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对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探求活动,教师采用设置悬念、创新情境等方法,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发现”奥秘的急切心理,这就形成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内驱力。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发现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优化环境;解放学生;设计练习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88-1
语文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学习常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从而导致学生不能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得不到很快地发展。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使学生独具慧眼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的。
一、优化环境,鼓励发现
1.解放学生的时间,在课堂上发现。解放学生的时间是指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生从繁琐的分析中解放出来,在充足的时间中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学习一篇课文一开始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在读中去发现,发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发现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与老师、同学共同交流……总之,每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教师都有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需要多长时间就给多长时间,学生已发现的,教师就不讲,学生未发现的,教师适当引导。有了充足的时间保障,何愁学生没有发现?
2.解放学生的空间,在课堂外发现。解放学生的空间,即不能以各种形式挤占学生学习的空间。常见的教学形式:课堂上讲讲练练,课堂外一大堆作业,抄词、扩词、抄写课文……造成学生只练习不思考,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因此,作为执教者,应该在学习每篇课文前设计一两个整体性、综合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延伸课外,在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去发现,去寻找与课文的联系。有了思维的广度,才有思维的深度;有了广阔的空间,必然有利于学生去发现。例如:《海天骄子》一文中,在课前老师布置同学搜集柏耀平这个人物的小资料,学生对此人不甚了解,搜集起来兴致勃勃。在搜集过程中,学生有了发现,了解柏耀平是一个高素质的综合型复合军事人才,随着学习空间的拓展,学生的发现能力有了提高,对于更好地学习课文也起了铺垫作用。
二、以疑导思,强化发现
1.诱导生疑。学生最初的质疑问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我们教师要抓住课文的诱导点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学习,而且能促使学生会提问题,提好问题。课题是质疑点,从课题入手,可展开思路。如教学《黄河的主人》,可引导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质疑: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称他为黄河的主人?黄河的主人做了些什么?学生从文题的理解入手,展开了思路,把握文章实质,找到了学习的路子。此外,课文中的中心句,总结性结尾,重要的标点,关键词语都可以作为质疑点,教者要有目的地引导,从而形成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2.比较生疑。质疑问难有时也来源于认识冲突。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已经具有了某种认知结构,他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一旦新旧知识出现差异,就会在认知心理上爆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比较所学的新旧知识,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如执教《特殊的葬礼》一文时,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表明葬礼通常都是为人举行,然而文中却是为一条瀑布举行的,一定会产生疑问、矛盾。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地提问:为什么要为瀑布举行葬礼?问题是从比较中而来,显然也是文章的主旨,学生的提问激发了自己的求知欲和探索心。
三、开放练习,乐于发现
1.教师设计练习要开放。在教学中,我针对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对于学生练习过程中新颖的想法,独到的见解,我及时鼓励表扬。如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观看录象片,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黄山奇松的奇特。在执教《第一次汇款》时,让学生自填写汇款单,为希望工程做贡献,在亲身体验中去发现。开放性的练习为学生独立探究、自主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
2.学生自己设计练习。学生自己设计练习,也是最新的尝试,我主要采用由“扶”到“放”的方法。先由学生模仿出题,再逐步发展到自主出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高兴地发现学生出题的类型由少变多,由最初的看拼音写词语、课文填空发展到填空、判断、选择、解释……出题难度由易变难,由最基础的字、词训练向句、段、篇训练发展。学生自主设计练习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发现了课文的重、难点,发出了自己学习的薄弱点。由于练习都是自己设计的,是自己身边同学设计的,学生都乐做、爱做,乐于设计,练习也设计得越来越优秀、新颖。
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能刺激学生认识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保持记忆和学习的迁移。这样的学习,学生完全处于在积极而自信的状态,不断地“发现”,不断地“解决”,还能把自己发现的结论转化为能力。我想只要我们教师乐于做教学中的有心人,一定会让每个孩子独具慧眼。
关键词:优化环境;解放学生;设计练习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88-1
语文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学习常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从而导致学生不能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得不到很快地发展。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使学生独具慧眼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的。
一、优化环境,鼓励发现
1.解放学生的时间,在课堂上发现。解放学生的时间是指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生从繁琐的分析中解放出来,在充足的时间中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学习一篇课文一开始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在读中去发现,发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发现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与老师、同学共同交流……总之,每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教师都有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需要多长时间就给多长时间,学生已发现的,教师就不讲,学生未发现的,教师适当引导。有了充足的时间保障,何愁学生没有发现?
2.解放学生的空间,在课堂外发现。解放学生的空间,即不能以各种形式挤占学生学习的空间。常见的教学形式:课堂上讲讲练练,课堂外一大堆作业,抄词、扩词、抄写课文……造成学生只练习不思考,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因此,作为执教者,应该在学习每篇课文前设计一两个整体性、综合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延伸课外,在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去发现,去寻找与课文的联系。有了思维的广度,才有思维的深度;有了广阔的空间,必然有利于学生去发现。例如:《海天骄子》一文中,在课前老师布置同学搜集柏耀平这个人物的小资料,学生对此人不甚了解,搜集起来兴致勃勃。在搜集过程中,学生有了发现,了解柏耀平是一个高素质的综合型复合军事人才,随着学习空间的拓展,学生的发现能力有了提高,对于更好地学习课文也起了铺垫作用。
二、以疑导思,强化发现
1.诱导生疑。学生最初的质疑问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我们教师要抓住课文的诱导点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学习,而且能促使学生会提问题,提好问题。课题是质疑点,从课题入手,可展开思路。如教学《黄河的主人》,可引导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质疑: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称他为黄河的主人?黄河的主人做了些什么?学生从文题的理解入手,展开了思路,把握文章实质,找到了学习的路子。此外,课文中的中心句,总结性结尾,重要的标点,关键词语都可以作为质疑点,教者要有目的地引导,从而形成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2.比较生疑。质疑问难有时也来源于认识冲突。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已经具有了某种认知结构,他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一旦新旧知识出现差异,就会在认知心理上爆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比较所学的新旧知识,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如执教《特殊的葬礼》一文时,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表明葬礼通常都是为人举行,然而文中却是为一条瀑布举行的,一定会产生疑问、矛盾。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地提问:为什么要为瀑布举行葬礼?问题是从比较中而来,显然也是文章的主旨,学生的提问激发了自己的求知欲和探索心。
三、开放练习,乐于发现
1.教师设计练习要开放。在教学中,我针对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对于学生练习过程中新颖的想法,独到的见解,我及时鼓励表扬。如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观看录象片,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黄山奇松的奇特。在执教《第一次汇款》时,让学生自填写汇款单,为希望工程做贡献,在亲身体验中去发现。开放性的练习为学生独立探究、自主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
2.学生自己设计练习。学生自己设计练习,也是最新的尝试,我主要采用由“扶”到“放”的方法。先由学生模仿出题,再逐步发展到自主出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高兴地发现学生出题的类型由少变多,由最初的看拼音写词语、课文填空发展到填空、判断、选择、解释……出题难度由易变难,由最基础的字、词训练向句、段、篇训练发展。学生自主设计练习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发现了课文的重、难点,发出了自己学习的薄弱点。由于练习都是自己设计的,是自己身边同学设计的,学生都乐做、爱做,乐于设计,练习也设计得越来越优秀、新颖。
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能刺激学生认识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保持记忆和学习的迁移。这样的学习,学生完全处于在积极而自信的状态,不断地“发现”,不断地“解决”,还能把自己发现的结论转化为能力。我想只要我们教师乐于做教学中的有心人,一定会让每个孩子独具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