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回暖”遮望眼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1986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续以信贷大扩张的方式疗经济之伤显然并非上策,更多地考虑长期行为,才是危机中求生存、谋发展之道
  
  随着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国人尽可听到一派“经济回暖”之赞。从夏日常在的海南博鳌,到春意盎然的京城,热烈的肯定压倒了冷峻的质疑,“中国率先复苏”的兴奋感浸染着政商学界,仿佛危机已离中国而去。我们对这种乐观情绪断难苟同,深以为“回暖”只是现象不是实质,只可观望不可夸大;尽管信心仍在,我们以为,在当前,基于现实的忧患之心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应当看到,当前的经济状况只是“回暖”为表,冷热不均为实。
  
  从宏观指标看,有经济刺激计划在先,近来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持续上升,汽车和房地产市场回升,对外贸易额降幅连续三个月收窄,确实呈现出若干企稳回暖迹象。但不少数据依然令人担忧,有的出现了反复、甚至在继续恶化。例如,用电量同比增长自3月中旬以来由正转负,钢材价格先涨后跌,央行公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迭创新低,显示通缩压力犹存;非政府部门投资意愿不足,或意味着市场对现有巨额刺激经济方案消化不良,等等。
  
  《财经》记者近日在基层调查,发现外向型经济和民营企业占主体的城市在刺激计划中受益不大,目睹诸多中小企业仍深处困境之中,对这种冷热不均感触尤深。显然,从宏观经济走势来看,现在是最具不确定性的关键时期,远未到可以长舒一口气之时(参见本期报道“中国经济:复苏比期望更漫长”)。
  
  其实,市场是有预期的动物,它看重的不只是政策的眼前效果,还要看其后果及影响。只要承认非政府部门的投资有效增加才是未来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就应当倾听理性的市场人士对经济刺激计划后效仍有的诸多担忧——
  
  担忧之一:现有信贷主导的刺激经济模式不能持续。从刺激经济计划落实的情况来看,仅新增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两部分,总量或许已经接近当初两年支出4万亿元的计划。仅今年一季度即新增贷款4.58万亿元,占全年5万亿元新增贷款这一最低目标的90%以上,显然后三季度信贷支持力度难以与一季度匹敌,明年也难以保持今年的信贷增速,这意味着信贷刺激经济的力度可能逐渐疲弱。除非外部环境有明显改善,否则,经济增长完全取决于已有投资的效果,而现有投资在拉动非政府部门投资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方面均是短板,投资难以形成良性的乘数效应并维持经济回暖的势头。
  
  担忧之二:产能过剩。有一种看法称,只要投资基础设施,就只会创造需求而不会增加新的产能。但是,基础设施同样会形成新的供给。如果没有人使用高速公路、铁路或机场,投资同样会出现亏损,也会形成新的不良贷款。没有需求配合,产能过剩就是过度投资的必然结果,鲜有例外。
  
  担忧之三:通货膨胀。假设经济果真持续回暖,则通货膨胀将成为非常现实的重要威胁。过去一个季度极度宽松的银根将推动CPI等关键指标快速回升,并迫使货币政策当局采取行动。进一步控制通胀、回收流动性的工具有限,极易因下药过猛导致项目建设中断和银行不良贷款上升,政策调整的时间点选择不当还会引致滞胀。
  
  担忧还有许多,不应简单地视做杞人之忧。纵使将实施经济刺激计划后的经济回暖估计得再充分,也应当承认,这只是减缓了经济短期内的下行风险,并不能确保维稳,更不必然带动经济持续回暖。其实,治标主要还是为治本赢得时间。在未来的时日里,继续以信贷大扩张的方式疗经济之伤显然并非上策,更多地考虑长期行为,才是危机中求生存、谋发展之道。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场国内外合力导致的经济危局都形成挤压,把中国逼到了从旧均衡向新均衡转变的当口。美国的过度消费,的确是这次全球危机的始作俑者。但除了抱怨、暗自庆幸,中国必须考虑:如果美国逐步接受教训,提高了家庭储蓄率,我们该怎么办?外需如果结构性地降下来,内需如何结构性地升上去?
  
  在这个层面谈结构调整绝不是空话,而意味着深化改革的一系列基本措施。结构调整只能靠市场来主导,最主要的就是打破垄断、开放市场、放松管制、搞对价格。已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改革措施应当切实推进;决策层酝酿多时的改革措施,应当尽快出台。就政府宏观政策而言,推出减税措施远胜信贷激增。中国企业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与国际水平相较偏高,减税空间显著,此举对民间投资和个人消费的持续带动是完全可期的。
  
  2008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3000美元。以发展的国际经验看,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都将进入白热化阶段。人均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为结构调整提供了最佳的物质条件。同时,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张也提醒我们看到,资源和环境约束导致的未来发展瓶颈,而新能源和高科技产业必是中国长期成长的主要动力。
  
  历史表明,没有一次旷世危机不是凭借新产业、新技术和新经济体的崛起而宣告结束,并迎来新一轮经济景气的。中国经济正站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不满足于传统模式带来的一时“回暖”,才能看到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作出选择。■
  
  
其他文献
《财经》记者 刘京京 于达维 驻香港记者 王端 实习记者 郭惟地    5月6日下午4点32分,来自墨西哥的南航CZ999航班降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这是自5月1日中国香港发现第一例来自墨西哥的输入型甲型H1N1流感病例后,中国政府派包机接回滞留在墨西哥的中国旅客。    初夏的天气已有些闷热。机上98名乘客均戴着口罩。同机返回的还有19名机组人员和两名传染病专家。    航班落地后,机上所有乘客
期刊
当前对此疫情的态度很容易走向两极:或不以为意,或过度紧张。而我们以为,现在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警而不惊”的分寸    人类总在面临不幸:2003年SARS危机恍如昨日,2005年以来的禽流感威胁尚未去除,以“猪流感”之名引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已然来临。    目前,此流感正式易名为甲型H1N1流感。近几日,疫情有所缓和,大规模的“人传人”尚未出现,病例增幅有所减缓,此流感为害烈度与专家们最为担忧的预
期刊
地震前,映秀镇一派繁华景象。南来北往的游客络绎不绝,周边一些城镇的人们,如深受化工企业等污染的工业小镇漩口,也喜欢到映秀来消费。    然而,“5·12”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小镇生计    中滩堡村位于中心镇区,全村近1000人。虽然是村庄,但村民们绝大多数已不再以种地为生。    早先,村里曾经有1000多亩耕地。过去几十年里,由于兴建发电厂等企业、修路,中滩堡村失去了原有的绝大部分土地
期刊
一季度美国经济数据虽有若干亮点,但美国消费仍然缺乏支撑,而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复苏都有赖于消费,因此,当前美国经济复苏前景并不那么乐观    《财经》记者 张环宇 驻华盛顿记者 李增新    美国国经济似乎正显露出复苏的一线曙光。    尽管近期公布的2009年一季度美国GDP数字仍不乐观——按年率计算,比前一季度下滑了6.1%,仅略好于2008年四季度的下滑6.3%,但经济中也有令人欣慰的亮点。
期刊
2009年4月14日,四川省政府通过了映秀中心镇区的规划方案。映秀镇的重建将凝聚全球建筑界的智慧。    映秀人眼下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时候可以搬进永久性住房。    重建映秀    “听说要花20个亿呢。”在映秀大道附近的一片板房区,一位当地妇女和同伴议论起映秀镇中心镇区重建的事。    2008年“5·12”大地震之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的幸存者们住进板房。“板房商店”“板房饭店”“板房宾馆”
期刊
在上一轮备受争议的改革之后,监管部门对于农信社的自身定位、组织形式和股权结构,以及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化解都提出了新方案    《财经》记者 张宇哲    沉寂已久的农信社改革传来新消息。    来自基层农信社的消息称,银监会近期组织起草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选择了东、中、西部15个省份于4月收集回馈意见,拟在下一步征求财政部、央行、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意见
期刊
《财经》记者 钱亦楠 黄山 李虎军 实习研究员 郑祉昀 发自北京 特约记者 贾泽驰 发自墨西哥城     截至发稿,墨西哥确认七例死亡病例     新型流感    墨西哥的国家代表色一向是绿色,但疫情暴发后,墨西哥更多的是蓝色或白色——口罩的颜色    4月13日,墨西哥瓦哈卡州(Oaxaca)一名39岁的妇女,因流感在首都墨西哥城的医院死亡。事后的实验室检测报告表明,该妇女是首例死于甲型H1N1
期刊
从报纸到保险公司,从金融数学到国债投资,有点石成金之力的美国“股神”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一一评价投资机会,预测经济走势    《华尔街日报》记者 斯科特·帕特森(Scott Patterson)爱丽丝塔尔·巴尔(Alistair Barr)    在5月2日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的股东大会上,公司创始人、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
期刊
天亮了。    早晨的太阳辉映着山谷,一个热闹的山间小镇渐次苏醒:板房区餐馆、超市、五金店、美发店、宾馆、网吧、茶馆、酒馆开始营业;街道两边卖菜的、卖豆腐的、卖肉的、卖烧饼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很多人家的屋檐下都挂着红黑的腊肉,一派生活气息。    晚上,映秀镇上会响起震耳欲聋的音乐声。男男女女跳起“锅庄”——那是当地人特有的一种舞蹈。    然而,在这日渐繁荣的背后,地震带给映秀人的悲情,无时无刻
期刊
“发展”一词当今被广泛使用。对多数人而言,其含义包括工业化所带来的经济变化。也指导致城市化的社会变化过程、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接受、对生活采取新的态度等。它也带有福利含义,即发展会提高人们的收入,改善教育水平、住房条件和健康状况。然而,在众多不同含义中,发展的观点与经济变化的联系最为频繁。对大多数人而言,发展指的就是经济进步。    过去100年里,对经济发展处方的采纳产生了惊人的效果。不论是西方工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