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良心的试金石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向前走"的脚步,应该起始于对既往历史教训的真诚反思,才是扎实、牢靠的。历史的发展深刻地印证了这一点。
  对于中国人来说,從延安时期的"抢救运动",到建国后的反胡风、反右、到十年"文革",教训惨痛剧烈。其中真相,如不加以挖掘、剖析,在历史的道路上坚决树起一块醒目的"黄牌"("黄牌"上应鲜明地写上这样的话:"不除封建,枉自亡秦;未赋民权,空谈革命。"),就难以真正扫除潜伏在发展背后的某种可怕的阴魂。
  从政治高度上总结历史教训,我们早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中相当篇幅的内容,可以看作是执政党代表人民所作的一次意义深远的反思。更为翔实的反思,还可以借助于陆续问世的"野史"。从巴金的《随想录》,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到韦君宜的《思痛录》,季羡林的《牛棚杂记》,戴煌的《我的右派生涯》,等等,我们看到了"古老幽灵"的罪恶,特别是"文革",其中的丑剧、闹剧、悲剧,真是罄竹难书。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历史的良心",在许多老一辈知识分子身上,反思成为他们有生之年的最大愿望和自觉使命。正如诗人熊鉴所说:凡是那场浩劫中的幸存者,都有责任将那段荒诞的历史告诉后人,否则就是对祖宗不孝,对子孙不仁。凡拿得起笔杆子的都来写,不拘体裁、形式,滴水成河,形成一部完整的"文革"史。韦君宜在《思痛录》的开头中写道:"要知道这些,是这一代及下一代读者求知的需要;要想一想这些,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人民)今后生存下去的需要。"一个遍体鳞伤的民族,太需要一种全民性的反思了。而对于无数历史过来人、见证者来说,能不能无保留地亮出自己所知道或亲历的历史真相,自觉参与反思、鼓励反思,则是反思能否深入进行的一大关键。可以说,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反思,是他们良心的一块试金石。
  然而"良心发现"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季羡林在《牛棚杂忆》的自序里说:"若不留下点记述,则我们的子孙将不会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将来气候一旦适合,还会有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他多年来期待从上层干部到普通知识分子的受害者都把当时身受的灾难写出来,也期待那些整人者和打砸抢分子(有些人正官居要津)"秉笔直书"他们折磨人时的心理状态和过程。然而,季老"日日盼,月月盼,年年盼,到头来却是空,没有人肯动笔写一写,或者口述让别人写"。宅心仁厚的季老在这一点上未免有点天真了,倘若今天真会有那么多当事人来自觉反思、忏悔,说不定以前就不会发生那么多荒唐事了,至少发生了也不致于那么不可收拾。
  巴金的《随想录》开始在香港发表时,国内就有人进行阻挠甚至恐吓。他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一直应者寥寥。更令人心寒的是,到了1991年四川某出版社重版《讲真话的书》,《"文革"博物馆》一文竟被开了"天窗",只莫名其妙地留着题目。中央决定彻底否定"文革"已过了整整十年,还有人可以下令给巴金的文章"开天窗",足见"江东子弟今犹在"不是虚言!某些奉"厚黑"为圭臬的人,是深信荒唐岁月最好保持一万年让他们始终可以稳坐钓鱼台的。跟他们讲"良心发现",那让狗吃什么去呀?
  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出版后,也惹一部分人不高兴。只是《实录》很"实",很难抓到把柄,于是有人"挺身而出"在李锐的人格方面找岔子,要把李锐说成是一个政治品质恶劣的人,以暗示人们别再相信李锐写的书。当然不过是白费劲罢了。
  还是张扬(《第二次握手》作者)说得对:"某些人是决不会甘心退出历史的舞台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早开过十六七年了,反对和抵制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潮却从来没有自动收敛过,一有风吹草动便要跳出来丑恶表演一番!"(见《同舟共进》1996年第一期)所谓良心云云,实在是有者自有,无者自无,难以勉强。不过历史终会无情地记录下来的。
  确实,新时期以来,也还常见"左"的阴魂不散,"偶尔露峥嵘"。某些地方,也还在大开封建主义的"权力私家店",搞"家长的一言堂",结"做戏的虚无党"。报刊接连披露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广开言路。谠论诤言,一时竞先流播,振奋人心,这正是盛世的"题中之义"。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再人为地制造一些"以言治罪"的闹剧,叫好的观众,怕是不多了。□(编辑:周忠本栏插图:黄穗中)
其他文献
随着一年一度高考的临近,一向被视为高考最重要科目之一、安排在考试第一堂的语文,又成了一些专家学者们"炮轰"的对象。  "语文,我为你流泪","语文教育:世纪末的尴尬","中学语文坑死人","遗忘和隔离的工具"……  中学语文,你到底怎么了?    王蒙能考多少分?    著名作家王蒙曾经几次做过中学语文标准化试卷,想看看自己能得多少分。结果成绩都不理想,其中最好的一次成绩只有60 分,剩下的,连
期刊
人格魅力与企业兴衰    众所周知,任何企业组织都是由一群人构成的,人是最主要、最具决定性的经营要素。而人首先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级动物,其次才是有体能、会劳作的物质实体。当今社会价值日趋多元,人心日益浮躁,相对于简单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而言,绝大多数人都格外注重并追求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作为一个打工者,他(或她)固然很在乎工资收入的多少,工作环境的优劣,劳保医疗的保障;但是,他(或她)更关注工作气
期刊
编者按:  本文作者是在瑞典隆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位中国福建学子。他在给编辑的信中写道:"祖国的父老乡亲,别以为我们留学生在海外享受着西方的富有物质,那富有不属于我们;别以为我们变得崇洋媚外,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为了祖国的尊严和荣誉而战斗着。我们不仅要以尽量好的成绩来证明中国人的能力,而且还要同偏见和误解以及人格侮辱抗争。每一个中国留学生都有自己的心酸、艰难和不容易。"下面,便是他的一篇回忆文章。
期刊
前提    对于未来的预测一向是见仁见智的,方法的正确与否常常成为预测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错误的前提永远也不能推导出正确的结论,股评家们时常大跌眼镜让人捧腹的原因正在于此,不是他们不卖力气,而是非常卖力气地做了一些儿子有病给老子吃药的事情。因此,在切入正题之前,我觉着非常有必要把这些近乎于常识性的但却一再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做个澄清,至少可以向真理迈出关键的一步。  首先,我们必须澄清的一个观念是,中
期刊
世上没有能够永远潜伏而不暴露的问题,除非问题本身没有发生。只要存在着"地雷阵",踩响或引爆只在迟早之间。故作不见并不等于问题不在。这一年多来,广东频频触雷的经验之惨痛,在全国又属"先行一步",是谁也回避不了的。伴随着广信破产、粤海重组;于飞(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折翅、陈同庆(原湛江市委书记)死缓;乙烯停工,标致云散;清理逃汇,走私路断……广东人起初大概没有料到,要增创新优势,必先对现存的顽症来一
期刊
农民负担为何减不轻?    我是一个在广州读书的大学生,也是一个农家子弟。春节回家,经常看到全副武装的公安人员,手拿电警棍,腰别手枪和手铐,骑着摩托车,穿梭在村前村后,来往于各家各户,一打听,才知是来收税的。  奇怪,收税要公安来干嘛?  在一家夏天受到特大洪水洗礼、几乎颗粒无收、确实无法交清各种各样税收的农户家中,我见到主人求情道:"行行好吧,我家真的没有钱交啊,明年再交行吗?"女主人的声音更凄
期刊
"我决定退稿……"    1998年底,一部名叫《啊,山还是山》的电视连续剧在广东有线电视台播出。播出前,照例有一个内部的观摩会,也照例请来了一批专家。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专家们进入剧情后不久便开始落泪。《羊城晚报》在《批评家为何流泪》的文章中写道:"观看者为了掩饰流泪,起初还假装扶眼镜而偷偷擦拭;后来泪水越流越多,扶眼镜再也掩饰不住了,他们干脆就用纸巾抹;当有人终于忍不住抽泣起来时,掩饰者觉得
期刊
在一般人眼里,电脑病毒是个纯粹的技术问题,其实不然,电脑病毒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有虚拟世界第一杀手之称的CIH病毒作者陈盈豪在今年4月接受警方讯问时就宣称,他要"以电脑病毒反攻大陆"、要"病毒报国",为此正在编写比CIH 更厉害的病毒---电脑感染该病毒之后,一旦进入WINDOWS简体中文系统,病毒即刻发作。这样,到了非常时期,台湾当局就可以借助该病毒偷袭大陆电脑,使之全部瘫痪。  
期刊
多年来,我记下了一些句子,犹如一个沙滩上贪玩的孩子拣拾到一些奇异的贝壳,每每捡视,时有心动。记得歌德曾说过:"人应该每天起码听首小歌,读首好诗,看幅好画,如有可能,说几句合情合理的话。"这挺简单,不奢侈。  好句子是可以在高处或低处诵读的,是可以在远处或近处回味的。日月精华、山河故人,但在回首之间,却又能在明朝路上。  我把这些喜爱的句子作出分类,并主观评点,愿与朋友们赏析。  1.质朴的句子[云
期刊
有企业重组之父美称的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企业的唯一生存和发展之道,就是以顾客为导向把生产要素进行重组,建立起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流程。这个概念相当简单,但是实施起来却难度极大。企业家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彻底地摒弃在企业内沿袭了百多年、稳定性固若金汤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在以流程为中心的企业世界里,各种传统的生产要素,比如组织形式、职务安排、奖金分配、技能组合、考核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