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解码》新解码——基于英国马克思主义媒介理论语境的考察

来源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WorkFl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码/解码》应被置于特定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媒介理论语境中重新进行考察:以霍尔为代表的英国新左派反对哈洛伦为代表的主流行为主义传播研究,借助符号学和结构主义方法转向“意识形态”研究;该文本还表明新左派反对斯大林主义的同时保留经济基础“归根结底”的决定作用,即形成超越经济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过度决定传播模式;霍尔通过重读马克思《导言》反对“过度结构化”方法,从而走向对阿尔都塞理论的历史主义超越.
其他文献
以CSS 2013数据为例,对中国居民的获得感、个体对发展和公平的感知进行操作化,并使用R包bayesQR提供的贝叶斯二元选择分位数回归方法,验证了个体发展与社会公平对获得感的双重提升作用.研究同时发现,个体发展对获得感的积极预测作用略强于社会公平,同时这种提升作用呈现正“U型”分布,即个体越强烈地感受到高获得感、或越强烈地感受到低获得感,发展或公平对获得感的正向预测作用就越明显.这说明进一步且更全面的发展仍是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而提升全民获得感的首要途径.此外,如何精准提升中等获得体验个体的积极获得体
我国《立法法》规定了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具体规定了行政立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时间、方式及程序,公众参与行政立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行政立法需加强公众参与:一方面,行政立法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另一方面,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具有法律依据.公众参与行政立法有利于政务诚信建设,但在实践中公众参与行政立法仍然面临困境.因此,应当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提高参与主体的地位和素质,完善参与途径,实现公众参与行政立法扩大化.
在生存实践知识论视角下,对教师知识分类的前提是将教师认知看作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实用主义的活动.据此,可以推演出两个关于教师知识属性的陈述:一是教师知识是有语境的;二是教师知识受实践的影响.教师知识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知识是动态地存在于教学实践中的;第二,教师知识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连续体;第三,教师知识从个体知识走向群体(组织)知识.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控返贫风险是当前及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本文首先基于2018年全国人口较少民族100,312户脱贫家庭的数据,借鉴并扩展了计算VaR(Value at Risk)的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计算出脱贫家庭的返贫风险(概率);其次,基于2016—2018年Y省D州人口较少民族11,636户已脱贫家庭的数据验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并进一步分析了返贫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若扶贫政策及其撬动的社会资源对人口较少民族脱贫家庭的投入保持不变,则全国人口较少民族建档立卡脱贫家庭的返贫风险为1.01%;返贫风
常衮一族旧籍河内温县,唐初迁京兆新丰.常楚珪作为常氏移居京城第二代的主要人物,因曾任雍王李贤文学侍从,而对家族文学发展肇启先机,其所育四子亦在盛中唐政坛、文坛表现卓异.由大历朝宰相常衮主盟文坛,知其家族由文而仕发展道路的成功,并契合时代风气之潜转暗换.常氏与博陵崔氏的婚姻,是中古士族婚姻的变态,而与陈京一族的结姻,则属于典型的科第婚,此不仅使家族发展得到外援,也为家族文学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色彩.常氏家族的墓志多出自李阳冰等名家之手,据此可进一步推知其家族交往之层次与范围.常衮家族文学圈层呈现出以血缘、姻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压力的增大,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心理疾病易被污名化,心理疾病患者的公众态度和舆论环境亟待改善.研究采用问卷法(研究一)和实验法(研究二),探讨了本质主义信念与个体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名词标签使用偏好(污名的一种形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同情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 表明:1.个体持有的本质主义信念越强,越偏好对心理疾病患者使用名词标签;2.低同情个体对于心理疾病患者的名词标签使用偏好随着本质主义的提高而大幅提升,高同情个体的名词标签使用偏好随着本质主义的提高而略有变化.研究表明,
由于新闻与历史都是“实学”,故存在“今日新闻是明日的历史”一说.然而,在新闻实践中,新闻的价值并非作为历史资料归档,而是让“受众获益”.新闻学与历史学分属不同学科,二者有不尽相同的事实基础,新闻的本质是信息,历史的本质是史实的真实,二者对时效的要求也不同.虽然新闻学继承了史家精神的衣钵,但是在新闻观念和新闻体制层面依旧有其特定的规范和要求.尤其在新媒介环境中,由大众书写的新闻与由史家书写的历史已经相去甚远,全球文化的碰撞更让史家传统面临巨大的挑战.“今日新闻是明日的历史”是对新闻与历史关系的大而化之,抹杀
意识三态观是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析框架.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教育、多元共生的意识生态建设和由内而外的意识心态修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种基本路径.当前民族地区学校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化、意识生态建设表面化、意识心态修养被动化.今后要重视意识三态的相互融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基于“政治认知”向基于“利益共识”“文化了解”“情感交融”和“生命自觉”深入转化,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的生活化和生命化,促进师生植根于生活实践和生命
中国古代文学早已步出国门,日本从中国唐代时即开始输入包括文学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并体现于其本国的汉文创作和汉学两方面.欧美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着高度评价,在汉学方面涌现出了诸多值得重视的研究论著.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也有被世界认可而走出国门的典型.由此可引出思考,我们该如何认识和看待中国文学的走向世界——关键是提高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准和魅力,而不是依赖任何其他外力因素.
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和认同的关键实践,它以个体社会认知结构的转变以及知与行的辩证循环转化为途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举措,是国家从社会团结稳定的发展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对受教育者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与文化的传播,促使其在知情意行方面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面向全体公民进行的旨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过程性实践.其中,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意识教育构成其主要内容.为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教育关