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志愿服务从提供基础社会服务路线,历经U站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平台向社会专业化服务靠拢阶段,再到推动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凝聚社会共识阶段,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将在志愿服务深度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凝聚社会共识、塑造城市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作用。志愿者组织人数庞大、几乎没有入门门槛,随着志愿服务数量增加,城市对志愿服务需求越来越高,对志愿服务存在问题剖析与解决,推动志愿服务法制化管理,有利于志愿服务工作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提升。
关键词:志愿服务;社会治理;规范;城市;法制
一、志愿服务现状
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动基层志愿服务从“基础性社会服务”向“参与社会治理”转化,以某人口在一百万左右的行政区为例,近年来累计组织107.2万人次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服务时长超282.1万小时,有力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但当前基层志愿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
1.志愿服务积极性有待加强。某区现有基层志愿服务组织447个,注册志愿者超11万名,有规范制度、稳定志愿者、能持续开展服务的活跃组织157个,仅占35%,参与服务的志愿者4.5万名,仅占41%,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组织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2.志愿服务专业性有待提升。目前,某区志愿服务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专业化有待提升。据统计,某区90%志愿服务以提供基础性协助服务为主,如简单的信息登记、物资分发、秩序维护等,在心理援助、社会救援等专业领域仅有5支志愿服务队伍,专业化志愿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志愿服务联动性有待强化。某区探索建立部门依法履责、社会协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但群团、交警、水务、民政、司法等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尚未形成,联动模式多为“一事一办”的模式,缺少固定的联动项目,也缺少一定的保障。
4.社会化管理程度有待加强。目前,大部分义工组织在管理上仍未实现社会化运营,政府干预程度较高,这就直接导致了社会组织造血性不强。给部分单位造成志愿者是政府单位直接“管理”的队伍,有“随叫随到”的错误认识。
5.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部分人认为,志愿服务与评优评奖、积分入户、廉价劳动力挂钩,实则不然。在对部分志愿者的采访中了解到,参与志愿服务并没有与评优评奖、积分入户直接挂钩,也没有工资,更多的是为了奉献爱心而进行的志愿服务工作。
6.志愿者相关保障不足。根据某地志愿者相关保障条例,可以为志愿者提供40元左右的交通补贴和餐食补贴,但在实际操作中,志愿者的保障往往无法到位,一方面打击了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认同感,另一方面不利于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及建议
1.创新运作模式,激发志愿者参与热情。探索建立志愿服务“岗位化”运作模式,将较为固定的志愿服务需求设置成固定的“岗位”,通过信息化平台将“岗位”对外发布,让志愿者自主找到适合服务项目,激发参与热情。广泛宣传志愿服务先进经验和感人事迹,激励志愿者、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持续唤醒“休眠”志愿者,营造人人愿奉献的社会氛围。
2.建立综合提升机制,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依托志愿服务综合提升计划,制定科学培训课程,构建分级分类递进式培训格局,重点将救援、医疗等专业领域人才纳入统一师资库。探索建设志愿服务资源调度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和手机APP等形式,建立便捷的志愿服务求助渠道、合理的资源配置渠道和及時的服务转介渠道,实现志愿服务供需“一盘棋”。
3.完善工作机制,破解志愿服务联动难题。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工作机制,横向优化合作,纵向加强指导,建立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动性回应机制,充分发挥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在问题发掘、诉求反馈、舆论引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积极联动支持和参与社会治理志愿服务项目设计、管理和运营,实现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围绕文明创建、治水提质、环保、交通等方面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在扶助社会弱势群体、促进社区建设、维护社会秩序、提供公共服务贡献志愿服务力量,助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4.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社会化运营转型,可通过项目化形式,孵化志愿服务组织,使其通过几年的培育和成长,具有一定的造血功能,可以实现自给自足,更好的参与到社会化服务当中去。
5. 完善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保障体系、评价机制和监督措施,做实餐补车补、安全保险等具体保障措施,深化志愿服务评选表彰活动,为资深志愿者提供城市礼遇服务,选拔一批志愿服务监督员推动“志愿服务督导”常态化开展,进一步激励和规范志愿服务团体和个人参与社会治理。探索志愿服务相关工作立法,在一定的条件下规范化开展志愿服务,对需求单位和志愿者均提供相应保障。
总之,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发展和进步为民众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与规范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对推动社会文明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志愿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也必将与城市的发展互为促进。
关键词:志愿服务;社会治理;规范;城市;法制
一、志愿服务现状
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动基层志愿服务从“基础性社会服务”向“参与社会治理”转化,以某人口在一百万左右的行政区为例,近年来累计组织107.2万人次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服务时长超282.1万小时,有力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但当前基层志愿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
1.志愿服务积极性有待加强。某区现有基层志愿服务组织447个,注册志愿者超11万名,有规范制度、稳定志愿者、能持续开展服务的活跃组织157个,仅占35%,参与服务的志愿者4.5万名,仅占41%,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组织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2.志愿服务专业性有待提升。目前,某区志愿服务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专业化有待提升。据统计,某区90%志愿服务以提供基础性协助服务为主,如简单的信息登记、物资分发、秩序维护等,在心理援助、社会救援等专业领域仅有5支志愿服务队伍,专业化志愿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志愿服务联动性有待强化。某区探索建立部门依法履责、社会协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但群团、交警、水务、民政、司法等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尚未形成,联动模式多为“一事一办”的模式,缺少固定的联动项目,也缺少一定的保障。
4.社会化管理程度有待加强。目前,大部分义工组织在管理上仍未实现社会化运营,政府干预程度较高,这就直接导致了社会组织造血性不强。给部分单位造成志愿者是政府单位直接“管理”的队伍,有“随叫随到”的错误认识。
5.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部分人认为,志愿服务与评优评奖、积分入户、廉价劳动力挂钩,实则不然。在对部分志愿者的采访中了解到,参与志愿服务并没有与评优评奖、积分入户直接挂钩,也没有工资,更多的是为了奉献爱心而进行的志愿服务工作。
6.志愿者相关保障不足。根据某地志愿者相关保障条例,可以为志愿者提供40元左右的交通补贴和餐食补贴,但在实际操作中,志愿者的保障往往无法到位,一方面打击了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认同感,另一方面不利于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及建议
1.创新运作模式,激发志愿者参与热情。探索建立志愿服务“岗位化”运作模式,将较为固定的志愿服务需求设置成固定的“岗位”,通过信息化平台将“岗位”对外发布,让志愿者自主找到适合服务项目,激发参与热情。广泛宣传志愿服务先进经验和感人事迹,激励志愿者、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持续唤醒“休眠”志愿者,营造人人愿奉献的社会氛围。
2.建立综合提升机制,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依托志愿服务综合提升计划,制定科学培训课程,构建分级分类递进式培训格局,重点将救援、医疗等专业领域人才纳入统一师资库。探索建设志愿服务资源调度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和手机APP等形式,建立便捷的志愿服务求助渠道、合理的资源配置渠道和及時的服务转介渠道,实现志愿服务供需“一盘棋”。
3.完善工作机制,破解志愿服务联动难题。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工作机制,横向优化合作,纵向加强指导,建立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动性回应机制,充分发挥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在问题发掘、诉求反馈、舆论引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积极联动支持和参与社会治理志愿服务项目设计、管理和运营,实现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围绕文明创建、治水提质、环保、交通等方面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在扶助社会弱势群体、促进社区建设、维护社会秩序、提供公共服务贡献志愿服务力量,助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4.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社会化运营转型,可通过项目化形式,孵化志愿服务组织,使其通过几年的培育和成长,具有一定的造血功能,可以实现自给自足,更好的参与到社会化服务当中去。
5. 完善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保障体系、评价机制和监督措施,做实餐补车补、安全保险等具体保障措施,深化志愿服务评选表彰活动,为资深志愿者提供城市礼遇服务,选拔一批志愿服务监督员推动“志愿服务督导”常态化开展,进一步激励和规范志愿服务团体和个人参与社会治理。探索志愿服务相关工作立法,在一定的条件下规范化开展志愿服务,对需求单位和志愿者均提供相应保障。
总之,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发展和进步为民众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与规范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对推动社会文明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志愿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也必将与城市的发展互为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