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历史课的价值主要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应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探究教学是一种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教学应在合作、互助、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协作,以及对经验和学习成果的共享,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探究;渗透;整合;协作;共享;技能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那么,在开展中学历史课教学的时候,要怎样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主动、活泼。“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提高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下称《课程标准》),改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呢?我认为在历史课教学的时候渗透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从中学历史课的课程性质来看,中学历史课的价值主要的“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标准》)”。因而,历史课客观上还是离不开指导学生对历史常识进行理解、整合与掌握。虽说中学历史课要求学生理解、整合与掌握的历史知识比较浅显,但这些知识毕竟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年代久远,单靠教师讲解课堂、学生进行强行记忆,不单难收效果,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另外,随着考古等科学研究的发展,历史知识也会不断地被修正。今天教科书或者教师说得板上钉钉的历史知识,下一阶段可能就会被推翻。因此,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用探究的方式传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来进行学习,以有效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与技能。
为了有效地在中学历史课教学的时候渗透探究性学习,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就目前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比较认可的观点是:探究教学是一种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或有关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探究方式的更新,它们会被不断地修正。这就是说,学科的结构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施瓦布主张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当呈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叙事等;教师应当用探究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来展开学习,即在学习教科书编定的学科知识与科学的概念原理之前,先进行探究活动,再根据自己的探究提出科学的解释。
探究活动有多种形式,由于受课时、经费等教学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能力等方面的制约,中学历史不可能搞大规模的调研、考古活动。因而,有效地在中学历史课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探究性学习,关键还是要结合课堂教学,尽可能采用新版义务教育教材中的活动建议,逐步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
那么,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呢?我认为,教师可以以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主张和教学方法为依据。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习的有关知识进行质疑和探究,以求有效地掌握。杜威认为,教学的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做中学。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也是一种过程和方法,他主张教学应当遵循以下步骤:设置疑难情景、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等。据此,当我在指导七年级学生学习“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一课的时候,我就针对学生容易犯的常识性错误,则认为是“蔡伦发明造纸术”而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1.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是哪一个?(中国)。2.哪一个朝代?(西汉)。3.蔡伦对造纸术作出哪些贡献?(改进造纸术)。4.改进造纸术的哪个环节?(造纸原料,原用丝絮,后改用麻头、碎布、树皮等做原料)。5.为什么丝絮、麻头、碎布、树皮等都可用来造纸?(有纤维)。6.蔡伦改进造纸原料有何意义?(利用废旧物资提高纸的产量、质量,推动了文明的发展与传播)。7.今天,我们要节约资源,如何向蔡伦学习?(用再生纸、节约用纸等)。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讨论、探究,同学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历史知识与技能,还把历史知识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形成了环保、节约用纸的观念,培养了学生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标准》)”,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设施建议”中特别倡议“教学应在合作、互助、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协商,以及对经验和学习成果的共享,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而探究性学习也特别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教师就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如讲到“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时,我先让大家谈谈自己所能知道的华佗的故事,然后再转入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有一位同学就讲了看过的《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故事中讲到关羽在手术中能边喝酒边下棋。有一位同学当即提出:“课本中讲到华佗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散’,可能关羽吃了这种药,才不会觉得手术的痛苦。”于是大家都对这个话题产生了兴趣,热烈地讨论起来,最后大家通过讨论、探究,得出结论:关羽吃了“麻沸散”就不可能下棋,因为这种麻醉药剂是全身麻醉,而非局部麻醉,吃“麻沸散”之后人体应处于昏睡状态。这样,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主动的探究,这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无疑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另外,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在让学生掌握新的历史知识之前,教师还可适当地布置一些课题,让学生通过报刊、网络、访问、书籍等收集一些相关材料,并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興趣,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程标准》)”,真正把探究性学习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服务,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探究;渗透;整合;协作;共享;技能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那么,在开展中学历史课教学的时候,要怎样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主动、活泼。“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提高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下称《课程标准》),改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呢?我认为在历史课教学的时候渗透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从中学历史课的课程性质来看,中学历史课的价值主要的“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标准》)”。因而,历史课客观上还是离不开指导学生对历史常识进行理解、整合与掌握。虽说中学历史课要求学生理解、整合与掌握的历史知识比较浅显,但这些知识毕竟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年代久远,单靠教师讲解课堂、学生进行强行记忆,不单难收效果,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另外,随着考古等科学研究的发展,历史知识也会不断地被修正。今天教科书或者教师说得板上钉钉的历史知识,下一阶段可能就会被推翻。因此,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用探究的方式传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来进行学习,以有效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与技能。
为了有效地在中学历史课教学的时候渗透探究性学习,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就目前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比较认可的观点是:探究教学是一种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或有关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探究方式的更新,它们会被不断地修正。这就是说,学科的结构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施瓦布主张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当呈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叙事等;教师应当用探究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来展开学习,即在学习教科书编定的学科知识与科学的概念原理之前,先进行探究活动,再根据自己的探究提出科学的解释。
探究活动有多种形式,由于受课时、经费等教学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能力等方面的制约,中学历史不可能搞大规模的调研、考古活动。因而,有效地在中学历史课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探究性学习,关键还是要结合课堂教学,尽可能采用新版义务教育教材中的活动建议,逐步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
那么,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呢?我认为,教师可以以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主张和教学方法为依据。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习的有关知识进行质疑和探究,以求有效地掌握。杜威认为,教学的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做中学。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也是一种过程和方法,他主张教学应当遵循以下步骤:设置疑难情景、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等。据此,当我在指导七年级学生学习“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一课的时候,我就针对学生容易犯的常识性错误,则认为是“蔡伦发明造纸术”而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1.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是哪一个?(中国)。2.哪一个朝代?(西汉)。3.蔡伦对造纸术作出哪些贡献?(改进造纸术)。4.改进造纸术的哪个环节?(造纸原料,原用丝絮,后改用麻头、碎布、树皮等做原料)。5.为什么丝絮、麻头、碎布、树皮等都可用来造纸?(有纤维)。6.蔡伦改进造纸原料有何意义?(利用废旧物资提高纸的产量、质量,推动了文明的发展与传播)。7.今天,我们要节约资源,如何向蔡伦学习?(用再生纸、节约用纸等)。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讨论、探究,同学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历史知识与技能,还把历史知识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形成了环保、节约用纸的观念,培养了学生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标准》)”,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设施建议”中特别倡议“教学应在合作、互助、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协商,以及对经验和学习成果的共享,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而探究性学习也特别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教师就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如讲到“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时,我先让大家谈谈自己所能知道的华佗的故事,然后再转入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有一位同学就讲了看过的《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故事中讲到关羽在手术中能边喝酒边下棋。有一位同学当即提出:“课本中讲到华佗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散’,可能关羽吃了这种药,才不会觉得手术的痛苦。”于是大家都对这个话题产生了兴趣,热烈地讨论起来,最后大家通过讨论、探究,得出结论:关羽吃了“麻沸散”就不可能下棋,因为这种麻醉药剂是全身麻醉,而非局部麻醉,吃“麻沸散”之后人体应处于昏睡状态。这样,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主动的探究,这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无疑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另外,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在让学生掌握新的历史知识之前,教师还可适当地布置一些课题,让学生通过报刊、网络、访问、书籍等收集一些相关材料,并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興趣,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程标准》)”,真正把探究性学习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服务,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