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
1.具有广泛性
中学阶段的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年疲于应付考试、升学,但多数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求知欲有所增强,他们不但关心课内的学习与锻炼,而且对课外体育活动及班级、校内外之间的各种比赛很感兴趣。
2.具有选择性
在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各种运动项目有不同的兴趣和选择,往往表现出对喜欢的项目有非常强烈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而对不喜欢的项目就缺乏学习的欲望。如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的运动项目,像球类、武术等;女生则喜欢动作强度不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像健美操、体育舞蹈、跳绳、羽毛球等。
3.具有深刻性
由于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及认识能力的提高,中学生逐渐对一些较为复杂、具有一定技巧性的动作产生兴趣,学习时,他们不再满足于掌握动作要领,而是更希望了解动作的原理。
4.具有连续性
许多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小学阶段便有了,到了中学阶段,随着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他们的兴趣变得更加深刻和稳定,这种连续正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二.影响中学生体育兴趣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
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认为体育只不过是跑跑跳跳、打打球、玩玩而已,没有什么可学的,认为身体锻炼与不锻炼效果差不多。尤其是农村学生受原来学校体育设施和条件的限制,对体育了解很少。有的家长也认为孩子只要学好文化课程即可,对体育活动不作任何要求,体育不及格也无所谓。因此,学生进入中学后,对体育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影响了体育的正常教学。
2.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身心发育趋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时期。力量、速度、耐力等一般身体素质都发展的较好,也具备相应的卫生保健常识,但部分学生有怕赃、怕累的心理(特别是女生),从而不愿参加体育运动。
3.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调查发现,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原因,导致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比例很高,这说明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与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课中单调的练习、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课质量差、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等等,都是导致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因素,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4.教师因素
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部分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因素,无法吸引学生。有些体育老师甚至吝于给学生微笑,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
三.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1.教师应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必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了解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使学生产生对体育的需要,要让学生被体育课的教学活动本身所吸引,这样,就会对我们的体育产生积极而浓厚的兴趣。
2.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措施
中学阶段正是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机,学生对自己的身心发展变化感到困惑和害怕,因此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还要讲解、说服教育学生,使学生懂得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发育及身心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此外,还要合理安排好体育课的运动量和运动负荷,使学生能顺利完成,有成就感,逐渐产生对体育的兴趣。
3.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法组织,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保障,因此,要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应该不断地给学生新的、有趣的、系统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上体育课时,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选择趣味性、竞争性、实用性等易学易练的动作或项目,使学生建立起自信心,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例如,技巧侧手翻教学,先进行二人一组在保护下的手倒立练习,让学生先体会人体在改变体位后的不同感受,教授学生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等技术要领,紧接着在保护下完成劈直分腿,依次推手,慢放腿等慢动作定格,体会完整的动作要领,学生在短时间基本上能规范完成侧手翻动作,教学效果显著。
4.教师的言传身教与讲解示范
学生的情绪不仅受教材、教法等因素的影响,也受教师语言、行为、态度及情绪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因而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的教育技巧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对不易引起直接兴趣的动作和项目,通过教师精彩的讲解,也能引起学生对其目的、结果的需要,即产生间接兴趣。所以直接和间接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5.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提出了“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观点,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应该多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让他们通过自身体育运动的实践,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和愉悅,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意义,从而培养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成为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而且应把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有效地激发和引导学生由无趣到有趣的学习体育,为终身体育服务。
(作者单位:重庆市酉阳县大溪中学)
1.具有广泛性
中学阶段的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年疲于应付考试、升学,但多数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求知欲有所增强,他们不但关心课内的学习与锻炼,而且对课外体育活动及班级、校内外之间的各种比赛很感兴趣。
2.具有选择性
在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各种运动项目有不同的兴趣和选择,往往表现出对喜欢的项目有非常强烈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而对不喜欢的项目就缺乏学习的欲望。如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的运动项目,像球类、武术等;女生则喜欢动作强度不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像健美操、体育舞蹈、跳绳、羽毛球等。
3.具有深刻性
由于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及认识能力的提高,中学生逐渐对一些较为复杂、具有一定技巧性的动作产生兴趣,学习时,他们不再满足于掌握动作要领,而是更希望了解动作的原理。
4.具有连续性
许多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小学阶段便有了,到了中学阶段,随着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他们的兴趣变得更加深刻和稳定,这种连续正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二.影响中学生体育兴趣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
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认为体育只不过是跑跑跳跳、打打球、玩玩而已,没有什么可学的,认为身体锻炼与不锻炼效果差不多。尤其是农村学生受原来学校体育设施和条件的限制,对体育了解很少。有的家长也认为孩子只要学好文化课程即可,对体育活动不作任何要求,体育不及格也无所谓。因此,学生进入中学后,对体育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影响了体育的正常教学。
2.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身心发育趋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时期。力量、速度、耐力等一般身体素质都发展的较好,也具备相应的卫生保健常识,但部分学生有怕赃、怕累的心理(特别是女生),从而不愿参加体育运动。
3.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调查发现,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原因,导致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比例很高,这说明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与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课中单调的练习、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课质量差、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等等,都是导致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因素,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4.教师因素
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部分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因素,无法吸引学生。有些体育老师甚至吝于给学生微笑,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
三.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1.教师应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必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了解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使学生产生对体育的需要,要让学生被体育课的教学活动本身所吸引,这样,就会对我们的体育产生积极而浓厚的兴趣。
2.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措施
中学阶段正是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机,学生对自己的身心发展变化感到困惑和害怕,因此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还要讲解、说服教育学生,使学生懂得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发育及身心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此外,还要合理安排好体育课的运动量和运动负荷,使学生能顺利完成,有成就感,逐渐产生对体育的兴趣。
3.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法组织,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保障,因此,要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应该不断地给学生新的、有趣的、系统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上体育课时,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选择趣味性、竞争性、实用性等易学易练的动作或项目,使学生建立起自信心,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例如,技巧侧手翻教学,先进行二人一组在保护下的手倒立练习,让学生先体会人体在改变体位后的不同感受,教授学生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等技术要领,紧接着在保护下完成劈直分腿,依次推手,慢放腿等慢动作定格,体会完整的动作要领,学生在短时间基本上能规范完成侧手翻动作,教学效果显著。
4.教师的言传身教与讲解示范
学生的情绪不仅受教材、教法等因素的影响,也受教师语言、行为、态度及情绪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因而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的教育技巧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对不易引起直接兴趣的动作和项目,通过教师精彩的讲解,也能引起学生对其目的、结果的需要,即产生间接兴趣。所以直接和间接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5.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提出了“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观点,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应该多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让他们通过自身体育运动的实践,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和愉悅,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意义,从而培养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成为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而且应把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有效地激发和引导学生由无趣到有趣的学习体育,为终身体育服务。
(作者单位:重庆市酉阳县大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