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文心》
顾随讲,叶嘉莹笔记,顾之京、高献红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
国学大师顾随讲解中国散文,弟子叶嘉莹珍藏60多年笔记首次公之于世,充分彰显出古典文章或雄浑或秀雅的艺术之美。
听说上课的时候,拈一枝花,笑一笑就是得法,平心而论,大学里迦叶算是个好学生。假如有幸遇见个奇葩老师,比如无语拈花的那位,或者跑惯了野马的顾随,实在是很忧心坐在下面的乖学生,强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也做不出笔记,不知该是怎样一种心情。至少,我是心安了。
顾随最初在燕大开一门古代文学课,据说“台风”极好,尤其受到女学生们欢迎。大概是普通话也不差,并不像某籍某系的教授,比如周作人讲一口绍兴话,声音小,就连坐在第一排的也颇觉苦恼。然而作为当时的名教授,顾随也有他不能让弟子们省心的地方,一方面是述而不作,更严重者是让人家听清楚也记不下来,这更多缘于他“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的授课方式。对此,顾教授自己有个简单生动的比喻:跑野马,听说可以一直跑到京剧和杨小楼。
民国课堂录影尚未流行,即便今天有周汝昌、吴小如等学术大咖为老师点赞,但拿不出一本课堂记录来佐证终究是道硬伤。那时候大学教授把讲义稍微整理一下,一般就能出版,这也应该纳入社会影响力的范围。顾随却是一个例外,生就骨质懒散,“自写语录”?干不了。然而却能一本本地出诗集、词集,再然后曲集。以至于我们后人所熟悉的顾随,更多也是这样一种旧式文人的形象,折扇,长衫,自然还有几位女弟子。所以,当我们翻开《中国古典文心》,听顾随上课时说,他现在不怎么喜欢Oscar Wilde了,王尔德?且随口飙出了标准的英伦腔,不知有多少路人瞬间转粉。
本书在正文前附有一张黑白照,叫“顾随和他的学生们”,果然是竹布衫加女弟子的节奏,右数第二个正是这本笔记的主人叶嘉莹,清秀,微微烫了卷发。顾随诗中有《和叶生韵》《再和叶生韵》等七律多首,学力上对这位“叶生”也颇认可。现如今“叶生”早成了“叶先生”,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几乎与老师同样爱说诗写词。身边有去听她讲座的朋友,一连几天都对老先生讲课时的优雅与活力念念不忘,想来这“台风”中应也有乃师真传。而我只能默默翻开这本书,人非而物是,却也可以想见一个奋笔疾书的少女模样。
大学时的叶嘉莹专攻古代文学,上顾随课四年,毕业后蹭课两年,总共记下了八大册笔记,手头这一本出得迟些,大约是其中较冷门的一个吧。诗人讲解文章,想想就有勉力为之的嫌疑。然而却也不妨换个角度,《中国古典文心》里的声音,也许恰恰来自一个最不分裂的顾随。之前大家多是听他解诗说词,风流余韵固然是当行本色,却不免动用了原本属于写作者的技巧与思路,高则高矣,能相和的也实在寡淡。
相较而言,手头这本笔记反而更容易引导我们进入一篇篇文章本身,或者说,一旦离开了诗词曲这地界,顾随与你我一样成为纯粹的读者,不过是多了些积淀,感受能力也更通透。据说顾随有段时间曾是苦雨斋中常客,讲文章而重“涩”味,这似乎与知堂老人有些关联。然而论说当世文章,顾随却认为“周作人是甜,鲁迅先生是辣”,前半句正正击中了苦雨斋立足方寸。再听他解读《答苏武书》,一语道出李陵有意遮掩的情绪潜流,好言劝降自是表面文章,沉痛处却在“一方面是辩白,一方面是负气”。想来也是这位读者任心所之,直抵文心的一种领悟。实际上,倘若《中国古典文心》能在讲解文学本事之外,落地生出一颗颗任性读书的种子,于无缘得见顾式跑野马的我们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在写给叶嘉莹的一封信中,顾随曾说,假使自己“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尽已得之”。今天这位“被隐藏的大师”能为后人所知,很大程度上即因缘于门下“叶生”的“笔记传法”。假使能碰到这样的性情中人当老师,做笔记竟也成了一门艺术,如何将羚羊挂角的独到兴会落实为笔端文字,在灵敏的感应能力之外,还要交付出极大的耐心与坚持。两位大师,一段光阴,几种笔记,也就越发觉出眼前这一本的珍贵,毕竟是穿越了自然与人世的变迁,每当翻开一页读下去,总会疑心书里的顾随讲到得意的地方,会像寿镜吾老先生那样向后面拗过去,再拗过去。
(李乐乐/文)
【一句话书评】
一般学术著作大多是知识性的、理论性的、纯客观的记叙,而先生的作品则大多是源于知识却超越于知识以上的一种心灵与智慧和修养的升华。我之所以在半生流离辗转的生活中,一直把我当年听先生讲课时的笔记始终随身携带,唯恐或失的缘故,就因为我深知先生所传述的精华妙义,是我在其他书本中所绝然无法获得的一种无价之宝。古人有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先生所予人的乃是心灵的启迪与人格的提升。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顾随讲,叶嘉莹笔记,顾之京、高献红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
国学大师顾随讲解中国散文,弟子叶嘉莹珍藏60多年笔记首次公之于世,充分彰显出古典文章或雄浑或秀雅的艺术之美。
听说上课的时候,拈一枝花,笑一笑就是得法,平心而论,大学里迦叶算是个好学生。假如有幸遇见个奇葩老师,比如无语拈花的那位,或者跑惯了野马的顾随,实在是很忧心坐在下面的乖学生,强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也做不出笔记,不知该是怎样一种心情。至少,我是心安了。
顾随最初在燕大开一门古代文学课,据说“台风”极好,尤其受到女学生们欢迎。大概是普通话也不差,并不像某籍某系的教授,比如周作人讲一口绍兴话,声音小,就连坐在第一排的也颇觉苦恼。然而作为当时的名教授,顾随也有他不能让弟子们省心的地方,一方面是述而不作,更严重者是让人家听清楚也记不下来,这更多缘于他“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的授课方式。对此,顾教授自己有个简单生动的比喻:跑野马,听说可以一直跑到京剧和杨小楼。
民国课堂录影尚未流行,即便今天有周汝昌、吴小如等学术大咖为老师点赞,但拿不出一本课堂记录来佐证终究是道硬伤。那时候大学教授把讲义稍微整理一下,一般就能出版,这也应该纳入社会影响力的范围。顾随却是一个例外,生就骨质懒散,“自写语录”?干不了。然而却能一本本地出诗集、词集,再然后曲集。以至于我们后人所熟悉的顾随,更多也是这样一种旧式文人的形象,折扇,长衫,自然还有几位女弟子。所以,当我们翻开《中国古典文心》,听顾随上课时说,他现在不怎么喜欢Oscar Wilde了,王尔德?且随口飙出了标准的英伦腔,不知有多少路人瞬间转粉。
本书在正文前附有一张黑白照,叫“顾随和他的学生们”,果然是竹布衫加女弟子的节奏,右数第二个正是这本笔记的主人叶嘉莹,清秀,微微烫了卷发。顾随诗中有《和叶生韵》《再和叶生韵》等七律多首,学力上对这位“叶生”也颇认可。现如今“叶生”早成了“叶先生”,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几乎与老师同样爱说诗写词。身边有去听她讲座的朋友,一连几天都对老先生讲课时的优雅与活力念念不忘,想来这“台风”中应也有乃师真传。而我只能默默翻开这本书,人非而物是,却也可以想见一个奋笔疾书的少女模样。
大学时的叶嘉莹专攻古代文学,上顾随课四年,毕业后蹭课两年,总共记下了八大册笔记,手头这一本出得迟些,大约是其中较冷门的一个吧。诗人讲解文章,想想就有勉力为之的嫌疑。然而却也不妨换个角度,《中国古典文心》里的声音,也许恰恰来自一个最不分裂的顾随。之前大家多是听他解诗说词,风流余韵固然是当行本色,却不免动用了原本属于写作者的技巧与思路,高则高矣,能相和的也实在寡淡。
相较而言,手头这本笔记反而更容易引导我们进入一篇篇文章本身,或者说,一旦离开了诗词曲这地界,顾随与你我一样成为纯粹的读者,不过是多了些积淀,感受能力也更通透。据说顾随有段时间曾是苦雨斋中常客,讲文章而重“涩”味,这似乎与知堂老人有些关联。然而论说当世文章,顾随却认为“周作人是甜,鲁迅先生是辣”,前半句正正击中了苦雨斋立足方寸。再听他解读《答苏武书》,一语道出李陵有意遮掩的情绪潜流,好言劝降自是表面文章,沉痛处却在“一方面是辩白,一方面是负气”。想来也是这位读者任心所之,直抵文心的一种领悟。实际上,倘若《中国古典文心》能在讲解文学本事之外,落地生出一颗颗任性读书的种子,于无缘得见顾式跑野马的我们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在写给叶嘉莹的一封信中,顾随曾说,假使自己“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尽已得之”。今天这位“被隐藏的大师”能为后人所知,很大程度上即因缘于门下“叶生”的“笔记传法”。假使能碰到这样的性情中人当老师,做笔记竟也成了一门艺术,如何将羚羊挂角的独到兴会落实为笔端文字,在灵敏的感应能力之外,还要交付出极大的耐心与坚持。两位大师,一段光阴,几种笔记,也就越发觉出眼前这一本的珍贵,毕竟是穿越了自然与人世的变迁,每当翻开一页读下去,总会疑心书里的顾随讲到得意的地方,会像寿镜吾老先生那样向后面拗过去,再拗过去。
(李乐乐/文)
【一句话书评】
一般学术著作大多是知识性的、理论性的、纯客观的记叙,而先生的作品则大多是源于知识却超越于知识以上的一种心灵与智慧和修养的升华。我之所以在半生流离辗转的生活中,一直把我当年听先生讲课时的笔记始终随身携带,唯恐或失的缘故,就因为我深知先生所传述的精华妙义,是我在其他书本中所绝然无法获得的一种无价之宝。古人有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先生所予人的乃是心灵的启迪与人格的提升。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