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的另外视角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b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涉及社会、家庭、学校的现状研究入手,从教师自身发展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切入,营造契合教师个体内在需要的、开放的、合作沟通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以此克服个人主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局限,回应区域名师工作室对教师自身变革的需求及其为之所做的努力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教育评价;以人为本;有效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05-3笔者曾有幸观摩了两节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都是梁启超先生写的《敬业与乐业》。两位老师的讲课不仅让笔者回到了世纪之前的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梁启超先生当年的演说现场,更是如学生般受到了一次关于“敬业与乐业”的心灵洗涤。笔者想:对于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我们是要传承,但在今天新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更要学会变通。
  “牢骚太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无奈于教育的定势和功利
  首先是无法无视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主体在我们的手中永远是含苞未放,甚至是未怒放就已陨落,我们教育者是否该肝肠寸断,以头抢地式作一次洗礼?扪心自问,我们一位位三四十岁的一线教师,又有几位不是精英教育下的受伤者?而今,我们又将我们曾经经受的伤痛又人为地强加于一个个教育对象身上,在恶性循环下,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在不可能人人都能进入本科院校深造的今天,有几多人修成正果?又有几多人跌入深渊?此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无法颂扬。无奈舆论仍是指向了高考本科达线率的宣传上。
  其次是很多人同情真正实行素质教育、以塑造全面发展学生为目标,却在高考中一败涂地的高中学校,2004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南京高考失利事件便是其一,又反映出教育的太多无奈,因为最后的衡量标准依然是高考的成效,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教师教学成绩。反思中,多元的文化,多元的社会,多元的世界,教育的多元之路为何走得如此艰难?
  1.社会对人才评价的失真。2008年江苏省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报考条件写到:“……毕业并取得学历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和其他中等学校的文化基础课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笔者认为这是在职考研条件要求最人性化的一次,对学位证书的弱化要求,拨开了无数教师心头对英语伤痛的阴霾。数十年来,经历了高分低能阵痛后的中国教育正在影响着社会对人才的考查和评价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初踏社会的青年人被社会认可最捷径的方式就是学历学位证书,而一个人的能力的大小高低很多时候就是数数证书的多少,于是钢琴落入考级的怪圈,奥数跌进金牌的漩涡,就是参加一个作文训练班,也是为了面对提到70分的高考作文。而这一切大都为了社会选拔人才时指向的金字塔塔尖,而非社会的普遍需要。
  2.家庭对孩子憧憬的单一。2004年时,一位孩子的家长对我说:“韩老师,我的孩子整天就喜欢敲敲打打,电脑、机器人都成了‘主食’了,跟他说到高考就厌烦。”我也曾与这位学生聊过,我没想到这位学生竟用一句歌词回答我:“哪来的那么多龙,哪来的那么多凤,龙凤满街跑,那还有啥稀奇?”他的话是当时的我所不曾想到的,也深深地触动了。没有批评他胸无大志,而是让他参加了学校的机器人兴趣小组,2006年其代表中国参加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机器人世界杯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就在我校机器人在国际国内赛场上争金夺银的过程中,家长不干了,理由是高考来临了。
  3.学校对生存空间的无奈。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社会是由各类品牌构成的世界,而名牌则是其中的代表者。虽然教育不完全象企业那样生产产品、销售产品,表面上似乎也不象企业那样直接进入市场经济,但现实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现象正在淡出,信息社会的特点:酒香还要吆喝。好的“口碑”是“生产力”,坏的“口碑”具有“杀伤力”!不难想象,学校的最重要的“口碑”和诸多品牌中的“名牌”无疑还是“升学率”,尤其对于决定孩子人生走向的高考,更是提升学校知名度的发酵剂。正是在这样一种为了争夺生存空间的大背景下,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不能说没有,但是,就像著名的上海南洋附属中学原校长张茂昌先生所说:我不能也不敢丢掉高考升学这一命脉。作为一位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尚且有如此言论,更不用说我们芸芸众生了。
  4.教师对生存状态的恐慌。已经被证实是弊大于利的“末位淘汰制”,仍在变相实行。曾经被摒弃的“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一说,已经演变成了“分”也成了教师的命根。教师评先评优最直观最量化的考核就是考试平均分了,而某些地方让老师待岗的唯一原因就是“你的考试成绩在末位”。我所不能否认的是这样做的初衷是向往优秀,成就学生的未来,但我们同样看到,在提倡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实现双赢为根本目的策略中,我们是失败了,在像“末位淘汰制”这样以惩罚为目的的策略体系下,教师很难有作为,在连“入格”都很困难的情况下,怎敢奢望“出格”?
  欧美管理实践表明,将惩罚作为评估结果的惟一形式,只能导致相关人员对组织绩效评估的抵触情绪,带来弄虚作假和“玩游戏”的行为,从而抵消组织绩效评估的效果。当某种不良行为出现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从个人身上找原因,更应该做的是审视有关的制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扬弃伪化的“以人为本”
  仅就教育而言,“以人为本”的理念可谓深入人心,我不想再壮言“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我只想说任何的教育理念都是有章可循的,绝非是为了一时的新颖。我们在教改的实践中,需要的是创新,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扬弃,只要如此才能更好地前进。那么要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要纠正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误解。
  1.“以人为本”不是不能批评。倡导表扬并非是摈弃批评,毛泽东同志曾把批评与自我批评比作“扫灰尘”、“照镜子”、“洗脸”,作为防止政治微生物侵蚀的有效方法。普通高中校教育的主体虽然是青少年,但是不是不能有效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人师者是要重视批评的尺度、批评的艺术和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但是我们更要看到学生浮躁、冷漠背后所折射出的教育手段的乏力和家庭教育的空白。对错误的纵容,就是对真理的挑战。试想,一位听不见批评意见的青年,必然给未来带来伤害。“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   2.“以人为本”不是把教师当出气包。古语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尊师重教关乎一个民族的长盛不败。
  环球时报报道:法国一个49岁的老师在课堂上打学生被家长告上法庭,但却获得法国人的声援。……指控称老师把亚历山大的私人物品从桌上扔到地上,因为他不愿意收起自己的东西,而亚历山大却对老师露出了轻蔑的、鄙视的讥笑。约瑟把亚历山大推到了墙边,学生用最脏的话骂了老师,老师就打了亚历山大一个耳光。这件事在法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教师工会的2.6万人联名请愿表示支持约瑟。
  法国总理弗朗索瓦·菲永也表示支持约瑟老师,打学生耳光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老师需要最起码的尊重来维持课堂的正常秩序。
  我无法想象这种现象在中国式的课堂出现后会有什么社会反响,但我深深地赞同“打学生耳光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老师需要最起码的尊重来维持课堂的正常秩序”一说。改革改掉了戒尺固然令人拍手,但改革如果改掉了人格和人性,改成了自我自私自利,就得不偿失了。
  3.“以人为本”不是让教师当保姆。教师的“保姆”行为很大层面上源于竞争和生存的压力,表面上是为了学生“好”,而实际上是误解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四川的“范跑跑”事件演变到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修订,明确了“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安全”是教师群体所应该遵守的职业精神。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项家祥同样表示:“保护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能保护学生的老师师德肯定是有问题的。”我赞同这样的评述,但是也担忧在教育教学中被曲解。学校在培养、教育学生的时候就经常说要“爱生”,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永远发生大的事件以检验我们教师的职业道德的高下,也有感于当下沿海发达地区学生的道德现状和教师对在校高中生的全程陪护行为,笔者认为,“以人为本”最起码不能丧失基本的生存能力,“以人为本”不是让教师代替学生行事。诸多现象映之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就是以自己思考代替他人的理解,以及大到地区之间,小到学校和学校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斗法”,其终极指向是利益,而非人的发展,最后损害的是整个教育这个大盘,妨害的是一代人之成为“人”。
  此处仅对伪化的“以人为本”作了管窥,至于教育陷进当下情况中的原因,便是已经充斥在整个社会生活里的“利益当头”因子在作祟,它使我们的教育也变得浮躁起来,功利起来。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以人为本”理解最为深刻的一点就是把握好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坚守属于自己的教育人性和理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坚守着有效教育的理想
  2007年第四次苏州市名师名校长例会的议题是“关于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对话”。专家们指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现代教学理念与行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经验、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是不一样的,他们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方面的水平与程度各有差异,尊重这种差异,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就是有效教学的伊始,就是对不理想的摈弃,就是对教育理想的真实坚守。
  1.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认知。名师工作关注着前言的理论,并熔铸在课堂教学中。目标设定首要的不是为了解决一节课该如何上或者要解决哪些问题,而是是否关注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认知。只有关注了学生的既有素养,才能更好地展开我们的探索。国家督学成尚容先生说:“问题要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我想这个挑战性问题的度的把握不仅仅是靠经验的,只有深入研究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认知,也即学生的既有素养,我们对培养学生更高一级的人文素养才是有目的的,语文课也才是有效的。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在对语文课评价时,这一方面是少有关注或者说是缺失的。
  课堂评价时,如何做到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认知?
  我想我们再也不能用所谓优势学校的优秀学生的优秀表现和优势学校的优秀教师的优秀教学来衡量和评价这个时代下按不同轨迹走出来的学生个体。如果如此,我们岂不是再次回到了所谓的精英教育的老路,也许我们根本就没有离开过,但我们广大的实践者已经在新课程的引领下,在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的指引下,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板快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态度,学生的在校表现,在家的表现,对社会实践的热心程度等内容,我们进行跟踪记录,并且调动学生互相记录并定期开展自评互评,形成学生的真实记录,这些真实的资料不仅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提供指导,对其他各学科同样有益。因城乡的差距,因生源的不同,也许一个看似幼稚的目标正适合我们某类学生的心志和水平,可以说也是他们的真实需要,最贴近他们生活的本真,这也是我们教育教学有效的起点,也是我们评价一节课的起点。
  2.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人文需求。学生作为一个“个体”而言,他们有自己的人文需求,这种需求既是指学生自我的主观意愿,又兼有良好教育对学生业已形成的不良倾向的引导和更正。对于前者而言,学生的主体意识很强了,这种需求是有外化的显现的,如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当学生自觉参与时,我们可以说是对此是需求的表现,反之则表现为厌倦。但对于后者而言,如果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把握不到位,我们的引导和更正极有可能流于说教,我们的课堂就失却了活力,也谈不上什么有效了。
  现实中,我们常常用现在的学生太复杂了来表示无奈,痛心疾首地列举出诸多的不良习惯,这既反映出教育的乏力,又道出了我们教育的无效。其实我们的学生本来就是一张白纸啊,当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偷盗抢劫、贪污腐败等等充斥于我们身边时,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渐渐迷失了价值取向。
  基于对学生业已形成的不良倾向的引导和更正的考虑,我们在对苏教版文本进行教学时作出一些尝试。我们名师工作成员形成了校际的校本资源:如何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与今天社会的道德标准的相悖,如何评价杨绛笔下的下层人物“老王”与今天社会价值取向的相悖……对主体意识已经觉醒的学生在给予肯定的同时,还应该予于指导,予于培养。就像如今的社会,有哪个人说不在乎钱,似乎太虚伪了。有了钱若心里只装着自己,仅仅是为了生存,似乎太狭隘了。人总是要有追求的,人有社会的属性,如何才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些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这些才是人文态度的发掘点。其实我们的学生人人都很富裕,都很“有钱”,就看他们用钱去“买”什么。
  3.让生活的人文因素成为语文课堂的延伸。江苏省教科院杨九俊副院长在第四次苏州市名师名校长例会上说:“文字离开形象是不够的,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这句话是有深刻意义的。形象产生于生活实践,学习语言离不开形象,需要个体亲自参与实践,从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在实践中找到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机会少了些,那么现实的社会生活就为同学们创造了语言实践的机会,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是对学生视觉的直接冲击,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的,或者说是有效的。我们正是通过实践活动,从正面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形象思维品质,进而能帮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人文因素的生成,最后再回归生活,学以致用,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或显性或隐性形象。我们所在的苏州,自古繁华之地,本身就已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虎丘园林,太湖山色,文学大家,学术流派等等,都是我们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形象。历朝历代的人们大都认为苏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就苏州人的恬淡和娇美,我想这些人的外在的显现是离不开内在的素质提高的。我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地做到课堂和生活的联系。
  名师工作室这种区域间协作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实质在于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充分扩展教师的教育和学习资源,在实现教育品质提升的同时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认识方向》这一课堂教学为例,探讨了在数学学习中引入生活中趣味性的知识来辅助教学的益处,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数学知识。  关键词:方向教学;趣味学习;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4-086-1  案例:  今天,我要和孩子们一起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新的方向。  首先,我出示了例题中最中心的学校,以及学校周围
摘 要:本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真实片断,以问题的形式,引发思考,试图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反思,提出了“动手实践”这一教学方式的一些简单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动手实践;教学方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60-2  一段引起争议的教学环节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的“圆的周长”的教学片
所谓英语教学法,是指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教学手段。本文以当今英语教学界常用的教学法理论为基础,分析中学英语教师对课堂教学和各个教学环节上方法的应用,并研究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环节上的教学策略。    一、相关理论    1.关于教学法的分类  笔者拟以对现代英语教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现代英语教学法作为界定界线。最早形成的教学法理论是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
摘要:笔者通过实际教学中的一个“小插曲”,发现班上的“中等生”这一群体容易被老师忽视的问题,因此,笔者呼吁我们广大的教师要关注中等生,鼓励他们,使他们跳一跳成为“高优生”。  关键词:教师;中等生;关注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14-1  一次数学课上,我和学生们对一道数学思维挑战题展开了讨论。学生们审题、讨论、发表意见,展开了思维的
摘要:在实践研究中,笔者通过志愿“学分制”活动,激励学生快乐实践,感受给予的愉悦,不断提升道德修养;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快乐地与书籍交朋友,博览群书,丰厚知识积淀,提升品德修养;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乐于实践,善于实践,培养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通过综合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德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享受幸福的校园生活。    关键词:三乐;评价;学分制;实践活动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校培养美术特长生造型基础过程中的实录,通过平常教学中的点滴,展现普通中学美术特色教育。  关键词:美术特长生;造型基础;实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88-2  实录背景:  首先要介绍一下我所在的学校:它是一所有着优良传统的美术特色学校,在本区有一定影响力,曾经招收过两届美术特色班,教学效果显著:多数学生均升入高中
摘要:教师指导语文学习,其实质就是以文本为载体,教师、学生、作者之间进行互动、沟通的“对话”过程。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形态之一,“对话”不仅讲究形式,更要注重实效。在课堂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解读氛围,让他们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自己的独特感受经历对话过程,品味出语文的真实味道。  关键词:文本;课堂对话;有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
摘要:阅读作为从文字作品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向来居于语文能力培养之首,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摆在我们语文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33-1  一、引导学生在理解上下工夫  最新的阅读理论研究表明:在整体阅读中融
摘要:笔者以情境导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分别以影视作品、歌曲音乐、时事政治和身边资源为素材创设情境,从中结合图片展示、历史对比、情境小剧等手段来进行阐述,并对情境导入的创设注意事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指出情境导入创设需注重技巧性、新颖性和整体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教学过程服务,而情境导入展现得也会更完整。  关键词:情境导入;导入方式;导入事项  中图分类号:
摘 要:为加强中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突出培养学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创办了刊物《海天》,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由遐想;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89-1  诸葛亮躬耕於南阳,未出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