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可以说,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数学思考”学段目标,把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直接指向数学思维水平的发展,明确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采取以下6种方式:
一、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者的内在“激素”: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兴趣是人发展某种智力的契机,是学生探索、发现自己智慧的钥匙。那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除了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教学方法得当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
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以及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激发他们建立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三、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培养学生灵活思维
一般小学生都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鼓励学生多思考,要注意多种解法的对比分析,以尽可能灵活简单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出题为“用绳子测量井深。把绳三折来量,井外余绳4米;把绳四折来量,井外余绳1米。井深和绳长各是多少?”
学生可以列出多种解法:
1工程法:绳长:(4?3/4÷(1/3-1/4)=36(米),井深:36÷4-1=8(米)
2算术法:井深:4×3-1×4=8(米),绳长:(8+4)×4=36(米),还可以用方程法解答等等。
四、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過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的深度。例如在学习完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出示“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6616平方厘米,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176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求长方体的体积需要用“底面积x高”,问题是先要求出长方体的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圆柱体的表面积与长方体的表面积相同之处,从而得出“长方体的高=(用长方体的表面积-2个底面积)÷底面周长”顺利完成本题解答。“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培养。
五、巧编精编练习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师还应适当编设一些课常练习。
比如有一道判断题:平年是单数,闰年是双数,那双数都是闰年吗?这些题的设计无疑对克服思维定势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叙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要想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就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是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和发展思维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要长期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在教学中要耐心听学生说、鼓励学生敢说、培养学生会说、引导学生说好,强调学生对每个算理的正确表述,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叙述模式。如“首先……然后……最后,之所以……是因为”等句式去说。学习应用题时,强调学生叙述思路。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时,要加强复述,让学生多说,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让学生完整地叙述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既会说又会想,进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可以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使学生思维活跃,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一、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者的内在“激素”: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兴趣是人发展某种智力的契机,是学生探索、发现自己智慧的钥匙。那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除了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教学方法得当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
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以及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激发他们建立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三、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培养学生灵活思维
一般小学生都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鼓励学生多思考,要注意多种解法的对比分析,以尽可能灵活简单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出题为“用绳子测量井深。把绳三折来量,井外余绳4米;把绳四折来量,井外余绳1米。井深和绳长各是多少?”
学生可以列出多种解法:
1工程法:绳长:(4?3/4÷(1/3-1/4)=36(米),井深:36÷4-1=8(米)
2算术法:井深:4×3-1×4=8(米),绳长:(8+4)×4=36(米),还可以用方程法解答等等。
四、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過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的深度。例如在学习完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出示“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6616平方厘米,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176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求长方体的体积需要用“底面积x高”,问题是先要求出长方体的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圆柱体的表面积与长方体的表面积相同之处,从而得出“长方体的高=(用长方体的表面积-2个底面积)÷底面周长”顺利完成本题解答。“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培养。
五、巧编精编练习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师还应适当编设一些课常练习。
比如有一道判断题:平年是单数,闰年是双数,那双数都是闰年吗?这些题的设计无疑对克服思维定势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叙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要想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就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是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和发展思维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要长期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在教学中要耐心听学生说、鼓励学生敢说、培养学生会说、引导学生说好,强调学生对每个算理的正确表述,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叙述模式。如“首先……然后……最后,之所以……是因为”等句式去说。学习应用题时,强调学生叙述思路。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时,要加强复述,让学生多说,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让学生完整地叙述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既会说又会想,进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可以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使学生思维活跃,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