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审级制度的现实挑战与应对转型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derful_wor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实行四级两审终审的审级制度,这种审级制度设置源于法律移植、历史传统、地缘环境以及认知理念等因素的考量。但是当下正在积极推行试点的刑事案件速裁程序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强烈冲击了司法裁判生效过程的一元化特征,并对各级刑事审判机关的职能划分提出了挑战,进而影响刑事审级制度的设置。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司法改革的推进,中国刑事审级制度的设置应当进行调整,实现司法裁判生效过程的多元化,并重塑各级刑事审判机关的职能划分。
  关键词:速裁程序;人民陪审员;一审终审;三审终审
  中图分类号:DF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6)05004106
  审级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不同级别法院在审判工作方面的职能划分,以及一个案件经过几级法院审判才能生效的制度。因此,审级制度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法院职能内涵和裁判生效内涵。法院职能内涵指向一国法院的体系设置和职能划分,裁判生效内涵指向一个案件经过几个层级法院的审判才能产生法律效力。
  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中国实行四级两审终审的审级制度。按照审级制度两个层次的内涵具体解剖中国审级制度的设置,可以发现两个特点:第一,中国审判机关的职能运转带有鲜明的行政化色彩。具体而言,中国法院体系的设置依附于行政区划和行政级别划分,整个司法体制按照行政机关的运行方式来运行。而且上下层级法院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职能划分,四个层级法院均可作为初审法院。第二,中国司法裁判的生效过程具有典型的一元化特征。具体而言,无论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均是实行两审终审,三大诉讼领域的审级制度没有区别。具体到某一诉讼领域的审级制度,同样也是不区分案件类型、性质、疑难复杂程度,统一适用两审终审。
  四级两审终审制度的立法原因,最初源于中国国土幅员辽阔、地缘环境复杂等地理因素。为了便于公安司法人员、案件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参加诉讼,一个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判即告终结。至于两审终审制度在处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方面的不足,则是通过提高初审审级、奉行二审全面审查原则以及附加启动刑事再审程序等做法来予以弥补。应当看到,通过配套措施弥补之后,两审终审的审级制度在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进程当中,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司法公正、保障法制统一,确实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并且积极推行司法改革试点的今日,原有的两审终审制度遭遇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尤其是在刑事司法领域。笔者下文将从影响刑事审级制度建构的基本因素出发,具体阐释当下刑事司法改革所造成的冲击和挑战,从而得出刑事审级制度的应对转型路径。
  一、影响刑事审级制度建构的基本因素
  审级制度建构的一般原理有三个:维护司法的统一性、保障司法的正确性、协调司法的终局性和正当性。[1]因此,为了实现审级制度的应有功能和司法体制的顺利运转,一国具体建构刑事审级制度之时,将会根据自身的刑事司法传统、司法体制特点以及诉讼认知理念进行“量体裁衣”,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价值博弈的现实考量
  刑事诉讼程序正当性价值与经济性价值的平衡与博弈是刑事审级制度建构最为基本的影响因素。具体而言,对于犯罪性质严重的案件的处理,刑事诉讼活动应当更多体现程序的正当性价值,设置多层审级,通过数级法院的多次审判有效过滤案件当中的审判错误,保障刑事案件的结果公正和裁判权威。严重刑事案件更加偏向程序正当性价值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严重刑事案件往往案情重大复杂,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方能查清案件事实;第二,严重刑事案件的刑罚具有严厉性和不可逆性,一旦刑事案件出现业已终局的审判错误,对于被追诉人的权利和司法裁判的权威无疑都会产生巨大的损害和影响。对于犯罪性质轻微的案件的处理,刑事诉讼活动应当更多体现程序的经济性价值,设置少层审级,限制案件当事人的上诉渠道,从而实现在有限司法资源之内解决更多的案件,尽快消除诉讼的不确定状态。轻微刑事案件更加偏向程序经济性价值的原因同样有两个:第一,轻微刑事案件往往案情较为简单,并不需要耗费太多的刑事司法资源;第二,轻微刑事案件实乃日常社会频发之案件,因此需要及时审判并尽快修复受到犯罪行为破坏的社会秩序。
  (二)不满情绪的吸收能力
  现代社会,尽管对于司法裁判的遵守和服从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最终保证,但是其正当性的根源主要还是裁判结果在实体上的可接受性和程序上的不满情绪吸收能力。[2]刑事诉讼程序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横向维度,二是纵向维度。横向维度指向一个层级的刑事审判活动,纵向维度指向多个层级的刑事审级救济。对于一个层级的刑事审判活动而言(主要指向刑事一审程序),如果案件当事人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并且能够有效影响诉讼程序走向以及实体裁判结果,那么即便最后的实体裁判结果不利于己,也能充分吸收当事人的不满情绪,从而减少上诉、纠诉、申诉现象,使刑事审级制度的救济功能处于备而不用状态。易言之,横向维度当中,案件当事人对于刑事诉讼程序的参与度和影响度,将会深刻制约当事人对于纵向维度救济功能的需求程度。拥有案件程序选择权并且受到公安司法机关尊重对待的当事人,将会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诉讼主体地位,从而更可能选择息诉宁人、服从司法裁判。相反,若是案件当事人对于刑事诉讼程序的参与和影响没有得到重视,即使最后的实体裁判结果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对于当事人来说,一种程序的屈辱感也会油然而生,进而其可能会选择寻求刑事审级制度的救济功能。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10月第32卷第5期王宇坤:刑事审级制度的现实挑战与应对转型(三)审判机关的职能划分
  刑事各级审判机关之间的职能划分同样影响着刑事审级制度的建构。具体而言,如果上诉法院需要同时审查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问题,无疑上诉法院的审理负荷会增加,而且这种情况将会随着事实审查范围的扩大而逐渐凸显。对于案件的事实认定问题,由于初审法院距离犯罪地点较近、证据调查核实便利,因此其对于事实认定问题审查的单位时间效率相比上诉法院而言较高。如此,既定刑事司法资源之下,上诉法院对于单个刑事案件司法资源投入量的增加,将会相应缩减进入上诉渠道的案件总量,同样赋予刑事被追诉人较多层级的上诉权利亦不可能。当然,如果上诉法院仅仅审查法律适用问题,无疑上诉法院的审理负荷将会减轻。因为对于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上诉法院基于法官法律素养较高、司法辖区法制统一等因素,其对于法律适用问题审查的单位时间效率相比初审法院而言较高。依据上述原理,进入上诉渠道的案件总量将会增加,赋予刑事被追诉人较多层级的上诉权利变成可能。   二、刑事司法改革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当下正在积极推行各项刑事司法改革的试点工作,这对原有刑事审级制度的设置造成了冲击和挑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轻微刑事案件和死刑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改革冲击了传统司法裁判生效过程的一元化特征;第二,人民陪审员参审机制的改变对审判机关的职能划分提出了挑战。
  (一)对司法裁判生效过程的一元化特征的冲击
  随着刑事案件数量的逐年增加和公民法治素养的普遍提升,刑事诉讼程序案件分流机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轻微刑事案件应当通过更为简化的诉讼程序进行处理,以有效缓解公安司法机关“案多人少”的办案压力;重大、疑难、复杂刑事案件应当更加突出审判中心主义,并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以确保庭审程序的实质化、诉讼程序的正当性和裁判结果的公正性。而且,案件分流机制的建立不仅应当实现横向层面的侦查程序、审查起诉程序、审判程序的分流,同样应当实现纵向层面刑事审级制度的分流,这便促使刑事司法裁判的生效过程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
  1.刑事速裁程序的一审终审需求
  根据《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工作的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之规定,对于11种类型的刑事案件,如果犯罪情节较轻,可能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并且被追诉人自愿认罪认罚的,可以适用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而且,《办法》明确规定了适用速裁程序案件的审查起诉期限为8个工作日,审判期限为7个工作日,并且送达期限不受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限制。司法实践当中,试点城市法院更是采取了“集中审判”和“批量审判”的审理方式,通常一个刑事案件在五分钟内即可审理完结。①
  因此,适用速裁程序的刑事案件仍然适用两审终审审级制度受到了质疑,主要基于两个理由:第一,适用速裁程序的案件均是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并且被追诉人自愿认罪认罚的轻微刑事案件,一审判决之后,被追诉人并不会主动推翻自己先前的认罪认罚。而且,根据个别试点法院的司法实践反馈可知,适用速裁程序的案件的实质服判率可以达到100%。②第二,适用速裁程序的案件均是诉讼期限较短并且属于日常社会频发的轻微刑事案件,因此需要尽快修复受到犯罪行为破坏的社会秩序。如果允许适用速裁程序的案件进入刑事二审程序,基于二审并无相应的简化审理程序,那么案件便会重新回到漫长的审理等待阶段,速裁程序的设立目的将得不到实现。
  从比较法的视角来看,轻微刑事案件一审终审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刑事案件速裁程序效仿的是大陆法系的刑事处罚令程序。以德国为例,检察官可以向法官申请适用刑事处罚令程序,如果被追诉人同意适用刑事处罚令程序,那么法院便会发布处罚令,处罚令一经作出,即具有一审终审的效力,被追诉人不得再行寻求其他救济途径;如果被追诉人不同意适用刑事处罚令程序,则应当在法定期限之内提出异议,法院便会转入普通程序予以审理。目前,德国刑事处罚令程序所能科处的刑罚只能是罚金,交通犯罪案件当中也可以是吊销驾驶执照。[3]可见,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处罚令程序,还是中国的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程序设立的目的均是为了快速处理日常社会频发的轻微刑事案件,从而尽快修复受到犯罪行为破坏的社会秩序。因此,一审终审应属此类轻微刑事案件真正得以终结的应有之义。至于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的改革方向,结合刑事实体法的轻刑化趋势,未来应当重点探索速裁程序是否应该判处实体监禁刑罚以及判处监禁刑罚的范围。
  2.死刑复核程序的“实质三审”职能
  对于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死刑裁判必须报请最高人民法院予以复核,核准之后裁判方可生效。传统观点认为,死刑复核程序属于两审终审审级制度的例外程序,即死刑案件的特别审核监督程序,它的性质介于司法性的审判程序与行政性的核准程序之间,属于既有“审”又有“核”的准司法程序。[4]但是,近些年的死刑复核程序诉讼化改造使其性质发生了微妙变化。
  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使死刑复核程序的诉讼化改造得到加强,刑事辩护方和刑事指控方的有效介入空间也得到增加。对刑事辩护方而言,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40条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应当讯问被告人,辩护律师提出要求的,应当听取辩护律师意见。一般而言,辩护律师应向最高人民法院提交书面辩护意见,并且这种辩护意见应当附卷,以供死刑复核法官查阅。如果辩护律师要求当面反映意见的,经过申请、批准,最高人民法院的死刑复核法官应在办公场所听取其意见。对刑事指控方而言,如果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死刑复核期间提出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审查,并将采纳情况及其理由反馈给最高人民检察院。③因此,随着死刑复核程序诉讼化改造的逐步加强,最高人民法院的死刑复核工作将会变得逐渐透明,死刑复核程序与正规刑事审判程序的差距将会逐渐缩小。死刑复核程序的诉讼化改造已经使其肩负起“实质三审”的职能,死刑复核程序的未来改革方向即是改造成为刑事三审程序。[5]
  (二)对原有刑事各级审判机关职能划分的挑战
  根据《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办法》之规定,人民陪审员应当全程参加合议庭评议,并对案件事实认定问题独立发表意见、进行表决,审判法官不得加以妨碍。对于法律适用问题,人民陪审员可以发表意见,但是不能参与表决。而且,《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人民陪审员参审机制的改变,将会直接挑战刑事二审程序所奉行的全面审查原则,进而影响刑事各级审判机关的职能划分。鉴于人民陪审员的参审机制仅仅存在于初审法院当中,因此对于人民陪审员直接认定或者人民陪审员、职业法官共同认定的案件事实,二审法院法官能够直接予以改判或者推翻的做法值得商榷。
  如果案件事实系由人民陪审员直接认定或者主要认定,那么刑事二审法院法官基于全面审查原则主动改判或者推翻原有事实认定,将会直接破坏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设立目的。刑事审判程序吸纳陪审员进入法庭,是为了巩固刑事裁判结果的正当性,保证公民能够受到与之同等地位的人的审判,同时亦可有效防止审判法官的职业偏见。因此,如果想要充分实现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功能和价值,对于案件事实完全由人民陪审员认定的案件(改革方向之一),刑事二审法院的审查应当仅限法律适用问题。对于案件事实交由人民陪审员、职业法官共同认定的案件(改革方向之二),刑事二审法院的事实审查权限应当限于控辩双方具有争议的事实、证据问题。
其他文献
[摘 要] 社会主义是主张以某种形式和程度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控制,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否定,进而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辩证否定,促进人类解放不断实现的发展着的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体。社会主义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种样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苏联模式为原始样板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社会
期刊
[摘要] 认知语言学作为研究自然语言的一种新潮流,发展迅猛,已成为当今语言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有别于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认知语用研究,新认知语用学旨在运用依据人类基本认知方式解释语言现象的认知语言学基本原理解释言语产生和理解、语用推理和会话。通过探讨认知突显在隐喻构建中的作用,可以发现认知突显如何充实关联理论对隐喻现象的解释。  [关键词] 新认知语用学;关联理论;认知突显;隐喻  [中图分类号]H
期刊
[摘要] 新制度经济学有作为自身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理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看,新制度经济学本身是一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威胁。基于这一基本前提,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与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基本框架包含:从柏拉图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流变;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形成的威胁;两种意识形态理论的比较与透析;应对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威胁,要在
期刊
[摘 要] 美国软实力的构成中,除了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外,还包括跨国公司控制力。在BP石油泄漏危机管理中,美国政府、石油行业、当地民众、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BP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制衡关系,而起关键推动作用的是美国政府和媒体。通过“飓风效应”和“螺旋桨模型”的分析,揭示了美国政府在BP公司石油泄漏危机治理中运用跨国公司控制力、发挥软实力的内在社会机制。对中国政府如何运用软实力,管理由
期刊
[摘要]探讨支配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先后形成的“抓革命、促生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产生的“特殊逻辑”,既可以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本质内涵的理解,也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执政理念生成的时代逻辑根据。改革开放前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特殊逻辑”是“本本”和“原则”的至上性。新时代起支配作用的“逻辑”就是确立了“实践”对于“原则”的
期刊
[摘 要] 余光中的新诗抛弃了早年学西过程中为适应现代征候而创制的梦魇式的支离破碎的意象,转而体认中国古典生命诗学“情志为本、因物感兴、立象尽意、境生象外”的生成机制,追求新诗意象的具象性和古典美,并用“平行关照法”、“横向移植法”、“精神内化法”,把传统诗歌的意境熔铸在新诗中,让古典具有了“新”的特质。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新诗;古典诗歌;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 光伏产业链是光伏供应链、光伏价值链和光伏战略联盟的组合。在对光伏产业链图谱表达的理论基础进行概要阐述的基础上,以产品链为核心,以福建省光伏产业链产品生态图谱和空间生态图谱的绘制为例,对中国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图谱表达方式进行分析探讨,有利于规避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图谱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 现实化、大众化、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也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和传播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就是它的现实性,它把哲学与现实结合起来,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以往的哲学从本质上讲都是“形而上学”,都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表现为 “世界之外的遐想”,在语言上深奥难懂。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大众哲学,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结
期刊
[摘要]利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量2000-2009年间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检验区域能源效率的收敛性,结果表明,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东、中、西部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存在差异,变化原因也各不相同;全国范围内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收敛趋势,后进区域的追赶效应明显。
期刊
[摘要]从生物学的共生理论出发可以看出,树立共生思想,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筑和谐旅游空间,共同提升黄河三角洲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与竞争力,是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以滨州与东营两市为例,从两地旅游资源、空间关系与交通网络、文化渊源、合作意愿等来看,黄河三角洲具备区域旅游共生的可行条件。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的共生模式主要包括资源共生、管理共生、利益共生和环境共生四个方面。该模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