(商贸投资、企业服务、旅游购物)、轻纺市场(网上轻纺城、钱清原料市场、K区轻纺市场、轻纺城会展中心)。二是《K区统计年鉴》《K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研究报告》《K区发展蓝皮书》,以及其他相关文件、论文、研究报告等。
(二)K区政治生态建设与恢复力测度运用
何谓政治生态建设?政治生态的建设是否按计划实施?实施的结果如何?是否被群众所正确地理解和接受?各级党委、地方政府的态度和回应如何?政府权力清单的透明度如何?群众的民主参与度如何?政策执行带来的相关利益是否被合理地分配?政策执行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政策实施之后总体性反应如何?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对当地的政治生态恢复力的测度给予回答。评估与指标的功能和作用发挥有关,指标是定量或定性的变量,可使用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来测量生态绩效,反映出与某些相关规则干预所产生的变化,同时是基于不同的数据来源而建构的值;而评估是对各指标的价值判断,运用生态评估有益于政治生态的建设与净化。
对K区政治生态恢复力的测度是在对其政治生态恢复与发展样态基础上进行的。由于K区政治生态系统是由其基层权力运行的规范性、政治生活的民主性与干部工作作风的严肃性紧密联系构成的复杂多变的系统,该系统不仅受区域内外因素影响,自身的组织性、非线性和多稳态等因素也会对该区政治生态产生影响。因此,K区政治生态系统是否具有恢复能力,要点在于该区的政治生态系统的自我纠错、修复和应变能力。应当说,“恢复力决定了一个系统经受也许会超过控制的意外干扰和惊奇的脆弱性。当超过了控制,系统或重新自组织,或滑向另一个稳态。”[1]
恢复力理论起源于生态学,主要描述生态系统应对外部环境干扰的能力。“恢复力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并非只存在于一个稳定状态,而是呈现出多稳态结构。”[2]对于县域政治生态来说,基层政府的施政行为及效果是影响生态系统发展与稳定的第一关键要素;其次是所处的整体社会环境、经济和文化等要素,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县域政治生态发展。K区由于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耦合、政治生活的相对敏感,可以成为恢复力研究的重点区域。当前K区政治生态系统是否具有充溢的恢复力?其恢复力受哪些因子的影响?影响的性质以及速率如何?通过恢复力测度,大致可以判断其维持当前稳定性的能力与水平。
(一)测度框架和具体指标(见表1)
1.测度指标分类。K区政治生态发展状态如何?存在哪些亟须克服的生态阻隔,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如何?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科学有效的恢复力测度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测评。笔者尝试对K区政治生态发展恢复力进行测度与评估,根据K区政治生态发展的整体性状况,把其划分为社会系统(社会治理维度)、政治系统(政府治理维度)、经济系统(群众收入增长维度)、生态系统(政治生态规范维度)四大维度,针对其管辖的4个街道、12个镇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政治生态治理状况进行测评。 2.测度指标设置。测度指标主要从三个方面设置。一是恢复力指标设置。政治生态的恢复力是一种政治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恢复力有两种设置指标的层面。首先,强化政治生态系统的防御能力,避免造成破坏;其次,保持并延伸政治生态系统的适应界限,以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一个复杂的政治生态系统不仅存在需要适应的问题,也存在若干种适应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同样有助于优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应对能力指标设置。应对能力指标的设置是根据县域政府调节、适应、解决问题,以及面对挑战的能力或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所产生的。三是脆弱性指标设置。脆弱性指标主要根据县域政府在行政决策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和弊端设置的,目的在于为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行政决策提供直观依据。
K区政治生态系统恢复力指标实质是一个具有确定性的评价指标与不确定性的评价因素相结合的分析过程。事实上,恢复力指标、应对能力指标和脆弱性指标三者之间互为影响,应对能力指标和恢复力指标共同作用有助于改善脆弱性指标。由此可知,三大指标共同构成了K区政治生态建设当前所需要的测度性质。
(二)K区政治生态影响机理及状况分析
K区政治生态系统恢复力可通过政治、社会、经济、生态四个子系统的脆弱性和应对能力进行测度。其中恢复力是脆弱性和应对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不断变化的K区政治生态系统来说,应对能力的增强是提高系统恢复力的关键。K区政治生态系统脆弱性因素主要由政治、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的要素和其他不确定因子互动带来的相关变化构成;应对能力主要由各子系统的投入与存储构成,影响性质有正负向之分。只有在一个具有恢复力的系统内,才能保持系统稳定性,并促进系统向更良好有序的方向发展。据此,构建一个政治生态系统恢复力影响机理框架对政治生态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1.影响因素。对于K区政治生态系统恢复力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分为制度因素、经济因素、潜在因素及社会因素。一是制度因素。制度因素主要包括制度效能因素(人们对制度是否有效的能力及其信念的一种主观感知和判断)、县域政府官员的领导力因素(县域政府管理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和处事效率)、公众参与因素(公众参与有利于形成紧密的关系网络,培育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强政治生态的应对能力),以及权利共享因素(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县域中的企业特征因素(县域中企业的规模和性质的影响)、当地经济活动多样性因素(当地一些与经济相关活動的多样性)、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三是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政治文化认同因素(人们对政治文化的认同)、价值观念因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以及情感因素(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四是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资本因素(人们从县域的社会网络中可以动员和利用的社会资源,包括人们之间的信任、认同和支持等)、地域依恋因素(人与县域地方之间建立起的情感联系)、基层网络因素(县域之间的人际关系网络),以及社会事件记忆因素(人们对社会事件发生的经历经验)。
2.影响性质。K区政治生态恢复力框架中,以正向影响(+)为主,影响性质主要包括有序性、发展性、活跃性和健康性等;负向影响(-)主要表现在各系统的脆弱性指标、生态阻隔、权力异化、贪污腐败、不作为等因素,以及对政治生态恢复力支撑的负影响,其影响性质主要从时效性、间断性、可改良性等方面体现。正负指标都对影响性质产生直接或间接关联。恢复力是脆弱性指标与应对能力指标互补的表现,依靠不断增强的政府生态恢复能力,可知产生正向影响力的指标是居于多数位置。但应该看到各系统的脆弱性指标所表现出的一些实际性问题,对群众的政治生活有着较为强烈的冲击,造成了脆弱性指标的负面效应,导致政治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滞碍。
3.影响程度。K区政治生态恢复力测度影响程度主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看。积极方面主要表现为县域政治生态中的政治参与民主化程度提升、县域政府领导的执政能力提升、地方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提升、县域的政治监督能力提升等;消极方面主要是由脆弱性指标所带来的,包括忽视党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县域的政治生态净化功能遭到质疑、政府的办事效率亟待加强、县域政府的监督机制如何完善等。上述影响程度如何都可以通过测度指标来判断。与此同时,K区政治生态中各系统的应对能力对恢复力认知的影响最强,恢复力认知测度的各项内容显示了其中各系统治理弹性的重要作用,这表明对脆弱性指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忽视。尽管应对能力指标对政治生态系统总恢复力起着关键性作用,但需要发挥各正向指标的间接作用,可以说积极和消极程度共同构成了对K区政治生态恢复力的影响程度。
对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主要借助于“第三方评估”的理论支持。“第三方评估”得益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斯塔弗尔比姆、巴顿等人的理论贡献。这种评估机构由于不隶属于任何行政部门领导与管制,与所评估对象与机构也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与技能,体现出较强的客观性、公正性、专业性与权威性。金斯伯格认为:“评估作为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案主服务和以更系统、更科学可靠的方式提供公共问责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P97)海伦·英格拉姆和迪恩·曼指出:“政策失败现象并不像我们所相信的那些对于政策和政治同时代的批评家们那样简单而肯定。同样的条件可能被不同的评估者解释得非常不同,而且没有一个权威的方法来断定谁是正确的。”[4](P293)对县域政治生态系统来说,由于系统内部构成的因子复杂多变,根据这种状况建立一个指标评估体系,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客观性、务实性和有效性,能够科学有效地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建构与测度。 (一)对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的总体把握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国家非常关注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问题。例如,“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及结果法》,标志着美国政府绩效评价已进入到法制化阶段和相对成熟期。”[5](P207)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实质上是对地區政治生态样态的一种绩效评估。县域政治生态主要涉及县处级及各局办、街道(乡镇)和村级三个主要层面,三者共同促进和相互作用。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和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发展,以及清廉浙江建设的大力推进,县域政府党委也逐渐意识到优化地方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性,采取了多项举措深入推进地方政治生态进一步恢复和优化发展。评价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自我恢复和纠错的状况如何,通过系统评估是比较可行的一种办法。首先,要确定评估的指标框架(以民生问题为导向和重点);其次,要确定指标选取标准(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确定稳定性和流动性为选取标准);再次,要确定潜在的指标库(以县域政治生态指标分类框架为指导),并通过广泛的资料收集,综合确定指标体系初选指标库,通过上述步骤实现对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的总体把握。
(二)对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价的差异性区分
爱德华·萨茨曼较早概括出政策评价标准,把政策评估的标准分为工作量、绩效、绩效的充分性、效率以及执行过程[6](P61)。他对政策评价的观点能够为县域政治生态建设评估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支持。县域政治生态建设评估指标根据地域的不同、组织结构的不同、政府执行力的不同,以及岗位差异的不同具有各异的评价体系,对其评价进行差异性区分很有必要。
1.区域差异评价。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发展的差异越来越大,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政策和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也具有很大差异性,这对县域层面的政治生态建设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及欠发达地区的县域政治生态发展状况必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对这三类地区的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价的体系不能一刀切。由于各地区县域政府的“三公经费”所占比例的差异,出现的诸如职务犯罪、贫富沟壑等问题各不相同,在不同程度上腐蚀我国县域的政治生态系统。由此可知,根据区域的政治生态发展水平差异,也要对评估指标进行差异性区分。
2.组织机构差异评价。不同的组织机构,对同一事物进行评价由于选择的评价指标、要素、因子不同,也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不同。评价机构一般分为政府专门评估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和社会一般大众,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方评估机构。2014年国务院首次引进第三方评估来检查政策落实情况。对于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尽量由一些独立的研究机构、专业评估机构、中介组织、舆论界、社会非营利组织和公众承担,减少当地官方组织直接参与,否则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与权威。
3.领导岗位差异评价。传统的绩效评估是以政府为主体,是“体制内评价”,所以更凸显不同县域政府不同领导的岗位差异评价。由于县域政府领导的职责各异,上至县长、副县长,下至县政府办、发展研究中心、法制办、农业综合开发办等部门的主要领导,都有着具体的差异评价。各县域政府及各部门的自评、互评及上下级评估,这种政府领导岗位的差异性、承担的职责不同也带来县域政治生态建设评估的差异性。根据不同领导岗位职能的不同,县域政治生态的评价方式也要做到针对性。如果是县域政府当中全局性的领导,则需要进行总体评价;如果是在全局当中的局部性的领导,所要进行的是具体评价;如果是县域基层当中的执行性领导,所要针对的是对具体行为进行评价。
(三)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县域政治生态是中国整个政治生态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事关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及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7]在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中,根据地域板块的不同,主要分为区县板块、乡镇(街道)板块、村级(社区)板块。整个县域政治生态大致由组织机构、内部治理、基层服务和行为规范四个子系统构成,对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根据这四个方面进行建构。笔者将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分为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46个具体指标评估要素。总分值设置为 100 分,4个一级指标各自设定为 25 分,其中具体每一项指标占 5分,在对每一指标进行量化计分时,可以结合县域政治生态不同阶段的目标来进一步细化。如行政监督渠道的流通程度,可以从行政监督的覆盖领域及流通区间等方面来把握,最终据此打分。并根据分值判定五个等级,总分 60 分以下,表明政治生态恢复力较差,恶化程度较高;总分 60 分至 80 分,表明政治生态恢复力一般;总分 80 分至 90 分,表明政治生态恢复力较为良好;总分90分以上,则表明被评估的县域内政治生态恢复力较为优秀(见表2)。
1.组织机构子系统。组织机构是指组织发展完善到一定程度在其内部形成了结构严密、相对独立、彼此间传递或能量转换、物质转换和信息转换的系统。在组织机构的一级指标之下可分为4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办事机构及分支(代表)机构。对组织机构恢复力测评可设立13项具体指标,主要有权力机构的评估要素(是否按制度规定按时换届,是否制定民主选举制度、县域代表大会制度等文件等);执行机构的评估要素(县域检察机关问责的效率、行政监督渠道的流通程度、县域中“八项规定”的执行程度等);办事机构(设立县级办事处,并制定具体工作制度);分支(代表)机构主要包括:按照县域发展需要合理设置分支机构及制定完善的分支(代表)机构管理办法或制度。
2.内部治理子系统。内部治理主要指在县域层面中的政治生态内部治理。内部治理的一级指标之下可分为4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党组织治理、岗位管理治理、干部培训考核及县域领导班子建设。对内部治理恢复力测评可设立9项具体评估要素,包括党组织治理(党组织设立具体条件和情况);岗位管理治理(县域工作人员管理、任用、考核、培训制度的具体情况,以及专职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县域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干部培训考核(建立科学有效的奖惩制度,人员任用是否公平公正公开,以及是否定期参加社会组织管理知识和业务培训);县域领导班子建设(是否按制度规定的程序选举产生、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领导比例是否有所提高、县域领导班子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程度和县域领导班子对“四个自信”的认知程度)。 3.基层服务子系统。基层服务主要针对服务县域民众、服务政府、服务社会和维护社会权益四方面的具体指标内容进行评定。服务县域民众、服务政府和服务社会之间相辅相成,不能互相替代,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更好地起到服务基层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可设14个具体指标,分别是服务县域民众(是否创办县域的政府基层网站、是否组织民众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是否举办各类专业及人才的培训班等);服务政府(是否组织党员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研讨会、是否协助政府开展数据统计分析、是否协助政府开展决策立法咨询和政策制定活动等);服务社会(政府是否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倡导县域民众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及是否在县域内积极开展慈善、救助、环保等公益活动);维护社会权益(向党委、政府部门反映涉及群众利益事项的程度及领导干部是否作出县域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4.行为规范子系统。行为规范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遵循的规则和准则。针对县域政治生态中的行为规范评价,在其一级指标之下可设4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政府信息公开、诚信执业、贪污违法乱纪情况和配合有关部门工作情况。具体指标包括政府信息公开(权力清单公开的透明程度);诚信执业(在网页上新闻媒体的公开程度、是否建立“黑名单”制度);贪污违法乱纪情况(县域的具体腐败状况、县域的违纪事件处理情况、群众对反腐倡廉的满意程度、基层干部的清廉作风和工作效率情况等);配合有关部门工作情况(县级领导是否积极参加登记管理机关的研讨活动及县级领导是否积极配合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工作)。
根据上述表格相关数据,通过具体的评估指标计算出县域政治生态的恢复力发展水平,进而得出K区政治生态恢复力状况总体处于一个大致良好的分值。其总体发展趋势是處于不断优化提升的状态,与时俱进的能力较强,尤其是组织机构恢复力及基层服务恢复力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其内部治理恢复力与行为规范恢复力等方面亟待进一步提升。
“县域治理的基本特性与政治生态之间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清晰地表明,实现县域善治必须注重政治生态建设,通过政治生态建设为县域治理提供要素支持。既然把政治生态建设作为县域治理的重要支撑,就应该同步考虑如何科学合理评估政治生态建设成效的问题。”[8]政治生态的建设成效依赖于评估指标的双重测度,其评估指标体系包含两种测试维度:即主观测度与客观测度。
主观测度包括公民主体测度、公民参与测度及公民期望测度。一是公民主体测度。这里运用的公民是个泛概念,属于一般性的描述。县域评估指标体系中公民主要包括县域政治生态内部多元化的主体测试,如县级政府官员主体测试、县级基层领导主体测试、县级各部门组织成员的主体测试、县域基层公民的主体测试、上下级之间及县域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的互相测试,以及第三方主体测试等。二是公民参与测度。从政治生态的视野看,公民参与一定意义上是推进政治生态评估指标体系所必需的民主生态内涵,当公民对评估指标都有较高认知和了解度并积极投入其中,就形成了公民参与测度。在公民参与过程中,会对县域政治生态评估表现出参与热情。同时,公民参与的行为受到政治生态系统良序发展的鼓励,并且扩大公民的评估参与是主观测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公民期望测度。“市政府工作,不仅需要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还要在这个管理过程中不断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9](P172)由此可知,公民对于基层政府管理的期望值高低主要决定于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公民期望测度在县域政治生态评估指标建构方面是重要的内驱力,公民对县域政治生态的感受、要求、认同及期望构成了评估的主要部分。公民期望测度主要包括公民的主观满意度和主观信任度:主观满意度包括对评估指标的总体满意程度及与期望值相比较的满意程度;主观信任度包括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公民对政治生态建设评估工作的配合程度及公民对评估指标持续性改善的信息。
客观测度主要是指第三方测度及评估指标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性特质。第三方测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一些以政府绩效评估为使命的专业评估机构,这种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而得名的评估主体,在组织机构上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不直接接受政府的领导。在人员构成上,其工作人员也不是公务员,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10]。县域政治生态评估指标要不断以生态系统中的政治性、原则性、和谐性、修复能力和纠错能力等客观性特质为测度,不断提升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评估指标的主观、客观双重测度是将政治生态的评估活动作为一个多维度、综合内涵的集合体;包含测试的投入、测试的过程、测试的结果及测试的能力等方面;是在主观测度与客观测度、数量与质量、硬性规范与软性机制有机统一的基础上,获得政治生态评估指标最有效率的过程。
县域这个特殊的生态场,属于城镇和农村的结合体,是一个有浓烈“半熟人社会”气息的地方,传统性与现代性并存、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主导性的思想、文化、价值观与差异性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并存。制度、权力和价值目标等因素对县域政治生态未来发展会产生明显影响。其中制度因素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强制性的规范,是一种执行力坚决且体制健全的制度,对县域政治生态的净化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当前或未来中国社会或许缺少的可能不是制度,而是对制度精细化的认知与强有力的执行、对加强制度的完善性,以及在县域层面的执行力。同时在政治生态运行中,要高度重视权力的作用与影响。对于县域层面来说,县域政府权力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对政治生态能否健康有序运行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由于政府不断加强权力监督,政治生态系统的各个政治主体自觉遵守政治制度,这是政治生态系统良好运转的关键所在。对县域政治生态评估指标的建立还要具备明确的价值目标,评估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将社会民众的政治利益和参与政治活动的需求置于首位。特别是在政治生态评估具体指标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以群众的满意度为本,以及增强人们民主管理的政治意识;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坚决彻底清除“县域不正风气”“官僚习气”等不正之风;提升县域政治生态评估的政治性,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及公正性提供坚定的支持和充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Petrosillo I, Zurlini G, Grato E, et al. Indicating Fragility of Socio-ecological Tourism-based Systems[J]. EcologicalIndicators, 2006,(1).
[2]郭永锐,张 捷.社区恢复力研究进展及其地理学研究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1).
[3][美]金斯伯格.社会工作评估: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美]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和政策子系统[M].北京:三联书店,2006.
[5]夏美武.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6]Edward A. Sunchman.Evaluation Research: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Public Service and Action Programs[M].New York:Ressell Sage Foundation,1967.
[7]姚巧华.净化县域政治生态对策探究——以河南省为例[J].学习论坛,2016,(7).
[8]陈 朋.县域政治生态评估体系:建构理路与框架设计[J].探索,2017,(5).
[9]杨道田.公民满意度指数模型研究——基于中国市级政府绩效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10]文英平,孙 健.多元主体的政府绩效评估重构探究[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1).
责任编辑:王 篆
关键词: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
县域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优化政治生态的主要领域与重要组成部分。县域政治生态发展与恢复状况如何,以及怎样进行有效评估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关键维度。从政治生态学视角分析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测度与评估,必须随着党的大政方针及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调整。县域政治生态的恢复力是一种有机的、動态的、不断自我调整与纠错的能力;是生态演进不断变化的产物;同时是在各种力量相互作用与影响下所产生的。在对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测度理解的基础上,构建具体的、针对性的评估指标,不仅有助于遏制政治生态的不协调状况,也有助于消解组织权力官僚化等一些病理性特征。
一、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在当前中国社会政治生态场域中,县域这一层级起着十分特殊的作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政治稳定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以浙江某市K区为主要研究区域,选取该区的政治生态范畴,对该区政治生态发展及自我修复进行测度与评估,尝试相应的分析与说明。
(一)K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K区位于浙江东部与杭州毗邻,全区下辖12个镇、4个街道、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2个省级开发区。K区曾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连续多次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称号。纵观K区发展历史,先后经历了从洁净乡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从追求经济GDP到民生共享发展,K区的政治生态发展逐渐步入和谐有序发展道路,在党风、政风、作风等方面得到进一步优化与提升。
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两方面。一是K区政务公众信息网。网站主要包括以下模块:走进K区(今日K区、K区历史、自然地理、统计信息、K区风采、特色K区)、政府资讯(公告公示、热点专题、视频信息、时政信息、领导讲话)、信息公开(重要文件、最新文件、镇街信息、部门信息、领导讲话等)、网上办事(通知公告、办件公示)、网络问政(公开电话、政府热线、纪检监察信访举报、机关效能投诉等)、公共服务(教育培训、交通旅游、就医保健、求职执业等)、商贸游购(商贸投资、企业服务、旅游购物)、轻纺市场(网上轻纺城、钱清原料市场、K区轻纺市场、轻纺城会展中心)。二是《K区统计年鉴》《K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研究报告》《K区发展蓝皮书》,以及其他相关文件、论文、研究报告等。
(二)K区政治生态建设与恢复力测度运用
何谓政治生态建设?政治生态的建设是否按计划实施?实施的结果如何?是否被群众所正确地理解和接受?各级党委、地方政府的态度和回应如何?政府权力清单的透明度如何?群众的民主参与度如何?政策执行带来的相关利益是否被合理地分配?政策执行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政策实施之后总体性反应如何?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对当地的政治生态恢复力的测度给予回答。评估与指标的功能和作用发挥有关,指标是定量或定性的变量,可使用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来测量生态绩效,反映出与某些相关规则干预所产生的变化,同时是基于不同的数据来源而建构的值;而评估是对各指标的价值判断,运用生态评估有益于政治生态的建设与净化。
对K区政治生态恢复力的测度是在对其政治生态恢复与发展样态基础上进行的。由于K区政治生态系统是由其基层权力运行的规范性、政治生活的民主性与干部工作作风的严肃性紧密联系构成的复杂多变的系统,该系统不仅受区域内外因素影响,自身的组织性、非线性和多稳态等因素也会对该区政治生态产生影响。因此,K区政治生态系统是否具有恢复能力,要点在于该区的政治生态系统的自我纠错、修复和应变能力。应当说,“恢复力决定了一个系统经受也许会超过控制的意外干扰和惊奇的脆弱性。当超过了控制,系统或重新自组织,或滑向另一个稳态。”[1]
二、K区政治生态测度框架及影响机理分析
恢复力理论起源于生态学,主要描述生态系统应对外部环境干扰的能力。“恢复力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并非只存在于一个稳定状态,而是呈现出多稳态结构。”[2]对于县域政治生态来说,基层政府的施政行为及效果是影响生态系统发展与稳定的第一关键要素;其次是所处的整体社会环境、经济和文化等要素,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县域政治生态发展。K区由于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耦合、政治生活的相对敏感,可以成为恢复力研究的重点区域。当前K区政治生态系统是否具有充溢的恢复力?其恢复力受哪些因子的影响?影响的性质以及速率如何?通过恢复力测度,大致可以判断其维持当前稳定性的能力与水平。
(一)测度框架和具体指标(见表1)
1.测度指标分类。K区政治生态发展状态如何?存在哪些亟须克服的生态阻隔,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如何?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科学有效的恢复力测度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测评。笔者尝试对K区政治生态发展恢复力进行测度与评估,根据K区政治生态发展的整体性状况,把其划分为社会系统(社会治理维度)、政治系统(政府治理维度)、经济系统(群众收入增长维度)、生态系统(政治生态规范维度)四大维度,针对其管辖的4个街道、12个镇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政治生态治理状况进行测评。 2.测度指标设置。测度指标主要从三个方面设置。一是恢复力指标设置。政治生态的恢复力是一种政治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恢复力有两种设置指标的层面。首先,强化政治生态系统的防御能力,避免造成破坏;其次,保持并延伸政治生态系统的适应界限,以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一个复杂的政治生态系统不仅存在需要适应的问题,也存在若干种适应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同样有助于优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应对能力指标设置。应对能力指标的设置是根据县域政府调节、适应、解决问题,以及面对挑战的能力或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所产生的。三是脆弱性指标设置。脆弱性指标主要根据县域政府在行政决策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和弊端设置的,目的在于为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行政决策提供直观依据。
K区政治生态系统恢复力指标实质是一个具有确定性的评价指标与不确定性的评价因素相结合的分析过程。事实上,恢复力指标、应对能力指标和脆弱性指标三者之间互为影响,应对能力指标和恢复力指标共同作用有助于改善脆弱性指标。由此可知,三大指标共同构成了K区政治生态建设当前所需要的测度性质。
(二)K区政治生态影响机理及状况分析
K区政治生态系统恢复力可通过政治、社会、经济、生态四个子系统的脆弱性和应对能力进行测度。其中恢复力是脆弱性和应对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不断变化的K区政治生态系统来说,应对能力的增强是提高系统恢复力的关键。K区政治生态系统脆弱性因素主要由政治、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的要素和其他不确定因子互动带来的相关变化构成;应对能力主要由各子系统的投入与存储构成,影响性质有正负向之分。只有在一个具有恢复力的系统内,才能保持系统稳定性,并促进系统向更良好有序的方向发展。据此,构建一个政治生态系统恢复力影响机理框架对政治生态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1.影响因素。对于K区政治生态系统恢复力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分为制度因素、经济因素、潜在因素及社会因素。一是制度因素。制度因素主要包括制度效能因素(人们对制度是否有效的能力及其信念的一种主观感知和判断)、县域政府官员的领导力因素(县域政府管理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和处事效率)、公众参与因素(公众参与有利于形成紧密的关系网络,培育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强政治生态的应对能力),以及权利共享因素(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县域中的企业特征因素(县域中企业的规模和性质的影响)、当地经济活动多样性因素(当地一些与经济相关活動的多样性)、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三是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政治文化认同因素(人们对政治文化的认同)、价值观念因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以及情感因素(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四是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资本因素(人们从县域的社会网络中可以动员和利用的社会资源,包括人们之间的信任、认同和支持等)、地域依恋因素(人与县域地方之间建立起的情感联系)、基层网络因素(县域之间的人际关系网络),以及社会事件记忆因素(人们对社会事件发生的经历经验)。
2.影响性质。K区政治生态恢复力框架中,以正向影响(+)为主,影响性质主要包括有序性、发展性、活跃性和健康性等;负向影响(-)主要表现在各系统的脆弱性指标、生态阻隔、权力异化、贪污腐败、不作为等因素,以及对政治生态恢复力支撑的负影响,其影响性质主要从时效性、间断性、可改良性等方面体现。正负指标都对影响性质产生直接或间接关联。恢复力是脆弱性指标与应对能力指标互补的表现,依靠不断增强的政府生态恢复能力,可知产生正向影响力的指标是居于多数位置。但应该看到各系统的脆弱性指标所表现出的一些实际性问题,对群众的政治生活有着较为强烈的冲击,造成了脆弱性指标的负面效应,导致政治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滞碍。
3.影响程度。K区政治生态恢复力测度影响程度主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看。积极方面主要表现为县域政治生态中的政治参与民主化程度提升、县域政府领导的执政能力提升、地方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提升、县域的政治监督能力提升等;消极方面主要是由脆弱性指标所带来的,包括忽视党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县域的政治生态净化功能遭到质疑、政府的办事效率亟待加强、县域政府的监督机制如何完善等。上述影响程度如何都可以通过测度指标来判断。与此同时,K区政治生态中各系统的应对能力对恢复力认知的影响最强,恢复力认知测度的各项内容显示了其中各系统治理弹性的重要作用,这表明对脆弱性指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忽视。尽管应对能力指标对政治生态系统总恢复力起着关键性作用,但需要发挥各正向指标的间接作用,可以说积极和消极程度共同构成了对K区政治生态恢复力的影响程度。
三、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对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主要借助于“第三方评估”的理论支持。“第三方评估”得益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斯塔弗尔比姆、巴顿等人的理论贡献。这种评估机构由于不隶属于任何行政部门领导与管制,与所评估对象与机构也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与技能,体现出较强的客观性、公正性、专业性与权威性。金斯伯格认为:“评估作为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案主服务和以更系统、更科学可靠的方式提供公共问责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P97)海伦·英格拉姆和迪恩·曼指出:“政策失败现象并不像我们所相信的那些对于政策和政治同时代的批评家们那样简单而肯定。同样的条件可能被不同的评估者解释得非常不同,而且没有一个权威的方法来断定谁是正确的。”[4](P293)对县域政治生态系统来说,由于系统内部构成的因子复杂多变,根据这种状况建立一个指标评估体系,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客观性、务实性和有效性,能够科学有效地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建构与测度。 (一)对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的总体把握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国家非常关注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问题。例如,“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及结果法》,标志着美国政府绩效评价已进入到法制化阶段和相对成熟期。”[5](P207)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实质上是对地區政治生态样态的一种绩效评估。县域政治生态主要涉及县处级及各局办、街道(乡镇)和村级三个主要层面,三者共同促进和相互作用。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和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发展,以及清廉浙江建设的大力推进,县域政府党委也逐渐意识到优化地方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性,采取了多项举措深入推进地方政治生态进一步恢复和优化发展。评价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自我恢复和纠错的状况如何,通过系统评估是比较可行的一种办法。首先,要确定评估的指标框架(以民生问题为导向和重点);其次,要确定指标选取标准(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确定稳定性和流动性为选取标准);再次,要确定潜在的指标库(以县域政治生态指标分类框架为指导),并通过广泛的资料收集,综合确定指标体系初选指标库,通过上述步骤实现对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的总体把握。
(二)对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价的差异性区分
爱德华·萨茨曼较早概括出政策评价标准,把政策评估的标准分为工作量、绩效、绩效的充分性、效率以及执行过程[6](P61)。他对政策评价的观点能够为县域政治生态建设评估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支持。县域政治生态建设评估指标根据地域的不同、组织结构的不同、政府执行力的不同,以及岗位差异的不同具有各异的评价体系,对其评价进行差异性区分很有必要。
1.区域差异评价。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发展的差异越来越大,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政策和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也具有很大差异性,这对县域层面的政治生态建设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及欠发达地区的县域政治生态发展状况必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对这三类地区的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价的体系不能一刀切。由于各地区县域政府的“三公经费”所占比例的差异,出现的诸如职务犯罪、贫富沟壑等问题各不相同,在不同程度上腐蚀我国县域的政治生态系统。由此可知,根据区域的政治生态发展水平差异,也要对评估指标进行差异性区分。
2.组织机构差异评价。不同的组织机构,对同一事物进行评价由于选择的评价指标、要素、因子不同,也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不同。评价机构一般分为政府专门评估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和社会一般大众,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方评估机构。2014年国务院首次引进第三方评估来检查政策落实情况。对于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尽量由一些独立的研究机构、专业评估机构、中介组织、舆论界、社会非营利组织和公众承担,减少当地官方组织直接参与,否则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与权威。
3.领导岗位差异评价。传统的绩效评估是以政府为主体,是“体制内评价”,所以更凸显不同县域政府不同领导的岗位差异评价。由于县域政府领导的职责各异,上至县长、副县长,下至县政府办、发展研究中心、法制办、农业综合开发办等部门的主要领导,都有着具体的差异评价。各县域政府及各部门的自评、互评及上下级评估,这种政府领导岗位的差异性、承担的职责不同也带来县域政治生态建设评估的差异性。根据不同领导岗位职能的不同,县域政治生态的评价方式也要做到针对性。如果是县域政府当中全局性的领导,则需要进行总体评价;如果是在全局当中的局部性的领导,所要进行的是具体评价;如果是县域基层当中的执行性领导,所要针对的是对具体行为进行评价。
(三)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县域政治生态是中国整个政治生态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事关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及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7]在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中,根据地域板块的不同,主要分为区县板块、乡镇(街道)板块、村级(社区)板块。整个县域政治生态大致由组织机构、内部治理、基层服务和行为规范四个子系统构成,对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根据这四个方面进行建构。笔者将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分为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46个具体指标评估要素。总分值设置为 100 分,4个一级指标各自设定为 25 分,其中具体每一项指标占 5分,在对每一指标进行量化计分时,可以结合县域政治生态不同阶段的目标来进一步细化。如行政监督渠道的流通程度,可以从行政监督的覆盖领域及流通区间等方面来把握,最终据此打分。并根据分值判定五个等级,总分 60 分以下,表明政治生态恢复力较差,恶化程度较高;总分 60 分至 80 分,表明政治生态恢复力一般;总分 80 分至 90 分,表明政治生态恢复力较为良好;总分90分以上,则表明被评估的县域内政治生态恢复力较为优秀(见表2)。
1.组织机构子系统。组织机构是指组织发展完善到一定程度在其内部形成了结构严密、相对独立、彼此间传递或能量转换、物质转换和信息转换的系统。在组织机构的一级指标之下可分为4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办事机构及分支(代表)机构。对组织机构恢复力测评可设立13项具体指标,主要有权力机构的评估要素(是否按制度规定按时换届,是否制定民主选举制度、县域代表大会制度等文件等);执行机构的评估要素(县域检察机关问责的效率、行政监督渠道的流通程度、县域中“八项规定”的执行程度等);办事机构(设立县级办事处,并制定具体工作制度);分支(代表)机构主要包括:按照县域发展需要合理设置分支机构及制定完善的分支(代表)机构管理办法或制度。
2.内部治理子系统。内部治理主要指在县域层面中的政治生态内部治理。内部治理的一级指标之下可分为4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党组织治理、岗位管理治理、干部培训考核及县域领导班子建设。对内部治理恢复力测评可设立9项具体评估要素,包括党组织治理(党组织设立具体条件和情况);岗位管理治理(县域工作人员管理、任用、考核、培训制度的具体情况,以及专职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县域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干部培训考核(建立科学有效的奖惩制度,人员任用是否公平公正公开,以及是否定期参加社会组织管理知识和业务培训);县域领导班子建设(是否按制度规定的程序选举产生、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领导比例是否有所提高、县域领导班子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程度和县域领导班子对“四个自信”的认知程度)。 3.基层服务子系统。基层服务主要针对服务县域民众、服务政府、服务社会和维护社会权益四方面的具体指标内容进行评定。服务县域民众、服务政府和服务社会之间相辅相成,不能互相替代,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更好地起到服务基层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可设14个具体指标,分别是服务县域民众(是否创办县域的政府基层网站、是否组织民众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是否举办各类专业及人才的培训班等);服务政府(是否组织党员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研讨会、是否协助政府开展数据统计分析、是否协助政府开展决策立法咨询和政策制定活动等);服务社会(政府是否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倡导县域民众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及是否在县域内积极开展慈善、救助、环保等公益活动);维护社会权益(向党委、政府部门反映涉及群众利益事项的程度及领导干部是否作出县域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4.行为规范子系统。行为规范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遵循的规则和准则。针对县域政治生态中的行为规范评价,在其一级指标之下可设4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政府信息公开、诚信执业、贪污违法乱纪情况和配合有关部门工作情况。具体指标包括政府信息公开(权力清单公开的透明程度);诚信执业(在网页上新闻媒体的公开程度、是否建立“黑名单”制度);贪污违法乱纪情况(县域的具体腐败状况、县域的违纪事件处理情况、群众对反腐倡廉的满意程度、基层干部的清廉作风和工作效率情况等);配合有关部门工作情况(县级领导是否积极参加登记管理机关的研讨活动及县级领导是否积极配合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工作)。
根据上述表格相关数据,通过具体的评估指标计算出县域政治生态的恢复力发展水平,进而得出K区政治生态恢复力状况总体处于一个大致良好的分值。其总体发展趋势是處于不断优化提升的状态,与时俱进的能力较强,尤其是组织机构恢复力及基层服务恢复力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其内部治理恢复力与行为规范恢复力等方面亟待进一步提升。
四、评估指标体系的双重测度:主观与客观测度
“县域治理的基本特性与政治生态之间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清晰地表明,实现县域善治必须注重政治生态建设,通过政治生态建设为县域治理提供要素支持。既然把政治生态建设作为县域治理的重要支撑,就应该同步考虑如何科学合理评估政治生态建设成效的问题。”[8]政治生态的建设成效依赖于评估指标的双重测度,其评估指标体系包含两种测试维度:即主观测度与客观测度。
主观测度包括公民主体测度、公民参与测度及公民期望测度。一是公民主体测度。这里运用的公民是个泛概念,属于一般性的描述。县域评估指标体系中公民主要包括县域政治生态内部多元化的主体测试,如县级政府官员主体测试、县级基层领导主体测试、县级各部门组织成员的主体测试、县域基层公民的主体测试、上下级之间及县域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的互相测试,以及第三方主体测试等。二是公民参与测度。从政治生态的视野看,公民参与一定意义上是推进政治生态评估指标体系所必需的民主生态内涵,当公民对评估指标都有较高认知和了解度并积极投入其中,就形成了公民参与测度。在公民参与过程中,会对县域政治生态评估表现出参与热情。同时,公民参与的行为受到政治生态系统良序发展的鼓励,并且扩大公民的评估参与是主观测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公民期望测度。“市政府工作,不仅需要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还要在这个管理过程中不断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9](P172)由此可知,公民对于基层政府管理的期望值高低主要决定于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公民期望测度在县域政治生态评估指标建构方面是重要的内驱力,公民对县域政治生态的感受、要求、认同及期望构成了评估的主要部分。公民期望测度主要包括公民的主观满意度和主观信任度:主观满意度包括对评估指标的总体满意程度及与期望值相比较的满意程度;主观信任度包括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公民对政治生态建设评估工作的配合程度及公民对评估指标持续性改善的信息。
客观测度主要是指第三方测度及评估指标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性特质。第三方测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一些以政府绩效评估为使命的专业评估机构,这种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而得名的评估主体,在组织机构上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不直接接受政府的领导。在人员构成上,其工作人员也不是公务员,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10]。县域政治生态评估指标要不断以生态系统中的政治性、原则性、和谐性、修复能力和纠错能力等客观性特质为测度,不断提升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评估指标的主观、客观双重测度是将政治生态的评估活动作为一个多维度、综合内涵的集合体;包含测试的投入、测试的过程、测试的结果及测试的能力等方面;是在主观测度与客观测度、数量与质量、硬性规范与软性机制有机统一的基础上,获得政治生态评估指标最有效率的过程。
五、展 望
县域这个特殊的生态场,属于城镇和农村的结合体,是一个有浓烈“半熟人社会”气息的地方,传统性与现代性并存、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主导性的思想、文化、价值观与差异性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并存。制度、权力和价值目标等因素对县域政治生态未来发展会产生明显影响。其中制度因素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强制性的规范,是一种执行力坚决且体制健全的制度,对县域政治生态的净化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当前或未来中国社会或许缺少的可能不是制度,而是对制度精细化的认知与强有力的执行、对加强制度的完善性,以及在县域层面的执行力。同时在政治生态运行中,要高度重视权力的作用与影响。对于县域层面来说,县域政府权力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对政治生态能否健康有序运行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由于政府不断加强权力监督,政治生态系统的各个政治主体自觉遵守政治制度,这是政治生态系统良好运转的关键所在。对县域政治生态评估指标的建立还要具备明确的价值目标,评估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将社会民众的政治利益和参与政治活动的需求置于首位。特别是在政治生态评估具体指标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以群众的满意度为本,以及增强人们民主管理的政治意识;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坚决彻底清除“县域不正风气”“官僚习气”等不正之风;提升县域政治生态评估的政治性,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及公正性提供坚定的支持和充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Petrosillo I, Zurlini G, Grato E, et al. Indicating Fragility of Socio-ecological Tourism-based Systems[J]. EcologicalIndicators, 2006,(1).
[2]郭永锐,张 捷.社区恢复力研究进展及其地理学研究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1).
[3][美]金斯伯格.社会工作评估: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美]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和政策子系统[M].北京:三联书店,2006.
[5]夏美武.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6]Edward A. Sunchman.Evaluation Research: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Public Service and Action Programs[M].New York:Ressell Sage Foundation,1967.
[7]姚巧华.净化县域政治生态对策探究——以河南省为例[J].学习论坛,2016,(7).
[8]陈 朋.县域政治生态评估体系:建构理路与框架设计[J].探索,2017,(5).
[9]杨道田.公民满意度指数模型研究——基于中国市级政府绩效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10]文英平,孙 健.多元主体的政府绩效评估重构探究[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1).
责任编辑:王 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