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偏重于知识的掌握,所谓知识的运用也偏重于书面上的答题应试能力。初中数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目标。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按照数学新课程的理念,需要教师尽可能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而初中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之一。
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关于初中数学教材的使用,笔者经常见到这样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教教材,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美其名曰“尊重教材”,上课只是枯燥地讲解例题,不注重实际应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另外一种极端是教师在课堂上撇开教材,甚至连板书都省略,从网上下载课件,用鼠标把多媒体课件点完,课也结束了,美其名曰“超越教材”,实际上是放弃教材,是一种浪费。那么如何改变两种极端,用“活”用“足”教材呢?笔者根据十来年的教学实践,以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为例谈谈自己的点滴做法。
一、把数学教材中的例题“拿来”为我所用
所谓“拿来”就是直接运用教材中的例子并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或者学生的合作参与等,让学生掌握知识、思考问题、参与过程,同时培养其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教材所提供的例题和练习,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是教师教学可以利用的最直接、最便利的一种现成课程资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凭借和依据。我们可以用“拿来主义”的思想,直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例题或材料,来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例一]在七年级的教材中有这样的一个例题。电信公司推出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法:计费方法A是每月收月租费50元,此外通话费按0.4元/分钟加收通话费;计费方法B是不收取月租费,通话时按0.6元/分钟收通话费。问:(1)用计费方法B的用户一个月累计通话360分钟所需话费,若改用计费方法A,则可通话多少时间?(2)上述两种计费方法,会出现通话时间相同,收费也相同情况吗?
这道教材中的题目,是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的课堂例题。教师完全可以直接用这样的例题来讲解,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它既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的特点和价值,联系了生活实际,又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二、把数学教材中的例题“组装”为我所用
所谓“组装”就是把不同内容、不同年级的教材中的例题,根据某堂课的需要,打破教材顺序,重新组合,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善于钻研的良好意志品质。
现行数学教材编写是按照不同学段,分成不同的领域呈现的,有完整的逻辑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中考复习阶段更是如此),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和内容顺序,增减组合教材中的例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包括同一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连接,也包括选择若干具体内容,体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之间的实质性关联,展示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二]如图1,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G,H分别在AO,BO,CO,DO上,且AE=BF=CG=DH。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例三]如图2,一名滑雪运动员沿倾斜角为30。的斜坡,从A滑行至B。已知AB=200m,问这名滑雪运动员的高度下降了多少m?
上述例二和例三分别是菱形和三角形的问题,笔者在上课时对他们进行组合后得到例四这个综合性问题。
[例四]如图3,等边三角形ABC内接于◎o,连结OA,OB,OC,延长AO,分别交BC于点P,BC于点D,连结BD,CD。(1)试判断四边形BDCO是哪一种特殊四边形,并说明理由。(2)若(DO半径为r,求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
例四题第一问融合了例二的菱形问题,增加了部分圆的性质,增强了综合性。而第二问则是融合了直角三角形问题,把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放进圆中进行解决,进一步提高了综合性。此题的两问都是通过圆作为桥梁,最终融合成例四,形成一个新的题目。
通过“组装”,把教材中前后不同的知识整合、重组,增加了题目的难度,拓宽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多有这样重组教材,那么对于学生在中考的时候解答综合题;特别是压轴题的解答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把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套用”为我所用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材中的不少例子力求体现上述要求和理念,从实际出发,有时代性。由于地域情况不同,而且有时效性的内容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层出不穷,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套用教材中的例题的模式,用更切合学生实际、更有时效性的内容代进去,则更会让学生有亲切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
(一)改变空间套用教材例题
所谓改变空间套用教材例题,就是将学生熟悉的、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联系非常紧密的内容代入到教材的例题中去,让学生感到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五]浙教版九上P38中有一题,一运动员推铅球,铅球经过的路线为如下图所示抛物线。
(1)求铅球所经过路线的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铅球的落地点离运动员有多远?(精确到0,01m)
本题的实质是考查学生如何合理地运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来解决实际问题。对此类题目,教师可以保留其核心目的,即运用二次函数解实际问题,套用教材中的这个模式,对其外表进行合理的包装。教学时,我除了教同学做了这个题目外,还用“代入法”把教材中铅球所走过的路线用我们本地的一座桥的弧度来代替,改变一些数据,而且附上该桥的照片,即为一道新题。这样,让学生感觉到抛物线知识是有用的,与我们实际生活是有联系的。在此题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再次套用这个例题,把推铅球的轨迹,即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用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实例来代替,这样,更加丰富了知识的内涵和容量,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改变时间套用教材例题
所谓改变时间套用教材例题是指,把教材中为一定目的而编制的例题,用更具有时效性和趣味性的材料代进去,达到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和运用知识的目的。
如,根据当时正在山东举办的第十一届全运会的有关赛项,按照教材的模式设计了如下的题目,同时还在幻灯片的右下方打出了会徽(如下图):
例六:为了解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的lr0991名运动员的年龄情况。从中抽取了400名运动员的年龄。在这个问题中:
总体是_______
个体是_______
样本是_______
样本总量是_______
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有趣,乐于接受。
套用教材模式,代进更有地方实际,时代特征的内容,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让数学更有价值,学生更有兴趣。
总之,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的价值,就应该运用各种课程资源。教材是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师生之间围绕教材组织的活动是促进这种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当前教学现状下,照搬照抄教教材和无视教材这一文本资源去奢谈课外拓展、资源开发,无异于缘木求鱼。陶行知说得好,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作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所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教材被动的执行者,而应该是课程的决策者、开发者和创造者。每位教师都应强化课程资源意识,用高明的智慧、创新的思维,联系当地、当时实际,依据学生实际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加工,实现创造性地活用初中数学新课程教材,让学生在生活化和趣味化的情境中学有价值的数学。
[参考文献]
[1]顾香才.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创新教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张华伟)
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关于初中数学教材的使用,笔者经常见到这样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教教材,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美其名曰“尊重教材”,上课只是枯燥地讲解例题,不注重实际应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另外一种极端是教师在课堂上撇开教材,甚至连板书都省略,从网上下载课件,用鼠标把多媒体课件点完,课也结束了,美其名曰“超越教材”,实际上是放弃教材,是一种浪费。那么如何改变两种极端,用“活”用“足”教材呢?笔者根据十来年的教学实践,以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为例谈谈自己的点滴做法。
一、把数学教材中的例题“拿来”为我所用
所谓“拿来”就是直接运用教材中的例子并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或者学生的合作参与等,让学生掌握知识、思考问题、参与过程,同时培养其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教材所提供的例题和练习,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是教师教学可以利用的最直接、最便利的一种现成课程资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凭借和依据。我们可以用“拿来主义”的思想,直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例题或材料,来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例一]在七年级的教材中有这样的一个例题。电信公司推出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法:计费方法A是每月收月租费50元,此外通话费按0.4元/分钟加收通话费;计费方法B是不收取月租费,通话时按0.6元/分钟收通话费。问:(1)用计费方法B的用户一个月累计通话360分钟所需话费,若改用计费方法A,则可通话多少时间?(2)上述两种计费方法,会出现通话时间相同,收费也相同情况吗?
这道教材中的题目,是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的课堂例题。教师完全可以直接用这样的例题来讲解,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它既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的特点和价值,联系了生活实际,又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二、把数学教材中的例题“组装”为我所用
所谓“组装”就是把不同内容、不同年级的教材中的例题,根据某堂课的需要,打破教材顺序,重新组合,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善于钻研的良好意志品质。
现行数学教材编写是按照不同学段,分成不同的领域呈现的,有完整的逻辑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中考复习阶段更是如此),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和内容顺序,增减组合教材中的例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包括同一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连接,也包括选择若干具体内容,体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之间的实质性关联,展示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二]如图1,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G,H分别在AO,BO,CO,DO上,且AE=BF=CG=DH。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例三]如图2,一名滑雪运动员沿倾斜角为30。的斜坡,从A滑行至B。已知AB=200m,问这名滑雪运动员的高度下降了多少m?
上述例二和例三分别是菱形和三角形的问题,笔者在上课时对他们进行组合后得到例四这个综合性问题。
[例四]如图3,等边三角形ABC内接于◎o,连结OA,OB,OC,延长AO,分别交BC于点P,BC于点D,连结BD,CD。(1)试判断四边形BDCO是哪一种特殊四边形,并说明理由。(2)若(DO半径为r,求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
例四题第一问融合了例二的菱形问题,增加了部分圆的性质,增强了综合性。而第二问则是融合了直角三角形问题,把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放进圆中进行解决,进一步提高了综合性。此题的两问都是通过圆作为桥梁,最终融合成例四,形成一个新的题目。
通过“组装”,把教材中前后不同的知识整合、重组,增加了题目的难度,拓宽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多有这样重组教材,那么对于学生在中考的时候解答综合题;特别是压轴题的解答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把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套用”为我所用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材中的不少例子力求体现上述要求和理念,从实际出发,有时代性。由于地域情况不同,而且有时效性的内容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层出不穷,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套用教材中的例题的模式,用更切合学生实际、更有时效性的内容代进去,则更会让学生有亲切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
(一)改变空间套用教材例题
所谓改变空间套用教材例题,就是将学生熟悉的、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联系非常紧密的内容代入到教材的例题中去,让学生感到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五]浙教版九上P38中有一题,一运动员推铅球,铅球经过的路线为如下图所示抛物线。
(1)求铅球所经过路线的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铅球的落地点离运动员有多远?(精确到0,01m)
本题的实质是考查学生如何合理地运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来解决实际问题。对此类题目,教师可以保留其核心目的,即运用二次函数解实际问题,套用教材中的这个模式,对其外表进行合理的包装。教学时,我除了教同学做了这个题目外,还用“代入法”把教材中铅球所走过的路线用我们本地的一座桥的弧度来代替,改变一些数据,而且附上该桥的照片,即为一道新题。这样,让学生感觉到抛物线知识是有用的,与我们实际生活是有联系的。在此题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再次套用这个例题,把推铅球的轨迹,即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用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实例来代替,这样,更加丰富了知识的内涵和容量,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改变时间套用教材例题
所谓改变时间套用教材例题是指,把教材中为一定目的而编制的例题,用更具有时效性和趣味性的材料代进去,达到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和运用知识的目的。
如,根据当时正在山东举办的第十一届全运会的有关赛项,按照教材的模式设计了如下的题目,同时还在幻灯片的右下方打出了会徽(如下图):
例六:为了解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的lr0991名运动员的年龄情况。从中抽取了400名运动员的年龄。在这个问题中:
总体是_______
个体是_______
样本是_______
样本总量是_______
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有趣,乐于接受。
套用教材模式,代进更有地方实际,时代特征的内容,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让数学更有价值,学生更有兴趣。
总之,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的价值,就应该运用各种课程资源。教材是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师生之间围绕教材组织的活动是促进这种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当前教学现状下,照搬照抄教教材和无视教材这一文本资源去奢谈课外拓展、资源开发,无异于缘木求鱼。陶行知说得好,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作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所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教材被动的执行者,而应该是课程的决策者、开发者和创造者。每位教师都应强化课程资源意识,用高明的智慧、创新的思维,联系当地、当时实际,依据学生实际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加工,实现创造性地活用初中数学新课程教材,让学生在生活化和趣味化的情境中学有价值的数学。
[参考文献]
[1]顾香才.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创新教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