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州天生城和云阳磐石城相距约35公里,二者具有相似的地貌环境,同时还有紧密的历史渊源,尤其是都曾在南宋时期作为“抗蒙山城体系”的一部分而名垂青史。近年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针对天生城和磐石城开展了多次考古调查、试掘和发掘工作,对这两处城址有了比较全面和清晰的认识。
地貌环境
天生城,亦称天城山、天子城,南临苎溪河与长江交汇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城所处地貌是一处独立的山体,山顶主体面积约13万平方米,最高海拔为466米,与山脚的最大落差超过250米。天生城绝壁凌空,峭立如堵,自古便列为“万州八景”之一,被誉为“天城倚空”“荆蜀之要会”。道光二十七年(1847)万县知县丁凤皋《天城倚空》:
万仞奇峰设,凌虚气象雄。
如墉凭地险,累卵自天工。
鸟道余丹壁,松关款碧空。
星辰梯接步,引览极巴东。
磐石城亦称石城山、磨盘寨,西临彭溪河(又称小江、开江)与长江交汇处。山城所处地貌是一处独立的山体,山顶主体面积约3.5万平方米,最高海拔541米,与山脚的最大落差约150米。磐石城“崔嵬穹窿,其形如磨而四垂悬绝”,被誉为“夔门之砥柱,云阳之形胜”。磐石城天然形成的“石城烟雨”古代也被列入“云安八景”之一。清萧方骏《磐石城记题后》:
峨峨磐石城,屹立江之浒。
上与巴渝通,下关夔门户。
天然一奥区,平高实险阻。
常璩志华阳,大石名最古。
历史渊源
依据史料记载,天生城和磐石城的历史渊源紧密相连,二者在相似的地理环境中,经历了相近的历史演变。究其历史渊源,有三个历史结点可以反映二者的历史进程。
东晋——大小石城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朐?县:(郡)西二百九十里。水道有东阳、下瞿数滩,山有大小石城势。”书中对大、小石城的记载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文献记载。南朝萧梁时,刘昭在《后汉书》“巴郡·朐?”条下注曰:“《巴汉志》曰‘山有大小石城势者’。”
明万历(1573—1620)曹学佺的《蜀中名胜记》和《蜀中广记》载:“其西四里天子城,相传昭烈驻兵于此,常璩所云小石城是也。”曹氏第一个明确指出了“小石城”就是现在的天生城。目前,部分学者经过分析文献和考察研究,认为《华阳国志》所言的“大小石城”即天生城和磐石城,天生城是大石城,磐石城是小石城。
南宋——抗蒙山城
天生城和磐石城均以抗蒙山城遗址而闻名,尤其是天生城在宋蒙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南宋时期,随着宋蒙战争的深入,天生城、磐石城所处的峡江地区成为防守蒙古军队的重要阵地。淳祐三年(1243),余玠开始主持四川事务,逐步构建山城防御体系。
《宋史》记载:“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天生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天生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受到了重视,并且将万州治所迁至其上。磐石城虽不如天生城的战略位置重要,但也在这一时期成了屯兵之所,成为天生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支点,清代《磐石城记》题刻就記载:“考之宋世,有吕将军者,屯兵于此,战守有备,人民乂安。”
明末清初——地方武装
明末清初,天生城和磐石城均被地方武装力量占据。《绥寇纪略》载:“诸蜂起之魁,或称四家,或称十三家。袁韬、武大定后反正,次有天生城之谭文、谭诣、谭弘,巫山之刘体纯……莫可稽考,总所谓夔东十三家者也。”清许缵曾《磐石城记》记载:“(谭诣)奉前朝之命,开镇楚蜀,建牙巫山。嗣后乱日生,民不粒食,爰率所部镇将,迁垒于磐石城。”清《光绪云阳县乡土志》:“磨盘寨(一曰磐石城),……明谭谊移镇东川,守天生、磐石两城,耕战有备,国初封向化侯。”
明末的天生城和磐石城为“夔东十三家”之“三谭”(谭文、谭诣、谭宏)控制,作为其抵抗清军及其他地方武装的根据地。清顺治十六年(1659),谭诣、谭宏杀了坚持“反清复明”的谭文后降清,谭诣被封为向化侯,谭宏被封为慕义侯。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反清,天生城和磐石城也被卷入其中。康熙二十年(1681),清廷平定三藩之乱,天生城和磐石城彻底结束了地方武装占据的历史。
考古成果
为推动后续三峡大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2017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分别对天生城和磐石城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古调查、试掘和发掘工作。首要工作是在既往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参考钓鱼城、白帝城等山城遗址的工作经验,针对天生城和磐石城遗址的实际情况和课题研究方向制定考古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具体工作目标主要包括了解遗址的文物分布状况和保存现状、明晰遗址内遗存的时代及其文化面貌、廓清遗址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探明遗址的历史沿革及其文化内涵、树立大遗址保护工作的理念,为后期的保护规划和展示提供科学依据。
围绕制定的考古工作目标,对两处遗址采用了全面调查、局部试掘、重点发掘相结合的工作方法。首先对遗址进行实地调查和资料搜集,重点调查遗址现存的城墙、城门、建筑基址等重点遗迹,从整体上认识了遗址的现状及其所处的地貌环境;其次在调查的基础上,选取部分关键性的区域和遗迹进行试掘,以了解遗址的地层堆积状况和遗迹分布情况;最后对遗迹分布密集区和具有代表性的遗迹进行重点发掘。在考古工作过程中植入城市考古、建筑考古、动植物考古等专题理念,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力求全面获取遗址蕴含的文物信息。
2017年度的考古工作完成了既定的工作目标,获取了丰富的考古成果,从整体上了解了两处遗址的文物现状和文化面貌,初步梳理出了遗址的历史沿革和变迁历史,廓清了遗址的城圈范围、道路网络、给排水系统、防御体系以及遗址内主要的生产生活功能分区,为进一步的考古工作和遗址的保护规划提供了考古依据。
目前,天生城和磐石城遗址的主要考古成果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文物分布状况
在对天生城和磐石城这种范围较大、内涵较丰富的大遗址开展考古工作时,首先需要从整体上了解遗址内的文物分布状况。根据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天生城和磐石城都保存有城墙、城门、房址、道路、炮台、蓄水池、水井、采石场等遗迹,具有完整的生产生活、军事防御等功能。
这两处遗址直到近现代都是一直有居民在其中生产生活的,所以后世的改造利用对早期的遗存破坏较多,早期文物保存状况较差,现存文物多为清至民国时期的遗迹,尤其是现存的城墙、城门等主要遗迹。此外,天生城还发现有较多的宋元时期的遗迹和遗物,而磐石城则发现有新石器及商周时期的遗存,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针对抗蒙山城体系的探索
天生城和磐石城是抗蒙山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近年来针对钓鱼城、白帝城、龟陵城、多功城、皇华城、龙崖城等诸多抗蒙山城的考古工作遥相呼应,为抗蒙山城体系的专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生城保存有宋元时期的摩崖题刻, 2017年度首次发现了宋代城墙,2019年度又在城址内发现了宋代文化层堆积,为天生城作为抗蒙山城遗址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类型诸多的基础资料。磐石城目前还没有发现宋代遗存,无法从考古上为磐石城作為抗蒙山城的命题提供明确的支持,但是从侧面为磐石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大遗址保护
天生城和磐石城都属于后续三峡大遗址保护工作的重要对象,其工作的重点主要在于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管理。因此,针对这两处城址的考古工作规划和开展都是从全局出发,将遗址本体长远的规划发展思路植入平时的考古工作中。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针对天生城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天生城大遗址公园的相关设计方案。
在天生城和磐石城的考古工作过程中,首先对城址的文物分布状况、文化面貌进行较为全面的掌握;其次,对城址的整体性进行构建,补充完善城址内的结构布局、功能分区;第三,通过考古资料来挖掘城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为城址的长远规划发展提供科学建议;第四,将城址本体放置在区域环境、专题研究等具有一定整体性的框架内来分析研究。
通过对天生城和磐石城长期的考古实践,获取了丰富的经验,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理论支撑。
(作者杨鹏强为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馆员;蔡亚林为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