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ener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起步晚,规模小。以会计硕士为例,探讨了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在培养目标、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和质量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会计硕士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00-02
  一、问题的提出
  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其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通过对特定职业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和结构,增强研究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能力,教育部从2009年起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进行了重大改革,指出我国今后应大力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由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与教育部的精神相适应,2010年新增的研究生招生名额中,其指标大部分用来增加专业学位招生数量,全国各高校2010年获批的专业学位硕士点数量超过历年获批数量的总和。可以这么说,当前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大跃进式的发展新时期。具体就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而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9年3月批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招收全日制会计硕士。2010年9月,已有77家单位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新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到2011年我国专业学位招生比例已达会计学研究生总招生规模的30%,共有102家。
  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规模小,培养模式缺乏特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体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通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进行专门研究,更好地认识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区别,将有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对当前国内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所面临问题的分析
  (一)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当前我国会计硕士培养目标这个核心问题定位不够清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培养目标上混淆了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的差异。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本应更侧重于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忽视两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差异,均采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必然会导致所培养的研究生既无法胜任会计教学、科研等理论工作也无法胜任会计的实务工作。
  其次,忽视了在全日制会计硕士和在职会计硕士的差异。全日制会计硕士大都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他们缺少会计职业实践经验,其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会计实践能力、加强就业竞争力。在职会计硕士大部分具有比较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其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在职提高、在岗再学习。由于二者上述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会计硕士的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因材施教”地解决两类会计硕士的培养问题。
  (二)师资力量不足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保证。目前高校中的会计硕士导师绝大多数源自于学术型导师,这些导师虽然大部分都有副高以上职称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他们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与实务界接触的机会较少,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当前经济现状的了解。另一方面,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务界人士,如资深注册会计师、管理会计师、财务分析师、企业投资咨询顾问等由于受高校管理制度或学历的限制,无法进入会计硕士的培养单位担任导师,尽管他们可以被聘为会计硕士实践导师,但由于工作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使之很难完全投入会计硕士的教学和指导过程。当前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会计实践经验的应用型师资队伍的缺乏,使我们很难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会计硕士人才。
  (三)课程设置方面不够合理
  课程设置问题直接关系到会计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质量的高低。国内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没有根据市场对会计硕士教育的要求进行相应调整,内容较为陈旧,与会计实践脱节。目前培养单位为会计硕士开设的课程中,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大多沿用了学术型学位的课程体系,大部分都是理论课程,会计专业实务课程所占比重很小。另外课程的设置缺乏明确的职业导向,对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单位工作业务相匹配的课程开设得也很少。
  (四)质量评价和保证体系缺乏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考核应当与会计学术型研究生区别开来,但有区别不等于放松要求。很多会计硕士的培养单位不要求学生发表论文,可以用研究或调研报告的形式来代替学位论文,此种形式好像是对培养模式的创新,但如果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将很难保证质量而流于形式。只有建立健全会计硕士的培养质量评估及保证体系才能规范其培养过程,提高其培养质量。
  当前大部分培养单位在内部没有成立评估中心对会计硕士的培养质量进行反馈和监控,不能对管理及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及时调整。在外部也没有成立独立的评估机构对会计硕士的培养质量进行规范化、专业化的评价,缺乏校外的动力机制去促进学校改善教学的方法和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改进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学位办[2004]28号文件)中,將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向会计职业,培养较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由此可见,会计硕士是应用型研究生,其培养目标应以会计职业能力为核心,应更强调应用性与职业背景,与学术型研究生重点培养对会计学科领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论素养水平的提高相比,作为应用型研究生的会计硕士在培养过程中要关注“怎么去做”,其培养的重点是在会计领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及技术,具有解决会计领域相关实际工作问题的实践能力。具体而言,会计硕士的培养目标一般可概括为职业道德、专业知识、能力要求三个方面。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能力要求包含创新意识、战略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等。   (二)改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课程的设置既应兼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还要及时根据外部的需求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完善和更新。具体来说,课程内容不仅应包括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核心课程,还要增加与学生工作以后的就业单位需求相匹配的主攻课程。在减少总学分的基础上,可以减少核心课,适量增加专业实践课,例如学院可以通过组织实习、研讨等方式,增加学生熟悉会计实务的机会。
  课程的设置还须注意与会计执(职)业考试的衔接问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是与会计专业关系最紧密的职业资格考试。从业资格的考试相对简单,而注册会计师考试比较有含金量,因此可以在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中设置注会考试的相关课程,使学生毕业时能取得相关职业资格。
  另外任课教师在教学上应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不能局限于教师依靠公式和模型对理论进行简单讲授。可以多采用案例教学等方法,组织学生对经典案例进行研讨,注重对学生思路的启发,真正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三)严格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会计硕士培养目标顺利实现、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培养单位可以从实务界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工作人员来担任兼职实践导师,同时创造机会让高校的老师去企业进行兼职锻炼,从而改变现有师资队伍中以高校教师为主,过于偏重理论研究的现状。在导师的选聘过程中,要将其是否具有实践工作经验和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标志,而不仅只看学历、职称和科研能力等。在具体的指导形式上,校外实践导师既可以来高校为会计硕士讲授相关实务课程,也可以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和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
  (四)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会计硕士的培养质量如何,应当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进行评估。要建成一套科学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以便对会计硕士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和考核,规范其培养的过程。质量评价既包括校外评估机构的评价也包括培养单位对自我的评价。校外的评价可以为学生报读学校、就业单位选择提供参考,而校内的评价可以为培养单位改进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在对学生的考核方面,培养单位对于会计硕士的成绩要求要严格,如对补考的最多次数和最长的学习年限进行明确规定。对学生发表论文的要求不能取消,学位论文可以采用调研或研究报告的形式,但报告也要进行对外盲审及答辩,不合格者不授予学位。
  参考文献:
  [1]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永泽,赵合喜.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培养模式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2,(2).
  [3]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4]王海民,郑佩荣.对我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5,(7).
  [5]钟子亮,周咏梅.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6).
  [6]万晓文.关于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9).
  [7]崔学刚.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G]//王竹泉.中国会计研究与教育:第1卷第1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村居型”社区内部存在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會、村民委员会三大治理主体,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各自利益为结点的网络。分析社区内外不同性质权力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这些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建构并维持社区内外的各权力主体之间的有效协调与合作,从而实现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秩序稳定与和谐。  关键词:城市社区;多元权利;和谐治理:治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2012年底发生的甘露露事件,让整个媒体界为之震惊,国家广电总局为此撤销了江苏教育台。无疑,广电总局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即严禁娱乐化和低俗话。这迫使学界和业界人士反思当今媒体该如何做才能有效地实现公益性和市场性的平衡,尤其是对公益性的追求。  关键词:干露露;娱乐化;眼球效益;媒体道义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204-02  
期刊
摘 要:小亚细亚的希腊人城邦位于东西方国家交界地区这一敏感地带,与近东地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加之与希腊本土城邦具有特殊血缘关系,这一切赋予了小亚细亚城邦特殊的战略地位。他们出于自身安全、利益的考虑,在希腊本土城邦与波斯这两大势力之间,采取了灵活的策略。这也使得小亚细亚城邦与波斯、希腊本土城邦的政治关系复杂化,为希波战争的爆发埋下了祸因。  关键词:伊奥尼亚人暴动;小亚细亚城邦;波斯;政治关系  中
期刊
摘 要: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对三名维吾尔族大学生主观幸福体验进行深度访谈,旨在探讨维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他们的特殊之处是既有母语和信仰,又有特殊的求学经历,这些都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深刻影响。主要从宗教信仰方面探索维吾尔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维吾尔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227-02 
期刊
摘 要:研究围绕晚明杭州地区的两个民间慈善组织:■宏大师组织的放生会和杭州基督教徒杨延筠所办武林仁会展开。通过考辩放生会和武林仁会现有的文献,在对比中发现这两类民间慈善组织的施济对象和侧重都不同,所具有的伦理意义也并不一致。通过放生会和武林仁会可以管窥晚明杭州民间慈善组织的形式和特点。  关键词:放生会;仁会;古代民间慈善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
期刊
摘 要: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独特的育人氛围和育人环境,当前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认识不足、底蕴贫乏、建设趋同等。以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为例,对用湖湘文化教育资源促进湖南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路径探讨。  关键词:湖湘文化;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18-03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独特的育人氛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本地区优势,大力开发乡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来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途径,改变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改变教师在教室讲授枯燥理论的现状,将乡土资源场所作为实践教学的情境,提高学生自愿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在情境和环境中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加强对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关键词:乡士资源;思想政治理
期刊
摘 要:凡教育都有一个实效性问题,实效性的必备要素是接受。没有接受,一切教学活动都变成无效劳动而失去意义。以接受理论为研究视角,关注高职生的主体需要、建构其认知结构、引导高职生的情感体验来反观高职德育课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而找到提高高职德育课接受效果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课;实效性;接受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
期刊
摘 要:教学是一门艺术,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本身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就更需要我们勤于学习、努力地去发现和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累、学生困”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变为充满趣味性、挑战性和艺术性的互动式教学和合作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者“善教”、学者“乐学”,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公共艺术各相关课程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学方法
期刊
摘 要: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也应顺应各方面形势的变化,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坚持人本主义理念,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主体性和发展权利,理清关系,提高学生管理的实效性。  关键词:人本主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28-02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校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