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文化之根与时代之树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l640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①②》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栏目组编著,接力出版社,2014年8月
  本书剖析汉字之美,品味汉字之妙,文学、史学与文字学相互佐证,带领读者重拾汉字书写之趣,是研习汉字文化的重要参考。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让我充分感受到民众对民族语言文化的热情;《我的趣味汉字世界》的热销,在对汉听大会缵承的同时,也又一次让我接受了公众热衷于传统文化的洗礼。
  汉字于我而言,既是每日相伴的交流工具,也是触摸经典、浸淫文化的必由之路。它既像一种做工精良的工具,时刻提醒我把它用对用好;也是一种旷世难觅的稀世珍品,吸引我时时端详,百看不厌。
  我的感受就从“汉”和“字”这两个字说起吧。
  “汉”无疑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一个源流,它是“汉族”“汉语”“汉字”的根,而这一切均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一个盛世王朝——西汉;而“西汉”之“汉”,则又蕴藏着许多令人神往的美好寓意。
  《说文解字》中,“汉”的解释是:漾也,东为沧浪水。循着这个解释,我的眼前仿佛渐渐浮现出一条大河的影子,她蜿蜒奔腾,水波激荡,昼夜不息,东流入海。这便是上游称“漾”,中游曰“汉”,下游名“沧浪”的汉水。江水美如斯,难怪耳畔隐约传来先秦民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还有南宋词人姜夔《清波引》词序:“沧浪之烟雨,鹦鹉之草树……无一日不在心目间。”
  一江清流,浸润两岸风光,也滋养着江渚水边世代生息的儿女。汉中,便是汉水流经的一处群山环抱中的平原。当初,汉高祖刘邦以楚将身份受封于此,原本由于汉中地域狭窄,况且也猜透西楚霸王项羽是想利用山川之阻,抑制他图谋天下的如意算盘,所以,刘邦并不情愿当这个“汉王”。然而,刘邦的谋士萧何却道出:语曰天汉,其称甚美。终于劝得刘邦欣然接过项王所封的爵邑。
  “天汉”之说,便是“汉”又一种美义所在。三国时,曹操作《观沧海》,首开山水诗之先河。其诗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1969年,甘肃省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青铜器“马踏飞燕”,而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中亦有“龙雀蟠蜿,天马半汉”这样的文句。矫健的骏马,四蹄如风,浩浩苍穹,任我驰骋。这是骐骥的荣耀,同时也更体现出昊天的广远。而“汉”,指的正是浩瀚的天空之中,繁星熠熠的银河。《汉书·天文志》记载:“汉者,亦金散气,其本曰水。星多,多水,少则旱,其大经也。”这是古人对天地自然运行之道的感悟,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精妙所在。
  天汉、江汉,合而为一,何分彼此;同为生命之水,润泽世间万物。而滋养与繁衍,恰好正是“字”的最本质含义。
  字,甲骨文形体为房屋里面有婴儿,意指“生育”。例如,《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圆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意思是女子如果误食这种果实,可能导致不能生育。
  其他例子还有《列子·黄帝》“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字育常时,年谷常丰”,《梁书·孝行》“有双白鸠巢其庐上,字乳驯狎,若家禽焉”,《全唐文·卷八》“高明之天,资星辰以丽象。博厚之地,藉川岳而成形。况于帝王,体元立极,临驭万物,字养生灵者乎”。其中,“字育、字乳、字养”都是“生育、养育、繁衍”之意。这种情况的确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汉字也是有温度、有子息的生命体,它绝不仅仅是笔画和偏旁的简单堆砌和组合。尽管它有工具之功能,却也充满灵性、仪态万方,因此才会在历朝历代的先贤手中,演化出浩如烟海的经典和美文。
  实际上,同样的感悟,我们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明确表达过,例如,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就曾说:“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可见,“字”最根本的意思就是滋养、繁衍,是基于本源的衍生与延展。想一想我们的汉字,的确也是从无到有,由少及多,并且承载着我们的中华文化贯通古今,流布四方。
  银河与江流,养育与繁衍,这,就是我们已逾3300高寿的汉字;是每天映入我们眼眸、流自我们手中的汉字。
  我相信,伴随着源远流长的汉语汉字和中华文化,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都会在它的滋养中茁壮成长。只要假以时日,一定会出现“布衣素颜,包裹不住淑女韵;锦衣华冠,掩饰不了君子魂”的和谐局面;而且,我们的神州大地,也必将迎来“万紫千红,皆入其中;群星璀璨,皆出其里”这样祥和与繁荣的盛世美景。
  这样的盛景,我们每个人一定都是乐见其成,并且也是愿意投身其中的,那就让我们一起,从学好汉字、用好汉字、走进经典开始,充分吸收传统文化养分,肩负起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的历史使命。
  (张一清/文)
其他文献
得知张庆洲罹患重病的消息,我十分震惊。那是周末我去北京参加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诗人、铁路作协原秘书长李志强夫妇看望我时告诉我的。回到唐山后,我与诗坛“燕赵七子”之一的东篱先生去医院看望他。见到他时,不仅大吃一惊,人已经完全脱相,脸色蜡黄,已经不能言语,只有眼睛还有些亮光。听他的夫人说,他前两天还能与人交谈,就是这两天身体骤然衰竭,但我们说的话他还能听见。人已至此,还能说些什么?我忍住悲痛,安慰他的
期刊
一个煦阳暖照的春天周末,放逐晨昏忙碌的烦躁,携一腔须臾闲情,徜徉在春意正浓的乡村金黄的油菜花海之中,但见穿红着绿袅袅婷婷,近乎千人一面的城市赏花少女中,有三三两两头戴油菜花编织的花冠者,仿佛游走在九天金锦之上,美如仙子。我流俗的目光惯常地游走于美丽之间时,顿觉眼前一亮,这一抹妆饰,不愧景中之景,锦上添花啊!  你喜欢油菜花专一始终的美,用油菜花妆扮自己,那它便给你带来别致的美,让你喜出望外;你喜欢
期刊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周国平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6月  本书积作者数十年智慧的沉淀,对生命和灵魂的本真进行了思考,倡导回到人的原点,注重内在生活,对疲于生活的现代人,有很好的抚慰和指导作用。  当今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也是社会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一方面科技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科技不断地给生活带来诸多眼花缭乱的新体验。另一方面科技和时代的巨大变革也带给人很深重的焦虑感。特别是中国
期刊
《品味四讲》  蒋勋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  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心”旁一个“亡”,忙就是心灵死亡。蒋勋于衣食住行平淡处,道出生活的无尽闲适。  《品味四讲》是蒋勋在“美的沉思”节目中谈论生活美学的广播稿,原题是“生活有大美”,是一部介绍生活美学的书。  对于生活中具体的美,我们都有自己的体验和认识。我们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指代中国历史上的西施、王昭君、貂蝉
期刊
《洗澡之后》  杨绛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8月  本书是杨绛先生百岁封笔之作,赋予《洗澡》完满结局,行文诙谐生动,亦庄亦谐,表现出不论何种境遇都处之泰然的洒脱情怀。  长篇小说《洗澡》写于1987年,时隔27年之后,杨绛先生以103岁高龄创作了《洗澡》的续篇《洗澡之后》,她旺盛的创作精力令人感动。  她为什么要续写《洗澡》?她在《洗澡之后》的前言中说道,担心姚宓和许彦成之间那份纯洁的友情被
期刊
《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白岩松等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5月  从靖国神社到动漫、相扑,白岩松带我们且行且思,近距离观察、认识日本社会,深入剖析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时尚等诸多方面的深层问题。  读完这本《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想写的也就是这篇文字——不爱不恨。之所以不爱不恨,是希望一切都以客观冷静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眼前这个世界,尽量不想带有太多的倾向性感情来述说对某个国家或民
期刊
《中国古典文心》  顾随讲,叶嘉莹笔记,顾之京、高献红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  国学大师顾随讲解中国散文,弟子叶嘉莹珍藏60多年笔记首次公之于世,充分彰显出古典文章或雄浑或秀雅的艺术之美。  听说上课的时候,拈一枝花,笑一笑就是得法,平心而论,大学里迦叶算是个好学生。假如有幸遇见个奇葩老师,比如无语拈花的那位,或者跑惯了野马的顾随,实在是很忧心坐在下面的乖学生,强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也做
期刊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  唐浩明著,岳麓书社,2014年7月  唐浩明为曾国藩研究第一人,名家评点名人之名著,通过点评曾氏日记,窥斑见豹探及其人文韬武略与生活态度,是一部熔文、史、哲为一炉的难得之作。  20世纪80年代初,唐浩明的长篇小说《曾国藩》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学界研究曾氏的热潮。过去评价曾国藩,大抵支持过大于功,原因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死忠于清朝,清剿太平军、捻军过程中“残民以
期刊
《读首诗再睡觉》  读睡工作室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8月  本书以人性化的视角收录古今中外感人诗作101首,是一部可以用手机收听的诗歌集,引导读者与诗人一起,抵抗外界喧哗,慢享枕边时光。  “读首诗再睡觉”最早是个微信号,而它背后有一个古典的意境。曾经《唐诗三百首》,流传出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传奇年代。而今,穷酸,长衫,胡子邋遢,诗人不幸做了落魄的连襟。需知道浮世熙攘,摩肩接踵,写诗、读诗的
期刊
《吃货辞典》  崔岱远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7月  本书精选80余篇散文详述上百道大菜小吃,饱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情,是“吃货”不可错过的活色生香的“文化辞典”。  美食与美文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凡大文学家往往也是美食家,无论是留下一道千古名菜东坡肉的苏轼,还是写下一本《随园食单》的袁枚,抑或是写下一本《大仲马美食词典》的大仲马,莫不如此。归根到底,在追寻美食和创作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