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学校文化建设;误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5—0016—02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如何发展,学校的生长点在哪里?许多学校把焦点对准学校文化建设上,以此构建和谐学校文化,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一是校训不易记忆,难以理解。有些学校的校训太长,有些校训大人理解都相当费劲,学生就更难理解,因此,很难获得师生的普遍认同。有的学校的校训没有自己的特点,成为校园中可有可无的“摆设”。好的校训是一所学校无形的“精神财富”,对内能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对外则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缩影。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非常明了,很朴实,透过文字能感受到文化的承载和学校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
二是学校文化没有传承。有的学校高楼林立,有漂亮的花草,可给人的感觉是空空的,原因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是因为没有文化的传承。新校长上任都喜欢更改校训,重新制定“三风”,好像不推倒重来就无法显示出改革的气魄,不能说明在积极创新。结果是各种时髦的口号“你方唱罢我登场”。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建立于1636年,其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沿用了三百多年。校园文化是长期积淀形成的结果,厚实的文化底蕴不可能一蹴而就,须一代一代传承,不断丰富。
三是学校文化建设等同于环境形象。实践中,一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热衷于校门、墙面、标识等环境形象设计。但是,如果一个学校的文化建设仅仅局限于学校环境形象设计,缺乏文化底蕴支撑,即使再精美的设计,也会给人留下肤浅的感觉。世界一些著名学校大楼都没有豪华的外部装饰,基本上用的都是最简单的喷涂材料。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只是在一块石碑上刻着学校的名字,就算是大门了。虽普普通通,但又耐人寻味。
四是文化是贴出来的。好多人一提到学校文化就与校园布置联系起来,找些专业人士设计,在电脑上下载一些字画,再花钱彩绘出来,或者装在相框里挂在墙上,仔细一看,一些字画中的字学生不认识,语句都是成人化的。有的学校校园贴了许多画,却没有本校学生自己的作品。学校文化离开了教育主体——学生,其价值充其量为了应付检查,当当摆设而已。学校文化建设应当防止形式主义文化的滋生和蔓延。应该指出的是,校园文化不是靠“贴标语”、“竖牌子”做出来的,不能肤浅地以为有了“校园文字”,就有了“校园文化”。
五是拿来就行。当前,教育改革与实践中,仍存在着许多盲目追风、浮躁的现象,在学校管理文化方面,热衷于模仿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学校文化首先要有自己的,然后再拿来。没有自己的,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善于从身边和学生出发,在历史、现实、未来的结合点上做文章,真正的“文化大戏”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只有把“上下楼梯靠右行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这样的小事做好了、做长了、做成习惯了,才算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开始。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是提炼学校精神,塑造学校个性。学校精神代表学校形象、教师形象和学生形象,是一个学校的个性和气质。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立足长远,凸显特色,努力打造学校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的长足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每一学校要站在教育发展新起点上,按立足当下、传承历史、着眼未来的原则,分析学校办学定位,学生培养定位,教育发展定位,提炼学校精神,构建以学校精神为轴心的校训,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师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把学校文化建设推向更高、更宽、更广的领域。让学校精神逐步内化为学校每一个师生生活、学习的内在动力,以学校精神滋生学校个性的形成,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从而使学校发展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二是营建课程文化,打造学校品牌。从学校内涵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推进看,教育改革必须回归课程,落脚在课堂,重点要关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基于学校发展策略,就是要树立校本课程品牌意识,建设突出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要以学校精神文化为指导,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培养目标,分析学校发展优势和地方传统文化,挖掘、利用、整合资源,构建体现学校特点,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满足学生自我需求和个性发展,以学校特色课程催生学校品牌,带动学校持续发展。
三是重建学校制度,营造精神家园。学校的运行系统是由课堂、课程、教师、学生等子系统构成,其运行主要靠制度维系和保障。构建学校文化系统,必须冲破阻碍发展的运行体制机制,建设科学化、人文化的制度文化体系。制度构建要注重在各个层面充分体现出尊重人,发挥人的主动性,挖掘人的潜能,培育人的创造性的作用,有助于营造师生的和谐、快乐、共进的精神家园。重建学校制度,要注重围绕落实学校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与学校核心价值观相一致;要注重凝聚大家智慧,让师生耳熟能详;要凝聚学校精神,体现学校精神,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学校系统和谐、高效运转。
四是点燃教育智慧,构造管理文化。高层次的学校管理是对师生思想的管理,是教育细节的管理,归根到底就是文化的管理。校长不能把个人的好恶变成学校的“个性”和“特色”。只有站在传承的立场,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创造真正的校园之美。当然,对于这一资源的开发,不能停留于简单的复制上,而应积极寻找新的生长点,进行深加工,才能激发广大师生的兴趣。还应当审视办学历程,重新审视学校校训,挖掘并分析其内涵,把握时代节奏,打造特色文化。基于学校发展策略,必须在构建制度的基础上,实施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学校,必须建设体现学校个性的校风、教风、学风,并有一批有智慧、有思想的管理者,在具体管理中围绕校风管理学校,围绕教风管理教师,围绕学风管理学生。校长在办学实践中要养成勤于反思的习惯,要立足本校实际,不断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和学校规划,并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学校师生的共同愿景,统领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生成与进步。
编辑:陈富祥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5—0016—02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如何发展,学校的生长点在哪里?许多学校把焦点对准学校文化建设上,以此构建和谐学校文化,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一是校训不易记忆,难以理解。有些学校的校训太长,有些校训大人理解都相当费劲,学生就更难理解,因此,很难获得师生的普遍认同。有的学校的校训没有自己的特点,成为校园中可有可无的“摆设”。好的校训是一所学校无形的“精神财富”,对内能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对外则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缩影。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非常明了,很朴实,透过文字能感受到文化的承载和学校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
二是学校文化没有传承。有的学校高楼林立,有漂亮的花草,可给人的感觉是空空的,原因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是因为没有文化的传承。新校长上任都喜欢更改校训,重新制定“三风”,好像不推倒重来就无法显示出改革的气魄,不能说明在积极创新。结果是各种时髦的口号“你方唱罢我登场”。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建立于1636年,其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沿用了三百多年。校园文化是长期积淀形成的结果,厚实的文化底蕴不可能一蹴而就,须一代一代传承,不断丰富。
三是学校文化建设等同于环境形象。实践中,一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热衷于校门、墙面、标识等环境形象设计。但是,如果一个学校的文化建设仅仅局限于学校环境形象设计,缺乏文化底蕴支撑,即使再精美的设计,也会给人留下肤浅的感觉。世界一些著名学校大楼都没有豪华的外部装饰,基本上用的都是最简单的喷涂材料。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只是在一块石碑上刻着学校的名字,就算是大门了。虽普普通通,但又耐人寻味。
四是文化是贴出来的。好多人一提到学校文化就与校园布置联系起来,找些专业人士设计,在电脑上下载一些字画,再花钱彩绘出来,或者装在相框里挂在墙上,仔细一看,一些字画中的字学生不认识,语句都是成人化的。有的学校校园贴了许多画,却没有本校学生自己的作品。学校文化离开了教育主体——学生,其价值充其量为了应付检查,当当摆设而已。学校文化建设应当防止形式主义文化的滋生和蔓延。应该指出的是,校园文化不是靠“贴标语”、“竖牌子”做出来的,不能肤浅地以为有了“校园文字”,就有了“校园文化”。
五是拿来就行。当前,教育改革与实践中,仍存在着许多盲目追风、浮躁的现象,在学校管理文化方面,热衷于模仿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学校文化首先要有自己的,然后再拿来。没有自己的,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善于从身边和学生出发,在历史、现实、未来的结合点上做文章,真正的“文化大戏”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只有把“上下楼梯靠右行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这样的小事做好了、做长了、做成习惯了,才算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开始。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是提炼学校精神,塑造学校个性。学校精神代表学校形象、教师形象和学生形象,是一个学校的个性和气质。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立足长远,凸显特色,努力打造学校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的长足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每一学校要站在教育发展新起点上,按立足当下、传承历史、着眼未来的原则,分析学校办学定位,学生培养定位,教育发展定位,提炼学校精神,构建以学校精神为轴心的校训,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师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把学校文化建设推向更高、更宽、更广的领域。让学校精神逐步内化为学校每一个师生生活、学习的内在动力,以学校精神滋生学校个性的形成,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从而使学校发展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二是营建课程文化,打造学校品牌。从学校内涵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推进看,教育改革必须回归课程,落脚在课堂,重点要关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基于学校发展策略,就是要树立校本课程品牌意识,建设突出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要以学校精神文化为指导,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培养目标,分析学校发展优势和地方传统文化,挖掘、利用、整合资源,构建体现学校特点,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满足学生自我需求和个性发展,以学校特色课程催生学校品牌,带动学校持续发展。
三是重建学校制度,营造精神家园。学校的运行系统是由课堂、课程、教师、学生等子系统构成,其运行主要靠制度维系和保障。构建学校文化系统,必须冲破阻碍发展的运行体制机制,建设科学化、人文化的制度文化体系。制度构建要注重在各个层面充分体现出尊重人,发挥人的主动性,挖掘人的潜能,培育人的创造性的作用,有助于营造师生的和谐、快乐、共进的精神家园。重建学校制度,要注重围绕落实学校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与学校核心价值观相一致;要注重凝聚大家智慧,让师生耳熟能详;要凝聚学校精神,体现学校精神,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学校系统和谐、高效运转。
四是点燃教育智慧,构造管理文化。高层次的学校管理是对师生思想的管理,是教育细节的管理,归根到底就是文化的管理。校长不能把个人的好恶变成学校的“个性”和“特色”。只有站在传承的立场,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创造真正的校园之美。当然,对于这一资源的开发,不能停留于简单的复制上,而应积极寻找新的生长点,进行深加工,才能激发广大师生的兴趣。还应当审视办学历程,重新审视学校校训,挖掘并分析其内涵,把握时代节奏,打造特色文化。基于学校发展策略,必须在构建制度的基础上,实施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学校,必须建设体现学校个性的校风、教风、学风,并有一批有智慧、有思想的管理者,在具体管理中围绕校风管理学校,围绕教风管理教师,围绕学风管理学生。校长在办学实践中要养成勤于反思的习惯,要立足本校实际,不断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和学校规划,并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学校师生的共同愿景,统领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生成与进步。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